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 glasses

搜索文档
果链:后续关注什么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AI行业、苹果产业链、电子商务行业 - **公司**:苹果、英伟达、博灵、台积电、Meta、SOPIC、OpenAI、富士康、BIA电子、红星集团、日升科技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行业趋势 - **AI行业**:下半年美国将进入新一轮AI创新周期,起点是大模型创新,将在半年到一年内从算法链向硬件端和中端扩散,推理和训练并进,发展速度加快 [2][4] - **苹果产业链**:苹果产业链当前位置低于预期,类似两个月前的TCE,苹果创新不足致股价未涨,但未来半年到一年其AI创新将更清晰,相关产业链存在机会 [5][6] 中美差异 - 未来半年到一年,美国因大规模交付和接管,模型进展将快于中国,中国AI工作将渐进式变化 [3] 关税影响 - 美国关税政策多变,涉及芬太尼关税、等效关税等,越南关税协议达成但部分定义和2.32关税情况不明,若232关税为25%,对苹果产业链整体影响可控 [7][8][9][11] 苹果AI战略 - 苹果未来将在国内落地AI,虽Siri上线时间不确定,但从软硬件看已为中国AI上线做好准备;长期战略聚焦将AI融入平台,非推出独立聊天机器人 [12][13] 苹果产品布局 - **可穿戴设备**:未来两到三年将推出相关产品,战略重点转向轻量化眼镜和带显示功能的AR产品,如Vision Pro升级、智能眼镜和AR眼镜等 [15][18] - **桌面机器人**:明年苹果将推出桌面机器人 公司推荐逻辑 - **BIA电子**:过去五年处于低位,当前估值有吸引力,中国供应商将受益,且在创新业务上有突破,交易空间有20倍增长潜力 [22][23] - **红星集团**:60%收入来自苹果及其他配件,今年有新ASIC客户项目,未来软件应用落地有望带来10亿美元收入,当前估值有提升空间 [23][24][25] - **日升科技**:基于iPhone 17相关组件,明年在手机、眼镜、机器人等领域有新产品,与多家客户有合作,下半年R6 - P有发展空间 [25][2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富士康印度扩产遇挫折,超300名中国员工被遣返,但台湾支持人员仍在 [10] - 近期多家公司在港上市有折扣,可关注性价比;二季度人民币走强可能带来汇率损失;下半年经济形势不确定,但明年直屏推出将影响业绩和估值切换 [14][15]
Wearing a computer on your face? Snap looks to take on rivals with new augmented reality glasses
TechXplore· 2025-06-11 19:15
公司动态 - Snap计划于2026年发布面向消费者的AR眼镜Specs 该产品将比2024年展示的版本更轻便且技术更先进 但未透露具体售价和上市时间 [2] - 公司已投入超30亿美元并耗时11年研发AR眼镜 旨在重塑人机交互方式 目前面临Meta、Google、Apple等科技巨头的激烈竞争 [5]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4%至13.6亿美元 净亏损收窄54%至1.4亿美元 月活用户达9亿 日活用户4.6亿 [11] 产品技术 - 新一代AR眼镜支持实时翻译、AI辅助、乐器教学等多元场景 通过叠加数字内容实现虚实交互 [3] - 公司CEO强调AI与AR结合的战略意义 认为需将AI从屏幕延伸至现实世界以释放其潜力 [4] - 历史产品如Spectacles录像眼镜和Google Glass曾遭遇市场失败 但当前技术已显著改进 [6] 行业竞争 - Meta与Ray-Ban合作销售支持拍照、音乐播放和AI交互的智能眼镜 同时开发更先进的Orion AR眼镜(未上市) [8] - Google在开发者大会展示原型眼镜 配合智能手机可实现画作识别、旅行导航等AI功能 [9] - OpenAI联合苹果前设计主管研发新型AI设备 具体形态尚未公开 [9] 市场影响 - AR眼镜或成为Snap除数字广告外的新盈利点 当前股价年内下跌24%至8.5美元/股 主因广告支出受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 [10] - 特朗普政府对华关税政策波动可能抑制消费电子新品开发及市场需求 [7]
Warby Parker Co-CEO: Google AI Glasses Coming After 2025
PYMNTS.com· 2025-06-05 08:04
供应链与关税应对 - 公司通过供应链转移、选择性提价和费用控制降低对中国依赖,预计年底中国采购占比将降至10%以下[1][14] - 关税影响估计为4000万至4500万美元,基于中国145%和其他地区10%的税率假设(中国税率已降至30%)[11] - 近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和纽约郊区新建两家光学实验室,负责眼镜最终组装以控制质量[11] AI智能眼镜合作 - Warby Parker与谷歌合作的AI智能眼镜预计2025年后上市,主打实时情境辅助和全天候实用性[1][3][7] - 产品将整合谷歌生态系统(Android、搜索、地图、YouTube)及生成式AI技术,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日程管理、物体识别等[8][9][10] - 行业竞争激烈,Meta、亚马逊、Snapchat等已推出类似产品,苹果和三星也在开发AR眼镜[4][5] 财务与业务发展 - 公司年收入近8亿美元,拥有约300家零售店,计划2025年新增45家门店(含5家Target店内店)[12][13] - 产品线从眼镜扩展至隐形眼镜(占收入10%)和验光服务(占收入6%),后者收入同比增长40%[13] - 供应链全球化重组是核心战略之一,目标2025年底将中国采购比例控制在10%以内[14] 行业趋势与用户需求 - 可穿戴设备普及度提升,健康追踪功能最受欢迎,千禧一代和Z世代是主要用户群体[6] - AI眼镜被视为继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代交互平台,其情境感知能力可能改变人机互动方式[7][8] - 公司认为眼镜是AI的理想载体,因其兼具美观性和全天候实用性[3][9]
高盛:天岳先进-TechNet China 2025_8 英寸碳化硅衬底持续增产; 增强现实眼镜为潜在机遇
高盛· 2025-05-26 13:3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对SICC(688234.SS)的评级为买入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管理层对市场需求保持积极态度,因更多800V电动汽车将推出且电动汽车快充需求增加,同时预计AR眼镜需求增长将带动碳化硅衬底需求 [1] - 看好SICC,因其顺应AD/ADAS趋势推动碳化硅在电动汽车中的渗透率提升,是碳化硅衬底的本土龙头,顺应地缘政治紧张下本土汽车制造商供应链多元化趋势,且产品组合向8英寸和12英寸升级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产能扩张计划 - 公司生产基地位于上海和济南,上海工厂一期产能为每年30万片,用于6英寸或8英寸碳化硅衬底;二期产能同样为每年30万片,主要用于8英寸碳化硅衬底;济南生产基地6英寸碳化硅衬底年产能为10 - 15万片 [2] - 公司计划向非中国市场扩大8英寸产能,以扩大在全球碳化硅器件制造商中的市场份额 [2] 碳化硅在电动汽车中的渗透率提升 - 未来几年将推出更多800V电动汽车车型,主流电动汽车车型中碳化硅的渗透率将继续提高,推动碳化硅衬底的市场需求 [3] - 碳化硅衬底的本土化趋势将支持公司的增长,因为本土供应商的产品更具成本效益,且客户可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实现供应链多元化 [3] 碳化硅在AR眼镜中的应用 - 市场上AR眼镜有三种主要解决方案,包括几何波导、玻璃衬底波导和碳化硅衬底波导,碳化硅是AR眼镜的最佳解决方案,因其具有最佳的反射控制和更低的重量 [4][7] - 从长远来看,AR眼镜对碳化硅衬底的需求可能超过电动汽车,为SICC带来潜在的上行空间 [7] 估值与目标价 - 基于69.3倍的2026年预期市盈率,给出12个月目标价为75.5元人民币 [8] 财务数据 |指标|详情| | ---- | ---- | |市值|人民币260亿元/36亿美元 [10]| |企业价值|人民币255亿元/35亿美元 [10]| |3个月平均每日交易量|人民币5.082亿元/7000万美元 [10]| |2024年12月|收入17.681亿元人民币,EBITDA 4.364亿元人民币,每股收益0.42元人民币,市盈率128.9倍,市净率4.3倍,股息收益率0%,净债务/EBITDA(不包括租赁)-1.2倍,CROCI 11.8%,FCF收益率 - 2.2% [10]| |2025年12月预期|收入24.873亿元人民币,EBITDA 5.334亿元人民币,每股收益0.34元人民币,市盈率NM,市净率4.8倍,股息收益率0%,净债务/EBITDA(不包括租赁)-1.1倍,CROCI 8.3%,FCF收益率0.1% [10]| |2026年12月预期|收入35.276亿元人民币,EBITDA 9.322亿元人民币,每股收益1.09元人民币,市盈率55.6倍,市净率4.4倍,股息收益率0%,净债务/EBITDA(不包括租赁)-0.6倍,CROCI 12.3%,FCF收益率0.2% [10]| |2027年12月预期|收入40.307亿元人民币,EBITDA 12.871亿元人民币,每股收益1.73元人民币,市盈率35.0倍,市净率NM,股息收益率0%,净债务/EBITDA(不包括租赁)-0.9倍,CROCI 14.6%,FCF收益率2.0% [10]| |2025年3月|每股收益0.02元人民币 [10]| |2025年6月预期|每股收益0.02元人民币 [10]| |2025年9月预期|每股收益0.15元人民币 [10]| |2025年12月预期|每股收益0.15元人民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