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民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让同呼吸、共命运看得见、摸得着(记者札记)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13
经贸合作 - 策克口岸去年12月向蒙古国南戈壁省运输5吨新鲜蔬菜并开辟新的绿色果蔬运输通道 [1] - 今年7月口岸110千伏对蒙输电工程投运使蒙古国矿区告别燃煤取暖并催生原煤加工产业链 [1] - 从单向运煤升级为双向流通模式实现精准合作与民生互联 [1] 技术升级 - 自动引导运输车替代传统驼队运输方式显著提升运输效率 [1] - 遥控驾驶技术革新通关流程使煤炭运输效率实现倍增 [1] - 技术赋能推动设施联通与贸易畅通形成互利共赢的坚实支撑 [1] 区域发展 - 口岸功能从古代边塞要地转型为现代经贸前沿体现区位价值提升 [1] - 中蒙两国通过经贸合作共享发展红利并在文化交融中增进信任 [1] - 设施联通与贸易畅通将"远亲不如近邻"认知转化为实际合作图景 [1]
处暑意味着不再炎热吗?(把自然讲给你听)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13
气候特征分析 - 处暑节气标志着暑气渐退但全国多数地区仍存在高温天气 尤其长江及以南地区如上海 长沙 广州 杭州等地在处暑后仍长期出现高温[1] - 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 易因降雨形成"一场秋雨一场凉"现象 北方秋雨呈"凉湿"特征而南方降雨仍保持"湿热"属性[1] - 高温持续主因是副热带高压南退后仍在南方维持稳定 导致晴朗少云天气及地表热量积聚 叠加南方高湿度形成闷热体感[1] 农业影响 - 处暑时节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积累并加速成熟 农事活动需依据天气预报抢抓秋收时机[1]
格桑花为什么这么绚烂(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13
西藏经济发展 - 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3.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65亿元 [1] - 全区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用了50年时间,达到第二个千亿仅用6年时间 [1] - 西藏同全国各地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 基础设施建设 - 2024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和铁路运营里程分别达到12.49万公里、1359公里 [2] - 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83条 [2] - "交通天路""电力天路""数字天路"等"高原天路"纵横交错,打破空间阻隔 [2] 产业发展与生态致富 - "桃花盛开的地方"走上生态致富路 [2]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破土动工 [2] - 广东南海之滨的鱼养进世界屋脊的湖,东北的鹿落户青藏高原,云南的葡萄在海拔3600多米的地方成功培育 [3] 对口支援与民族团结 - 启动"组团式"援藏以来,2100余人次教育人才支援西藏21所中小学校 [3] - 近2000名医疗人才带来4400多项新技术,填补当地2500多项医疗技术空白 [3] - 普玛江塘乡氧气暖气全覆盖,老百姓不用花一分钱 [3] 精神传承与边疆建设 - 楚鲁松杰乡长扎罗表示"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 [5] - 岗巴边防营全军驻防海拔最高的建制营,8级以上大风一年有200多天 [5] - 从老西藏精神到"两路"精神,再到援藏精神,体现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拼搏 [5]
“大伙儿的精气神提起来了!”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13
精神面貌转变 - 脱贫群众从"盼温饱"转向"拼未来" 精神面貌显著提升 袁义燕家庭从山区搬迁至安置区后实现双就业 月储蓄达一人工资水平 [2] - 易地搬迁群众劳动力就业率达96%以上 全国960多万人实现易地搬迁 "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持续推进 [2] - 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 卯家湾中小学从摸底测试平均分十几分跃居全县第一 配套建设完整教育体系 [3] 产业发展与增收 - 特色种植养殖形成规模效应 李国芝带动10余户乡邻发展种养业 3亩花椒年收入超2万元 并扩展猪羊养殖及药材种植 [4] - 产业帮扶政策显效 赵海涛利用55万元小额助农贷成立土豆合作社 产品销往京津冀地区 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收 [4] - 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连续4年超3000万人 累计培育乡村工匠13万余人 带动500多万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 [5] 技能提升与人才建设 - 孙金龙投资200万元建设粉条加工厂 形成"收购+加工+销售"产业链 提供15个稳定岗位 解决土豆销路问题 [6] - 镇雄县五金产业园吸引返乡人才 园区企业80%技术管理岗由返乡人员担任 超20万在外技能人才促进资源城乡流动 [7] - 张四海通过"乡村工匠"培训成为养羊专家 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30多户乡亲 实现技术分享与产销一体化 [8] 产业融合与价值链延伸 - 832个脱贫县均培育2-3个特色主导产业 3/4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 获得增值收益 [8] - 通江县打造百亿级银耳产业集群 开发3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 设立5000万元产业基金 构建"一带两区三园百基地"格局 [9] - 彝良县宝藏村发展农文旅综合体 引入乡村CEO团队开发天麻相关项目 获"云南省金牌旅游村"称号 [10] 区域经济与生态价值转化 - 八十三号村依托塞罕坝生态优势发展文旅 成立旅游合作社统一管理 村民付崇民投资20多万元开办民宿 年收入7万多元 [10] - 全村发展民宿45户 带动上百人就业 实现从"靠天吃饭"到主动"谋发展"的转型 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10]
江苏南通海门区推出“一把手”接诉专项活动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13
政府服务创新举措 - 南通市海门区开展"局长(书记)走进12345"专项活动 11个镇党委书记及39家区级机关部门与主要国企一把手参与热线接诉 [1] - 通过面对面交流发现政策执行偏差和服务流程梗阻等隐性问题 推动完善制度机制 [1] - 创新采用三色预警及多维度协调办理机制 形成规范化闭环管理体系 [1] 活动实施成效 - 已完成29期活动 有效回访群众达245人次 [1] - 跟踪办理处置不到位事项71件 实现"解决一个问题、完善一类机制、治理一片区域"目标 [1]
跨越时空的回想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1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瑞建交75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复排 瑞士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于1962年创作的话剧《物理学家》,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以当代 视角重新演绎反战主题。 从形式而言,复排版《物理学家》沿用了原作的两幕剧结构与三一律框架,将20年时空压缩进封闭场景 的2小时。故事发生在一家疗养院,3名年轻护士相继被害,警长将嫌疑锁定在3名"精神病患者"、物理 学家"牛顿""爱因斯坦""莫比乌斯"之间。通过一系列精妙构思,全剧从嬉闹滑稽的第一幕凶杀案侦破, 自然过渡到第二幕令人震撼的真相:物理学家们实际佯装疯癫。"莫比乌斯"发明了可以改变人类的技 术,科学家的良知让他深知这种技术一旦泛滥,就会被野心家利用引发更大灾难,于是装疯;"牛 顿"和"爱因斯坦"想要获取这项技术,也选择在疯人院装疯。但"莫比乌斯"以为焚毁的手稿,最终落入 真正疯狂的院长"博士小姐"手中,他的牺牲最后毫无价值。当喜剧外壳骤然剥落,悖谬与荒诞扑面而 来,观众在欢笑之余陷入沉思。 迪伦马特善于以喜剧形式呈现悲剧命题。在这轮演出中,创作者对这一风格进行了反差感十足的当代转 译。他们压缩了原作中的沉重表达 ...
农垦系统应用面积达2500万亩左右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13
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 - 农垦系统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达2500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850余万亩 [1] - 带动地方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约700万亩 [1] - 形成涵盖玉米 小麦 大豆 油菜等作物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1] 技术模式创新成果 - 发布26项集成创新的技术模式 覆盖前期规划至节本增效全环节 [1] - 吉林农垦和大兴安岭农垦的大豆水肥一体化模式采用微灌施肥 无人机航拍建模 三级管网布局和智能灌溉系统 [1] - 实现亩均增产20%左右 增收150元以上 [1] 未来发展规划 - 聚焦重点作物和关键环节扩大技术应用范围 [2] - 优化工程设计和设备选型 分作物选择适用施用方式 [2] - 通过垦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 [2] - 采用设施共建 技术输出 设备共享等方式带动周边地区技术应用 [2]
奋进一甲子 雪域换新颜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13
经济发展成就 - 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用50年时间 第二个千亿仅用6年时间 2024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7] - 2024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5444元和21578元[6] -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1] 民生保障投入 - 财政收入的8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 涵盖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5] - 2006-2024年累计下达保障性住房补助资金372.63亿元[6] - 2014-2024年累计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超3000亿元 率先实行15年公费教育[6] 基础设施建设 - 边境村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1] - 玉麦乡新居拔地而起 道路畅通 水电网络通达全乡[10] - 墨脱县2024年游客数量达60万人次 是全县人口40多倍[10] 产业协同发展 - 清洁能源 文化旅游 高原轻工业等现代产业蓬勃发展[6] - 江苏援藏引入优良牦牛品种 缩短出栏周期3年 带动养殖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3] - 福建援藏推动核桃油产业升级 90名农牧民实现家门口就业[3] 生态保护成效 - 50%以上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1] - 2021-2024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48.02%提高至48.07%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12.31%[8] - 康马县人工种草技术带动合作社总产值近700万元 群众年分红60余万元[8] 民族团结成果 - 西藏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9%以上[1] - 累计154个集体和204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2] - 通过284个县区结对帮扶关系 累计实施8204个援藏项目 投入643亿元[2] 文化教育进步 - 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超7200家 建成五级卫生健康服务网络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2.5岁[6] - 陕西百名名师到阿里送教 800余名师生赴陕研学[3] - 保障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权利 文化建设实现前所未有的繁荣[6]
黑河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1年不干涸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13
黑河水资源管理成效 - 黑河尾闾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1年不干涸 水域面积常年保持在30平方千米至40平方千米 [1] - 2024-2025年度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应对来水转枯风险和水资源供需矛盾 [1] - 冬春季向东居延海输水0.52亿立方米 7月下旬起实施集中生态输水 [1] 流域管理措施 - 黑河流域管理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 科学制定水量分配方案 [1] - 通过密切跟踪雨水情确保输水到东居延海 [1] - 在春季融冰期和集中调度期间实施专项水量调度 [1]
干部“时时上心” 群众才能“事事放心”(思想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13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党员干部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展开,属于政治和社会治理领域,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的具体内容。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无法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