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润系列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部分成本数据反常 销售模式迷雾重重
中国证券报· 2025-05-21 05:47
公司概况 - 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专注酒店配送机器人赛道,按2023年酒店场景收入计算在智能体市场排名第一 [2] - 公司共推出三代产品:"润"系列(2015年)、"格格"系列(2021年)和UP系列(2023年),其中"润"系列正逐步退出市场 [2] - 公司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生产交由OEM厂商,但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1]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1亿元、1.45亿元和2.45亿元,经营亏损分别为2.33亿元、1.32亿元和0.53亿元 [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4.3%、27%和43.5%,其中机器人及功能套件毛利率分别为25.6%、29.2%和38.1% [5] - 毛利率改善主要归因于高售价产品收入占比提升及劳务成本减少,而非成本因素 [5] - 劳工成本从2022年2823.2万元降至2024年2167.3万元 [5] - 产品售价大幅下降:"润"系列整体降幅43.53%,"格格"系列降幅22.01%,UP系列2024年较2023年降幅58.86% [6] 运营数据 - 2022-2024年机器人整机销量分别为4207台、5623台和8285台,2023年和2024年销量增速分别为33.66%和47.34% [3] - 同期物流及交付成本分别为396.9万元、317.4万元和287.8万元,2023年和2024年增速分别为-20.03%和-9.33%,与销量增长背离 [3] - 2022-2024年OEM供应商成本分别为1980万元、1850万元和2400万元,增速分别为-6.57%和29.73%,低于同期销量增速 [4] - 2024年每公斤物流成本从2022年18元降至6元,被行业人士认为不合理 [4] 销售模式 - 销售网络以直销为主,2022-2024年直销收入占比分别为88.6%、89.2%和81.6% [6] - 分销收入占比从2022年11.4%提升至2024年18.4%,分销商数量从64名增至113名 [6][7] - 公司实际存在代理、经销、分销三种模式,但招股书仅披露分销模式 [8] - 分销协议条款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价格管控、销售范围、预付款比例和退货政策等方面 [9] 资本市场动态 - 公司原计划科创板上市,2024年3月转向港交所主板,选择"特专科技公司"路径,要求上市时市值不低于60亿港元 [1] - 最后一轮融资为2021年12月,投后估值40.8亿元 [1] - 公司未对媒体关于成本数据背离和销售模式差异的质疑做出正面回应 [1]
躺在酒店点外卖,点出一家上市公司
36氪· 2025-04-28 21:42
酒店机器人行业现状 - 酒店机器人从差异化服务逐渐成为智能酒店标配,消费者偏好有机器人服务的酒店[5] - "非接触式送货"需求推动酒店机器人赛道发展,资本涌入使数十家企业获得多轮融资[6] - 行业竞争激烈导致价格战全面开打,服务机器人价格从七八万元降至2万元左右[12] 云迹科技概况 - 成立于2014年,股东包括腾讯、阿里、联想等科技巨头,已完成10轮融资,最新估值40.8亿元[6] - 服务于超3万家酒店和100家医院,近期在港交所递表,拟成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6] - 2022-2024年收入从1.6亿元增至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3.2%,毛利实现64.6%的年复合增长[7] - 同期累计净亏损达8.15亿元,2024年净亏损1.85亿元[7][24] 产品与市场表现 - 主打产品"格格"系列销量从2022年1326台增至2024年6368台,平均售价从2.68万元降至2.09万元[14] - "润"系列价格从2.32万元降到1.31万元,"UP"系列价格从5.42万元降至2.23万元[14] - 2023年在中国和全球酒店场景机器人市场份额分别为12.2%和9.0%,均位居第一[20] - 合作伙伴覆盖万豪、希尔顿、洲际等知名酒店集团[20] 技术研发与收入结构 - 拥有979项专利,参与26项行业标准制定[17] - 研发成本占营收比重40%以上[17] - 2024年"机器人及功能套件"收入1.89亿元,占比77.2%;"AI数字系统"收入5588万元,占比22.8%[18] - 2022-2024年酒店场景贡献营收比例分别为70.1%、95.1%和83.0%[19] 行业竞争格局 - 2023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3.8亿元,同比增长17.6%[22] - 竞争对手包括擎朗智能、优地科技、普渡科技、猎户星空等,多数企业已完成3轮以上融资[22] - 优必选、科沃斯等厂商跨界进入,加剧市场竞争[28] 经营挑战 - 机器人功能单一,高峰期配送时间长,系统集成性弱导致维护成本高[14] - 酒店需额外投入Wi-Fi覆盖、路线改造等配套成本[14] - 2023年收入同比下滑10%,2021年后未获新融资[23][24] - 截至2025年1月现金及等价物1.31亿元,流动负债达20.23亿元[31]
一位女CEO带队IPO了
投资界· 2025-03-30 16:27
公司概况 - 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以酒店场景为突破口,产品覆盖30000多家酒店及100家医院[5][9][14] - 创始人支涛为工程学背景,拥有10年以上传感器和自动化行业经验,曾担任北京英维思科技CEO等职务[7] - 公司2024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成为第六家以18C章程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拟冲击"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5][19] 产品与技术 - 核心产品为"润"系列和"格格"系列服务机器人,具备物品配送、自动充电、语音交互等功能,2024年累计完成超5亿次服务[10][13][14] - 产品应用场景从酒店延伸至医院、学校、科技馆等,2024年12月单月执行指令超186亿次[14][17] - AI数字化系统收入占比从2022年16.4%提升至2024年22.8%,显示技术服务能力增强[1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复合增长率23.2%,2024年达2.45亿元;毛利率从24.3%提升至43.5%[15][16] - 机器人销售贡献超75%收入,2023年酒店场景智能体市场份额全球第一[16][17] - 亏损逐年收窄:经调整净亏损从2022年2.24亿降至2024年2755.9万元,年复合减少65.7%[19] 融资与股权 - 累计完成8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阿里、科大讯飞等,2021年估值达40亿元[5][19] - 创始人支涛直接持股9.73%,通过投票权控制36.52%股份;沸点资本为第一大外部股东(10.70%)[19] - 其他主要股东:科大讯飞关联方(9.57%)、林芝腾讯(9.09%)、启明创投(5.39%)[19] 行业动态 - 2023-2024年机器人行业IPO集中爆发,优必选、越疆科技等相继上市,海康机器人等多家企业推进IPO[21][22] - AI技术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投资热点,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新锐企业受资本追捧[22] - 商业化能力存争议,部分投资人认为行业存在泡沫,质疑实际客户需求[22][23]
阿里、腾讯都看好!酒店机器人“领头羊”云迹科技再冲IPO
IPO日报· 2025-03-28 19:39
公司概况 - 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聚焦AI与具身智能研发应用,是国内首批双院士工作站企业 [6] - 2023年首创机器人"UP"完成全球首发,联合清华团队获奖并入选工信部首批5G应用供应商 [6] - 产品覆盖全球3万多家酒店、医院、工厂和楼宇,累计知识产权申请超2300项,发明专利占60% [6] 市场地位 - 2023年以9%市场份额成为全球酒店场景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领导者,2-5名市占率分别为5.4%、2.1%、1.9%、1.7% [6] - 中国酒店场景市占率达12.2%,合作客户包括万豪、洲际、凯悦、锦江、亚朵等头部酒店集团 [7] - 国内前五大参与者合计市场份额27.6%,行业集中度低且竞争激烈 [10][12] 资本布局 - 2021年完成C轮融资(启明创投、腾讯、联想基金参与)和5.8亿元D轮融资(阿里巴巴领投) [7] - 阿里巴巴旗下杭州灏月持股2.94%,腾讯旗下林芝腾讯持股9.09% [7] - 资本注入带来战略协同,反映巨头对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的战略布局 [7][8]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61亿元、1.45亿元、2.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3.2% [10] - 同期净亏损3.65亿、2.65亿、1.85亿元,累计亏损8.15亿元,但经调整净亏损逐年收窄 [10] - 2024年毛利率提升至43.5%(2022年24.3%),研发开支占比从42%降至23.4% [10][14] - 主力机型"格格"系列平均售价从2022年26.8万元/台降至2024年20.9万元/台 [14] 财务风险 - 2024年底流动负债20.1亿元远超资产总额5.10亿元,流动比率仅0.2(正常水平1.5-2.0) [14] - 赎回负债从2022年16.06亿元增至2024年18.70亿元,占流动负债主要部分 [15] 行业趋势 - 酒店人工成本占总收入30.7%-39%,机器人可解决高峰时段人力短缺问题 [20] - 应用场景涵盖物品配送、智能零售、清洁维护等,24小时服务提升效率 [20] - 中国电信、LG电子、希尔顿等企业加速布局,市场竞争加剧 [20] 发展战略 - IPO募资拟用于研发能力提升、商业化进程加速及新应用领域拓展 [20] - 尝试拓展医疗、工厂等场景,但商业化进程较慢 [20]
“酒店里的机器人”冲刺港股IPO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3-25 18:23
公司概况 - 云迹科技是商用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商,专注于智能机器人产品化与商业化运营,致力于构建服务智能体生态系统[5] - 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系第六家以18C上市章程赴港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2] - 创始人支涛拥有10余年传感器和自动化工作经验,总裁胡泉拥有逾20年企业管理经验,团队整合了AI、机械工程等多领域专业知识[7] 股东结构与融资 - IPO前创始人支涛直接持股9.73%,控制36.52%投票权;联合创始人胡泉持股7.30%;员工持股平台持股7.08%[10] - 主要外部股东包括沸点资本(10.70%)、安徽人工智能公司(9.57%)、林芝腾讯(9.09%)、启明创投(合计5.39%)、联想基金(4.22%)等[10] - 2021年完成C轮2.65亿融资(投后估值22.89亿)和D轮5.8亿融资(投后估值40.8亿),投资方包括阿里、腾讯、联想等[8] 产品与技术 - 拥有979项注册专利和487项专利申请,167项软件版权,参与制定26项技术及行业标准[7] - 主要产品包括三代机器人系列("润"系列、"格格"系列和"UP"系列)及AI数字化系统[12][14] - 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6776.1万、6944.3万、5738.6万元,占收入比例42.0%、47.8%、23.4%[7] 业务表现 - 2024年机器人完成超5亿次服务,单月执行超186亿次指令,覆盖中国329个地级行政区[16] - 2022-2024年收入1.61亿、1.45亿、2.45亿元(CAGR 23.2%),毛利3927.1万、3915.7万、1.06亿元(CAGR 64.6%)[16] - 毛利率从24.3%提升至43.5%,经调整净亏损从2.24亿收窄至2755.9万元[16][17] 市场地位 - 按2023年酒店场景收入计算,公司在酒店场景机器人智能体市场排名全球第一[15] - 2024年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单日高峰超36000台,服务消费者数量排名全球第一[14] - 已积累超3.4万企业客户,包括3万家酒店和100家医院[16]
云迹科技以18C冲刺港交所:或成「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破解AI商业化
IPO早知道· 2025-03-22 08:10
公司概况 - 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3月21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中信证券和建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3] - 公司或将成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同时也是第六家以18C上市章程赴港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 [3] - 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机器人服务智能体企业,通过机器人和智能体服务企业客户,优化消费者体验 [3] - 公司主要推出了三代机器人产品,其中"润"系列和"格格"系列销量行业领先,2023年推出的"UP"系列是全球首批复合多态机器人产品之一 [3] 市场地位 - 在2024年机器人智能体市场拥有可适应三维多层空间的机器人的参与者中,公司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和服务消费者数量排名全球第一,单日高峰超过36,000台 [5] - 按2023年来自酒店场景的收入计算,公司在酒店场景的机器人智能体市场及智能体市场均排名全球第一 [5] - 公司机器人已应用于商业楼宇、医疗机构、工厂及社区等多个场景 [5] 客户与覆盖 - 公司已积累了超过34,000名企业客户,截至2024年12月31日包括超过30,000家酒店和100家医院 [7] - 2024年,公司机器人完成超过5亿次服务,并于2024年12月单月执行超过186亿次指令 [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机器人已在中国329个地级行政区部署,几乎覆盖此级别的每个城市 [7] 技术与专利 - 公司是全球首批推出服务智能体全自主闭环学习系统的公司之一,该系统形成感知、认知、决策、行动和反馈闭环 [7] - 截至2025年3月12日,公司拥有389项发明专利、335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255项外观设计专利 [8] - 公司受邀参与制定26项技术及行业标准 [8] - 2017年和2019年,公司分别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和"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7]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63亿元以23.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45亿元 [8] - 同期毛利从0.39亿元以64.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1.06亿元 [8] - 毛利率从2022年的24.3%提升至2024年的43.5% [8]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经调整净亏损以65.7%的年复合增长率收窄 [9] 投资者与资金用途 - 公司在18C章程下的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包括阿里、联想创投、腾讯、启明创投以及携程 [9] - 资深独立投资者为安徽人工智能公司和河南科投 [9] - 其他投资方包括中信证券、光控众盈、海银资本、沸点资本、金茂资本等 [9] - IPO募集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提升研发能力、提高商业化能力以及营运资金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