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PD1双抗
icon
搜索文档
医药投资中重要的几件事
青侨阳光医药投资 - 月度思考 7 月 30 日,我们参加了雪球组织的一场医药主题对谈直播,其中一个问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投资医 药行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对利润的判断,对技术的判断,还是估值高低的判断?最后怎么组合出一个医药组 合? " 这是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问题,不同人从不同视角出发会找到不一样的答案。 对我们而言,不管是做投资还是做其它工作,最重要的一定不是具体某项技能或某些知识,因为具体必然意味 着局限,作用和意义就只能局限于该事物本身;而跳出具体的"器"或"术",从"形而上"或者说"道"的层面去探 索,我们就能找到那些更宽泛但影响也更深远的底层要素。 比如,在我们看来,医药投资最重要的, 首先是热爱、专注、诚实开放 等普适性特性, 然后才是行业认知框 架、估值定价体系、宏观策略思维等具体的能力和方法 ,至于组合构建则是有了行业认知和估值定价判断后 水到渠成的结果。 下面,也借着对这一问题探讨的机会,梳理一遍我们认为医药投资中最重要的几件事情。 1 保持热爱,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如果驱动我们做投资的是外在的目标——赚钱,那或许前期动力不弱,但在赚到很多钱之后就难免动力消减, 很可能会 ...
创新药行情爆发!红土创新医疗保健股票年内涨近64%!
新浪基金· 2025-07-25 08:59
行业趋势 - 2025年被业内誉为创新药行业兑现之年,医药投资主线高度聚焦创新药,特别是具备出海预期的创新产品,成为资本抢筹热点 [1] - 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板块平均涨幅超50%,中位数超35%,近50只个股涨幅超过30% [1] - 中国创新药板块长期发展趋势未变,产业逻辑、政策支持、资本环境支撑其可持续性,但更注重"分化"与"选股逻辑" [3] - 2024年中国院内创新药市场超2,500亿人民币,预计2030年增长至约4,500亿元,海外授权交易爆发,BD金额创新高,预计2030年攀升至2,6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1.3% [3] - 2024年全链条市场规模逼近5,500亿元,包括BD首付款、里程碑、院内外销售等全口径市场,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 [3] - 中美相关Biotech板块在研发投入、估值水平、出海能力上持续拉近差距,2025年是"收获年",创新药从研发驱动阶段逐步演变成商业化驱动阶段 [4] 基金表现 - 红土创新医疗保健股票基金自2025年初以来累计涨幅近64%,位居行业前列,超额收益显著 [1] - 今年以来回报超65.8%,获得行业股票-医药基金三年期五星评级(318只基金中仅17只获评),同时获招商证券股票型基金三年期五星评级 [5] - 近1月涨幅+24.87%,近3月涨幅+44.88%,近6月涨幅+66.33%,近1年涨幅+59.72%,近3年涨幅+62.20% [2] - 基金经理廖星昊管理的红土创新医疗保健基金在2022-2023年重仓中药板块,中长期年化收益率、夏普比率显著优于同行业基金 [12] 投资策略 - 聚焦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创新药及医疗科技,以出海预期及临床阶段重大突破为选股核心逻辑 [5] - 主要投资标的覆盖高弹性创新药企业、出海授权驱动、商业化落地催化、阶段性突破标的 [7] - 在行情早期主要挖掘有机会颠覆当前临床供给的FIC靶点和机制以及有机会实现全球最好数据的BIC管线,捕捉有硬数据预期和兑现、资本吸引力明显的小盘股 [11] - 积极参与拥有全球BD潜力的创新药获批及出海产品,分享授权收益、里程碑收益及未来销售分成的细分赛道领先标的 [11] 重仓标的 - 2025年二季度重仓股包括信立泰(占净值比例9.94%,区间涨幅46.05%)、舒泰神(9.41%,419.94%)、热景生物(8.53%,46.71%)、益方生物-U(7.93%,71.92%)等 [8] - 2025年一季度重仓股包括益方生物-U(6.44%,43.53%)、泽璟制药-U(5.59%,60.07%)、奥景康(4.73%,42.25%)等 [8] - 细分赛道领军者表现亮眼,如舒泰神(C5a ARDS)、一品红(URAT1痛风药)、益方生物(TYK2口服自免)、热景生物(S100A8A9心梗)、信立泰(NRG1/HER3心衰)等 [8][9][10] 市场展望 - 在"出海授权+国内政策鼓励"驱动下,伴随全球BD交易持续发酵、临床数据关键节点进程公布的催化,高价值创新药企业出海热潮方兴未艾 [12] - 商业化分成和盈利能力也将有效提升,发展前景远大 [12] - 医药生物其他细分板块亦有较大空间,普通投资者通过投资医药主题基金也有望掘金赛道未来投资机遇 [12]
估值通道与估值跃迁
青侨阳光投资交流· 2025-06-15 10:20
估值体系构建 - 企业价值评估需建立在大量主观假设基础上,不同投资人认可的输入假设和逻辑存在差异,导致估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1] - 投资实践中需要构建契合自身投资风格的稳定自洽估值体系,以静态估值通道和动态估值跃迁为分析框架[2] 估值通道理论 - 稳态市场中公司估值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形成"估值通道",不同质地公司通道位置不同[3] - 长期来看"平庸价格买优秀公司"的理论回报显著高于"优秀价格买平庸公司",优质公司5年回报可达100% vs 平庸公司75%[3] - 极端市场下公司可能脱离现金流折现通道,进入终局回折或破产清算估值阶段[6] - 估值通道可作为衡量标尺,帮助识别市场偏好和预期差[8] 内生业务触发的估值跃迁 - 公司业务内生增速预期大幅调整会破坏原有估值通道约束,可能引发估值跃迁[9] - 价值预期调整引发的跃迁比业绩变化更剧烈,短短数月可能翻倍或腰斩[9] - 典型案例显示T1-T2阶段双击上涨吸引力大,T2-T3阶段可能面临估值向下跃迁拖累[10] - 港股创新药械2021年涨至终局回折价,2024年又跌至破产清算价,波动达5-10倍[11] 外部市场触发的估值跃迁 - 宏观市场整体上下行会投射到个股引发估值跃迁,与基本面变化无关[14] - 港股高耗公司2024Q3至今演绎"先暴跌+再修复"过山车行情,基本面变化远不如股价极端[14] - 每轮牛熊市都会出现大量基本面变化不大但估值剧烈跃迁的标的[15] - 创新药具有"前赌+后崩"特性,远端预期难锚定,估值波动更大[17] 港股创新药现状 - 优质公司普遍在2022年3-5月见底,平庸公司2024年中才见底回升[24] - 当前整体估值已不低,出现质地越差涨得越猛的反常现象,部分公司明显过度定价[24] - PD1双抗等产品价值跳升周期仍在,部分公司未来2-3年仍具备20%-30%年增长潜力[23] 港股创新械现状 - 心脑血管植介入公司展现强劲产业竞争力,2024年增长近40%,2025-2027年有望保持30%年增长[29] - 当前港股高耗整体仍普遍低估,相比结构性偏贵的创新药更具吸引力[29] - 优秀标的估值仍处下区间,随着业绩改善有望跳回上区间[41] 美股biotech现状 - 入胞生物疗法领域美国仍占主导地位,技术平台型公司估值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34] - 部分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甚至净现金价值,技术逻辑向商业逻辑收缩[34] - 已完成临床验证的技术平台公司存在"低预期估值投新技术大空间"机会[35] - CGT领域过去1年承受巨大压力,部分公司跌至下轨之下[43]
PD-1/VEGF的大额对外授权对FIC药企的影响
创新药行业周期视角 - 创新药行业具有"前赌后崩"特性,适合用周期视角分析,重点关注技术或产品从不受关注到新兴大赛道的价值跳升周期 [1] - PD1双抗(如PD1/CTLA4和PD1/VEGF)的价值跳升周期始于2020/2021年,预计持续至2027/2028年,因其临床数据证明其代际优势 [2] PD1双抗竞争格局 - 三生707与依沃西相比属于局部改良的me-too药,未在动物实验中展现显著优效,不足以中断依沃西的价值跳升周期 [3][4] - PD1双抗+ADC组合被视为未来实体瘤治疗的基石,辉瑞400亿美元收购seagen强化ADC布局,但三生707的引入短期可能压抑港股原研药企 [5] 港股原研药企价值潜力 - 当前港股PD1双抗原研药企处于第二级火箭阶段,市场对卡度尼利和依沃西在NSCLC、HCC及结直肠癌的潜力关注不足 [7][8] - 依沃西海外授权交易价值被低估:假设峰值100-150亿美元,港股授权方潜在市值应为320-480亿港币,当前估值仅反映约200亿港币预期 [8][9] - 第三级火箭的突破需依赖PD1双抗联用疗法(如TROP2 ADC、mRNA肿瘤疫苗)提升泛癌有效率至30%-35%,相关公司已布局双抗ADC和mRNA疫苗研究 [10][11][13] 行业并购与合作动态 - 除辉瑞外,强生、艾伯维、阿斯利康等药企仍有收购PD1双抗的需求,SUMMIT错失辉瑞后仍存其他并购可能 [6] - 辉瑞引进三生707虽短期负面,但长期对PD1*VEGF赛道有背书效应,且ADC合作选择空间仍大(如一三共、百利天恒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