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tlas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书评丨当代码学会呼吸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4 00:44
人机沟通与认知革命 - 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完成第37次情绪识别算法升级,显示机器已具备理解人类表情的能力,但人类尚未形成与机器平等对话的能力[1] - 人机沟通存在单向解码风险:当机器学习人类沟通密码时,人类可能面临被反向解码的哲学命题[1] - MIT研究显示对话系统在语用层达到人类自然交流63%匹配度时,人类对智能机器的信任度出现指数级跃升[6]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发展史 - "computer"一词最初指用铅笔和纸从事计算工作的人,AI思想与实践始终伴随计算机发展[3] - 图灵1950年论文提出AI测试标准,AI术语1956年出现,当前进步依赖GPU计算能力加速[3] - 计算机bug概念源自20世纪40年代格蕾丝·霍珀发现的电子管硬件故障飞蛾事件[4] 机器智能的边界与局限 - 机器在重复计算(如递归算法)方面远超人类,但面对模糊目标或数据缺失领域仍束手无策[4][5] - 当前AI无法具备人类情感、情绪和潜意识,可能放大人类偏见(0.03%训练数据偏见经2000次迭代可形成17%系统性歧视)[5][6] - 数学理论可讨论N维空间而计算机能模拟,但人类自然认知边界局限在三维空间加时间维度[4] 人机协作的范式变革 - 人类沟通包含语法层、语义层、语用层三维度,AI在多模态模型支持下已实现前两个层次的深入沟通[6] - 机器模仿人类语言行为将引发跨越物种的沟通变革,可能重新定义"何以为人"[6] - 未来很长时间人类仍是机器老师,需干预机器放大社会不平衡的风险[5]
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进展:已经生产数百台、还拧不好螺丝
晚点LatePost· 2024-09-25 23:56
核心观点 - 马斯克对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愿景是造出成本低于2万美元、能替代部分工人工作的终极形态产品,而非逐步迭代的机械装置 [3][4] - 特斯拉采取与行业相反的开发路径:坚持完全人形设计(包括女性手指锥度、1米73身高等细节),拒绝轮式或模块化工具等折中方案 [5][8] - 当前Optimus仍处于早期阶段:已生产数百台但仅用于数据采集,行走测试通过率不足60%,单台成本约10万美元且手动组装 [3][17][20] 产品设计 - **人形坚持**:保留小拇指(延长以增强功能性)、设定雌雄同体外貌以降低威胁感、严格按人体比例设计(28个自由度vs人体200+)[5][8][16] - **机械手突破**:第二代手部11个自由度(目标22个),采用绳驱结构模仿肌肉组织,6个压力传感器(vs人手数万个触觉神经)[11][12] - **腿部优化**:线性执行器提供半吨拉力但平衡算法难度大,目前仅能缓慢行走且无法完成下蹲动作 [12][14] 技术挑战 - **感知系统**:移植FSD视觉神经网络至3D环境,但机器人需主动接触物体且缺乏触觉/温度感知 [12][17] - **训练瓶颈**:行业缺乏Scaling Laws,数据不足且模型架构不成熟,通过动作捕捉装置采集人类运动数据 [17] - **量产障碍**:关键部件(如六维力传感器)笨重昂贵,中国供应商样品未达性能要求,计划建立海外供应链 [20][21] 商业逻辑 - **规模效应**:瞄准全球59万台工业机器人市场(2023年数据),目标百万台级量产以降低成本至2万美元 [7][8] - **应用场景**:优先替代汽车工厂总装环节工人(时薪22美元),当前仅2台用于搬运电池(成本效益远低于AGV小车)[8][21] - **供应链准备**:复用电动车供应商(拓普、三花智控等),测试空心杯电机、谐波减速器等部件,中国供应商价格比海外低30%-80% [21] 行业对比 - **波士顿动力Atlas**:专注预设动作(如后空翻),放弃人手与自主决策能力,未解决通用性问题 [5][9] - **传统工业机器人**:2023年销量59万台(相当于劳力士产量),形态碎片化导致规模效应缺失 [7] - **竞品路线差异**:多数公司采用轮式/模块化工具先行,特斯拉直接挑战全功能人形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