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190Vpp压电微泵液冷驱动芯片SC3601
icon
搜索文档
华为、OPPO入局,手机厂商探索主动散热
36氪· 2025-08-27 10:46
根据艾为电子的公告,公司自主研发的超低功耗高压180Vpp压电微泵液冷驱动产品已完成多家客户验 证测试,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批量量产。 艾为电子证券部相关人员对《科创板日报》表示,该产品在今年6月份已经完成客户的验证。预计在年 底(Q4)客户会有拉货动作或应用于新机型,但目前暂未出现新进展。 虽然市场上传言Mate80可能提前发布并采用液冷解决方案,但艾为电子表示并未掌握额外信息。 OPPO已经把"自带风扇"的主动散热系统引入中端产品,还有华为等多家厂商在测试评估 中。 近日有消息称,华为Mate80系列或将搭载主动散热风扇+微泵液冷双轨方案。《科创板日报》从产业链 人士了解到,华为确实在开展相关探索,但是否搭载在mate80上仍存在不确定性。 《科创板日报》记者还了解到,目前主动散热风扇并不止一家手机厂商在测试。其中,OPPO K13Turbo 系列已经把"自带风扇"的主动散热系统引入中端产品。除了OPPO外,还有多家厂商在测试评估中。 在液冷技术方面,华为在Mate60时期就已推出了微泵液冷手机壳。不少安卓旗舰机型还采用了VC液冷 散热技术。据媒体报道,iPhone17 Pro系列散热系统或也将首 ...
微泵液冷推动散热革命,这些公司已在主动散热领域有布局
选股宝· 2025-08-20 23:06
据证券时报报道,据数码博主透露,华为即将推出的Mate80系列在设计、性能与影像系统上将迎来显 著升级,标志着该系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迭代。其中性能方面,采用"双轨并行"散热方案:主动风扇与 微泵液冷同步推进,突破旗舰机散热与防水的技术边界。华为在Mate60时期就已推出了微泵液冷手机 壳,通过微泵驱动手机壳体内部管路中的高性能相变材料PCM,以达到高效吸收机身热量并均匀散热 的作用。 南芯科技:推出190Vpp压电微泵液冷驱动芯片SC3601,已在多家客户导入验证并即将量产。 飞荣达:配合客户需求,推出散热器件及模组产品包括微泵液冷模组。 证券时报指出,伴随着手机性能的提升,芯片、主板及电池等关键单元功耗的显著上升,整机热负荷持 续攀升,高效散热需求愈发迫切。AI技术迭代驱动下,算力芯片与超薄终端散热需求激增,紧凑型及 可折叠设备因空间限制面临散热方案瓶颈。被动散热已近物理极限,移动终端将进入主动散热时代。微 泵液冷是一种主动散热方案,通过压电微泵驱动冷却液在柔性液冷膜片内循环流动,实现热量的高效传 递和均匀分散。 主动液冷方案有望在集成化与轻薄化方面持续精进,从手机配件逐渐走向手机本体,同时在笔电、可穿 戴 ...
南芯科技(688484):推出190Vpp压电液冷驱动芯片,工业+汽车电子打开成长空间
长城证券· 2025-07-15 13:3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推出190Vpp压电微泵液冷驱动芯片SC3601,可实现低功耗液冷散热,填补国产技术空白,已在多家客户导入验证并即将量产;受益于AI芯片发展对先进散热方案的需求,以及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增长和工业、汽车电子领域的潜力,公司未来业绩有望持续增长 [1][2][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新产品情况 - 公司宣布推出自主研发的190Vpp压电微泵液冷驱动芯片SC3601,可在移动智能终端实现低功耗液冷散热,提升散热性能,填补国产技术空白;该芯片集成升降压转换器,驱动电压峰峰值达190V,采用小型化封装,响应速度快,节电效率高,THD+N低,待机功耗低,适用于多种压电驱动应用,未来有望拓展至工业和车载领域 [1][2] 行业市场情况 - AI芯片发展带来高功耗和高温升问题,催生先进散热技术市场需求;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随着人工智能等领域需求增加,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工业4.0和智能制造推动模拟芯片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智能汽车发展增加了对通信芯片等的需求,国内推动汽车、工业领域国产自主可控,市场潜力巨大 [2][9] 公司财务情况 - 2024年公司营收25.67亿元,同比增长44.19%,归母净利润3.07亿元,同比增长17.43%;2025年Q1营收6.85亿元,同比增长13.86%,环比增长2.56%,归母净利润0.63亿元,同比下降36.86%,环比增长80.80%;2024年毛利率40.12%,同比-2.18pct,净利率11.95%,同比-2.73pct;2025年Q1毛利率38.16%,同比-4.41pct,环比+0.12pct,净利率9.19%,同比-7.52pct,环比+3.96pct;2024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3.78%/8.57%/17.01%/-2.78%,同比变动分别为-0.60/-0.06/+0.58/-0.40pct,研发费用率同比提升 [3][8] 公司业务布局情况 - 公司在移动通讯、汽车电子、适配器、大众消费等领域重点布局,完善充电链路产品生态;在工业领域,产品应用于储能等下游方向,2024年推出多款芯片新品,未来将布局AIPower等领域;在汽车电子领域,2024年汽车充电产品销售规模增长,电源芯片和驱动芯片放量 [9][10] 公司盈利预测情况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1亿元、5.48亿元、7.19亿元,EPS分别为0.71、1.29、1.69元/股,对应PE分别为54X、30X、23X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