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系列机器人

搜索文档
赚不到酒店钱的酒店机器人,该何去何从?
钛媒体APP· 2025-08-21 17:25
酒店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酒店机器人已成为行业标配,华住、首旅如家、亚朵等连锁酒店集团均已引入机器人服务[1] - 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酒店迎宾项目中,优理奇、华中科大、清华等机构机器人表现亮眼[1] - 2020年疫情推动无接触服务需求激增,华住集团要求旗下5700家酒店强化机器人送物服务[2] - 2024年云迹科技单日在线机器人峰值超3.6万台,全年完成5亿次服务[8] - 行业技术迭代显著,从早期"圆桶型"升级至具身智能服务模式,如擎朗XMAN-R1实现多模态感知与复杂指令执行[8][10] 资本与政策支持 - 2021年行业融资活跃:云迹科技完成5亿元C轮融资(腾讯、联想等参投),擎朗智能获D轮融资(软银、饿了么领投)[3][4] - 2021年末云迹科技估值达40亿元,主流企业均获3轮以上融资,全年行业融资总额达数十亿元[5][6] - 2021年《"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服务机器人列为重点推进领域[7] 市场需求与用户画像 - 2024年"商务+休闲"旅行市场规模6927.3亿美元(同比+9.3%),年轻化客群对科技体验需求提升[11] - 携程数据显示女性占旅行消费主力(中年女性62.2%,青年女性28.5%),其分享行为助推酒店二次传播[11][12] - 2024年中国酒店客房总数2150万间,超55%酒店计划增加机器人技术投资[12] - 亿欧智库预测终端配送机器人未来5年出货量CAGR达34.8%,商用机器人CAGR达50%[12][13] 市场竞争格局 - 云迹科技覆盖超3万家酒店,2023年市占率9%居全球第一(擎朗5.4%、猎户星空2.1%)[14] - 行业集中度低,穿山甲、普渡科技、景吾智能等企业持续加码投入[15] - 价格战激烈:送物机器人单价从7-8万降至2万,云迹主力产品价格降幅达43.8%-60%[19][20] 盈利困境与挑战 - 云迹科技2022-2024年累计亏损8.15亿元,流动负债中93%为18.7亿元赎回负债[17] - 同质化竞争导致利润压缩,海尔等企业以低于30%售价抢占市场[20] - 实际应用痛点:需配套WIFI全覆盖、电梯改造等沉没成本,激光雷达易受玻璃干扰[21] - 效率瓶颈:人形机器人铺床速度比人工慢3倍,日本海茵娜酒店曾因效率低下撤换机器人[10] 未来发展方向 - 商业模式创新:推行租赁模式、国产零部件替代降低成本,擎朗称机器人成本仅为人工1/2-1/3[26] - 技术突破:需构建垂直领域技术护城河,如擎朗与英伟达合作实现软件升级[27] - 海外拓展:欧美日韩等人力成本高的市场需求旺盛,需本地化设计(如日本"卡哇伊"风格)[28][30] - 场景多元化:头部企业向医疗、商超、农业等领域延伸,提升系统集成能力[25][30]
云迹科技服务1次倒贴3毛7分 还背着18.81亿元的“债”
犀牛财经· 2025-05-21 09:26
公司财务状况 - 赎回负债总额每日递增35.45万元,截至2025年1月31日达18.81亿元,较2024年底的18.71亿元持续增长 [2] - 若对赌失败,公司将面临最高21亿元的赎回负债压力 [2] - 当前现金储备2.76亿元,按每月430万元现金消耗计算可维持约64.2个月 [2] - 2022-2024年累计净亏损达8.15亿元,其中2024年净亏损1.85亿元 [8] - 2024年机器人产品每服务一次平均亏损0.37元,全年累计服务5亿次 [9] 负债结构 - 2025年1月31日流动负债总额188.46亿元,其中赎回负债占比99.8%(188.13亿元) [3] - 非流动负债总额466.8万元,主要为租赁负债 [3] - 银行贷款从2022年的1.5亿元大幅降至2023年的500万元 [3] 产品与市场表现 - 核心产品"润"系列2024年均价1.31万元,同比暴跌36.41% [5] - "格格"系列2024年均价2.09万元,同比下降16.04% [5] - 新品"UP"系列2024年均价2.23万元,较2023年上市价下降近60% [5] - 2024年机器人总销量达12,574台,其中"润"系列销量6,358台 [6] 研发与运营 - 2024年研发开支0.57亿元,同比减少21.05%,占营收比例降至23.4% [9] - 首席技术官于2024年底离职,研发体系稳定性存疑 [9] - 公司采用ODM生产模式,通过直销+分销销售机器人产品 [5] 行业竞争态势 - 酒店服务机器人行业进入价格战阶段,产品均价持续下滑 [5] - 公司保持中国酒店场景机器人市占率第一地位,但以利润换市场导致持续亏损 [2][5] - "无接触服务"红利消退后,低端智能化场景竞争加剧 [5]
部分成本数据反常 销售模式迷雾重重
中国证券报· 2025-05-21 05:47
公司概况 - 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专注酒店配送机器人赛道,按2023年酒店场景收入计算在智能体市场排名第一 [2] - 公司共推出三代产品:"润"系列(2015年)、"格格"系列(2021年)和UP系列(2023年),其中"润"系列正逐步退出市场 [2] - 公司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生产交由OEM厂商,但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1]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1亿元、1.45亿元和2.45亿元,经营亏损分别为2.33亿元、1.32亿元和0.53亿元 [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4.3%、27%和43.5%,其中机器人及功能套件毛利率分别为25.6%、29.2%和38.1% [5] - 毛利率改善主要归因于高售价产品收入占比提升及劳务成本减少,而非成本因素 [5] - 劳工成本从2022年2823.2万元降至2024年2167.3万元 [5] - 产品售价大幅下降:"润"系列整体降幅43.53%,"格格"系列降幅22.01%,UP系列2024年较2023年降幅58.86% [6] 运营数据 - 2022-2024年机器人整机销量分别为4207台、5623台和8285台,2023年和2024年销量增速分别为33.66%和47.34% [3] - 同期物流及交付成本分别为396.9万元、317.4万元和287.8万元,2023年和2024年增速分别为-20.03%和-9.33%,与销量增长背离 [3] - 2022-2024年OEM供应商成本分别为1980万元、1850万元和2400万元,增速分别为-6.57%和29.73%,低于同期销量增速 [4] - 2024年每公斤物流成本从2022年18元降至6元,被行业人士认为不合理 [4] 销售模式 - 销售网络以直销为主,2022-2024年直销收入占比分别为88.6%、89.2%和81.6% [6] - 分销收入占比从2022年11.4%提升至2024年18.4%,分销商数量从64名增至113名 [6][7] - 公司实际存在代理、经销、分销三种模式,但招股书仅披露分销模式 [8] - 分销协议条款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价格管控、销售范围、预付款比例和退货政策等方面 [9] 资本市场动态 - 公司原计划科创板上市,2024年3月转向港交所主板,选择"特专科技公司"路径,要求上市时市值不低于60亿港元 [1] - 最后一轮融资为2021年12月,投后估值40.8亿元 [1] - 公司未对媒体关于成本数据背离和销售模式差异的质疑做出正面回应 [1]
云迹科技申请港股上市 2024年机器人服务超过5亿次
中证网· 2025-05-15 15:29
公司概况 - 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3月21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和建银国际 [1] - 公司成立于2014年 致力于构建全球领先的服务智能体生态系统 使命为"机器人 让人类更幸福" [1] - 公司通过机器人及智能体服务重新定义消费者体验 提供适应性强 可扩展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及服务 [1] 市场地位 - 2024年公司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及服务消费者数量排名全球第一 单日高峰在线机器人数量超过36000台 [1] - 2023年公司在酒店场景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为9.0% 在中国酒店场景智能体市场占有率为12.2% 均为全球第一 [1] - 公司机器人已应用于商业楼宇 医疗机构 工厂及社区等多个场景 体现跨场景适应性和稳定性 [1] 技术优势 - 公司是全球首批推出服务智能体全自主闭环学习系统的企业之一 系统已形成感知 认知 决策 行动和反馈闭环 [2] - UP系列机器人通过可换仓的YJ-万物工具仓模块实现单个设备多功能化 [2] - HDOS系统基于"AI+具身智能"技术 实现线下服务场景与线上数字能力的深度融合 [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1亿元 1.45亿元和2.45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23.2% [3] - AI数字化系统收入三年复合增长率达45.5% [3] - 同期毛利分别为3927万元 3916万元和1.06亿元 总毛利率从24.3%提升至43.5% 年复合增长率64.6% [3] - 净亏损从3.65亿元缩减至1.85亿元 年复合减少28.9% [3] 研发与专利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6780万元 6940万元和5740万元 占收入比例从42.0%降至23.4% [3] - 截至2024年底 公司拥有389项发明专利 335项实用新型专利及255项外观设计专利 [3] 客户覆盖 - 累计服务超过34000家企业客户 包括30000家酒店和100家医院 [3] - 业务覆盖中东 美洲 韩国 日本 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3] - 2024年机器人智能体完成超过5亿次服务 [3]
3年亏8亿,押宝酒店机器人的云迹何以破局
36氪· 2025-04-30 19:53
公司发展历程 - 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1月,专注于商用机器人产品的应用和技术研发,初期通过酒店场景打磨产品力并验证商业潜力 [1][3] - 2015年推出"润(RUN)"系列机器人,开发智能送物、迎宾等酒店定制化功能,初期推广不顺但后期因外卖市场崛起迎来爆发期 [3] - 截至2023年,公司机器人产品已入驻超3万家酒店,全球和中国酒店场景市占率分别达9%和12%,成为行业一线品牌 [3] 市场表现与财务数据 - 2020年服务型机器人市场规模283.8亿元,同比增长37.4%,云迹在2023年进入订单爆发期,酒店赛道收益超越国内外同行 [3] - 2022-2024年累计营收超5亿元,但净亏损累计超8亿元,盈利压力显著 [4][13] - "润"系列机器人单价从2022年2.32万元降至2024年1.31万元,降幅43.8%,2023年推出的"UP"系列一年内降价60%至2.23万元 [6] 竞争与经营挑战 - 海尔等传统家电企业进入酒店机器人赛道,迫使云迹通过价格战维护市占率,压缩短期利润空间 [8] - 核心算法依赖阿里IoT和腾讯云外部整合,缺乏自主AI技术突破,研发开支从2023年6900万元降至5700万元 [8] - 外卖小哥送货上门服务和外卖柜普及削弱酒店机器人服务竞争力,加剧存量市场竞争烈度 [8] 战略调整与未来展望 - 公司早期获阿里、腾讯、联想等投资方超12亿元融资,资方认可其商业模式和产品生态 [9][10] - 原计划通过酒店场景数据积累拓展养老型、陪伴型机器人产品矩阵,但因价格战被迫削减研发投入 [12] - 当前正推进产品向医院、社区等新场景渗透,寻求多元增长引擎以提升营收和研发投入能力 [12]
躺在酒店点外卖,点出一家上市公司
36氪· 2025-04-28 21:42
酒店机器人行业现状 - 酒店机器人从差异化服务逐渐成为智能酒店标配,消费者偏好有机器人服务的酒店[5] - "非接触式送货"需求推动酒店机器人赛道发展,资本涌入使数十家企业获得多轮融资[6] - 行业竞争激烈导致价格战全面开打,服务机器人价格从七八万元降至2万元左右[12] 云迹科技概况 - 成立于2014年,股东包括腾讯、阿里、联想等科技巨头,已完成10轮融资,最新估值40.8亿元[6] - 服务于超3万家酒店和100家医院,近期在港交所递表,拟成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6] - 2022-2024年收入从1.6亿元增至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3.2%,毛利实现64.6%的年复合增长[7] - 同期累计净亏损达8.15亿元,2024年净亏损1.85亿元[7][24] 产品与市场表现 - 主打产品"格格"系列销量从2022年1326台增至2024年6368台,平均售价从2.68万元降至2.09万元[14] - "润"系列价格从2.32万元降到1.31万元,"UP"系列价格从5.42万元降至2.23万元[14] - 2023年在中国和全球酒店场景机器人市场份额分别为12.2%和9.0%,均位居第一[20] - 合作伙伴覆盖万豪、希尔顿、洲际等知名酒店集团[20] 技术研发与收入结构 - 拥有979项专利,参与26项行业标准制定[17] - 研发成本占营收比重40%以上[17] - 2024年"机器人及功能套件"收入1.89亿元,占比77.2%;"AI数字系统"收入5588万元,占比22.8%[18] - 2022-2024年酒店场景贡献营收比例分别为70.1%、95.1%和83.0%[19] 行业竞争格局 - 2023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3.8亿元,同比增长17.6%[22] - 竞争对手包括擎朗智能、优地科技、普渡科技、猎户星空等,多数企业已完成3轮以上融资[22] - 优必选、科沃斯等厂商跨界进入,加剧市场竞争[28] 经营挑战 - 机器人功能单一,高峰期配送时间长,系统集成性弱导致维护成本高[14] - 酒店需额外投入Wi-Fi覆盖、路线改造等配套成本[14] - 2023年收入同比下滑10%,2021年后未获新融资[23][24] - 截至2025年1月现金及等价物1.31亿元,流动负债达20.23亿元[31]
机器人港股上市潮|云迹科技“弃A转港”3年累亏超8亿、产品价格一再暴跌 18.7亿对赌协议悬顶
新浪证券· 2025-04-11 10:05
机器人行业赴港上市热潮 - 2024年以来机器人公司赴港上市热潮涌动,港股市场成为科技企业融资与国际化布局的优良土壤 [1] -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2023年底登陆港交所,"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2024年底上市后股价连翻数倍 [1] - 仓储机器人赛道的极智嘉科技、服务机器人赛道的云迹科技也在冲刺港股 [1] - 细分赛道包括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已成为行业重要增长极 [1] 行业经营现状 - 尽管行业前景广阔,多数公司仍捉襟见肘,部分公司上市前后出现营收增长放缓 [1] - 研发与营销费用高企侵蚀利润空间,不少公司困于亏损中 [1] - 不少机器人公司重要收入来自海外甚至依赖少数大客户,国际政策环境下风险值得重视 [1] - 盈利模式探索、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能否大规模商业化等问题仍未解决 [1] 云迹科技上市背景 - 云迹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有望成为"AI智能体概念第一股" [2] - 2022年曾计划登陆上交所科创板但当月撤回申请,3年后转战港股 [2] - 依照18C上市章程申请,2023年实行的18C规则放宽了对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限制 [2] 云迹科技业绩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1亿元、1.45亿元、2.45亿元,2022年同比减少10%,2023年同比增长68.63% [3] - 2022-2024年分别亏损3.65亿元、2.65亿元、1.85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8.15亿元 [3] - 2022年、2023年亏损规模均超过当期营收 [3] 云迹科技市场地位 - 2024年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单日高峰超过36000台 [3] - 按2023年来自酒店场景的收入计,在酒店场景的机器人智能体市场及智能体市场均排名全球第一 [3] - 当年市场份额仅为9%,市场竞争较为分散 [3] 云迹科技产品价格趋势 - "格格"系列2022-2024年销量分别为1326台、3777台、6358台,平均售价从2.68万元降至2.49万元再降至2.09万元 [4] - "UP"系列2023年售价5.42万元,2024年降至2.23万元,价格暴跌近60% [4] - Alot组件、工具仓模块等其他产品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下跌 [4] 云迹科技融资情况 - 自2014年成立以来获得8轮融资,累计融资超12亿元,投资者包括腾讯、联想、阿里、启明创投等 [7] - 2021年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达40亿人民币 [7] - 2022年撤回科创板申请后3年多时间未再有融资进账 [7] 云迹科技财务状况 - 2022-2024年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分别为-1.70亿元、-0.76亿元、-0.41亿元 [7] - 过去三年多账上仅有一亿多人民币资金 [7] - 截至2024年底流动负债为20.10亿元,其中赎回负债为18.70亿元 [7] - 若未来18个月内未能成功上市可能触发对赌协议 [7]
「机器人+」腾讯阿里背书!云迹科技闯关IPO,降价战略还能“续航”多久
华夏时报· 2025-03-26 20:29
上市进程 - 公司自2022年起谋划上市,2025年3月终止科创板辅导后转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选择港交所因其国际平台优势及品牌提升潜力[1][4] - 2021年后未获一级市场融资,转向二级市场迫于18.7亿元赎回负债压力,若18个月内未完成上市或申请被拒,赎回权将恢复[2] 市场地位与业务布局 - 2023年全球酒店场景机器人市场收入份额9%,排名第一,第二至第五名份额分别为5.4%、2.1%、1.9%、1.7%[5] - 2024年酒店场景收入占比83%,业务覆盖全球超30000家酒店等场景,机器人累计完成5亿次服务,行走2033万公里[5] - 产品线包括机器人及功能套件(2024年收入占比77.2%)和AI数字化系统(收入占比22.8%)[6]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2年1.61亿元增至2024年2.45亿元,毛利率从24.3%提升至43.5%,净亏损率从226.6%收窄至75.6%[6] - 经调整净亏损从2022年2.34亿元大幅缩减至2024年2756万元,呈现收入增长、亏损收窄趋势[6] 行业竞争与战略 - 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规模2023年达30亿元,预计2028年增至9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6.5%[7] - 面临猎户星空、擎朗智能等竞争对手,通过降价策略维持份额,如"格格"系列机器人均价从2022年26800元降至2024年20900元[8] - 未来计划深化AI产品服务、拓展多元场景,可能探索C端市场技术授权或联合品牌模式[7][8]
“酒店里的机器人”冲刺港股IPO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3-25 18:23
公司概况 - 云迹科技是商用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商,专注于智能机器人产品化与商业化运营,致力于构建服务智能体生态系统[5] - 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系第六家以18C上市章程赴港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2] - 创始人支涛拥有10余年传感器和自动化工作经验,总裁胡泉拥有逾20年企业管理经验,团队整合了AI、机械工程等多领域专业知识[7] 股东结构与融资 - IPO前创始人支涛直接持股9.73%,控制36.52%投票权;联合创始人胡泉持股7.30%;员工持股平台持股7.08%[10] - 主要外部股东包括沸点资本(10.70%)、安徽人工智能公司(9.57%)、林芝腾讯(9.09%)、启明创投(合计5.39%)、联想基金(4.22%)等[10] - 2021年完成C轮2.65亿融资(投后估值22.89亿)和D轮5.8亿融资(投后估值40.8亿),投资方包括阿里、腾讯、联想等[8] 产品与技术 - 拥有979项注册专利和487项专利申请,167项软件版权,参与制定26项技术及行业标准[7] - 主要产品包括三代机器人系列("润"系列、"格格"系列和"UP"系列)及AI数字化系统[12][14] - 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6776.1万、6944.3万、5738.6万元,占收入比例42.0%、47.8%、23.4%[7] 业务表现 - 2024年机器人完成超5亿次服务,单月执行超186亿次指令,覆盖中国329个地级行政区[16] - 2022-2024年收入1.61亿、1.45亿、2.45亿元(CAGR 23.2%),毛利3927.1万、3915.7万、1.06亿元(CAGR 64.6%)[16] - 毛利率从24.3%提升至43.5%,经调整净亏损从2.24亿收窄至2755.9万元[16][17] 市场地位 - 按2023年酒店场景收入计算,公司在酒店场景机器人智能体市场排名全球第一[15] - 2024年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单日高峰超36000台,服务消费者数量排名全球第一[14] - 已积累超3.4万企业客户,包括3万家酒店和100家医院[16]
云迹科技以18C冲刺港交所:或成「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破解AI商业化
IPO早知道· 2025-03-22 08:10
公司概况 - 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3月21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中信证券和建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3] - 公司或将成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同时也是第六家以18C上市章程赴港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 [3] - 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机器人服务智能体企业,通过机器人和智能体服务企业客户,优化消费者体验 [3] - 公司主要推出了三代机器人产品,其中"润"系列和"格格"系列销量行业领先,2023年推出的"UP"系列是全球首批复合多态机器人产品之一 [3] 市场地位 - 在2024年机器人智能体市场拥有可适应三维多层空间的机器人的参与者中,公司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和服务消费者数量排名全球第一,单日高峰超过36,000台 [5] - 按2023年来自酒店场景的收入计算,公司在酒店场景的机器人智能体市场及智能体市场均排名全球第一 [5] - 公司机器人已应用于商业楼宇、医疗机构、工厂及社区等多个场景 [5] 客户与覆盖 - 公司已积累了超过34,000名企业客户,截至2024年12月31日包括超过30,000家酒店和100家医院 [7] - 2024年,公司机器人完成超过5亿次服务,并于2024年12月单月执行超过186亿次指令 [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机器人已在中国329个地级行政区部署,几乎覆盖此级别的每个城市 [7] 技术与专利 - 公司是全球首批推出服务智能体全自主闭环学习系统的公司之一,该系统形成感知、认知、决策、行动和反馈闭环 [7] - 截至2025年3月12日,公司拥有389项发明专利、335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255项外观设计专利 [8] - 公司受邀参与制定26项技术及行业标准 [8] - 2017年和2019年,公司分别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和"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7]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63亿元以23.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45亿元 [8] - 同期毛利从0.39亿元以64.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1.06亿元 [8] - 毛利率从2022年的24.3%提升至2024年的43.5% [8]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经调整净亏损以65.7%的年复合增长率收窄 [9] 投资者与资金用途 - 公司在18C章程下的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包括阿里、联想创投、腾讯、启明创投以及携程 [9] - 资深独立投资者为安徽人工智能公司和河南科投 [9] - 其他投资方包括中信证券、光控众盈、海银资本、沸点资本、金茂资本等 [9] - IPO募集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提升研发能力、提高商业化能力以及营运资金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