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赛增

搜索文档
维昇药业的独立性与生长激素困局
36氪· 2025-06-13 07:15
港股创新药板块表现 - 2025年港股创新药板块五个月内翻倍个股超20家 [1] - 2025年港股累计融资773亿港元 同比骤升720% 破发率创多年新低至28.6% 28家新股平均涨幅超20% [1] 维昇药业市场表现 - 维昇药业2025年3月上市后股价大跌30% 市值蒸发超20亿港元 [1] - IPO估值较2021年B轮融资估值低近20% [1] - 当前市值50多亿港元 [10] 公司财务与运营状况 - 近四年营收均为0 五年累计亏损达13亿元 [3] - 截至2024年末账上现金仅剩2亿元 预计仅能支撑约一年时间 [5] - 员工人数从2022年110人缩减至最新52人 [10] 产品管线与技术 - 核心产品隆培促生长素已完成三期临床 2024年3月上市申请获受理 预计2025年获批 [2] - 另有两款在研产品帕罗培特立帕肽(三期临床)和那韦培肽(二期临床) [3] - 隆培促生长素采用TransCon技术 年化生长速率10.66厘米/年 低于竞品金赛增的13.41厘米/年 [8] 行业竞争格局 - 长春高新旗下金赛增2024年收入约100亿元(70亿元粉针及短效水针+30亿元长效水针) [11] - 同期申报上市的竞品包括诺和诺德帕西生长素和特宝生物怡培生长激素 [11] - 全球长效生长激素赛道已有8款在研/上市产品 中国大陆市场有5款处于二期及以上阶段 [12] 集采风险与市场影响 - 2022年广东联盟短效生长激素集采中金赛药业粉针降价52.5% [13] - 长春高新2024年净利润骤降43% 2025年一季度继续下降45% 股价暴跌80% [13] - 长效生长激素未来纳入集采可能性较高 将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13]
特宝生物长效生长激素在国内获批 长春高新十年垄断格局被打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9 22:19
产品获批上市 - 特宝生物申报的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商品名:益佩生)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该产品为长效生长激素 可实现每周给药一次 适用于治疗3岁及以上儿童的生长激素缺乏症所致生长缓慢 [2] - 益佩生是公司自主研发的长效生长激素 采用40kD Y型分支聚乙二醇进行单分子修饰 通过优化非N-末端位点为主的修饰组分提高生物学比活性 延长半衰期 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给药剂量 [3] - 与短效剂型每日给药相比 益佩生每周给药一次 降低用药频次 缓解患者身心负担 提高用药依从性 [3] 市场竞争格局 - 在长效生长激素赛道 长春高新旗下金赛药业此前是唯一生产销售方 益佩生获批将打破其长达十年的垄断格局 [2] - 金赛药业的长效生长激素产品"金赛增"2014年获批 为全球首个长效生长激素 此后十年保持垄断地位 [3] - 除特宝生物外 维昇药业的隆培促生长素和诺和诺德的帕西生长素等产品也已完成申报 [4] 行业市场空间 -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我国4至15岁人群矮小症患病率约3% 现存发病人数约640万 但接受正规治疗比例较低 [3] -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 长效生长激素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促进产品获批适应证扩展 提升产品市场份额 [4] 公司经营情况 - 2024年特宝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8.17亿元 同比增长34.13% 归母净利润8.28亿元 同比增长49.00% [6] - 公司已上市五个产品 其中派格宾2024年实现营收24.47亿元 占营收比重超八成 [6] - 长效生长激素是公司押注的下一个业绩增长点 益佩生获批将进一步完善产品矩阵 增强满足不同患者需求的能力 [6] 竞争对手情况 - 2024年金赛药业实现收入106.71亿元 同比降低3.73% 归母净利润26.78亿元 同比降低40.67% [3] - 金赛药业在品牌、技术、剂型、临床等方面具有优势 其长效产品已通过IV期临床研究并显示良好安全有效性 [4]
“医药茅”埋了4年的雷,爆了!
商业洞察· 2025-05-10 11:51
核心观点 - 长春高新2024年业绩显著下滑,营业收入134.66亿元(同比下降7.55%),归母净利润25.83亿元(同比下降43.01%),打破公司连续18年的增长纪录 [2][3] - 股价自2021年起连续5年下跌,累计回撤幅度超80%,市场预期转变早于实际业绩下滑 [4][7] - 业绩下滑主因包括生长激素集采降价(水针剂降价70%)、研发销售费用激增(研发费用同比+25.75%)及地产业务拖累(净利润同比下降80.09%) [12][13][14] 财务表现 - **收入与利润**:2024年营业收入134.66亿元(同比-7.55%),归母净利润25.83亿元(同比-43.01%),扣非净利润28.30亿元(同比-37.32%) [3] - **现金流与ROE**: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1.04亿元(同比-39.18%),加权平均ROE为11.66%(同比-10.94个百分点) [3] - **分红与回购**:每10股派现26元,叠加4.20亿元回购,合计分红回购金额占净利润56.81% [17] 业务分析 生长激素业务 - 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2024年收入106.71亿元(同比-3.73%),净利润26.78亿元(同比-40.67%),受集采降价(水针剂价格下降70%)及竞争加剧影响 [12][19] - 竞品威胁显现:安科生物产品价格低20%-30%,特宝生物长效剂型申请上市,诺和诺德Sogroya进入III期临床 [19] 其他业务 - **疫苗板块**:百克生物2024年净利润2.32亿元(同比-53.67%),2025年Q1净利润仅100余万元(同比-98.24%) [12][22] - **地产业务**:高新地产净利润0.15亿元(同比-80.09%),持续拖累业绩 [12] 战略调整 - **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21.67亿元(同比+25.75%),重点推进24款临床阶段产品,包括重组人促卵泡激素(预计2025年收入超5亿元)和抗IL-1β单抗(目标年销售超10亿元) [13][20] - **国际化**:金赛药业海外收入0.99亿元(同比+454%),长效生长激素在东南亚、中东加速注册 [21] 市场反应与展望 - 投资者情绪悲观,认为业绩下滑趋势可能延续 [15] - 公司试图通过创新药转型突破增长瓶颈,但面临集采深化、创新药市场不确定性和地产业务疲软等多重挑战 [24]
中产家长的焦虑,让这些药企年入百亿
投中网· 2025-05-08 10:23
行业概况 - 重组人生长激素是经国家药监部门认证的儿童生长缓慢治疗药物,已获批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身材矮小等适应症,成为百亿级消费医疗单品[4] - 产品类型包括粉剂、短效水剂和长效水剂3种,主要区别在于注射频次和价格[5] - 主要厂商包括金赛药业、安科生物、联合赛尔等,产品覆盖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Noonan综合症等10余种适应症[6] 市场需求 - 家长对儿童身高干预需求显著增长,就诊咨询年龄从青春期提前至2-3岁,非标准适用群体(P3-P10曲线)用药现象普遍[8][10] - 临床实践中注射标准有所放宽,女孩150-153厘米、男孩160-165厘米也可能被允许用药[10] - 典型案例显示:努南综合症患者10年治疗费用超20万元(短效粉针月费2000元),普通家庭2年生长激素+抑制剂治疗费用达25万元[15][16] 市场驱动因素 - 社会认知层面:研究显示身高超平均值10厘米的个体收入可能高出10%,婚恋市场也存在身高偏好[16] - 厂商教育投入:头部企业通过学术会议、医生培训项目建立300多个矮小症专科门诊,持续10余年市场渗透[18] - 治疗窗口期限制:骨骺闭合前仅有12-14年黄金干预期,促使家长早期行动[13][14] 竞争格局变化 - 新进入者开发非药物解决方案:膳食补充剂瞄准P10-P75人群,益生菌产品BL-11宣称3个月可增高2.6厘米[21][22] - 集采政策冲击行业利润:2022年起省级联盟集采压缩粉针剂型价格,水针产品自愿降价,头部企业长春高新2024年净利润下滑43.01%[23] - 副作用争议持续:注射可能引发皮疹、瘙痒等反应,需定期监测激素和肿瘤指标,情绪问题患者禁用[21]
长春高新已经赚不到家长身高焦虑的钱了
36氪· 2025-04-25 18:46
行业背景 - 中国家长对身高的追求催生了大量生长激素需求,科技手段使身高管理成为可能 [2] - 过去35年中国19岁青少年平均身高增幅全球领先,男孩增长8.1厘米至175.7厘米,女孩增长6.1厘米至163.5厘米,加剧了身高不达标家庭的焦虑 [4] - 生长激素行业面临集采政策扩围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价格下降趋势明显 [10]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29.97亿元同比下降5.66%,净利润4.73亿元同比下滑44.95% [7] - 2024年全年营收134.66亿元同比下降7.55%,净利润25.83亿元同比下降43.01%,为近二十年来首次双降 [7] - 股价从2021年高点1500多元跌至87元,市值缩水至355亿元不足巅峰时期三分之一 [5][7] - 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2024年收入106.71亿元同比降低3.73%,净利润26.78亿元同比骤降40.67% [7] 业绩下滑原因 - 销售费用增长30.60%至12.12亿元,管理费用增长40.68%至3.32亿元,研发费用增长21.80%至5.14亿元,但投入产出比降低 [8] - 金赛药业销售人员从3155人增至4995人仍未能阻止业绩下滑,反映市场竞争进入红海阶段 [8][9] - 集采政策导致水针剂价格从每支1000元骤降至300元,利润空间被压缩70% [10] - 长效水针未能实现预期替代效应,且公司终止了美国申报项目导致1.33亿元投入损失 [11] 转型措施 - 拓展生长激素适应症范围,新增性腺发育不全和特发性身材矮小两项适应症 [12] - 业务布局调整为儿科综合、女性健康、成人内分泌、皮科医美、肿瘤5大业务单元 [15] - 在上海张江建设研发中心预计容纳2000名研发人员,加快IL-1β药物金纳单抗等创新药研发 [15] - 面临人口结构变化挑战,2017-2019年出生人口从1723万降至1465万影响潜在用户规模 [12] 转型挑战 - 百克生物带状疱疹疫苗2024年业绩回落,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98.24% [15] - 创新药研发周期长且风险高,需平衡投入与收益的关系 [15][16] - 需尽快找到替代生长激素的新爆品以摆脱单品依赖,重塑增长曲线 [16]
新“药茅”港股IPO,这家机构缘何拿到唯一新入场券
投中网· 2025-03-14 10:42
中国生长激素市场格局 - 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2023年达116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286亿元,其中长效剂型占比将超70% [3] - 长春高新旗下金赛药业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人民币,被称为"东北药茅" [3] - 维昇药业核心产品"隆培促生长素"采用每周一次长效给药方案,临床数据显示其疗效优于现有短效剂型和金赛药业产品 [3] 维昇药业产品优势与市场前景 - 隆培促生长素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名称为Skytrofa,母公司Ascendis Pharma预测2026年销售额将达到15亿美元 [4] - 维昇药业长效促生长素预计2024年在中国获批上市,有望挑战长春高新的市场地位 [4] - 产品采用TransCon专利技术,实现周制剂缓释效果,年化生长速率提升至10.66厘米/年,较传统日制剂疗效提升9.3% [11] 维昇药业资本运作与股东背景 - 维昇药业2024年3月在港股上市,募资最高达1亿美金,已锁定超过80%的基石投资人 [4] - 基石投资者包括维梧资本、药明生物、安科生物、苏州工业园区基金和瑞凯集团 [6] - 维梧资本管理资产规模超过60亿美元,曾投资药明康德、传奇生物等明星项目 [6] - Ascendis Pharma为维昇第一大股东(持股39.95%),其TransCon技术平台授权给诺和诺德的预付款达2.85亿美元 [9] 维昇药业研发管线与战略布局 - 除生长激素外,公司还开发针对软骨发育不全和慢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First-in-Class候选药物 [11] - 那韦培肽已获欧美孤儿药认证,2期试验显示显著改善骨骼畸形 [11] - 帕罗培特立帕肽瞄准国内慢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空白市场,预计2025年申报上市 [11] - 公司目标成为千亿内分泌治疗平台,依托"技术护城河+市场卡位"双引擎发展 [11] 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达635亿美元,创下新高 [11] - 港股18A板块在2025年初已有不低于8家公司股票走出翻倍行情 [11] - 长效治疗逐渐成为主流趋势,有望重塑内分泌疾病治疗生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