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10单晶硅片
icon
搜索文档
硅片价格持续上涨 光伏产业链迎来价格拐点?
新华网· 2025-08-12 13:48
硅片价格走势 - M10单晶硅片成交均价提升至3.36元/片 周环比涨幅6.67% [1] - N型单晶硅片成交均价提升至3.45元/片 周环比涨幅5.83% [1] - G12单晶硅片成交均价维持在4.35元/片 周环比涨幅3.57% [1] 价格上涨驱动因素 - 一线企业上调报价带动其他企业跟随调价 电池企业普遍接受当前价格 [1] - 光伏装机规模超预期 1-7月国内新增装机97.2GW同比增158% 其中7月新增18.7GW同比增174% [2] - 硅料价格持续上涨 N型料均价周环比上涨5.32%至8.91万元/吨 单晶复投料均价周环比上涨3.21%至7.72万元/吨 [2] 产业链供需状况 - 8月整体硅片供应量维持58GW至60GW预期 单晶硅生产企业维持满负荷运行 [3] - 电池环节留存丰厚利润 M10单晶PERC电池主流成交价维持在0.76元/W 整体处于累库阶段 [4] - 组件端M10单面单晶PERC组件维持在1.2元/W 部分专业化组件厂面临亏损减产 [4] 企业策略分化 - 隆基绿能未跟随涨价 维持7月底报价 得益于成本控制能力 [4] - 部分企业在硅料价格走低时加大库存 当前价格变化影响有限 [4] 未来价格展望 - 硅片价格短期或维稳 9月走势需评估硅片生产消纳能力及硅料涨价动能 [4] - 行业总体供给仍过剩 中期价格将维持低位震荡整理 [5]
多晶硅价格降幅近两成 行业进入洗牌阶段
新华网· 2025-08-12 13:47
硅料价格动态 - N型硅料成交均价为7.52万元/吨 较两周前下降19.23% [1] - 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为6.79万元/吨 较两周前下降15.23% [1] - 二线及新进入企业报价跌至6.1-6.8万元/吨 与头部企业价差扩大 [2] - 成交量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厂 N型成交量高于P型且降价幅度更大 [1] - 价格下跌主因下游硅片企业减产超50% 需求骤降导致看跌情绪严重 [1] - 硅料企业前期订单消化完毕 部分高价订单转为库存积累 [1]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大量新增产能集中释放导致价格快速回落 行业进入整合提升阶段 [3] - 价格下探触及部分产能成本线 落后产能将逐步出清 [3] - 新项目投建与运行存在不确定性 长期将保持合理价格与毛利率 [3] - 企业采取N型硅料比例提升 精细化成本管理等措施应对变化 [3] 硅片市场状况 - M10单晶硅片均价降至2.39元/片 周环比下跌5.91% [4] - N型单晶硅片均价降至2.50元/片 周环比下跌3.47% [4] - G12单晶硅片均价降至3.35元/片 周环比下跌3.46% [4] - 企业开工率总体接近60% 库存降至正常周转范围 [4] - 一线企业维持高水位报价 二线企业价格持续探低且出现N/P同价现象 [4] 下游环节表现 - P型M10电池主流成交价落于0.47-0.5元/瓦 G12尺寸为0.52-0.53元/瓦 [5] - 电池厂家难以保有利润空间 部分转以代工方式维持运作 [5] - 组件均价下探至1.1元/瓦 以执行前期订单为主 [6] - 产业链价格跌幅明显 行业进入洗牌阶段 [6]
全方位对比及债市影响剖析:“反内卷”政策能否复制供给侧改革?
东吴证券· 2025-08-11 11:3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对“反内卷”政策与2016 - 2017年供给侧改革进行全方位对比,分析两轮政策在背景动因、覆盖行业、实施手段、落地周期及成果等方面异同[2][3] - 认为本轮“反内卷”政策预计前期因学习效应预期升温快、周期持续更长、影响更深远,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或取得持久健康效果[5] - 预测年内PPI当月同比稳步回升至 - 1.5%左右,但转正仍需等待;10年期国债短期调整压力来自商品价格小幅反弹,非需求推动难以驱动趋势性熊市;长期来看“反内卷”政策或带来债券利率真正上行拐点[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反内卷”政策脉络梳理 - 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反内卷”纳入国家经济治理框架,各行业随后发布实施意见,政策兼顾干预和自律,覆盖央企和民营企业[10][11] - 自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产能过剩问题以来,“反内卷”政策逐步推进,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如水泥、光伏、建筑等行业及工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12][13] “反内卷”与供给侧改革全方位对比 - **背景动因**:2015年供给侧改革源于传统重工业产能过剩、企业经营承压、需求侧刺激边际效应递减;2022年10月以来“反内卷”因新兴行业产能过剩、“内卷”呈结构性制度性过剩,工业企业亏损更严重[15][17] - **重点行业**:供给侧改革聚焦上游原材料传统行业,由国企主导;“反内卷”覆盖范围广,包括传统、新兴、下游消费相关行业,重点在中下游新兴行业,民营企业多,核心矛盾是“结构性过剩”[24][28] - **政策举措**:供给侧改革以“三去一降一补”为工具,行政化手段主导,有量化目标、配套措施和棚改货币化扩需;“反内卷”以市场化手段为主,行政干预温和,目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不配合大规模需求扩张政策[34][39] - **政策落地周期与成果**:供给侧改革落地周期2年,政策力度大见效快,去产能推动商品价格回升、企业利润增长,对利率债影响“先利多、后利空”;“反内卷”预计周期长影响深远,注重长效机制和产能优化升级[42][50] “反内卷”对债市影响展望 - 参考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政策通过预期、商品价格、货币政策、需求侧影响利率债;“反内卷”需求侧偏弱,政策排除大规模需求刺激,货币政策宽松[5][51] - 供给侧改革时商品价格和债券利率上行有1年时滞,“反内卷”政策落地国债利率当月回升,因资金供给与需求节奏及政策落地情况不同;预测年内PPI回升、国债短期有调整压力,长期或带来债券利率上行拐点[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