Workflow
那韦培肽
icon
搜索文档
维昇药业的独立性与生长激素困局
36氪· 2025-06-13 07:15
港股创新药板块表现 - 2025年港股创新药板块五个月内翻倍个股超20家 [1] - 2025年港股累计融资773亿港元 同比骤升720% 破发率创多年新低至28.6% 28家新股平均涨幅超20% [1] 维昇药业市场表现 - 维昇药业2025年3月上市后股价大跌30% 市值蒸发超20亿港元 [1] - IPO估值较2021年B轮融资估值低近20% [1] - 当前市值50多亿港元 [10] 公司财务与运营状况 - 近四年营收均为0 五年累计亏损达13亿元 [3] - 截至2024年末账上现金仅剩2亿元 预计仅能支撑约一年时间 [5] - 员工人数从2022年110人缩减至最新52人 [10] 产品管线与技术 - 核心产品隆培促生长素已完成三期临床 2024年3月上市申请获受理 预计2025年获批 [2] - 另有两款在研产品帕罗培特立帕肽(三期临床)和那韦培肽(二期临床) [3] - 隆培促生长素采用TransCon技术 年化生长速率10.66厘米/年 低于竞品金赛增的13.41厘米/年 [8] 行业竞争格局 - 长春高新旗下金赛增2024年收入约100亿元(70亿元粉针及短效水针+30亿元长效水针) [11] - 同期申报上市的竞品包括诺和诺德帕西生长素和特宝生物怡培生长激素 [11] - 全球长效生长激素赛道已有8款在研/上市产品 中国大陆市场有5款处于二期及以上阶段 [12] 集采风险与市场影响 - 2022年广东联盟短效生长激素集采中金赛药业粉针降价52.5% [13] - 长春高新2024年净利润骤降43% 2025年一季度继续下降45% 股价暴跌80% [13] - 长效生长激素未来纳入集采可能性较高 将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13]
三家顶级投行一致推荐,维昇药业-B(2561.HK)为何能够获资本共识?
格隆汇· 2025-05-28 08:00
机构评级与市场关注 - 维昇药业近一个月获得Morgan Stanley、Jefferies和中信证券三家机构"增持"及"买入"评级,目标价分别为80港元、82港元和82港元 [1][2] - 三家机构均采用DCF模型进行估值,中信证券测算公司合理股权价值为93.53亿港元,Jefferies和Morgan Stanley分别给出82港元和80港元目标价,较现价47港元有显著溢价 [3] - 机构预测公司核心产品上市后最快于2028年突破10亿人民币销售额,并持续快速增长 [3] 估值支撑逻辑 - 公司估值核心支撑来自全球领先的产品竞争力与高确定性的商业变现路径 [5] - 核心产品隆培促生长素是全球唯一优效于生长激素日制剂的长效生长激素,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上市申请,预计2025年下半年获批 [8] - 商业策略分三阶段:短期借力合作伙伴Ascendis Pharma快速导入市场,中期与药明生物合作实现本土化生产,长期自建生产基地形成完整商业闭环 [8] 产品竞争优势 - 隆培促生长素具备四大壁垒:头对头优效临床数据、安全性相当、每周一次给药方案提升依从性、常温储存6个月突破冷链限制 [8] - 帕罗培特立帕肽是国内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治疗药物,覆盖约40万潜在患者,填补市场空白 [10] - 那韦培肽针对软骨发育不全儿童,国内尚无同类药物,已进入2期临床,受益于罕见病政策支持 [10][11] 行业与市场潜力 - 内分泌赛道长期被跨国药企垄断,公司凭借差异化战略打开突破口 [2] - 国内罕见病市场潜力巨大,两款管线产品均布局蓝海领域,政策支持加速研发 [11] - 资本市场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估值逻辑转变,更关注管线潜力与长期成长性 [13]
维昇药业(02561)路演纪要:创新验证技术支撑 产品管线商业化确定性增强
智通财经网· 2025-05-06 15:41
生长激素市场概况 - 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超百亿 其中2/3由私立医院及诊所覆盖 1/3由公立医院覆盖 医保报销比例极低 [1] - 2023年长效生长激素销售额达29亿元 占市场总销售额25% 是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2] - 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300亿元 长效制剂将占据主导地位 [2] - 行业集中度高 全国仅数千名儿科内分泌医生可处方生长激素 [2][6] 产品技术优势 - 隆培促生长素采用暂时链接PEG技术 分子量保持22kDa 与天然生长激素一致 能有效渗透骨骺板 [4][5] - 临床试验显示其疗效优于日制剂 患者身高百分位数从P5提升至P36 最长治疗案例达6年 [12][15] - 保存优势显著:2-8°C可保存5年 常温保存半年 优于行业标准(2年保存期) [3][13] - 美国FDA和欧盟已获批 中国处于审批阶段 预计2025H2上市 [3][18] 竞争格局 - 长效生长激素研发壁垒极高 国际30+个项目失败 欧美尚未有PEG化产品获批 [3] - 金赛药业占据80%市场份额 但主要依赖1998/2005年获批的短效产品 [6] - 诺和诺德、天境生物竞品尚未获批 公司产品是唯一头对头试验优效的长效制剂 [3][12] 商业化策略 - 定位自费市场 不参与医保谈判 保留定价权 参考现有长效产品年治疗费12万元 [1][19] - 已与和睦家医院、上药达成战略合作 2025Q3完成销售团队布局 [6][20] - 目标覆盖10万患者 即可形成百亿规模 当前治疗患者约30-50万人 [7][16] 其他核心管线 - 那韦培肽:国内首个儿童软骨发育不全疗法 目标5万患者 年销售潜力数亿元 [8] - 帕罗培特立帕肽:首个甲状旁腺素缺乏症激素替代疗法 目标患者40万人 [9] 临床医生观点 - 三大核心优势:安全性(与日制剂相当)、有效性(III期优效)、便捷性(周制剂) [11][12] - 漏针率显著低于日制剂 家长支付意愿强 与产品高端定位匹配 [13][16] - 适应症可扩展至特发性矮小等疾病 最小适用年龄1岁(11.5kg) [14]
新“药茅”港股IPO,这家机构缘何拿到唯一新入场券
投中网· 2025-03-14 10:42
中国生长激素市场格局 - 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2023年达116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286亿元,其中长效剂型占比将超70% [3] - 长春高新旗下金赛药业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人民币,被称为"东北药茅" [3] - 维昇药业核心产品"隆培促生长素"采用每周一次长效给药方案,临床数据显示其疗效优于现有短效剂型和金赛药业产品 [3] 维昇药业产品优势与市场前景 - 隆培促生长素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名称为Skytrofa,母公司Ascendis Pharma预测2026年销售额将达到15亿美元 [4] - 维昇药业长效促生长素预计2024年在中国获批上市,有望挑战长春高新的市场地位 [4] - 产品采用TransCon专利技术,实现周制剂缓释效果,年化生长速率提升至10.66厘米/年,较传统日制剂疗效提升9.3% [11] 维昇药业资本运作与股东背景 - 维昇药业2024年3月在港股上市,募资最高达1亿美金,已锁定超过80%的基石投资人 [4] - 基石投资者包括维梧资本、药明生物、安科生物、苏州工业园区基金和瑞凯集团 [6] - 维梧资本管理资产规模超过60亿美元,曾投资药明康德、传奇生物等明星项目 [6] - Ascendis Pharma为维昇第一大股东(持股39.95%),其TransCon技术平台授权给诺和诺德的预付款达2.85亿美元 [9] 维昇药业研发管线与战略布局 - 除生长激素外,公司还开发针对软骨发育不全和慢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First-in-Class候选药物 [11] - 那韦培肽已获欧美孤儿药认证,2期试验显示显著改善骨骼畸形 [11] - 帕罗培特立帕肽瞄准国内慢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空白市场,预计2025年申报上市 [11] - 公司目标成为千亿内分泌治疗平台,依托"技术护城河+市场卡位"双引擎发展 [11] 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达635亿美元,创下新高 [11] - 港股18A板块在2025年初已有不低于8家公司股票走出翻倍行情 [11] - 长效治疗逐渐成为主流趋势,有望重塑内分泌疾病治疗生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