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
搜索文档
日媒:电影关税加速美国软实力衰弱,亚洲迎头赶上
环球时报· 2025-10-16 07:00
特朗普电影关税提议的影响 - 美国总统拟对在外国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的提议再度浮出水面 [1] - 该提议最初于5月宣布时曾导致娱乐类股票下跌约5% [1] - 该提议被指站不住脚,因电影属于知识产权范畴而非实体商品 [3] 美国电影行业的经济贡献与现状 - 美国电影行业在2023年为美国带来15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3] - 全球电影票房支出仅占整个娱乐产业收入的约1%,真正利润来自流媒体、游戏、授权和商品销售 [3] - 由于制作成本飙升,洛杉矶的摄影棚成本比多伦多、伦敦或布达佩斯的同类设施高出30%到50% [4] - 为寻求更低成本和税收优惠,美国电影公司纷纷前往海外,导致约1.8万个影视制作岗位流出美国 [4] 亚洲娱乐产业的崛起 - 日本动漫以极少的实体制作在全球创造数十亿美元收入 [3] - 2025年,《鬼灭之刃:无限城堡》以2000万美元预算成为全球第六大票房影片,其预算仅相当于一名好莱坞一线明星的片酬 [3] - 11部韩剧入围网飞2025年全球百佳剧目 [5] - 韩流明星如防弹少年团在美国体育场馆的门票销售一空 [5] - 电影旅游业推动日本入境游客数量创历史新高 [5] - 韩国电影《寄生虫》荣获202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5] 娱乐产业价值链与全球趋势 - 玩具和角色周边等商品带来的收入往往超过电影票房本身 [4] - 日本动画协会数据显示,动漫周边商品的价值约为流媒体的3到4倍 [4] - 互联网普及打破了发行壁垒,全球观众可通过流媒体直接观看韩剧、日本动漫和宝莱坞电影等 [4] - 人口结构变化催生对多元化故事的需求,观众不再满足于在美国叙事中扮演次要角色 [4] 好莱坞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娱乐产业是美国最持久的影响力来源,好莱坞在传播美国价值观方面的贡献巨大 [4] - 美国信誉的崩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战略空间 [5] - 好莱坞因不确定性而陷入停滞时,亚洲的新晋力量可洽谈更有利的流媒体合作协议,吸引优秀人才并加大产业投入 [5]
经济上不再依靠中国!李在明为何突然这样讲,要全面倒向特朗普?
搜狐财经· 2025-08-28 17:33
地缘政治表态 - 韩国政要提出调整国家安全与经济依赖战略 不再安全依靠美国和经济依靠中国[3] - 该表态被视为向美国展示战略调整意愿 同时承认经济上难以继续依赖中国的现实[5][13] 中韩贸易结构变化 - 中韩贸易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韩国长期保持对华顺差转为中国对韩贸易顺差[9] - 韩国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急剧下滑 三星手机几乎销声匿迹 韩系汽车销量占比不足1%[9] - 化妆品和文化产品热度显著下降 过去互补关系转变为全方位竞争格局[9] 产业竞争态势 - 中国企业在芯片 造船 显示屏 家电和电动车领域全面崛起[9] - 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与韩国形成正面竞争关系[9] - 韩国高附加值产业包括芯片 汽车和造船可能被美国视为竞争对手[15] 市场替代选择分析 - 东南亚和印度等新兴市场规模与成熟度不足 难以替代中国市场[15] - 韩国面临国土面积有限 资源短缺等自身限制 难以独立支撑全球化发展[15] - 美国市场保护壁垒森严 核心技术转让存在限制[15]
“限韩令”可能松动,但“韩流”再难回归
虎嗅· 2025-08-05 10:58
限韩令松动迹象 - 2024年以来,多位韩国艺人如Super Junior成员李东海、李赫宰、金在中、金贤重以及团体Twice、Seventeen等在中国重庆、上海、青岛等城市举办线下见面会或签售活动[1] - 2024年4月,有传闻称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向韩国演出公司发送合作公函,虽被否认,但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称对同韩方开展有益的文化交流合作持开放态度[1] - 2023年线下活动放开后,韩国团体来华举办小规模签售会,能主办韩国偶像签售的平台多达18个,一线女团Twice在出道第十年来到中国[47] - 全韩国籍成员的韩团EPEX原计划2024年在福州举办演唱会,这是2016年后的首次,虽延期但被视为强烈松动信号[49] - 多数知名韩团已开设官方B站号、抖音号用于宣传,Blackpink有三名成员均开设了B站号、小红书、抖音号[48] 限韩令历史背景与影响 - 2016年7月,因"萨德"系统部署,广电总局被传下令不可邀约韩星演出或上节目,但未获官方证实[3] - 限韩令具体措施包括禁止新成立的韩国文化产业公司投资、禁止韩国偶像组合进行万名观众以上公演、禁止韩剧等韩国放映物(包含合资)、禁止韩国演员出演中国电视剧等[4] - 限韩令导致黄致列从《爸爸去哪儿》"结束实习",其在《挑战者联盟》中的镜头被剪,IKON和PSY在《盖世英雄》节目中被马赛克处理[5] - 2016年共有53部涉及韩星出演的国产电视剧,绝大部分未能播出,仅极少数如《夏梦狂诗曲》通过"换脸"操作上市[6] - 购买自韩国版权的节目纷纷更名,如《我是歌手》变成《歌手》,《奔跑吧!兄弟》变成《奔跑吧》[7] - 有业内人士在2016年估计,若限韩令长期化,韩国娱乐圈或有三分之一从业人员失业[8] 限韩令前的中韩文娱合作蜜月期 - 2014年上海电视节期间,韩国展区是最热门展区,韩国综艺在荧屏综艺上占比几乎过半,多部韩综版权成现象级综艺[9] - 《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爆款综艺为电视台创造数以亿计收入,一个节目能在三个月内完成一个三线卫视一年的创收,并为内地综艺市场带来明星真人秀工作体系[10] - 中国团队赴韩学习综艺制作流程,并编写详细工作手册,明星成为吸引赞助、创造收视的绝对核心,韩星可"速成"流量[11][12] - 黄致列在《我是歌手》收官后微博粉丝达500万,并接连出演《快乐大本营》等大热综艺[13] - 爆款韩剧如《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在爱奇艺独播,《太阳的后裔》为爱奇艺带来超500万会员,《继承者们》在优酷独播带来现象级热度[16] - 韩国偶像团体重塑内娱对"偶像"的理解,Super Junior-M面向中国市场推出,EXO在2012年出道后达到巅峰,鹿晗单条微博评论破亿,颠覆传统明星制造路径[16][17] - BAT三家互联网公司及华策影业等均在韩国文娱公司有所布局,华策影业在2014年入股《太阳的后裔》制作公司NEW影业[18] 限韩令后中国娱乐产业发展 - 限韩令后,业内判断新一代年轻人急需本土偶像,内容行业爆发需要新艺人补充[20] - 龙丹妮在2017年成立哇唧唧哇,制作《明日之子》并签约运营新人偶像,徐明朝成立极创引力专门培养女团[22] - 2018年,《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两档选拔男团、女团的选秀节目出现,模式来自韩国《produce101》系列[23] - 流媒体平台借由选秀节目占据"流量艺人"生产要素,实现造星闭环,架构起连接B端与C端的盈利模式,2018年全网热议艺人前50名中近三成出自这两档网综[24] - "饭圈"高效逻辑从偶像圈层扩散至更广文娱领域,供养流量小生、小花、音乐剧演员、电竞选手、电商主播等[26] - 内娱偶像逐渐脱去"韩"味,选秀节目后期C位不再有韩国相关练习经验,《青春有你2》成团成员基本无韩国训练痕迹[27] - 中国剧集行业由引进转向自制,以长视频平台为基建,过去九年在内容和市场化程度两端迅速发展[28] - 2024年诞生《哪吒2》等在全球票房史上留名的本土文化作品[56] 限韩令后韩国娱乐产业的全球化转向 - 韩国文化产业出海导向明确,在中国市场关闭后迅速调整,转向其他海外市场[29] - 2016年,防弹少年团MV《血汗泪》在YouTube爆红,获得Billboard社交媒体影响力大奖,2020年其英文单曲《Dynamite》空降Billboard Hot 100单曲总榜冠军[30][31] - K-POP组合开始与欧美音乐霸主合作,防弹少年团与Blackpink与环球音乐签约,获得与更多欧美一线歌手合作机会[31] - BLACKPINK在2016年出道,成员LISA是YG娱乐首位泰籍偶像,助力开拓东南亚市场,后续组合引入菲律宾籍、越南籍、印尼籍偶像[32] - 防弹少年团被拔高至国家形象代表,多次陪同文在寅进行国事访问,三次在联合国发言[34] - Netflix从2018年与韩国电视台JTBC合拍《阳光先生》,到2019年完全自制《王国》,2021年《鱿鱼游戏》爆火打破Netflix历史观看人数纪录[35] - 2020年,奉俊昊执导的《寄生虫》成为首部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外语片[36] 当前韩国娱乐产业面临的挑战 - 韩国录制音乐产业收入在2016年达到顶峰排名全球第六,2020年被中国超越,2024年下跌5.7%,为过去十年来首次下跌[37] - 韩国文娱高度依赖线下转化,海外巡演是K-POP团体收入大头,2024年伴随BTS、Blackpink等顶级组合活动暂停,收入下滑[38][39] - "中输"(中国粉丝集资购买专辑)在2023年下半年急转直下,占比曾常超50%的销量被拖累,粉丝社群出现呼吁停止"内卷式购买"现象[40][42] - HYBE、SM、JYP、YG四大K-POP公司在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缩水均超30%[43] - Netflix平台虹吸演员、资金、核心资源,使韩国本土影视产业陷入危机,传统电视台和制作公司空间所剩无几[43] - 韩国文化产业面临"文化主体性"争议,防弹少年团提及朝鲜战争、IVE的MV《HEYA》使用中国结、祥云等元素引发文化挪用争议,导致"偷国"标签[53] - 韩国文化产业"拼贴"特点在缺乏清晰本土文化根基时易陷入挪用争议和主体性迷茫[54] 当前中国市场环境变化 - 韩流在中国全方位退潮,韩妆品牌悦诗风吟等迎来关店潮,新一代韩国小生未能复制李敏镐、宋仲基在中国的高热度,韩流缩回圈层文化[57] - 中国新一代内容消费者对本土民族文化有极强认同感,更愿意消费本土文化[55] - 限韩令从2016年自上而下的决策,发展到2024年自下而上的抵制,相关新闻评论区出现"开放后我们会自愿限韩"的表达[52] - 韩国在制造全球内容上仍有借鉴价值,如《请回答1988》被国产青春剧参考,《苦尽柑来遇见你》引发国内剧集创作者思考[58][59]
日媒:出口“酷”文化,日本缺乏战略思维
环球时报· 2025-06-17 07:06
日本与韩国文化输出对比 - 韩国在过去20年间从小众文化产品出口国转变为文化"超级大国",在音乐、影视及时尚领域拥有享誉全球的品牌 [1] - 日本虽拥有动漫、游戏、时尚和美食等全球风靡的文化产品,但未能充分转化为全球影响力 [1] - 美国国际期刊出版集团康泰纳仕连续两年将日本评为"最佳旅游目的地",但软实力成功与国家政策无关 [1] 韩国文化战略成功因素 - 韩国将文化视为核心战略资产,通过协调投资、出口促进和人才培养构建生态系统 [2] - 韩国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培训和营销支持展现决心和信心,但不干预内容创作 [2] - 韩国在大学设立文化领域专业课程,赋予人才正当地位 [2] - 2020年至2024年,韩剧为网飞全球贡献80亿美元流媒体收入 [2] 日本文化战略问题 - 日本文化战略处于零散状态,媒体和内容政策分散于不同机构且被传统利益集团主导 [2] - 新一代日本创意工作者面临低收入、超长工时和狭窄的职业发展空间 [2] - 文化保守主义和风险规避阻碍了日本的全球发展,削弱了引领潮流的能力 [2] - 日本未将文化出口作为国家品牌和外交工具的核心,持续把内容产业视为经济外交支柱 [2] 日本文化输出改进建议 - 日本应将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结合,改善创意领域劳动条件 [3] - 建设现代化出口和版权基础设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培养新锐人才 [3] - 向韩国学习成功经验,将文化资本转化为战略优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