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体验项目

搜索文档
超10万种出版物参展 文旅商展一站式融合书展变“书超” 交出人文经济新答卷
新华日报· 2025-07-08 07:19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江苏书展参展出版物数量同比增长25%,从去年8万余种增至超10万种,反映出版行业供给端持续扩容 [1] - "首发经济"成为书展亮点,苏籍名家新书"首秀"带动流量,如孙晓云《金陵四十八景》等作品形成IP效应 [2] - 出版社促销力度加大,普遍推出六五折优惠并搭配文创赠品,马伯庸"见微"三部曲等热门图书出现售罄现象 [3] 内容创新与IP开发 - 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出版物集中亮相,包括《铁语》《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等兼具历史深度与叙事创新的作品 [1] -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联合海外插画家开展跨界合作,形成文化IP联动效应 [3] - 马伯庸作品《长安的荔枝》通过场景化营销(粉色荔枝树装置)提升转化率,显示影视IP对图书销售的拉动作用 [3] 用户分层运营与体验升级 - 青少年阅读生态体系加速构建,推出覆盖5类70种图书的"首批青少年阅读推荐书目",并联动2025全国少儿图书交易会 [4][5] - VR/AR技术深度应用,如"机遇时空"全感VR乐园、"我的航天课"等沉浸式项目吸引年轻群体,科技赋能阅读体验升级 [5] - "全龄友好"策略覆盖银发群体,养生讲座、吴门医派文化分享等活动提升中老年用户参与度 [5] 商业模式创新与平台价值 - 展区功能拓展至文旅商融合,新增占8%面积的"品质文化生活展区"和"文化主理人长廊",孵化非遗小店等新业态 [6][7] - 线下互动营销创新,如"背古诗减16元"等玩法提升用户停留时长,带动周边消费(如咖啡馆导流) [7] - 服务细节持续优化,包括禁止叫卖干扰、优化动线设计等,15年来累计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 [7]
2025明文化论坛将于14日举办,设分论坛、文物专题展等
新京报· 2025-06-09 21:18
2025明文化论坛概况 - 2025明文化论坛将于6月14日在昌平区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主题为"印象大明 世遗华章" [1][2] - 论坛由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和一场文物展览组成,开幕式围绕"明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展开研讨 [2] - 四场分论坛分别聚焦"大明经略"治国韬略、"医药传承"济世匠心、"数智文旅"科技赋能、"明乐雅音"艺术回响 [2] 明代文物展览与科技应用 - 明代文物专题展览6月14日全天开放,设置"礼制之章""威仪之象""器用之华""文脉之传"四大主题单元 [2][3] - 展览采用VR、AR、全息投影、4K超清扫描、AI色彩修复与三维动画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1][3] - 数字孪生技术将用于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展陈-跨界传播全链条矩阵,专设"明文化数智文旅"分论坛研讨智慧景区建设 [3] 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规划 - 昌平区计划2030年前实现明十三陵主体陵寝全部开放,推动兆域边墙保护修缮与全域旅游发展 [4] - 北京市编制《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重点实施箭扣长城、大庄科长城、天坛等研究性修缮项目 [4][5] - 昌平区已连续举办三届明文化论坛,将打造"全球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整合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等标志性遗存 [5] 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 - 中国明史学会将合作编撰《赫赫有明》通俗读物,深化明史研究体系建设,涵盖政治制度、经济变迁等多维度成果 [6] - 论坛开幕式联动明十三陵、明祖陵等五地直播,邀请高寿仙、单霁翔等专家解读明文化历史价值 [2] - "医药传承"分论坛系统展现明代医家在《黄帝内经》实践和中药炮制工艺的革命性进展 [3] 文旅融合与品牌活动 - 昌平区推出《明见万历》VR体验项目,打造"明潮"嘉年华、千帆音乐节等品牌活动,采用大空间娱乐(LBE)技术 [3] - 通过生态、文化、旅游统筹布局,构建文化创意与全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4]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品味“中国味道”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8 11:11
活动概况 - 中国味道活动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 聚焦人间烟火和讲述中国故事 吸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 各国常驻代表团和法国文化界等千余位嘉宾参与 [1] - 活动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支持 多个中外文化机构联合承办 [1] -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阿索莫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大使杨新育等出席活动 [1] 活动内容 - 活动设置乐享美食 名茶品鉴 非遗互动 VR体验四个区域 [2] - 风雅宋韵主题宴以仿南宋官窑青瓷餐具盛装东坡肉 蟹酿橙等宋代经典菜式 营造简素清雅的美学氛围 [2] - 孔府家宴展示孔府六艺冷拼牡丹花食雕技艺 诠释儒家礼食合一的哲学内核 [2] - 径山茶宴携宋韵点茶演绎东方美学 展示十二道点茶仪轨和潮州工夫茶 [2] - 潮绣传承人运用垫高绣技法现场创作牡丹纹样 糖画艺人制作十二生肖造型 [2] 文化传播效果 - 各国嘉宾对中国茶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 国际友人慕名而来 对福鼎白茶中的白毫银针 白牡丹 寿眉等种类区别感到好奇 [4] - 国家一级茶艺师表示茶叶走出国门备受欢迎 坚定了文化自信 希望更多机会在世界舞台传播中国茶文化 [4] - 《遇见东坡》VR体验项目成为亮点 各国来宾通过VR设备穿越至北宋汴京 沉浸式感受东坡笔下的诗意生活 [4] 嘉宾互动 -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现场品鉴中国味道 [3] - 法国嘉宾与身着民族服饰的国家一级茶艺师吴小钦合影 [5]
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武汉,锚定国际文旅新坐标
长江日报· 2025-05-22 09:29
武汉文旅发展战略 - 核心目标是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支撑武汉"三个优势转化"战略 [1] - 提出"六大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包括城市名片点亮、汉派文化赋能、文旅产品焕新等系统性工程 [25] - 重点打造长江文化、知音文化、国际湿地花城、万里茶道四大文化名片 [25] 文旅资源禀赋 - 拥有165条河流、166个湖泊,是全球唯一人口过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 [4] - 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1270家,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等4项指标居中部第一 [5] -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居全国前列 [19] 市场表现与活动 - 2024年长江文化艺术季吸引近2个月持续参与,包含美术展、电影周等10项活动 [5] - 2025央视春晚分会场活动带动"跟着春晚游武汉"系列,春节假期游客量激增 [5] - "五一"假期黄鹤楼单日接待18.28万人次,《夜上黄鹤楼》连续四晚爆满 [8] 专家建议与创新路径 - 构建"武汉头雁+人文地理翼+科技文化翼"三层架构的荆楚文化标识体系 [13] - 建议实施"五个一"工程:现象级影视作品、爆款演艺产品、博物馆矩阵等 [27] - 数字化升级方案包括建设文旅数据中枢、产业互联网等项目 [19] 产业融合案例 - "知音号"沉浸式演出成为文旅融合标杆项目 [30] - 五月天演唱会联动商业中心形成持续1个月的宣传效应,显著拉动旅游消费 [31] - "樱花+"模式联动汉马、演唱会等IP,形成长达1.5个月的春季旅游热点 [8]
千年文化“牵手”浩瀚数智文旅时代 博物馆从“千馆一面”迈向“千馆千面”
央视网· 2025-05-19 12:07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大展 - 展览汇聚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338件(套)珍贵文物 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 [1] - 展品中一半以上为青铜器 包括首次聚首的妇好鸮尊等孤品珍品 [4][6] - 引入MR和VR技术 观众可化身商代战士参与互动沉浸式体验 [9] - 推出280余种殷商主题文创产品 创北京单一展览文创数量之最 [11]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开馆 - 博物馆展陈1800余件良渚时期文物 包括双联玉琮等代表性展品 [14] - 采用多媒体互动与复原展示 系统阐释良渚文明并普及考古学知识 [17] - 遗址出土墓葬数量为良渚文化之最 采用"博物馆+公园"双中心运营模式 [19]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趋势 - 湖北省博物馆推出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项目《穿越青铜纪》 [24] - 孔子博物馆完成3800件文物数字化 游客可通过手势互动体验周游列国 [26] - 新疆龟兹博物馆运用3D全息技术 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特别奖 [27] 特色博物馆发展案例 - 福建汉侯博物馆收藏5500件宋代以来瓷器 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 [30] - 运用AI技术活化静态展品 如李白醉卧瓷像触发诗仙创作场景 [32] - 行业整体从"千馆一面"转向立足地方特色的"千馆千面"发展路径 [28]
央视《新闻联播》5天4次聚焦武汉
长江日报· 2025-05-06 08:36
旅游行业复苏 - 武汉"五一"假期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70% 增速领跑中部地区 [3] - 全国一级博物馆假期前两天均达到接待上限 湖北省博物馆推出数字文物VR体验项目吸引游客 [2] - 黄鹤楼景区假期五天客流量预计达19万人次 单日最高客流量2万人次 [4] 文旅创新体验 - 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穿越青铜纪》VR项目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曾侯乙编钟等国宝文物 [2] - 黄鹤楼景区新增梦回太白沉浸式演绎互动项目 结合诗词文化提升游客体验 [4] - 武汉保元里推出实景沉浸式文娱演出 游客可与演员在历史街道中互动 [5] 城市商业活力 - 武汉江汉路等商圈"五一"期间人潮涌动 反映消费市场活跃度 [2] - 长江夜游和空轨列车等新体验使游客停留时长从2-3天延长至4-5天 [3] - 巴公房子等历史建筑改造项目成为网红打卡点 带动特色餐饮消费 [5] 基础设施优化 - 武汉市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开放内部停车场和卫生间 缓解游客服务设施压力 [4] - 武汉站作为铁路枢纽单日发送旅客列车超12000列 显示交通承载能力提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