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ibbonFET
icon
搜索文档
披露1.4nm细节,英特尔更新晶圆代工路线图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30 08:44
英特尔晶圆代工技术进展 14A工艺节点 - 14A是18A的后续节点,相当于1.4纳米,目前处于开发阶段,计划2027年推出[2][4] - 将成为业界首个采用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技术的节点,台积电同类技术预计2028年推出但不使用高数值孔径EUV[4] - 已向主要客户提供早期工艺设计套件(PDK),多家客户计划流片测试芯片[2][4] - 采用第二代PowerDirect背面供电技术,通过直接触点传输电源,比当前PowerVia方案效率更高[4] - 引入Turbo Cells技术,优化性能与能效单元组合,提升CPU/GPU关键路径速度[6][8] - 结合RibbonFET 2环绕栅极技术,实现更小工艺特征打印[8] 18A工艺节点 - 已进入风险生产阶段,计划2024年底实现大批量生产(HVM)[10] - 首发产品Panther Lake处理器预计2025年推出,Clearwater Forest推迟至2026年[11] - 业界首个同时采用PowerVia背面供电和RibbonFET环栅晶体管的节点[10] - 相比Intel 3节点,每瓦性能提升15%,芯片密度提高30%[13] - 推出18A-P高性能变体,每瓦性能提升5-10%,已开始晶圆厂早期生产[15] - 开发18A-PT变体支持Foveros Direct 3D混合键合,互连间距小于5微米,优于台积电SoIC-X技术[17][19] 成熟节点与封装技术 成熟节点 - 完成首个16nm生产流片,定位为FinFET技术过渡方案[22] - 与联华电子合作开发12nm节点,计划2027年在亚利桑那州工厂投产,聚焦移动通信和网络应用[22] 先进封装 - 推出EMIB-T、Foveros-R/B等新型封装技术,支持2.5D/3D异构集成,计划2027年量产[33][36][38] - Foveros Direct 3D采用铜混合键合,实现超高带宽低功耗互连,适用于客户端/数据中心[41][44] - EMIB 3.5D整合多芯片互连与Foveros,已用于数据中心GPU Max系列SoC(含1000亿晶体管)[45] - 与安靠公司合作将先进封装技术引入亚利桑那州,增强供应链弹性[32] 制造产能与生态建设 - 全球布局制造基地,未来6-8个季度将提升现有工厂产能[55] - 成立代工Chiplet联盟,聚焦政府与商业市场,推动可互操作chiplet解决方案[60] - 生态系统覆盖EDA工具、IP模块及设计服务,合作伙伴包括新思科技、Cadence等[61] - 展示未来12x光罩芯片原型,集成AI引擎、HBM5、PCIe Gen7等前沿技术[58]
这将是未来的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21 08:58
先进的逻辑技术 - 台积电推出全球最先进的2纳米CMOS逻辑平台N2,采用GAA纳米片晶体管,芯片密度增加1.15倍,速度提升15%,功耗降低30% [4] - 英特尔展示栅极长度6纳米、接触式多晶硅间距45纳米的RibbonFET CMOS晶体管,电子迁移率在硅厚度低于3纳米前不会下降 [6][7] - 台积电展示48纳米栅极间距全功能单片CFET反相器,n型和p型器件均具有74-76mV/V的良好亚阈值斜率 [11][13] - 北京大学团队构建100纳米栅长A-CNT MOSFET,饱和通态电流2.45mA/μm,峰值跨导3.7mS/μm,非本征截止频率302GHz [17][19] 存储器技术 - Kioxia团队开发新型4F2 DRAM,采用GAA IGZO垂直沟道晶体管,导通电流超过15μA/单元,关断电流1aA/单元 [27][29] - IMEC研究发现使用贫铟薄膜和限制工作波形占空比可缓解IGZO TFT阈值电压不稳定性 [33][35] - 台湾大学团队构建具有β-W电极的MFM电容器,与HZO表现出2.9%晶格失配度,实现无疲劳耐久性 [38][40] 内存计算 - 清华大学团队开发首款基于金属氧化物CFET的3D集成芯片,与2D CIM电路相比面积、延迟和能耗分别降低55.1%、24.8%和44.9% [41][43] - 3D FeNAND阵列将模拟CIM密度提高4,000倍,计算效率比2D阵列高1,000倍,MAC运算准确率达87.8% [45][47] 高频和功率器件 - 英特尔在300毫米GaN-on-TRSOI衬底上制造GaN MOSHEMT射频晶体管,截止频率fT=190GHz,fMAX=532GHz [47][49] -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团队构建横向Ga2O3 JFET,击穿电压超过10kV,导通电阻703mΩ·cm2,可在250℃下工作 [51][54] 传感与成像 - 首尔国立大学团队开发集成气体、气压和温度传感的智能多模设备,气体检测准确率97.8% [57][59] - 索尼实现单个芯片同时获取RGB图像和测距信息,采用1.0μm拜耳像素和4.0μm测距像素 [60][61] - 台湾清华大学团队构建双换能间隙CMOS-MEMS CMUT阵列,超声发射效率16.7kPa/V/mm²,接收灵敏度57mV/kPa [65][66] 多元化主题 - 三星通过计算机建模从3,888种硫族化物组合中筛选出18种候选材料用于SOM应用 [70][72] - DeepSim公司开发AI加速的多尺度原子到电路热模拟流程,可在10分钟内完成RISC-V内核纳米级温度预测 [72][73]
这将是未来的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21 08:58
先进的逻辑技术 - 纳米片晶体管和3D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是延续摩尔定律的关键技术,纳米片架构比FinFET具有更好的静电控制、更高驱动电流和可变宽度,CFET通过堆叠n-FET和p-FET使晶体管密度翻倍[3] - 台积电发布2纳米CMOS逻辑平台(N2),采用GAA纳米片晶体管,芯片密度比3纳米平台(N3)增加1.15倍,速度提升15%同时功耗降低30%,计划2025年下半年量产[3][4] - 英特尔展示栅极长度6纳米、接触式多晶硅间距45纳米的RibbonFET晶体管,电子迁移率在硅厚度低于3纳米前不会下降,研究表明3纳米是RibbonFET的实际缩放极限[8][9] - 台积电构建业界首个48纳米栅极间距的全功能CFET反相器,采用背面接触技术,n型和p型器件均具有74-76mV/V的亚阈值斜率,为未来逻辑技术微缩铺平道路[14][15] 新兴逻辑器件材料 - 北京大学团队采用高密度定向碳纳米管阵列构建100纳米栅长MOSFET,创下2.45mA/μm饱和通态电流和302GHz截止频率的纪录,性能超过硅平面FET[23][25] - 使用钌源漏接触的WSe2 PMOS器件实现156mV/dec亚阈值斜率和132μA/μm漏极电流,展示二维材料在下一代电子器件中的潜力[31][33] 存储器技术突破 - Kioxia团队开发新型4F2 DRAM,采用GAA IGZO垂直沟道晶体管,导通电流超过15μA/单元,关断电流低至1aA/单元,成功构建275Mbit阵列展示高密度潜力[33][35] - IMEC研究发现IGZO TFT阈值电压不稳定性可通过贫铟薄膜和限制工作波形占空比缓解,为未来DRAM可靠性提升提供解决方案[39][41] - 台湾大学团队开发具有β-W电极的金属-铁电-金属电容器,与HZO材料配合实现无疲劳耐久性,为高性能存储器开辟道路[44][45] 内存计算创新 - 清华大学团队开发首款基于金属氧化物CFET的3D集成芯片,包含Si-CMOS逻辑层、RRAM层和OS-CFET层,与2D方案相比面积减少55.1%,延迟降低24.8%,能耗下降44.9%[48][50] - 3D FeNAND阵列将模拟内存计算密度提升4000倍,计算效率比2D阵列高1000倍,在边缘计算应用中实现87.8%准确率的乘法累加运算[50][52] 高频与功率器件 - 英特尔在300毫米GaN-on-TRSOI衬底上制造高性能GaN MOSHEMT晶体管,实现190GHz截止频率和532GHz最大振荡频率,推动6G通信发展[54][56] -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团队开发横向Ga2O3结栅场效应晶体管,击穿电压超过10kV,导通电阻低至703mΩ·cm2,首次展示250℃工作和3kV可靠性数据[58][59] 传感与成像技术 - 首尔国立大学开发集成气体、气压和温度传感的智能多模设备,利用内存计算实现97.8%气体检测准确率[65][67] - 索尼实现单芯片集成RGB像素和近红外测距像素,采用1.0μm拜耳像素和4.0μm测距像素,无视差获取高分辨率图像和深度信息[68][69] - 台湾清华大学团队开发双换能间隙CMOS-MEMS CMUT阵列,实现16.7kPa/V/mm²超声发射效率和57mV/kPa接收灵敏度[73][74] 研发方法创新 - 三星通过计算机建模从3888种硫族化物组合中筛选18种候选材料,加速仅选择器存储器技术开发[78][79] - DeepSim公司开发AI加速的多尺度热模拟流程,可在10分钟内完成从原子到电路级别的温度预测,解决2D/3D IC热管理挑战[81][82]
1.8nm,英特尔正式宣布,里程碑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02 09:04
英特尔18A工艺节点进展 - 公司宣布18A工艺节点已进入风险生产阶段 标志着该节点处于小批量测试生产运行的早期阶段 [1] - 风险生产是行业标准术语 表明技术已发展到可冻结程度 客户确认18A满足其产品需求 [2] - 该节点是公司"四年五个节点"计划的关键部分 旨在从台积电手中夺回半导体领先地位 [1] 风险生产细节 - 风险生产阶段需将日产量从数百单位逐步提升至数十万单位 以验证规模化生产能力 [2] - 该阶段已生产大量18A测试芯片/测试板 在单个晶圆上对多种设计进行原型设计 [2] - 客户通过风险生产可获得上市时间优势 但需承担产量和功能参数可能低于标准HVM节点的风险 [3] 技术特性与产品应用 - 18A节点将首次同时采用PowerVia背面供电和RibbonFET栅极环绕晶体管技术 提升性能与密度 [4] - 首款18A处理器Panther Lake预计2024年下半年投入量产 可能成为风险生产的主要对象 [3] - 后续14A节点将首次采用高NA EUV光刻技术 扩展代工服务产品组合 [4] 生产布局与行业影响 - 首批18A晶圆在亚利桑那州工厂生产 但俄亥俄州工厂建设已推迟至2030年 [4] - 18A节点进展标志着公司在半导体制造工艺竞赛中取得关键突破 [1][4] - 新节点技术将增强公司在高性能计算和先进制程领域的竞争力 [4]
大芯片,靠它们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14 08:53
人工智能与计算技术发展 - 人工智能具有改变人类的潜力,提高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开启创新新领域 [1] - 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史无前例,要求系统层面快速发展,从低功耗边缘设备到云计算 [1] - 快速人工智能系统扩展需求推动芯片、封装、架构和软件领域的创新前沿 [1] - 传统计算技术被AI推向极限,需要可持续节能解决方案实现并行计算系统指数级扩展 [1] 技术矩阵与系统优化 - 技术矩阵涵盖软件、系统架构、硅片和封装,需共同优化以最大化性能、功耗和成本 [2] - 强大生态系统伙伴关系和新颖设计方法对高效共同优化和更快上市时间至关重要 [2] - 芯片微缩是半导体行业进步的基本驱动力,由非增量晶体管和互连架构进步实现 [3] - 设计技术协同优化(DTCO)流程指导每代技术的功能扩展和改进 [3] 芯片技术创新 - RibbonFET是全栅极晶体管,超越FinFET架构,提供性能扩展和工作负载灵活性 [4] - 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将IR压降降低5倍,并在硅片中显示超过5%频率优势 [5][6] - Intel 18A工艺节点将提供业界首个RibbonFET和PowerVia技术组合 [6] - High NA EUV实现灵活设计规则,减少寄生电容并提高性能 [7] - High NA EUV通过降低设计规则复杂性和多重曝光需求简化EDA [7] - Intel 14A正面互连针对High NA单次曝光图案优化,提高良率和可靠性 [7] 封装与3DIC技术 - 3DIC技术通过异构集成降低成本和占用空间,提高带宽并降低功耗 [11] - 先进节点上的基础芯片对实现硅通孔(TSV)和先进接口至关重要 [11] - 封装互连需继续扩展以提供更高互连密度,实现带宽增长和能源效率提升 [12] - 玻璃核心封装基板技术可缩放互连几何形状、尺寸和信号特性 [14] - 模块化设计环境允许直接组装多硅、共封装系统,优化成本、性能和带宽 [15] 互连技术进展 - UCIe规范在<1pJ/bit时每毫米芯片周长可实现高达1.35TB/s速度 [18] - 最新生产的有线SerDes达到212Gb/s PAM4,支持4-6pJ/bit机架内通信 [18] - 英特尔展示4Tb/s双向全集成光计算互连芯片和224Gb/s PAM4光互连 [20] - 行业正开发共封装光学器件(CPO)和直接驱动线性光学器件技术 [19] 电源输送创新 - 每封装功率正在迅速扩大,主板电压调节器(MBVR)无法跟上未来高性能芯片需求 [21] - 完全集成电压调节器(FIVR)将电源转换最后一步带到封装上,减少能量损失 [22] - 英特尔开发基于CMOS的独立2.4V IVR芯片,使用高密度电容器技术 [23] - 将高压(12V)开关电容稳压器与低压IVR配对可实现两步转换,提高功率密度和效率 [23] 架构与软件发展 - 下一代计算架构需推动系统性能指标指数级改进,解决热和功率完整性挑战 [24] - 软件必须通过开源生态系统中的协作、标准化和互操作性发展 [25] - 高度优化软件对高效利用硅资源至关重要,AI软件将成为微调系统元素关键 [26] 超越传统计算 - 神经形态和量子计算对实现AI扩展所需的效率和速度突破至关重要 [26] - 英特尔Loihi研究芯片为广泛算法和应用带来数量级增益 [26] - 量子计算有望彻底改变行业,解决气候变化、药物设计等关键问题 [27] - 英特尔开发硅自旋量子比特,作为量子计算可扩展性的最佳前进方向 [27] 行业挑战与机遇 - 指数级性能扩展遇到功率、连接性和成本根本挑战,需要新方法解决 [30] - 需综合工艺技术、3DIC系统设计、电力输送等领域的创新优势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