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oadster
icon
搜索文档
Prediction: Lucid Group Sales Will Soar 500% Over the Next 5 Years if This Happens
The Motley Fool· 2025-08-25 02:05
核心观点 - Lucid Group计划效仿特斯拉的增长战略 通过推出大众市场平价车型实现销售快速增长 预计未来五年内销售增长可能超过400% [1][2][5] - 公司与Uber Technologies合作开发robotaxi业务 消息公布后股价单日涨幅超过40% [1] - 特斯拉历史经验表明 平价车型推出后销售实现翻倍乃至三倍增长 Model 3和Model Y占特斯拉汽车销售90%以上 [3][4][5] 增长战略 - Lucid管理层预计2026年开始推出三款新大众市场车型 起始价格约48,000美元 [5][8] - 特斯拉增长模式分三阶段:先推出高价跑车(Roadster) 再用收益开发中端车型(Model S/X) 最后推出平价车型(Model 3/Y)[3][4] - 平价车型战略使特斯拉客户群体扩大至数千万新买家 Model 3和Model Y提供低于50,000美元的选项 [4][5] 合作与资本 - Uber合作带来新资金和市场热情 但公司仍处于季度亏损状态 [1][8] - 新车型开发需要大量资本投入 当前市值64亿美元 [8][10] 执行挑战 - 大众市场车型计划自去年以来未有重大更新 原CEO Peter Rawlinson已离职 [8] - 汽车项目普遍面临延迟风险 特斯拉曾多次推迟交付时间表 [9] - 当前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加剧 Lucid面临比特斯拉当年更大的竞争压力和品牌认知度挑战 [10] 市场机会 - 自动驾驶robotaxi领域被专家认为是潜在10万亿美元的市场机会 [1] - 若能按计划推进生产交付 公司未来五年销售增长可能达到500% [5][9][10]
特斯拉高管确认 Roadster 项目还在搞,今年底将有震撼演示
搜狐财经· 2025-07-28 14:49
Roadster项目进展 - 特斯拉高管在"X Takeover"活动中确认Roadster项目正在开发中[1][3] - 动力总成高级副总裁拉尔斯・莫拉维透露团队已向马斯克展示新技术并计划进行"超级酷炫的演示"[3] - 演示预计在2025年底进行但未明确具体项目归属[3] 技术配置与性能 - Roadster将配备与SpaceX合作开发的悬浮功能[4] - 0-60英里/小时加速性能达1.1秒[4] - 上述技术可能成为马斯克提到的"震撼演示"核心内容[4] 项目历史与市场反馈 - Roadster开发周期漫长且多次延迟部分归因于新冠疫情影响[3] - 公司曾优先推进"造福人类"项目导致进度调整[3] - 部分消费者已支付5万美元(约35.8万元人民币)定金并通过推荐计划获得购买资格[3]
硅谷观察:特斯拉上市十五周年,马斯克已经不再做电车梦
新浪科技· 2025-07-01 07:18
特斯拉发展历程 - 公司上市15周年 从破产边缘到市值万亿 成为全球车企第一股 [2][3] - 2009年濒临破产 通过筹集6亿美元资金渡过难关 包括政府4.65亿美元低息贷款 [7] - 2013年提前九年还清政府贷款 同期竞争对手Fisker因资金断裂破产 [7] - 过去15年股价上涨300倍 1万美元投资现值超300万美元 远超标普500指数表现 [8] - 目前市值超万亿美元 是美国第八大上市公司 创始人个人资产超4000亿美元 [8] 业务转型与战略方向 - 公司未来蓝图转向无人车和机器人 电动车业务已不再是核心价值 [9] - 推出Model Y自动交付营销 展示FSD技术能力 但试运营暴露技术缺陷 [11][13] - 自动驾驶采用L2+升级方案 相比Waymo等L4方案具有成本和数量优势 [12] - 计划未来部署100万辆无人出租车 但当前测试车队仅10-20辆且需安全员监控 [15] - 人形机器人Optimus预计年底数千台投入工厂 明年上市交付 [18] 技术挑战与安全隐患 - FSD纯视觉方案存在先天缺陷 如幽灵刹车、误判路况等问题频发 [16] - 试运营中出现突然减速、开错车道、超速等违规行为 引发NHTSA关注 [15][16] - 技术团队对雨天等复杂条件持谨慎态度 主动暂停高风险场景运营 [17] - 与配备多传感器的竞品相比 纯视觉方案在极端环境下可靠性不足 [16] 电动车业务现状 - 2030年2000万辆销量目标已删除 2023年销量180万辆后持续下滑 [19] - 2024年Q1销量下滑13% Q2未见好转 中美欧三大市场同步萎缩 [19] - 产品迭代缓慢 品牌形象受损 创始人言行加剧业务困境 [21][23] 创始人影响因素 - 创始人政治立场转变 与保守派结盟导致环保用户流失 [23] - 品牌价值连续两年下降26% 创始人争议言论加剧商誉损害 [23] - 创始人情绪波动引发股价剧烈震荡 单月涨跌幅超20%成常态 [24] - 政策风险加剧 共和党拟取消电动车补贴 每年加征250美元电车税 [26]
特斯拉上市15年:从一款车到万亿市值 股价40次大涨大跌
凤凰网· 2025-06-30 09:48
特斯拉上市15年回顾 - 公司2010年6月29日纳斯达克上市,当前股价为IPO时的近300倍,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 [1] - IPO时累计营收1.5亿美元(主要来自Roadster跑车),Model S尚处实验室阶段 [1] - 当年IPO发行价17美元(拆股调整后1.13美元),上周五收盘价323.63美元 [3] 早期发展阶段 - 2008年马斯克接任CEO,通过董事会变动取代创始CEO马丁·艾伯哈德 [2] - IPO募资目标2.26亿美元,计划通过Model S进军高端市场 [1] - 投资者押注马斯克能在硅谷建立大众市场电动车企业 [1] 财务与市值表现 - 若IPO时投资1万美元持有至今价值近300万美元,同期标普500投资价值仅5.7万美元 [3] - 公司从实验性创业公司成长为美国市值第八企业(超1万亿美元) [3] - 2023年营收接近1000亿美元 [3] 战略转型方向 - 马斯克强调未来投资逻辑转向自动驾驶而非卖车 [4] - Optimus人形机器人计划2025年量产,目标市值25万亿美元 [4] - 当前自动驾驶技术落后Waymo和百度,仅启动有限试点服务 [4] 近期业务挑战 - 2024Q1汽车营收连续第二年同比下滑,主因车型老化和中国低价车型竞争 [5] - 2025年2月股价大跌28%,因汽车营收同比下滑8%、营业利润暴跌23% [11] - 2024年1月股价下滑25%,因Q4营收利润未达预期 [12] 历史股价波动 **最佳表现月份** - 2013年5月涨81%(首次季度盈利+Model S超预期) [7] - 2020年8月涨74%(疫情后全年涨8倍) [8] - 2010年11月涨62%(早期波动特性) [9] **最差表现月份** - 2022年12月跌37%(上海工厂停产+马斯克减持) [10] - 2025年2月跌28%(财报不及预期) [11] - 2024年1月跌25%(Q4业绩未达标) [12]
Prediction: Tesla Stock Is a Buy Before July 23
The Motley Fool· 2025-06-01 06:05
特斯拉股票投资分析 核心观点 - 特斯拉股票在2025年经历大幅波动,股价区间为220美元至430美元,尽管估值争议存在,但公司增长故事仍具吸引力 [1] - 两大理由支持在7月下旬财报前增持:资本优势显著及机器人出租车业务潜力 [1][5][7] 资本优势 - 纯电动汽车行业投资门槛高,近10年至少30家EV制造商倒闭,主因资金耗尽而非产品缺陷 [2] - 研发周期长:Rivian和Lucid Motors耗时约10年推出首款车型,特斯拉Roadster从成立到交付耗时5年(2003-2008),Cybertruck延期显示新品落地挑战 [3] - 特斯拉市值达1万亿美元,远超Rivian和Lucid Group合计300亿美元市值,北美EV渗透率不足10%,长期增长空间明确 [4] - 财务实力碾压对手:仅需稀释2.5%股份即可融资300亿美元(相当于竞对总市值),债务成本优势显著 [4] 机器人出租车业务潜力 - 特斯拉计划6月在奥斯汀推出基于Model Y的无人驾驶网约车服务(FSD Unsupervised版),后续将推出专用车型Cybercab [7] - 凯茜·伍德预测该业务将垄断美国网约车市场,贡献未来90%收入,股价或上涨1000% [7] - 分析师质疑时间表但认可潜力:核心EV业务销售下滑背景下,机器人出租车需更长时间规模化,但2040年收入或达1.7万亿美元 [8][9] 长期投资逻辑 - 当前1万亿美元市值对应EV增长及机器人出租车业务远期价值或被低估,适合十年期持仓而非短期博弈 [9]
马斯克承诺再掌特斯拉五年,是变革者还是干扰者?
环球网· 2025-05-23 11:45
公司领导层动态 -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承诺未来五年继续领导公司 只有"我死了"才会停止运营 [1] - 马斯克对特斯拉产品方向的影响力远超其他CEO 被描述为"整个公司的产品经理" [4] - 马斯克在2008年担任CEO前已展现出对细节的狂热关注 例如亲自参与Roadster原型车测试 [4] 公司战略与产品方向 - 特斯拉计划下月在奥斯汀推出关键机器人出租车服务 马斯克认为公司未来在于自动驾驶汽车和Optimus机器人 [6] - 自2023年推出Cybertruck后公司未发布新车型 且该车型销量表现不佳 [4] - 前员工指出马斯克对制造常规产品兴趣减弱 更倾向"大胆反传统"的创新 [5] 市场竞争与挑战 - 特斯拉面临销量下滑和比亚迪等竞争对手加剧的压力 [4] - 前员工质疑马斯克是否适合领导大众市场电动汽车开发 认为其缺乏兴奋感 [6] - 内部对马斯克影响力的评价存在分歧 既有积极贡献也有干扰争议 [6] 市场反应 - 马斯克续任承诺获投资者赞赏 推动特斯拉股价上涨 [1] - 前员工透露马斯克十年前深谙客户需求 但当前客户关系存疑 [5]
光计算芯片,Roadster时刻
半导体芯闻· 2025-04-08 18:33
行业背景 - 摩尔定律失效已成为既定事实,晶体管密度提升速度减缓,7纳米制程后算力提升面临瓶颈 [3] - AI发展导致算力需求每4-6个月翻一倍,传统电芯片难以满足需求 [3] - 行业尝试两条创新路线:存算一体(近存计算/存内计算)和非GPU架构(如流式计算/ASIC),但均未解决晶体管绝对算力问题 [3][4] 技术突破 - 曦智科技提出"光电混合算力"新范式,通过光芯片替代晶体管解决单位面积算力限制 [4] - 光计算核心优势:光运行无热量产生,突破登纳德缩放比例失效的量子隧穿效应 [5] - "曦智天枢"为全球首款支持商用复杂AI算法(如ResNet50)的光电混合计算卡,采用3D堆叠集成光芯片(600平方毫米)与电芯片 [7][8][9] - 光芯片集成4万个光子器件,矩阵尺寸128×128,计算延迟较GPU降低数十倍 [8][9] 产品细节 - 光芯片采用oMAC光子矩阵计算技术,通过光强度/相位模拟数字信号完成线性运算,能效优于电计算 [8][10] - 电芯片为自定义ASIC,专攻浮点运算,与光芯片通过硅通孔实现3D堆叠供电与控制 [8][9] - 提出等效光算力(EOPP)公式:峰值算力×输出精度×权重刷新频率,新一代产品EOPP值达84(提升4倍) [13][14] 商业化进展 - 已实现EDA系统优化、量化交易、银行安全识别三大场景落地 [14] - 配套软件生态支持PyTorch等框架,开发编译器及模拟器解决光计算精度量化问题 [12][13] - 布局oNOC(片内光互连)和oNET(片间光网络)技术,扩展多节点高带宽通信能力 [15][16] 行业意义 - 光计算被视为继电动车Roadster后的技术拐点,开启算力新时代 [1][6] - 曦智科技目标推动光计算商业化,解决AI算力底层限制问题 [4][16]
马自达研究(下)设计实现突破
日经中文网· 2025-03-25 11:23
电动汽车设计趋势 - 特斯拉和中国EV厂商为提高续航里程普遍采用直线型设计以降低空气阻力 但这种同质化设计可能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 特斯拉Model Y的改款仍保持直线核心设计[1][2] - 马自达计划在2027年后推出的战略EV车型将采用大量曲面和复杂阴影的车身设计 通过差异化造型突破市场同质化现状 其概念车Iconic SP延续Roadster跑车血统 强调"帅气外形优先于舒适性"[1][3][6] 马自达设计战略 - 公司设计哲学源于1989年第一代Roadster的成功 该车型通过光影映射曲面造型大卖 此后造型设计被定位为经营核心 目前仍保留工业粘土模型确认工序 年消耗量居全球车企之首[7][8] - 曲面设计面临量产挑战 需精密控制冲压模具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精度 社长毛笼胜弘称"这是只有马自达才能做到的设计" 认为这是特斯拉等新兴企业不具备的优势[6][8] 技术协同与转型策略 - 转子发动机技术将赋能EV发展 其轻量化和小型化特点适合作为增程发电机 可提升30%续航且不影响造型 未来还可使用氢燃料 执行董事中井英二强调该技术是"挑战的象征"[9] - 公司定位为"有决心的追随者" 全球年销量130万辆 将依托丰田合作弥补电池/软件研发短板 计划2025年起大幅增加电动化投资 以差异化设计应对2026年日系竞品的新EV攻势[10] 经营挑战 - 高成本体制是主要瓶颈 过往因过度细分车型配置导致销售周期后成本压力剧增 需重构销售战略 未来两年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新一代EV的研发打磨[10]
雷军的高端化战略,步步为营
36氪· 2025-02-28 22:28
小米汽车高端化战略 -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 Ultra起售价52.99万元,定位中高端市场,开售10分钟大定突破6900辆,2小时订单达1万辆[3] - SU7 Ultra零百加速1.98秒,马力1548匹,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圈速超越保时捷[3] - 该车型早在2022年即开始规划,经过优化开发以确立高端性能车定位[3] 产品技术与市场表现 - 小米SU7起售价21.49万元,最高配29.99万元,2024年交付13.5万辆,锁单量达24.8万辆[6] - 公司投入100亿元研发,自研27000转电机刷新行业纪录,采用9100吨大压铸系统提升制造效率[6] - 产能利用率超过规划80%,面临的主要压力是产能不足而非库存[6] 产品策略差异 - 与传统车企先推豪华车再推低价车型不同,小米先推出SU7建立口碑,再推出SU7 Ultra提升品牌形象[8][9] - SU7 Ultra在德国纽北赛道取得6分46秒874成绩,成为最速四门车,量产车在上海赛道成绩超越保时捷Taycan[10] - 高端技术如V8s电机将逐步下放至低价车型,形成技术扩散效应[10] 品牌战略协同 - 小米集团通过汽车业务推动整体高端化,市值突破1.4万亿港元[12][14] - 汽车业务定位20-50万元区间,瞄准BBA所在豪华市场,实现销量与利润双收[12] - 手机业务高端化受阻后,汽车成为品牌升级新突破口[12] 行业竞争环境 - 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末尾淘汰阶段,新品牌需快速建立高端形象[9] - 赛道成绩成为证明技术实力的重要手段,小米通过性能表现建立豪华标签[10] - 在"动力平权"背景下,单纯追逐速度不足以建立长期竞争优势,需构建更全面技术壁垒[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