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烧烤

搜索文档
提振消费进行时 | 赛事流量变消费增量
广西日报· 2025-06-29 11:02
赛事与文旅融合 - 2024—2025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女子乙组全国总决赛在梧州举行,吸引约500人参赛,赛事间隙运动员参与文旅活动[1] - 运动员在梧州骑楼城步行街体验岭南文化,包括网红拍报机、特色建筑和美食,如冰泉豆浆、牛肠酸、双钱龟苓膏等[1] - 梧州国家足球训练基地是原国家体委与地方共建的全国三大足球训练基地之一,迄今接待4000多支球队约12万名运动员[2] 体育+文旅消费场景 - 梧州策划趣味运动会、露营烧烤、围炉煮茶等活动,打造"赛足球、赏风景、学非遗、品美食"的消费新场景[2] - 梧州市通过举办迎新春足球邀请赛、潮动三月三·抖音足球嘉年华等赛事,打造"跟着赛事游梧州"文旅品牌[3] - 梧州体育训练基地1—6月累计接待游客9.1万人次,其中冬训及参赛运动员、家长达4000余人,实现营业收入388.85万元,拉动旅游消费250万元[3] 未来发展路径 - 广西梧州体育训练基地将继续探索体育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借助赛事扩大影响力并激发城市消费活力[3]
把淡季过出甜滋味(评论员观察) ——直击2025经济新现象②
人民日报· 2025-06-24 05:41
行业供需动态平衡 - 大巴租赁市场存在明显季节性波动 冬春淡季司机因接单少退出 5月旺季出现"好车难求"[1] - 文旅 运输 住宿 餐饮等行业普遍面临淡旺季问题 旺季价格高服务差抑制需求释放 淡季设施闲置人力浪费[1] - 供需矛盾是淡旺季核心成因 需推动供给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而非被动"熬撑忍"[1] 逆周期经营策略 - 万德体育抓住体育消费新场景政策红利 前两月国内市场营业额同比增长超20%[2] - 崇礼区夏季推出山地骑行 音乐节等产品 2024夏季游客量超冰雪季 5月后旅游持续火爆[2] - 突破传统促销思维 运用逆周期策略可让淡季"不淡" 甚至实现"四季火"[2] 供给端创新实践 - 珠海桂山岛通过环境整治 景观提升 驻岛规划师制度 实现6 92平方公里小岛淡季不淡 旺季提前[3] - 2024年前5月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同比增34 1% 5月单月增28 2% 政策刺激使车市淡季不淡[3] - 财政政策定向调节 消费政策直接兑现 就业淡季培训等政府举措可有效熨平周期波动[3] 跨周期发展路径 - 捕捉上升趋势提前布局 可在周期中获得稳定收益 摆脱"一季养三季"困境[4] -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 使"靠天吃饭"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4]
405.09万人次,镇江火出圈! 文旅融合绘新景,消费多元活力旺
扬子晚报网· 2025-05-07 20:14
文旅消费市场表现 - "五一"假期镇江全市重点旅游景区、街区、乡村旅游、文博场所累计接待游客405.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32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同比增长24.39%、23.01% [1] 低空文旅创新项目 - 丹徒长山国际航空飞行营地推出滑翔伞和热气球飞行体验项目,提供空中视角沉浸式体验 [2] - 营地利用200多米高空优势,游客可俯瞰十里长山和长江景观,同时配套丛林越野车和露营烧烤等多品类休闲产品 [4][6] 科技与文化融合 - 金山、北固山景区引入AI机器人"金小智"和"北小固",通过诗词对擂、实景互动、歌舞演绎等形式增强游客体验 [7][9][11] - AI机器人参与《刘备招亲》实景演出,兼具文化传播与互动功能,提升亲子游客参与度 [9] 夜间经济与沉浸式体验 - 葛仙湖公园推出水幕光影秀、实景演艺和国风市集三大夜间活动,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13][15] - 沿湖设置近百个摊位展示非遗手作、潮流文创和传统美食,形成"科技+文化+烟火气"的夜间消费场景 [17] 艺术休闲新空间 - DUGAO COFFEE馆结合江景区位优势,打造"艺术转角"休闲空间,通过音乐会与咖啡业态结合吸引年轻客群 [18][20] - 镇江实施"文艺拾光浸润"工程,组织200余名文化指导师入驻文旅新空间,创新文化体验形式 [20] 未来发展方向 - 镇江计划持续创新文旅产品组合,打造"昼赏千年景,夜游诗意城"的全域体验场景,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20]
“溶洞游”打造假日消费新场景 这个“五一”一起去探索溶洞奇幻魅力
央视网· 2025-05-02 11:01
溶洞旅游市场表现 - 北京房山溶洞探险、地下暗河航行等小众项目在"五一"假期受游客青睐,吸引专门打卡人群[1] - 银狐洞平常周末接待游客600人次左右,"五一"期间单日接待量突破千人[3] - 云水洞作为北京最大串珠式水平溶洞,假日期间游客量逐步上升[4] 溶洞旅游资源特征 - 银狐洞地下暗河最深处10余米,最窄宽度仅50厘米,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及大量石菊花、晶花、方解石等景观[1][3] - 云水洞全长613米,形成于4亿至10亿年前,6个洞厅内各类沉积物一应俱全[4] - 溶洞由白云岩等碳酸盐岩构成,源自亿万年前海洋生物壳体堆积[6] 溶洞保护措施 - 景区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游客安全及溶洞保护[1] - 专家提醒避免触摸石笋,防止人体携带孢子导致沉积物变色[8] - 地质专家强调溶洞形成需亿万年,呼吁游客保护珍贵遗产[4][6] 周边产业带动效应 - 上英水村利用闲置民房改造50套民宿,配套餐饮服务[8][10] - 当地推出矿洞小火车、露营烧烤等新业态,打造假日消费新场景[8][10] - 民宿餐厅备足香椿、花椒叶、木兰芽等时令春菜吸引游客[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