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14纳米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看本轮晶圆代工双雄的成长空间
2025-07-28 09:42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半导体、代工创新、先进制造、先进封装、大机电、国产算力 - 公司:华虹半导体、中兴通讯、台积电、永新电子、金力威装、精智达、字节跳动、谷歌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业绩表现 - 华虹半导体Q2收入受一次性因素影响环比下降,但下游消费类、汽车电子产品需求强劲,工业级板块有增量,预计Q3业绩指引超预期[1] - 中兴通讯Q2收入环比下降4% - 6%,受厂务年度维修和突发停电事件影响,目前良率恢复,设备调试影响Q3前半段基本结束,预计Q3业绩指引超预期[2] - 市场对二季度业绩预期充分,三季度消费类和汽车类需求持续乐观概率大[1][6] 产能扩张 - 中兴通讯上半年N+2与N+3扩产受阻,N+2因材料配方更换,N+3因Mate 80系列对5纳米芯片使用选择变化,Q3缓解,南方已获设备订单,N+2有望追平预期,N+3取决于Mate 80需求[1][4] - 华虹半导体2025年以八厂14纳米扩产为主,上半年获1万片设备订单,下半年新增0.5 - 1万片[1][4] 发展催化剂 - 下半年代工双雄发展催化剂包括业绩(Q3指引)、先进制程扩展(产能增加)、资本运作(母公司注入产能),有望超预期[1][5] 估值与性价比 - 中兴通讯预计2030年收入300亿元,先进制造贡献206亿元,成熟制造107亿元,净利润115亿元,对标台积电具价格优势[3][9] - 华虹半导体计划2027年底达10万片先进制造产能,2030年集团收入500 - 1000亿元,总利润至少35亿元,对标台积电具性价比优势[3][9] 市场情况 - 年初至今半导体板块涨幅低,成交额占比和基本面反应度处于历史低位,代工环节滞涨,建议关注代工创新板块行情[1][7] 国产CSB厂商与市场走势 - 8月可重点观察国产CSB厂商变化,国产算力公司可能上修KBOX,带动大机电板块行情,先进制造板块不会缺席[10] - 下周建议布局先进制造和底部的先进封装板块,如永新电子、金力威装、精智达等公司,有望超预期[10][1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关注14纳米、7纳米和5纳米节点扩展节奏,设备公司三季度落地催化,中兴和华虹再融资收购股权增厚利润[1][6] - 过去一两个月海外算力持续上市,如谷歌直接上市100亿美元[10]
2025年全球百强城市榜单出炉:上海和北京全球前十,苏州入围
搜狐财经· 2025-05-27 13:03
全球城市百强榜单概况 - 国际权威机构GYBrand从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居住生活、商业环境、国际声誉、发展潜力、全球化品牌建设七大维度评估城市竞争力 [1] - 中国14座城市上榜,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其中上海(第7)、北京(第8)、深圳(第19)、青岛(第83)进入百强,苏州(第78)首次入围 [3] 上海竞争力分析 - 上海排名全球第7,金融与科技为双引擎,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全国40%,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领域专利数量全球前三 [3] - 上海-苏州科技集群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6185件(同比+10.6%),中芯国际14纳米芯片良品率提升至95% [5] 北京竞争力分析 - 北京排名全球第8,集聚全国30%人工智能企业和40%量子计算实验室,研发投入强度达6.2% [7] - 空天信息产业集群突出,银河航天成功发射一箭七星,798艺术区年度展览数量超纽约MoMA [7] 苏州竞争力分析 - 苏州首次跻身百强(第78),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4万件(同比+19.5%),信达生物PD-1单抗海外授权金额超20亿美元 [9] - 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赋能15万家企业数字化转型,中车四方高铁车辆出口30国,全球市场份额25% [9] 中国新一线城市表现 - 深圳排名第19,研发投入强度5.8%,培育12家千亿市值科技企业 [11] - 成都首次进入全球前80,绿地覆盖率45%,人才流入量年均增长17% [11] - 青岛海洋经济产值突破6000亿元,中车四方高铁装备占全国出口量40% [11] 中国城市发展短板 - 区域失衡:14座上榜城市中11座位于东部沿海 [13] - 创新转化率仅为硅谷的1/3,需加强产学研协同 [13] 未来发展建议 - 头部城市需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运营",上海探索"飞地经济",北京培育津冀协同创新带,苏州强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 [15]
黄奇帆新沪商大会最新演讲:主要观点以及对未来经济判断有哪些?
搜狐财经· 2025-04-27 12:17
"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标志性成就 - 全球制造业地位巩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34%,是美国的2倍、欧盟的3倍,14纳米芯片量产,7纳米技术进入试产阶段,国产芯片出口规模达1500亿美元 [3] - 出口结构根本性转型:汽车出口从2017年不足100万辆跃升至2024年的600万辆,加工贸易占比从50%以上降至20%,一般贸易占比升至65% [4] - 技术创新密集涌现:船舶制造占据全球55%的造船订单,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国产化率从10%提升至90%,±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损耗仅为欧美传统技术的1/10 [5] - 产业链韧性显著增强:口罩日产能从2000万只提升至10亿只,呼吸机产量占全球80%,深圳华强北48小时内可集齐手机所需2000多个零部件 [6] - 外资深度融入中国市场:近十年中国年均吸引外资超1200亿美元,外资企业贡献全国15%的税收、30%的高端装备出口和50%的服务贸易附加值 [7] 对未来经济的三大核心判断 - 新质生产力将重塑五大行业格局:新能源领域建设全球最大光伏基地(装机容量1亿千瓦),新材料领域加速第三代半导体量产,数字智能领域百度Apollo和小鹏汽车实现L4级自动驾驶,生物医药领域辉瑞在上海设立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高端装备领域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带动千亿级产业集群 [9] - "十五五"期间的三大战略赛道:构建"1+10"产业链集群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智能化改造(目标203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40%),升级生产性服务业(苹果手机在华生产成本比美国低30%-40%) [10][11][12] - 应对国际变局的三大策略:深化开放合作(特斯拉上海创新中心每年申请专利超500项),强化自主创新(2024年国产芯片出口规模达1500亿美元),优化营商环境(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占比从2010年的10%升至2024年的40%) [13][14] 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展望 - 内需驱动转型:预计2025年GDP增长5%左右,2030年工业产值占全球比重将提升至45%,目标提高消费率至70%以上 [15] - 区域协同发展:依托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构建跨区域要素整合机制,例如无锡打造"长三角数字经济枢纽" [15] - 制度创新突破:重庆土地储备模式和上海国企改革经验为全国提供实践样本 [16]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跃迁 - 中国制造业已进入"大而较强"的新阶段,目标2040年前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需以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和制度改革为核心推动力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