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ibot S1
搜索文档
杭州蚂蚁投了家腾讯系具身智能公司
量子位· 2025-11-23 18:33
融资情况 - 星尘智能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国科投资与蚂蚁集团联合领投,老股东锦秋基金跟投[2][5] - 本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进入20亿元俱乐部[4] - 2024年以来已完成四轮融资,包括4月由锦秋基金和蚂蚁集团领投的数亿元A轮及A+轮融资,以及去年7月由经纬创投领投的数千万美元Pre-A轮融资[7][8][9] 技术路线与产品 - 公司核心技术路线为绳驱AI机器人,采用“柔性绳索+卷扬电机”设计,实现低摩擦、高跟随、连续力域的控制[13][17][22] - 绳驱技术具备高拟人表现力、高动态响应和高交互安全特性,尤其适合家庭、商业等需要灵巧操作与人机协作的场景[23] - 公司打造集顶尖本体、领先遥操、高效模型于一体的具身智能全栈平台,并推出Astribot S1等机器人产品,能完成叠衣服、打咏春、颠勺做菜等复杂任务[24][25] - 2024年10月发布半身商用机器人Astribot S1-U、超远程数字分身遥操作系统及面向商业服务的DuoCore全身VLA模型[27] 商业化进展 - 公司与金马游乐达成战略合作,推出文旅文娱机器人系列产品[31] - 全球首个由绳驱AI机器人全自主运营的零售服务店“机器人MART”在中山落地,能全自主为游客制作小吃、调饮料[32][33] - 与仙工智能、字节跳动、腾讯、百度、央视、京东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业务覆盖科研、文旅、服务、物流等领域,累计获得数千台订单[35] - 2024年6月攻克绳驱量产难关,实现多个月批量稳定交付[37] 团队背景 - 创始人兼CEO来杰拥有16年机器人研发经验,曾为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一号员工,主导研发轮腿式机器人Ollie等多款产品[40][41][44] - 联合创始人戴媛拥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同样出身于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46][47][48] - 核心团队成员背景横跨腾讯、谷歌、优必选、百度和华为等前沿科技公司[48]
瑞承:成本高且应用有限,大规模落地需要多久
金投网· 2025-11-10 19:02
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 人形机器人外观设计主流采用躯干、头颈、四肢的类人结构,手部分为灵巧手、二指夹爪、三指手,足部有双足型与非足型之分 [1] - 高端灵巧手单价达10万-20万元,占机器人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多数厂商选择二指夹爪与轮式结构以平衡性价比 [1] - 功能技能覆盖表演、劳动与交互三大领域,表演能完成舞蹈走秀运动,劳动可承担家务整理工业分拣咖啡制作,交互支持语音对话与简单指令响应 [1] 当前技术瓶颈 - 动作层面存在同质化,多家厂商的机器人舞蹈动作重复度高,后空翻摔倒等姿势重复出现 [1] - 效率在家务场景中叠衣服速度缓慢,在工业场景仅能完成基础分拣 [1] - 交互控制方式分为遥操、同构臂、语音控制三类,复杂任务需依赖遥操或同构臂,缺乏动态环境适应能力,例如晾衣服需依赖固定坐标与可见物体 [2] - 通用泛化能力不足,机器人仅能对相似场景泛化,无法实现跨领域响应 [3] 应用场景与市场定位 - 应用场景分为企业级与消费级两大方向,To B领域聚焦文娱表演、工业制造、文旅服务、医疗康养,其中文娱表演最为成熟 [2] - To C领域瞄准家庭服务,目标替代保安、保洁、保姆等“三保”工作,但目前实际价值有限,传统AGV机器人在仓库搬运场景的效率与成本仍具优势 [2] - 部分企业实现技术突破,星尘智能Astribot S1通过“元技能库”学习法对相似场景进行泛化处理,银河通用Galbot依托零售场景具身智能大模型GroceryVLA能自主完成商品抓取支付交互等全流程服务 [2] 产业发展与竞争格局 - 我国机器人产业营收与产量保持增长,连续多年位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年内新增机器人相关注册企业数量同比显著增长,超20家头部公司启动或计划IPO,其中中国企业占比达16家 [3] - 竞争格局呈现多路径探索,宇树科技以核心硬件自研与商业化落地为优势推出9.9万元亲民机型,智元机器人通过全链条自主研发与产业链投资构建生态,银河通用聚焦零售场景 [3] - 行业估值梯队初步形成,头部企业估值超70亿元,第二梯队在20亿-50亿元区间 [3] 未来发展趋势 - 合成数据、仿真模拟技术与专用大模型的发展正推动机器人向自主决策与场景适应能力进化 [3] - 人形机器人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在劳动替代、效率提升等领域的潜力或将重塑人类对智能与生产力的认知 [4]
首佳科技拟设超级新材料合资公司 加速布局机器人腱绳赛道
证券时报网· 2025-10-22 16:59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首佳科技新加坡合营企业将成立一家超级新材料公司,全面加码机器人腱绳产业链布局[1] - 公司长期聚焦钢帘线主业,此次布局是依托在金属材料领域的多年积累,延伸至微丝、微绳等高端应用场景,以寻求第二增长曲线[1] - 首佳科技与国内前沿AI机器人公司星尘智能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腱绳等新兴领域的产业标准与关键材料定义[1] 合作伙伴星尘智能概况 - 星尘智能是绳驱AI机器人的定义者,业界首个量产绳驱AI机器人的公司,拥有"本体—数据—模型"全栈闭环体系,创始团队出身于腾讯Robotics X[1] - 公司于2024年8月发布新一代AI机器人助理Astribot S1,在复杂任务中表现优异,并于2024年11月与Physical Intelligence达成战略合作[2] - 截至2025年4月,星尘智能已完成Pre-A、A、A+三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数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经纬创投、蚂蚁公司等知名机构[2] 腱绳传动技术趋势与产品方案 - 随着行业对灵巧性、安全性和轻量化要求提升,腱绳传动方案已成为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2] - 星尘智能在其Astribot系列机器人中率先采用腱绳驱动系统,通过量产积累"刚柔耦合驱动"技术的应用经验[2] - 首佳科技目前提供57种结构规格的躯干腱绳方案,绳径从0.46mm到3.24mm,破断力强度最高达6500MPa[3] - 公司还提供12种规格的灵巧手腱绳,绳径从0.155mm到1.80mm,金属丝强度最高达6500MPa,可满足绝大部分供应商及机器人企业的需求[3] 市场前景与产业机遇 - 首佳科技相信机器人产业将持续拥有更高标准和要求的绳驱方案,产业上下游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价值释放空间[3] - 星尘智能的S1机器人已在科研、商业服务、文娱演出及工业制造等领域实现部署,推动机器人行业的场景化应用与商业化进程[2]
首佳科技(103.HK)拟设超级新材料合资公司,加速布局机器人腱绳赛道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2 16:17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首佳科技通过其新加坡合营企业成立专注于超级新材料的企业,全面加码机器人腱绳产业链布局[1] - 公司长期深耕钢帘线主业,并以"科技赋能"为战略核心,积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本次布局是依托其在金属材料领域的多年积累延伸至高端应用场景[1] - 公司对机器人产业的关注源自钢帘线工艺与机器人腱绳的工艺共同性以及兄弟企业首程控股的机器人产业资源[2] 合作伙伴与行业背景 - 首佳科技与国内前沿AI机器人公司星尘智能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腱绳等新兴领域的产业标准与关键材料定义[2] - 星尘智能是绳驱AI机器人的定义者及业界首个量产绳驱AI机器人的公司,拥有"本体—数据—模型"全栈闭环体系,创始团队出身于腾讯Robotics X[2] - 星尘智能于2024年8月发布新一代AI机器人助理Astribot S1,并在复杂任务中表现优异,截至2025年4月已完成Pre-A、A、A+三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数亿元人民币[4][5] 绳驱传动技术优势 - 绳驱传动模拟人体柔性肌腱牵引机制,在同样体积和重量条件下具备更高输出效率、柔顺性强、能吸收冲击和减少末端组件体积,带来高安全性和结构轻量化[6] - 实际应用中,在同样单位重量和体积下,腱绳传动比直驱或推杆传动具备更高传动性能,是灵巧、柔性机器人发展的关键方向[7] - 与关节直驱和推杆传动相比,绳驱传动在结构轻量化、灵活性/顺应性、抗冲击能力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工艺复杂且技术门槛高[8] 腱绳材料性能与应用 - 金属材料在蠕变性能方面明显优于高分子材料,常温条件下加载70%断裂载荷持续7天蠕变量小于0.3%,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同样条件下蠕变量超过3%[10] - 超细规格钨丝的强度达到6500MPa,远高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2600-3800MPa,且金属材料在耐高温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钨熔点达3410℃[10] - 首佳科技已成功开发多种腱绳材料方案,涵盖不锈钢、高碳钢、钨钢三种市面主流金属,并提供57种结构规格的躯干腱绳方案和12种规格的灵巧手腱绳[11][12] 市场前景与产业机遇 - 随着机器人行业对灵巧性、安全性和轻量化的要求不断提升,腱绳传动方案已逐步成为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9] - 星尘智能在其Astribot系列机器人中率先采用腱绳驱动系统,为未来灵巧机器人量产和性能演进奠定基础[9] - 伴随机器人产业与新材料技术的商业化推进和持续融合,机器人产业将持续拥有更高标准和要求的绳驱方案,产业上下游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3]
家用机器人,真要敲门入户了?
虎嗅· 2025-10-20 17:34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家用机器人行业正经历快速更新 集体奔向第三代际 [1] - 行业最新发展集中体现在8款被称为"未来室友"的家用机器人产品上 [1] 主要市场参与者 - 家用机器人市场主要参与者涵盖中美欧三地 包括Optimus Figure03 Neo Gamma等品牌 [1] - 中国本土企业积极布局 代表性产品包括齐家Q1 HIVA海娃和美的的家用机器人 [1] - 欧美市场主要产品包括Booster T1和Astribot S1 [1] 产品对比分析 - 视频内容对中国与欧美家用机器人进行了直接对比 [1]
CoRL 2025最新工作!ControlVLA:机器人看10遍就会,“通智大脑”能力再升级!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25 17:54
文章核心观点 -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星尘智能提出物体中心表征微调框架ControlVLA,使机器人通过极少量(10-20次)人类示范即可掌握复杂任务,成功率超过75%,相较传统方法提升近4倍 [1] - ControlVLA框架结合预训练VLA模型与物体中心表示,通过ControlNet风格架构实现高效少样本微调,大幅缩短机器人训练时间和成本 [1][5][9] - 该技术在星尘智能AI机器人Astribot S1上验证,在8项现实世界任务中总体成功率达76.7%,长时序任务平均成功率达60%,展现出色泛化与执行能力 [1][15][19] 技术原理与方法 - ControlVLA工作流程分为三步:大规模VLA模型预训练、物体中心表示提取、ControlNet式微调适配 [12] - 通过零初始化投影层将预训练VLA模型与以对象为中心表示连接,在不覆盖先验知识情况下引入物体中心条件 [5][10] - 物体中心表示通过GroundingDINO和SAM2对任务相关物体进行分割与跟踪,提取几何特征与位置特征 [12] 实验成果与性能 - 在8个现实世界任务实验中,每个任务仅使用10-20条演示数据训练,ControlVLA总体成功率达到76.7%,远超传统方法20.8%的水平 [14][15] - 长时序任务(如多物体分类整理、抽屉物体替换)平均成功率达60%,约为现有最佳方法的3倍 [17][19] - 在OrganizeToy任务中,ControlVLA使用20条演示数据即可达到80%成功率,而其他方法即使使用100条演示也未能达到同等表现 [21] 泛化能力与鲁棒性 - 在未见过物体(面包、香蕉、橙子)与新背景下测试,ControlVLA仍保持60%-70%的任务成功率 [24][25] - 该方法提升了对复杂场景、长时序任务以及未见过物体与环境的鲁棒性与扩展性 [10][24] 硬件平台支持 - 研究成果基于星尘智能AI机器人Astribot S1完成,该产品采用绳驱传动技术,传动效率>90%,回驱性>80% [2] - 绳驱模仿人类肌腱运动方式,让机器人具备高表现力与高安全性,适合需要精细触觉反馈的AI任务 [2]
AI周报|9月起AI生成合成内容必须添加标识;Anthropic融资130亿美元
第一财经· 2025-09-07 10:00
Anthropic融资与估值 - Anthropic完成130亿美元F轮融资 最新估值达1830亿美元 成为全球估值排名第四的独角兽 仅次于SpaceX(3500亿美元)、字节跳动(3300亿美元)和OpenAI(3000亿美元)[2] - 公司年化收入从2025年初的10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8月的50亿美元 八个月内增长400%[2] - 估值支撑来自旗下大模型Claude在编程和数学领域的领先性能[2] AI生成内容监管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施行 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添加标识[3] - DeepSeek、腾讯元宝、抖音、B站等平台已实施AI生成内容标识措施[3] - 该办法旨在通过标识机制帮助用户区分真实内容与AI生成内容 减少信息混淆风险[3] 半导体与AI芯片动态 - 博通获得新客户超100亿美元AI芯片订单 推动其2026财年AI收入显著增长[4] - 公司2025财年第三季度AI相关业务收入达52亿美元 同比增长63% 预计第四季度将达62亿美元[4] - 博通属于ASIC芯片阵营 客户自研芯片趋势减弱了对英伟达GPU的依赖[4] 量子计算投资进展 - 英伟达风投部门首次投资量子计算公司Quantinuum 该公司本轮融资6亿美元 估值达100亿美元[5] - 新投资者包括广达电脑和QED Investors[5] - 英伟达CEO黄仁勋认为量子计算正接近拐点 逻辑量子比特数量预计每5年增长10倍[5] 智能体模型竞争 - DeepSeek正开发具备多步操作与学习能力的先进AI智能体模型 目标在第四季度发布[6] - 该模型设计用于最小化用户指令 并能根据历史操作持续优化[6] - OpenAI、Anthropic和微软近期均推出了类似智能体软件[6] AI终端产品创新 - 联想在IFA大会发布多款AI终端 包括可垂直旋转屏幕的14英寸AI PC和具备人脸追踪、语音控制功能的智能概念设备[7] - 公司采用创新与商业可行性并重的筛选逻辑 即使概念产品未商业化也能积累技术专利[7] - 2017年折叠屏笔记本概念最终促成了摩托罗拉Razr折叠手机问世[7] AI对就业影响 - Salesforce裁减约4000个客户支持岗位 将岗位人数从9000人缩减至5000人 因AI承担了50%的工作任务[8] - AI已直接引发美国多行业裁员 但部分分析认为科技公司将疫情期过度招聘问题归咎于AI[8] 科技企业AI合作 - 苹果与谷歌达成新协议 重点评估Gemini模型 并搁置收购Perplexity的计划[9] - 苹果同时测试OpenAI和Anthropic技术 但未最终确定供应商[9] - 合作反映科技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技术协同而非收购实现AI资源优化[9]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 - 优必选获得2.5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 涉及Walker S2产品 为全球该领域最大合同[10] - 公司今年7月还中标觅亿科技9051.15万元机器人采购项目[11] - 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7月中标中国移动1.2亿元人形机器人订单[11] 工业机器人部署 - 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千台级人形机器人订单合作 计划两年内在工业、制造、仓储场景部署[12] - 机器人将承担物料配送、搬运、上下料等重复性任务[12] - 工业场景被视为人形机器人最早实现大规模落地的领域[12]
千台机器人将进厂 蚂蚁、字节系重金押注
经济观察报· 2025-09-04 15:36
公司背景与融资情况 - 星尘智能成立仅三年 获得蚂蚁集团 云启资本 道彤资本和锦秋基金等重量级投资方支持[1][2] - 锦秋基金由原字节跳动集团财务投资部负责人杨洁创立 核心团队多来自字节跳动投资条线 过去两年持续重仓具身智能赛道 先后领投宇树科技C轮和星尘智能[2] - 公司已完成数亿元A轮及A+轮融资 创始人兼CEO来杰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有17年经验 曾是腾讯机器人实验室首位员工与核心架构师[2] 千台级订单突破 - 与仙工智能达成战略合作 计划未来两年向工业制造和仓储物流场景分阶段部署上千台AI机器人 远超行业几十台至百台的小批量订单水平[2] - 2024年官宣获得千台级订单的企业仅宇树科技 智元机器人和松延动力等少数头部企业 星尘智能跻身"千台俱乐部"体现产品成熟度[5] - 订单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启动交付 首批应用场景集中在工业制造与仓储物流 后续计划拓展至3C电子 新能源 半导体 工程机械和生物医药等行业[5] 产品与技术特点 - 科研版机器人S1单台售价约50万元 包含遥操作平台和软件开发工具包 交付机型会针对场景进行调整[5] - 采用绳索驱动传动系统 模仿人类肌肉收缩舒张原理 实现更快响应速度 更精细操作灵活性和更安全的人机交互性能[6] - 产品通过24小时连续运行测试 在多场景下可稳定工作3.2年至6.2年 支持模块化零件更换 新一代工业应用产品预计今年下半年发布[7] 生产体系与供应链 - 为应对千台级订单需求 公司过去半年对供应链体系进行重构 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以改变依赖手工装配的现状[6] - 产品设计采用"易用性优先"原则 开发适配普通用户的遥操作系统 预设模块化SDK接口方便客户功能扩展与定制化开发[6] 产业协同合作 - 仙工智能是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控制器供应商 2024年以23.6%市场份额位居全球首位 客户规模从2022年380家跃升至2024年832家 业务覆盖65个国家和地区[9] - 仙工智能2024年营收达3.4亿元 毛利率接近46% 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20% 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0.3亿元 0.5亿元和0.4亿元[10] - 合作不仅是硬件对接 更是与星尘智能技术体系的深度融合 包括机器人本体 遥操作数据采集平台和AI算法模型构成的完整解决方案[10] 技术路径与战略 - 遥操作系统被视为核心能力 不仅是训练AI模型的数据源头 更是处理突发异常事件 确保服务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技术保障[11] - 技术演进分三阶段:近程遥操数据采集期建立多模态异构数据基础 AI+远程遥操协作部署期形成"AI+人工"协同作业 远程遥操兜底期作为长期技术保障机制[15] - 当前行业技术路径分化明显 特斯拉走纯AI路线 波士顿动力侧重机械本体动力学优化 Figure和1X等探索AI与人机协作混合模式[13]
千台机器人将进厂 蚂蚁、字节系重金押注
经济观察网· 2025-09-04 15:11
星尘智能千台机器人订单 - 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战略合作 计划未来两年在工业制造和仓储物流场景部署上千台AI机器人 这一数字远超当前市场几十台至百台的小批量订单水平 [2] - 千台级订单是从实验室产品向工业化量产跨越的重要标志 截至9月 今年仅宇树科技 智元机器人和松延动力等少数头部企业获得千台订单 [3] -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超过2万台 [3] 公司背景与技术实力 - 公司成立三年 已完成数亿元A轮及A+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蚂蚁集团 云启资本 道彤资本及锦秋基金 [2] - 创始人兼CEO来杰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有17年经验 曾任腾讯机器人实验室首位员工与核心架构师 [2] - 采用绳索驱动传动系统 模仿人类肌肉收缩舒张原理 实现更快响应速度 更精细操作灵活性和更安全的人机交互性能 [5] - 机器人产品已通过24小时连续运行测试 在多场景下可稳定工作3.2年至6.2年 支持模块化零件更换 [5] 产品与交付规划 - 科研版机器人S1单台售价约50万元 包含遥操作平台和软件开发工具包 交付机型将针对场景进行调整 [4] - Astribot S1能完成做饭泡茶 熨衣清扫 奏乐跳舞等复杂任务 已在海内外高校 企业等场景应用 [4] - 订单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启动交付 首批应用集中在工业制造与物流环节 后续计划拓展至3C 新能源 半导体等行业 [4] - 为完成千台交付 公司过去半年重构供应链体系 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 [4] 技术路径与遥操作战略 - 采用三阶段遥操作技术路径:近程数据采集期 AI+远程协作部署期 远程遥操兜底期 [10] - 遥操作系统是训练AI模型的高质量数据源头 也是处理突发异常事件的重要技术保障 [8][10] - 技术路径通过人机协作弥补AI在复杂场景的能力边界 同时为完全自主化积累训练数据 [9] 合作伙伴仙工智能 - 仙工智能是全球领先机器人控制器供应商 2024年以23.6%市场份额位居全球首位 客户数从2022年380家跃升至2024年832家 [6] - 仙工智能2024年营收达3.4亿元 毛利率接近46% 研发投入占比超20% 近三年净亏损分别为0.3亿元 0.5亿元和0.4亿元 [7] - 合作不仅是硬件对接 而是机器人本体 遥操作数据采集平台和AI算法模型的完整解决方案深度融合 [7] 商业模式与行业意义 - 千台部署是数据回流 算法优化和机器人迭代升级的重要起点 [3] - 合作包含即期降本增效需求和对长期算法迭代与泛化能力提升的战略考量 [7] - 产品设计采用易用性优先原则 开发适配普通用户的遥操作系统 预设模块化SDK接口方便功能扩展 [4]
机器人,还当不了打工人
创业邦· 2025-08-16 11:15
人形机器人行业现状 - 人形机器人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成为焦点,展示出灵巧双手、逼真皮肤和表情能力,能完成表演、家务和简单交流任务 [6] - 当前人形机器人存在动作单一、效率低下和价格高昂等问题,高端灵巧手价格达10万-20万元,整机成本可达百万级别 [6][9][23] - 行业分为To B(文娱表演/工业制造/文旅服务/医疗康养)和To C(家庭场景)两大方向,文娱表演是目前最成熟的应用场景 [13][14] 技术发展现状 - 硬件方面运动性能日趋成熟,但软件智能化严重不足,停留在Demo水平,缺乏真实物理环境交互数据 [16][18] - 控制方式主要采用遥操/同构臂/语音控制三种,但离AI自主控制仍有差距 [12][13] - 部分企业如星尘智能通过绳驱传动设计和VLA模型实现技能迁移,银河通用通过GroceryVLA模型实现零售场景自主决策 [19][22] - 英伟达向银河通用提供Jetson Thor芯片,推动具身智能发展 [23] 商业化与资本市场 - 2023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营收同比增长27.8%,工业/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35.6%/25.5% [25] - 前7个月新增机器人相关企业15.28万家(同比+43.81%),现存相关企业95.8万家 [25] - 全球超20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启动IPO,中国占16家,包括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智能等 [25] - 头部企业估值分层:第一梯队(智元/宇树/银河通用)估值超70亿,第二梯队20-50亿 [27] 企业竞争格局 - 宇树科技核心硬件自研率达95%,G1基础版售价9.9万元,商业化落地能力突出 [25] - 智元机器人全链条布局,构建产业生态 [26] - 傅利叶智能聚焦医疗康复领域,推出Care-bot GR-3陪伴机器人 [26] - 行业分为"人工智能派"(侧重大脑)和"机器人派"(侧重身体)两大技术路线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