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BC电池
搜索文档
隆基首席科学家徐希翔: 中国光伏正以技术重构产业价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3 11:46
技术突破与研发进展 - 研发团队开发的高低温混合型HIBC电池技术效率达27.81%,接近其29.4%理论极限的94.6% [5] - 公司在2022年10月以26.81%的效率创造硅太阳电池世界纪录,并于2023年12月将HBC电池效率提升至27.3% [5] - 图形化真空镀膜与贱金属浆料两种非银金属化路线已实现原创性突破并通过验证,预计最快于2026年第二至三季度实现规模化导入 [7] - 公司引入半导体行业全天候研发模式,并通过“实验线+中试线”双通道机制缩小实验室与工厂差距 [9] BC技术战略与产业化 - BC技术作为平台型技术,可与多种主流电池技术路线结合,通过将正面栅线转移至背面减少光遮挡,实现更高转换效率并兼具美学价值 [6] - 公司已实现BC组件大规模量产并占据高端应用市场,其成本与TOPCon技术已较为接近 [6] - 通过优化工序、推进少银和无银金属化等关键工艺,BC技术有望进一步优化成本并加速向更广泛市场渗透 [6] - 构建BC技术产业生态圈,通过知识产权共享与保护机制引导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创新竞争 [8]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正经历从同质化价格竞争向差异化价值创造的关键转型,技术驱动是打破内卷、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 [1][14] - 未来技术发展围绕两大核心路径:持续优化单结晶硅技术效率与成本,重点突破无银金属化工艺;积极攻关钙钛矿/晶硅叠层下一代技术 [16] - 行业需从两方面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强供需调控遏制低效产能无序扩张,依托技术创新构建差异化优势 [13] - 以HPBC、HIBC、钙钛矿/晶硅叠层、BIPV一体化应用、光储融合为代表的系统级创新持续拓展光伏技术价值边界 [16] 研发体系与创新机制 - 公司秉持“宽研窄投”核心战略,设立中央研究院,通过“量产一代、开发一代、探索一代”的梯队化研发体系保持行业引领地位 [11] - 研发体系坚持价值导向原则,建立包容试错的创新文化,并推行科学工作方法将第一性原理与精益工程相结合 [11] - 公司已成功实现高效硅片、单晶PERC、TOPCon、BC等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并持续推动技术迭代升级 [12] - 荣获IEEE光伏专家大会William R.Cherry奖是对公司长期坚持研发投入、实施高目标牵引战略及中国光伏产业技术实力的国际肯定 [10]
隆基首席科学家徐希翔:中国光伏正以技术重构产业价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3 07:16
公司技术突破与研发进展 - 公司首席科学家徐希翔荣获第52届IEEE光伏专家大会William R Cherry奖,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1] - 公司研发团队在2022年10月以26.81%的效率创造硅太阳电池世界纪录,实现中国团队历史性突破[2] - 2023年12月将HBC电池效率提升至27.3%,2024年底成功开发出效率高达27.81%的HIBC电池,达到其29.4%理论极限的94.6%[2] - 高低温混合型HIBC电池技术突破融合低温工艺的优异钝化性能与高温工艺的成本优势,找到兼具性能优势与成本竞争力的技术路径[2] - 公司已实现BC组件大规模量产并成功占据高端应用市场,BC组件成本与TOPCon技术已较为接近[3] - 图形化真空镀膜与贱金属浆料两种非银金属化路线已实现原创性突破,通过可靠性验证,预计2026年第二至三季度实现规模化导入[5] - 公司采用半导体行业全天候研发模式,通过实验线加中试线双通道机制缩小实验室与工厂差距,确保技术快速产业化[7] - 公司构建宽研窄投核心战略,通过量产一代、开发一代、探索一代梯队化研发体系,已成功实现高效硅片、单晶PERC、TOPCon、BC等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9] 行业技术趋势与竞争格局 - 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正经历从同质化价格竞争向差异化价值创造的关键转型,技术驱动是打破内卷、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1] - 全球光伏技术竞争版图中,中国在产业化规模和效率上已实现领先,但在最前沿的叠层技术等领域竞争依然胶着[1] - BC技术作为平台型技术,可与多种主流电池技术路线结合,通过将电池正面栅线转移至背面减少入射光遮挡,实现更高转换效率兼具美学价值[3] - 未来技术发展围绕两大核心路径:对现有单结晶硅技术持续提升效率与优化成本,重点突破无银金属化工艺;积极攻关钙钛矿或晶硅叠层下一代电池技术[13] - 当前行业TOPCon、HJT、BC等N型技术加速迭代,HPBC、HIBC等差异化电池结构、钙钛矿或晶硅叠层、BIPV一体化应用、光储融合等系统级创新持续拓展价值边界[12] - 26.81%的电池效率标志中国在电池和组件技术、设备和材料等产业链条上完成追赶和超越[13] 公司战略与产业生态构建 - 公司注重通过合理知识产权共享与保护机制,引导行业从同质化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创新竞争,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6] - BC生态圈构建从三层面推动产业进步: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加速技术迭代、通过协同创新优化工艺与成本降低度电成本、拓展光伏产品应用场景推动行业多元共赢[6] - 公司研发体系秉持价值导向原则,聚焦行业与客户现实问题,通过战略目标转化内在驱动力、建立包容试错创新文化、推行科学工作方法实现持续技术突破[8][9] -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需加强行业层面供需调控遏制低效产能无序扩张,更关键的是依托技术创新构建差异化优势,通过国家领跑者计划等政策引导先进产能技术[10]
21专访丨隆基首席科学家徐希翔:中国光伏正以技术重构产业价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3 07:03
公司技术研发实力与成果 - 公司中央研究院是技术创新策源地与全球光伏竞争的核心壁垒 [1] - 公司首席科学家徐希翔团队在2022年10月以26.81%的效率创造硅太阳电池世界纪录 实现中国团队历史性突破 [2] - 团队在2023年12月将HBC电池效率提升至27.3% 并在2024年底成功开发出效率高达27.81%的HIBC电池 达到其理论极限29.4%的94.6% [2] - 公司引入半导体行业全天候研发模式 以加速工艺调试与数据积累 [6] - 公司秉持"价值导向"原则 建立包容试错的创新文化 并推行"宽研窄投"战略及"量产一代、开发一代、探索一代"的梯队化研发体系 [8][9] - 公司已成功实现高效硅片、单晶PERC、TOPCon、BC等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 [9] BC技术进展与战略价值 - BC技术通过将电池正面栅线转移至背面 减少对入射光的遮挡 实现更高转换效率并兼具美学价值 作为平台型技术可与多种主流电池技术路线结合 [3] - 公司已实现BC组件大规模量产并成功占据高端应用市场 当前BC组件成本与TOPCon技术已较为接近 [3] - 未来通过优化工序、推进少银和无银金属化等关键工艺 BC技术有望进一步优化成本并加速向更广泛市场渗透 [3] - BC生态圈的构建旨在整合产业链资源 加速技术迭代 并通过协同创新持续降低度电成本 拓展应用场景 [6] - BC技术短期为市场提供差异化高效产品选择 长期将推动行业打破效率瓶颈 迈向更高价值发展阶段 [3][6] 非银金属化技术路径与规划 - 相比其他晶硅技术路线 BC技术因工艺步骤增加导致制造成本上升 促使公司更早布局非银金属化技术研发 [5] - 公司系统评估了铜电镀、图形化真空镀膜和贱金属浆料等多种技术路径 目前图形化真空镀膜与贱金属浆料两种路线已实现原创性突破并通过可靠性验证 具备产业化基础 [5] - 下一阶段将重点推进设备、材料与工艺的深度融合 预计最快于2026年第二至三季度实现规模化导入 [5] 行业发展趋势与竞争格局 - 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正经历从同质化价格竞争向差异化价值创造的关键转型 技术驱动是打破内卷、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 [1][10] - 行业竞争已步入以原创技术为引擎、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企业竞争力更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与差异化产品定义力 [10][11] - 当前N型技术如TOPCon、HJT、BC加速迭代 同时HPBC、HIBC等差异化电池结构及钙钛矿/晶硅叠层等系统级创新持续拓展光伏技术价值边界 [12] - 未来技术发展将围绕两大路径:持续优化现有单结晶硅技术 重点突破无银金属化等关键工艺 以及积极攻关钙钛矿/晶硅叠层等下一代技术 [13] - 全球光伏技术竞争中 中国在产业化规模和效率上已实现领先 但在最前沿的叠层技术等领域竞争依然胶着 [1]
21专访|隆基首席科学家徐希翔:中国光伏产业已实现全面超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2 17:21
公司技术突破与研发进展 - 公司首席科学家徐希翔荣获第52届IEEE光伏专家大会William R Cherry奖,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2] - 公司研发团队在2022年10月以26.81%的效率创造硅太阳电池世界纪录,并在2023年12月将HBC电池效率提升至27.3% [4] - 公司创新性地提出高低温混合技术路线,于2024年底成功开发出效率高达27.81%的HIBC电池,达到其29.4%理论极限的94.6% [4] - 公司已实现BC组件的大规模量产并成功占据高端应用市场 [6] - 公司在图形化真空镀膜与贱金属浆料两种非银金属化路线上实现原创性突破,预计最快于2026年第二至三季度实现规模化导入 [7] - 公司已成功实现高效硅片、单晶PERC、TOPCon、BC等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 [13] BC技术战略与价值 - BC技术通过将电池正面栅线转移至背面减少对入射光遮挡,实现更高转换效率并兼具美学价值,作为平台型技术可与多种主流电池技术路线结合 [6] - 当前BC组件成本与TOPCon技术已较为接近,未来通过优化工序、推进少银和无银金属化等工艺有望进一步优化成本并加速市场渗透 [6] - BC技术短期为市场提供差异化高效产品选择,长期将推动行业打破效率瓶颈,为光伏产业迈向更高价值发展阶段提供动力 [6] - 公司致力于构建BC技术产业生态圈,通过知识产权共享与保护机制引导行业从同质化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创新竞争 [8] - BC生态圈将从整合产业链资源加速技术迭代、协同创新降低度电成本、拓展应用场景三个层面推动产业进步 [8] 研发模式与创新机制 - 公司研发团队引入半导体行业全天候研发模式,以应对大型真空镀膜设备需持续运转达到稳定工艺窗口的需求 [10] - 研发核心挑战在于从实验室效率突破到规模化量产之间的工艺转化瓶颈,公司通过推动研发与量产环节更早融合及实验线加中试线双通道机制解决 [11] - 公司研发体系秉持价值导向原则,通过让核心成员深入理解战略目标转化为内在驱动力、建立包容试错的创新文化、推行科学工作方法实现持续突破 [12] - 公司以宽研窄投为核心战略,构建量产一代、开发一代、探索一代的梯队化研发体系,确保持续掌握现有主流技术、培育下一代核心技术、储备前沿创新技术 [12] 行业发展趋势与竞争格局 - 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正经历从同质化价格竞争向差异化价值创造的关键转型,技术驱动是打破内卷、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 [3] - 全球光伏技术竞争版图中,中国在产业化规模和效率上已实现领先,但在最前沿的叠层技术等领域竞争依然胶着 [3] - 行业需从加强供需调控遏制低效产能无序扩张和依托技术创新构建差异化优势两方面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14] - 未来光伏技术发展将围绕对现有单结晶硅技术进行持续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以及积极攻关钙钛矿或晶硅叠层下一代技术两大核心路径并行推进 [16] - 以HPBC、HIBC等差异化电池结构、钙钛矿或晶硅叠层、BIPV一体化应用、光储融合及智能运维为代表的系统级创新正持续拓展光伏技术价值边界 [16]
隆基绿能: 第四季度主业或实现盈亏平衡
证券日报· 2025-09-03 09:30
公司业绩与展望 - 上半年净亏损25.69亿元 同比大幅减亏26.61亿元 [1] - 第四季度目标实现盈亏平衡 公司对此充满信心 [1] - 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环比增长约40% 净亏损环比收窄 经营性现金流和毛利率转正 [1] 产品战略与盈利改善 - 提升BC产品和场景化产品收入占比为改善经营核心策略 [1][2] - BC二代产品上半年销量4GW 第四季度目标超10GW [2] - BC产品毛利率目标比TOPCon高10% 在欧洲市场具溢价优势 [3] - 计划明年欧洲市场BC产品综合占比超60% 其中分布式市场目标占比超80% [3] 行业环境与价格趋势 - 光伏行业反内卷效果显现 7月初以来硅料硅片价格持续上涨 [2] - 硅片价格小幅探涨 市场情绪积极推动价格上行 [2] - 反内卷政策落地推动产业链价格上涨预期 具备技术质量服务优势的企业更具竞争力 [2] 技术进展与降本增效 - HIBC电池技术规模化量产条件成熟 组件效率达25.9% 为全球最高效工业化光伏产品 [4] - 硅片非硅成本预计每年保持10%以上降本速度 [4] - 先进激光图形化、复合钝化、0BB等技术实现量产应用 无银金属化及高密度封装技术有望进一步拓展降本空间 [4] 产能出清与行业展望 - 光伏产能出清路径尚不清晰 需通过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 [3] - 泰睿硅片具技术优势 叠加持续降本 有望在适当时机实现业务盈利 [4]
隆基绿能:第四季度主业或实现盈亏平衡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3 00:37
公司业绩与展望 - 公司上半年净亏损25.69亿元 较上年同期大幅减亏26.61亿元 [1] - 公司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 核心策略是提升BC产品和场景化产品收入占比 [1] -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环比增长约40% 净亏损环比收窄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和毛利率转正 [1] BC产品发展 - 公司上半年BC二代产品销量仅4GW 主要受产能爬坡限制 第四季度销量目标超10GW [1] - BC二代产品毛利率目标比TOPCon产品高10% 在欧洲市场具有明显溢价优势 [2] - 公司计划明年将BC产品在欧洲市场的销售比例提升 分布式市场目标占比超80% 集中式产品占比也将大幅提高 预计欧洲市场BC产品综合占比超60% [2] 行业市场动态 - 光伏行业"反内卷"效果显现 7月初以来硅料、硅片等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2] - 8月底硅片价格小幅探涨 市场情绪积极是价格上涨主因 [2] - 行业产能出清路径尚不清晰 需通过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 [3] 技术创新与降本 - 公司HIBC电池技术已具备规模化量产条件 组件功率达700W+ 组件效率高达25.9% 为全球最高效工业化光伏产品 [4] - 公司硅片产品非硅成本预计每年保持10%以上降本速度 泰睿硅片具技术优势 有望适时实现业务盈利 [4] - 先进激光图形化、复合钝化、0BB等技术已量产应用 无银金属化、高密度组件封装技术有望进一步拓展降本增效空间 [4]
隆基绿能:2024年业绩符合预期,2025年BC放量可期-20250515
华安证券· 2025-05-15 10:0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隆基绿能业绩符合预期,2025年BC产品放量可期 [1] - 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825.82亿元,同比下降36%;归母净利 -86.18亿元,同比下降180%;2025Q1实现收入136.52亿元,同比下降23%;归母净利 -14.36亿元,同比增长39% [4] - 2024年光伏行业量增价跌,公司采取“控量保利”策略,出现增量不增收、近十年来首度亏损局面;后续公司HPBC高价值产品持续领跑,稳健运营保障穿越周期 [5] - 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实现收入676/679/683亿元,同比 -18.1%/+0.4%/+0.5%,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24/19/46亿元,同比 +72.3%/+177.5%/+147.5%,对应当下 -/63/25倍市盈率,维持“买入”评级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基本信息 - 报告日期为2025年5月14日,收盘价15.53元,近12个月最高/最低为21.17/12.70元,总股本7578百万股,流通股本7578百万股,流通股比例100%,总市值1177亿元,流通市值1177亿元 [1] 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825.82亿元,同比下降36%;归母净利 -86.18亿元,同比下降180%;2024Q4实现收入239.9亿元,同比下降32%,环比增长20%;归母净利 -21.13亿元,同比下降124%,环比下降68%;2025Q1实现收入136.52亿元,同比下降23%;归母净利 -14.36亿元,同比增长39% [4] 行业情况 - 2024年光伏行业竞争白热化,整体量增价跌,企业大面积亏损;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10%,光伏电池、组件出口量分别增长超过46%和12%,但产业链价格持续大幅下滑 [5] 公司策略及产品情况 - 2024年公司采取“控量保利”策略,实现硅片出货量108.46GW(对外销售46.55GW),电池组件出货量82.32GW,其中BC产品出货量超17GW;HPBC2.0产品产量占比尚低,PERC和TOPCon产品价格和毛利率下降,产能开工率受限,技术迭代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参股硅料企业投资收益亏损 [5] - 截至2024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0%以下,有息负债率19.49%;搭载HPBC2.0电池的组件较主流TOPCon产品有发电优势,2024年底HPBC1.0产线升级为N型HPBC2.0技术,已投产电池良率达97%左右;自主研发的杂化背接触晶硅太阳电池(HIBC)转换效率突破27.81%;商业化M6尺寸的晶硅 - 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提升至32% [5] 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实现收入676/679/683亿元,同比 -18.1%/+0.4%/+0.5%,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24/19/46亿元,同比 +72.3%/+177.5%/+147.5%,对应当下 -/63/25倍市盈率,维持“买入”评级 [6] 重要财务指标 |主要财务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亿元)|826|676|679|683| |收入同比(%)|-36.2%|-18.1%|0.4%|0.5%|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亿元)|-86|-24|19|46| |净利润同比(%)|-180.2%|72.3%|177.5%|147.5%| |毛利率(%)|7.4%|3.7%|10.7%|12.7%| |ROE(%)|-14.2%|-4.1%|3.1%|7.0%| |每股收益(元)|-1.14|-0.32|0.24|0.60| |P/E|—|—|62.97|25.44| |P/B|1.96|1.98|1.92|1.79| |EV/EBITDA|-238.83|44.44|13.03|8.50| [8] 财务报表与盈利预测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展示了2024A - 2027E各会计年度的相关财务数据,包括流动资产、现金、应收账款等项目,以及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财务比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