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伏技术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钙钛矿技术加速产业化
中国能源网· 2025-11-14 14:55
产业化进展 - 钙钛矿光伏设备实现批量交付,国内率先具备规模化供货能力 [1] - 多条百兆瓦级生产线陆续建成并进入调试或投运阶段,兆瓦级电站项目实现持续运行,部分示范电站已稳定发电接近两年 [1] - 极电光能150兆瓦中试线自2022年底建成已连续运行近三年,产品良率稳定在95%左右,其吉瓦级产线一期项目于2025年初投产,目前正式出货,良率保持在约90% [4] - 华能集团投运5兆瓦地面电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全钙钛矿地面电站项目,国电投大庆基地8.58兆瓦项目及无锡6.8兆瓦分布式项目将于今年建成,预计明年将出现单体10兆瓦级电站 [4] 技术路线与特性 - 钙钛矿技术从实验室效率纪录竞争转向量产效率与稳定性并重,形成单结与钙钛矿叠层两大路径并行发展格局 [2] - 单结钙钛矿技术成熟度最高,已在兆瓦级电站实现应用,是多数初创企业主要选择,产品成本更低、具备柔性和半透明优势,在建筑光伏一体化、车载光伏等新型场景具备不可替代性 [2][3] - 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通过封装或沉积方式实现电池层结构叠加,可提升整体效率水平,更适用于面积受限、高价值场景,预计在四五年内实现商业化应用 [2][3] - 钙钛矿作为材料体系具备低温制备、可溶液加工、高光吸收系数等特性,能够突破晶硅材料效率上限 [2]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在光伏行业面临降本与结构性竞争压力背景下,钙钛矿作为新一代光伏技术路线受到高度关注,行业技术迭代方向已从传统晶硅效率提升转向以钙钛矿及钙钛矿叠层为代表的新材料结构创新 [1] - 钙钛矿不仅是替代路线,更是增量路线,能够通过与晶硅结合创造新的技术门槛,推动光伏技术范式转换,未来光伏产业竞争中需实现效率、稳定性、成本三者的平衡才能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 [3] - 钙钛矿产业化正处于由技术可行向商业可行过渡的关键阶段,企业纷纷加快布局产线,构建从设备制造、材料供应到组件封装的一体化产业链体系,以抢占先发优势 [4][5] - 随着装机规模逐步扩大、成本持续下降,钙钛矿有望在未来三年内进入产业规模化阶段 [5] 标准体系建设 - 钙钛矿材料与传统晶硅组件在结构及工艺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现有检测认证体系已无法完全适用,必须制定专门标准来确保技术评估科学性与测量结果一致性 [6] - TÜV莱茵已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成立钙钛矿技术应用推广联盟,推动相关标准于去年年底至今年初完成制定,涵盖性能测试、温度系数、弱光表现等技术参数,同时建立针对可靠性验证的认证体系 [6] - 行业正推动钙钛矿专项标准纳入行业标准体系,中国在钙钛矿产业化方面已形成领先优势,需要及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推动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取得主动权 [6][7] - 标准体系构建关系到技术推广效率,将直接影响市场准入、产品认证以及金融机构对电站项目的投资信心 [7]
隆基首席科学家徐希翔: 中国光伏正以技术重构产业价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3 11:46
从西安市区向北驱车一小时,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静立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产业园区中。园区内,身着 统一工装的研究人员步履匆匆,实验设备有序运转——这里不仅是隆基绿能(601012.SH)的技术创新策 源地,也是其参与全球光伏竞争的核心壁垒所在。 在这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见到了隆基绿能首席科学家、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 2024年6月,徐希翔因荣获第52届IEEE光伏专家大会授予的William R.Cherry奖(被誉为"光伏界诺贝尔 奖")而成为业界焦点,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以徐希翔为首的研发团队长期深耕高效光伏技术研发,在电池结构、材料科学等领域积淀深厚。他从顶 尖科研机构转身投入产业界,带领团队将前沿实验室技术推向规模化生产的临界点。 "BC破卷":以技术重构产业价值 《21世纪》:回顾过去多年研发历程,从实验室的创新到具备产业化潜力的过程中,最大瓶颈是什么? 是技术本身的成熟度,还是降本增效的工程化挑战? 徐希翔:在我们超过四十年的光伏技术研发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突破莫过于高低温混合型HIBC电池 技术的开发。这一路线基于我们团队在纯低温技术路线上的持续积累与深刻反思。 2022年10月 ...
隆基首席科学家徐希翔:中国光伏正以技术重构产业价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3 07:16
从西安市区向北驱车一小时,隆基绿能(601012)中央研究院静立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产业园区中。园 区内,身着统一工装的研究人员步履匆匆,实验设备有序运转——这里不仅是隆基绿能(601012.SH) 的技术创新策源地,也是其参与全球光伏竞争的核心壁垒所在。 在这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见到了隆基绿能首席科学家、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 2024年6月,徐希翔因荣获第52届IEEE光伏专家大会授予的William R.Cherry奖(被誉为"光伏界诺贝尔 奖")而成为业界焦点,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以徐希翔为首的研发团队长期深耕高效光伏技术研发,在电池结构、材料科学等领域积淀深厚。他从顶 尖科研机构转身投入产业界,带领团队将前沿实验室技术推向规模化生产的临界点。 "当前光伏产业的技术发展正经历从'同质化价格竞争'向'差异化价值创造'的关键转型。技术驱动是打破 内卷、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徐希翔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在他看来,全球光伏技术竞争版图中,中国在产业化规模和效率上已实现领先,但在最前沿的叠层技术 等领域,竞争依然胶着。 "BC破卷":以技术重构产业价值 《21世纪》:回顾过去多年研发历 ...
21专访丨隆基首席科学家徐希翔:中国光伏正以技术重构产业价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3 07:03
公司技术研发实力与成果 - 公司中央研究院是技术创新策源地与全球光伏竞争的核心壁垒 [1] - 公司首席科学家徐希翔团队在2022年10月以26.81%的效率创造硅太阳电池世界纪录 实现中国团队历史性突破 [2] - 团队在2023年12月将HBC电池效率提升至27.3% 并在2024年底成功开发出效率高达27.81%的HIBC电池 达到其理论极限29.4%的94.6% [2] - 公司引入半导体行业全天候研发模式 以加速工艺调试与数据积累 [6] - 公司秉持"价值导向"原则 建立包容试错的创新文化 并推行"宽研窄投"战略及"量产一代、开发一代、探索一代"的梯队化研发体系 [8][9] - 公司已成功实现高效硅片、单晶PERC、TOPCon、BC等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 [9] BC技术进展与战略价值 - BC技术通过将电池正面栅线转移至背面 减少对入射光的遮挡 实现更高转换效率并兼具美学价值 作为平台型技术可与多种主流电池技术路线结合 [3] - 公司已实现BC组件大规模量产并成功占据高端应用市场 当前BC组件成本与TOPCon技术已较为接近 [3] - 未来通过优化工序、推进少银和无银金属化等关键工艺 BC技术有望进一步优化成本并加速向更广泛市场渗透 [3] - BC生态圈的构建旨在整合产业链资源 加速技术迭代 并通过协同创新持续降低度电成本 拓展应用场景 [6] - BC技术短期为市场提供差异化高效产品选择 长期将推动行业打破效率瓶颈 迈向更高价值发展阶段 [3][6] 非银金属化技术路径与规划 - 相比其他晶硅技术路线 BC技术因工艺步骤增加导致制造成本上升 促使公司更早布局非银金属化技术研发 [5] - 公司系统评估了铜电镀、图形化真空镀膜和贱金属浆料等多种技术路径 目前图形化真空镀膜与贱金属浆料两种路线已实现原创性突破并通过可靠性验证 具备产业化基础 [5] - 下一阶段将重点推进设备、材料与工艺的深度融合 预计最快于2026年第二至三季度实现规模化导入 [5] 行业发展趋势与竞争格局 - 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正经历从同质化价格竞争向差异化价值创造的关键转型 技术驱动是打破内卷、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 [1][10] - 行业竞争已步入以原创技术为引擎、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企业竞争力更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与差异化产品定义力 [10][11] - 当前N型技术如TOPCon、HJT、BC加速迭代 同时HPBC、HIBC等差异化电池结构及钙钛矿/晶硅叠层等系统级创新持续拓展光伏技术价值边界 [12] - 未来技术发展将围绕两大路径:持续优化现有单结晶硅技术 重点突破无银金属化等关键工艺 以及积极攻关钙钛矿/晶硅叠层等下一代技术 [13] - 全球光伏技术竞争中 中国在产业化规模和效率上已实现领先 但在最前沿的叠层技术等领域竞争依然胶着 [1]
21专访|隆基首席科学家徐希翔:中国光伏产业已实现全面超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2 17:21
(原标题:21专访|隆基首席科学家徐希翔:中国光伏产业已实现全面超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凌晨 曹恩惠 西安报道 从西安市区向北驱车一小时,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静立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产业园区中。园区内,身着 统一工装的研究人员步履匆匆,实验设备有序运转——这里不仅是隆基绿能(601012.SH)的技术创新 策源地,也是其参与全球光伏竞争的核心壁垒所在。 在这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见到了隆基绿能首席科学家、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 2024年6月,徐希翔因荣获第52届IEEE光伏专家大会授予的William R. Cherry奖(被誉为"光伏界诺贝 尔奖")而成为业界焦点,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以徐希翔为首的研发团队长期深耕高效光伏技术研发,在电池结构、材料科学等领域积淀深厚。他从顶 尖科研机构转身投入产业界,带领团队将前沿实验室技术推向规模化生产的临界点。 "当前光伏产业的技术发展正经历从 '同质化价格竞争'向'差异化价值创造' 的关键转型。技术驱动是打 破内卷、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徐希翔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在他看来,全球光伏技术竞争版图中,中国在产业化规模和效率上已实现领先,但在 ...
爱旭股份:未来,公司计划在济南基地上线第三代铜电镀无银金属化技术
证券日报网· 2025-11-05 21:40
技术领先性 - 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发明高良率、低成本的铜电镀无银金属化方案 [1] - 该技术已于2年前应用于珠海10GW级量产线 [1] 技术优势 - 铜电镀无银金属化方案较行业普遍采用的银浆印刷方案有显著材料成本优势 [1] - 技术使产品具备更高效率、更强抗隐裂特性等优势 [1] - 公司持续进行技术升级 在产品效率、生产成本、投资支出方面不断优化 [1] 未来规划 - 公司计划在济南基地上线第三代铜电镀无银金属化技术 [1] - 第三代技术将使产品转换效率、双面率获得进一步提升 [1]
光伏产业进入拼质量新阶段
中国能源网· 2025-10-27 11:10
行业竞争焦点转变 - 光伏产业竞争正从“抢装机”、“拼价格”转向“比质量”、“比可靠性”,行业发展逻辑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深刻变化 [1] - 产品采购决策的核心考量因素已从初始价格转变为长期品质与可靠性,市场关注点转向确保光伏资产在全生命周期(25年至30年)内的稳定运行 [2] - 行业竞争提升到围绕功率、效率和可靠性展开的实质竞争,精准把握技术方向、审慎设备选型、科学掌控投资节奏是应对竞争的三大关键支柱 [2] 技术迭代与创新方向 - 行业共识认为Topcon技术在未来1至3年内仍将保持主流地位,同时BC电池技术等高效路径的发展前景受到广泛关注 [4] - 晶硅技术创新空间收窄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下一代技术创新需聚焦材料突破,钙钛矿技术已通过初步验证,具备更广阔的效率提升空间 [2][4] - 技术研发更侧重满足多元化应用场景需求,金属化技术、聚合物前板、防眩光玻璃、智能组件与智能接线盒等创新方向获得日益增强的行业关注 [4] 产品质量与标准体系演进 - 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可靠性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需构建满足多场景应用的质量管理体系 [1] - 当前光伏组件认证体系主要保障产品初期3年至5年的基本质量,行业需建立更深入的认证数据分析机制以精准识别技术改进方向 [5] - 基于技术与应用多元化发展,企业愈发需要一套稳定且具备公信力的评估体系来准确体现产品价值 [5] 市场格局与应用场景拓展 - 到2030年,全球光伏年度新增装机容量保守估计将达到900吉瓦,占可再生能源新增总量的70%以上 [6]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量同比下降3.4%,出口额同比下降26%,欧洲、北美、印度等传统市场出口额下滑或增长乏力,而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增幅超过40% [6] - 市场拓展路径从单一产品出口转向以项目驱动,带动全产业链、先进技术及相关标准协同出海的新模式 [7] - 应用场景正从常规区域向海上、沙漠等特殊环境拓展,未来1年至3年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场景被广泛看好,市场焦点逐步从大规模集中式电站转向分布式应用 [7]
突发!两大光伏龙头达成专利诉讼和解
证券日报· 2025-09-22 12:45
专利诉讼和解 - 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于2025年9月19日达成全球专利诉讼和解 结束全部专利纠纷法律程序 [1] - 双方同意对部分核心专利进行交叉授权许可 并达成相关商业安排 [1] 技术领域地位 - 晶科能源是TOPCon技术龙头 拥有国内最多TOPCon技术专利 [2] - 隆基绿能是BC技术龙头 拥有国内最多BC技术专利布局 [2] 行业影响 - 和解体现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同 为行业树立可持续知识产权伙伴关系典范 [2] - 推动光伏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1] - 鼓励更多企业投入研发创新 形成良性竞争生态和健康知识产权环境 [2] 未来合作方向 - 双方将继续加大新技术研发投入 加速先进技术商业化与应用创新 [2] - 未来可能探讨更深层次合作 提升双方市场竞争力 [2] 行业技术发展特征 - 当前主流技术为TOPCon、BC和异质结三大路线 [2] - 技术迭代升级周期约三至五年 需持续进行重大技术升级 [3] - 需构建新型专业技术壁垒和工艺壁垒作为未来发展方向 [3]
隆基绿能20250901
2025-09-02 08:42
**行业与公司** 隆基绿能(光伏行业)[1]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动态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增长但两极分化 中国市场新增光伏装机211.6GW(同比增长106%)占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80% 海外市场区域分化 欧洲等传统市场出口放缓 非洲、大洋洲、亚洲等新兴市场出口稳定增长[3] - 产业链价格底部运行 受国内抢装潮影响短暂回升后快速回落 部分环节价格创历史新低 行业大面积亏损持续[2][5] **公司经营与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同比收窄51% 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大幅下降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增加3.39个百分点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改善92%[2][6]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191.6亿元(环比增长40%) 净亏损11.33亿元(环比收窄21%)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和综合毛利率转正[2][7] - 硅片出货量52.08GW(同比增长17%) 组件出货量39.57GW(同比增长26%) 高效HPBC2.0组件上半年出货约4GW[2][7] **技术创新与研发进展** - 截至2025年6月末获专利超3500项(BC电池组件专利480项) Hibc电池研发效率达27.81% BC组件效率突破26% 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达33%[2][8] - BC2.0较Topcon技术保持20-30瓦效率优势 投资相近但效率优势显著[18] - 钙钛矿叠层电池可靠性提升 商业化机会增大[19] **产品策略与市场布局** - BC产品全场景具备溢价能力 分布式场景节约屋顶资源、可靠性高、美观 欧洲、中东是BC订单重要来源地[10][11] - BC产品月产量约2.5GW(逐月提升) 主流功率档位集中在645-660瓦[16] - 计划2026年欧洲市场BC出货占比达60% BC毛利率目标比Topcon高10%[4][34] - 通过提升B4产品产能和销售占比提高整体毛利水平[15] **盈利目标与展望** - 目标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毛利与费用持平(盈亏平衡) 因BC产品结构占比提升(四季度BC出货超10GW vs 二季度2GW+)[11][32][33] - 2026年欧洲市场BC出货占比目标60% 类似产品整体出货占比达50%[34][35] **其他重要内容** - 反内卷政策下客户可能优先选择BC高效组件降低成本 BC降本节奏符合预期[12] - 场景功能性产品(如防积灰、防炫光)毛利率较普通产品高3%-15%[29] - 美国市场政策适应策略包括减持股份合规[20] - 海外集中式业务签单模式为招标/议价竞价或长期合作谈判 定价策略因出口退税政策可能调整[30] - 新市场大客户对涨价接受度较高(价格浮动10%对需求无显著影响)[31] **风险与挑战** - 行业去产能路径尚不清晰 需通过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9] - 2026年全球光伏需求预计与2025年持平(中国、欧洲、美国市场平稳 南南国家需求旺盛)[23] - 反内卷政策下实际执行难度大(涉及大量投资资源)[13]
晶澳科技20250827
2025-08-27 23:19
公司概况与财务表现 * 晶澳科技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9 05亿元 归母净利润亏损25 8亿元 其中二季度亏损9 42亿元 环比有所改善[3] * 公司总资产1055 98亿元 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48亿元[3] * 尽管行业竞争激烈导致盈利能力下降 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入仍达45 08亿元 显示运营稳健[2][3] 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3 88亿元 占营收比重5 81%[2][5] * 公司拥有有效专利2072项 其中发明专利1109项[2][5] * 推出适用于全场景的光伏解决方案 包括墨兰沙戈荒光伏产品和要览海上光伏产品[2][5] * 推出高功率5 0组件产品 最高功率达670瓦 转化效率24 8%[2][5] * 推出适用于特殊场景的自清洁产品 其发电量比同类产品高出4%到6%[13] * 在钙钛矿技术方面已投入研发至少五六年 但预计三年内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 五年后可能会有明显量产机会[28] 产能布局与运营管理 * 公司组件产能达100GW 硅片与电池产能分别占组件产能的80%和70%以上[2][6] * 成立降本增效小组 销售增效小组和费用优化小组 从设计成本优化 组件功率提升 制造成本改善等方面推进改善[6] * 通过工艺技术改进提高电池效率 并探索钙钛矿及叠层高效电池技术[6] * 目前30%组件产能已进入技改阶段 年底将具备高功率能力[4][19] * 生产水平目前可达625-630瓦 年底预计达640-645瓦 大规模量产将在明年上半年达650瓦 下半年可能达660瓦或更高[24] 市场策略与定价 * 海外市场价格相对国内有15%-20%的溢价 客户逐步接受出口退税取消带来的价格变化[4][8][22] * 高功率订单目标溢价约10%[4][20] * 在中国区大型招标项目中 公司按照全成本进行报价[11] * 海外市场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 特别是在海上 沙漠等特定场景中[22] * 场景化产品溢价因区域和应用场景而异 例如在澳大利亚 日本和韩国等地区 屋顶产品可实现5%到8%的溢价[25] * 场景化产品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占比约为50% 在地面电站中的占比约为20% 且比例正在逐步上升[25]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战略 * 公司优化全球物流网络布局 重塑多元化供应路径 以降低贸易政策波动风险[2][7] * 已启动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在联交所主板挂牌的工作 助力全球化发展战略[2][7] * 在美国市场 上半年出货约700-800兆瓦 下半年预计会有较大幅度增长[18] * 提前规划阿曼生产基地 预计明年一季度开始逐步释放产能 以满足美国市场需求[18] 行业环境与政策影响 * 行业内卷现象加剧供需失衡 但国家支持行业兼并重组 并加强招投标监督 有助于行业回归理性发展轨道[4][8][10] * 限产能耗政策旨在控制产量 实现阶段性供需平衡 国家将严格执行价格法和反垄断法[9] * 国家正通过限制低效 落后产能的继续生产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10] * 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预计比2024年增长15%至18% 主要驱动力来自中国市场[26] * 2026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预计小幅上涨约5% 亚太地区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4][27] * 中国市场未来两年的光伏装机容量预计将与2025年持平[29] 未来展望与盈利预期 * 公司预期未来盈利情况会有所改善 股权激励目标是2026年实现整体盈利[14] * 光伏行业的亏损面正在逐步缩小 具备多技术并行发展 全球化布局和良好成本费用控制的企业有望率先扭亏[15][16] * 光伏组件行业未来仍有10%至15%的复合增长率 有望达到1000GW并保持稳定增长[30] * 企业需通过全球品牌建设 销售渠道开拓 与上下游供应商长期合作以及围绕新能源进行多元化业务布局(如光储融合 智能微网)来获取丰厚利润[30] 资本开支与技术策略 * 2025年上半年资本性支出约为21亿元 公司在资本性开支方面非常谨慎[13] * 2025年的资本开支主要用于技术改造 同时也包括一些原有产能尾款的支付 技改占据了较大比例[17] * 在电池技术方面 公司持续投入研发并关注各种技术的发展及其可量产程度 目前Topcon技术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公司将更多资源投入其中[13] * 公司也关注BC技术在高端屋顶及细分市场中的优势 但尚未进入大批量量产阶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