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民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珍视“微小却有温度”的文明印记(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9-14 05:50
千年指纹又"上新"!前段时间,兵马俑考古有新发现——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在已经 修复的40多件陶俑身上共发现了100多枚工匠指纹印痕。这是来自2000多前的先人指纹,清晰的纹路、 细密的走向,跨越千年时光留存至今,待后人发现的那一刻,仿佛陶俑的创作就在顷刻之前。 珍视千年指纹这样的文明印记,就是珍视无数普通人创造文明的力量。守住这些带有温度的记忆、延续 对平凡创造者的这份敬畏,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焕发新的生机。 兵马俑上的指纹,并非人们首次邂逅这些文明长河里的"微小印记"。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残片上, 5000多年前一名男性陶工的右手大拇指指纹,定格了新石器时代匠人的工作;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 的一件距今4000年左右的陶塑人像上,左耳和右耳下发现的立体指纹,成为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珍贵注 脚。这些"藏"在文物上的痕迹,成为中华文明"有温度的见证"。 它们没有被刻在青铜礼器的铭文中,没有记载于竹简木牍编成的典籍中,或许只是工匠们揉捏陶土、塑 造器物时的无心之举,却意外成为动人的文明"活化石"。正如给兵马俑拍照的摄影师赵震在发现一枚指 纹时的感受:"时间已经消失了,就在这同一个位置 ...
减了人情负担 增了邻里情义(乡见)
人民日报· 2025-09-14 05:50
暑期过后,姚红芬家民宿的客人陆续离开,她又将精力投入到20多亩枇杷的管护中。粗略一算,今年暑 期利润能上10万元,这些钱能真正落入她的口袋,用于日常生活、民宿维护,甚至还能存下不少。而在 4年前,在外务工的姚红芬大半收入都用于村里礼尚往来的"人情"支出,"生日酒、升学酒、搬家酒,样 样不落下,忙了一年没给自己留下几个钱。"说起这,姚红芬连连摇头。 改变始于何时?姚红芬所在的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龙广村,2021年底随市、县的部署启动"治房、治 水、治垃圾、治厕、治风"农村"五治"工作。"治风"通俗来说就是移风易俗,整治乱办滥办酒席、人情 攀比等陈规陋习。 "'治风'不仅是乡风文明建设,也是改善农村'营商环境'。"何思念说。如今,龙广村风气清爽,村民有 钱、有精力来发展产业,游客来了也舒心。龙广村依托紧邻4A级景区南江大峡谷的优势,发展起了旅 居产业,目前村里有22家企业经营的民宿和28家私人民宿。像姚红芬这样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一边经 营民宿,一边售卖枇杷、干辣椒等农产品,收入逐年增加。"2024年,我们村人均收入23680元,较2021 年提高3000多元。"陶大模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4 ...
全国财政科技支出增长34%(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3 17:33
财政支出与收入增长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106万亿元 比"十三五"时期增长19% [2]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超136万亿元 比"十三五"时期增长24% [2] - 地方财政收入显著增长 16个省份比2020年增长20%以上 7个省份超5000亿元 其中2个省份超1万亿元 [2] 民生保障投入 - 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 [2] - 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80元增加到700元 [2] - 城乡低保标准均提高20%左右 [2] - 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从2021年1.9万亿元增长到2025年2.7万亿元 年均增长9.6% [3] 公共服务建设 - 全国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 快递服务覆盖率超95% 自来水普及率达94% 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比例超90% [3] - 安排资金超800亿元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和区域医疗能力建设 [3]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减少群众垫付资金5900亿元 [3] 财政政策工具 - 赤字率从2.7%提高到3.8% 今年进一步提高到4% [4] -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9.4万亿元 [4][5] - 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0万亿元 [4] - 一次性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4] 扩大内需战略 - 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 比"十三五"增长29%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超5000万人 [5] - 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9.4万亿元 支持建设项目15万个 [5] - 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万亿元支持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5] - 国家财政支持4200亿元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 带动商品销售额超2.9万亿元 [6] 科技创新投入 - 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5.5万亿元 比"十三五"增长34% [6] - 基础研究累计投入7300亿元 年均增长12.3% [6] -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41%提高到2.68% 研发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 [6] 债务风险管理 - 中央财政5年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近50万亿元 [7] - 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92.6万亿元 其中国债34.6万亿元 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 隐性债务10.5万亿元 [7] - 政府负债率为68.7% 处于合理区间 [7] - 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 60%以上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清零 [8] 财政政策成效 - 债务置换后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 节约利息支出超4500亿元 [7] - 今年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8万亿元 其中8000亿元用于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支持化债 [7] -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1.5万亿元推进"两重"建设 [6]
“共同构建和合共生的美好世界”——访日本历史学家石田隆至
人民日报· 2025-09-13 12:22
"当一些国家正在破坏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时,中国为弘扬和践行 全人类共同价值作出巨大贡献。"石田隆至表示,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在消除城乡差距 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中国对内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坚持社会主义法治,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 推进改革;对外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 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 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不搞军事同盟,不煽动民族主义,坚持通过国际合作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 境。当前,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呈现出蓬勃势头。事实证明,多年 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80年前,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当今世界,各国联系的紧密程度远超80年 前,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来维护公平正义。"日本历史学家石田隆至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赴北京 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感受。他认为,中国通过纪念活动发 出了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 ...
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全国财政科技支出增长34%
人民日报· 2025-09-13 11:45
人民日报记者 曲哲涵 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财 政改革发展成效。"十四五"以来,财政部门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顶住风险挑战,拓展发展空间, 国家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效能不断提升。 地方财政实力稳步壮大 "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增长约 19%。地方财政实力稳步壮大,2024年,16个省份财政收入比2020年增长20%以上;7个省份超5000亿 元,其中2个省份超1万亿元。支出强度前所未有。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年预计超过136万亿元, 比"十三五"时期增加26万亿元,增长24%。 支持更加给力——赤字率从2.7%提高到3.8%,今年进一步提高到4%;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额度19.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0万亿元,财政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工具更加丰富 ——综合运用政府债券、税收、财政贴息、专项资金等工具,强化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放大政策乘数 效应。发力更加精准——比如一次性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帮助地方极大减轻偿债 压力。时机更加灵活——政策 ...
美丽中国铺展新画卷
人民日报· 2025-09-13 10:42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三北"工程攻坚战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构 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广袤神州大地,绿色发展不断加快,绿色版图接续扩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 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各地区各部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 山"理念,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江苏常州市遥观镇,宛沿河碧波荡漾,水清岸绿。"环境大变样,休闲健身有了好去处。"附近居民刘源 说。当地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开展河道清淤等工程,让水更清、河更美、城镇更宜居。 内蒙古赤峰市,丰富的绿电资源和上下游产业链,吸引东山铝业绿色智能新能源电解铝一体化项目落户 当地。"绿电资源推动'煤电铝'转化为'绿色铝',降低电解铝碳排放。"项目负责人张义卫说。 青海西宁市城西区西川南路61号老旧小区改造现场,机械轰鸣作业,施工人员正开挖路面、更新雨污水 管网。" ...
全国财政科技支出增长34%(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3 09:37
推动城乡、区域之间享有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十四五"时期,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由2021年的 1.9万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9.6%。截至目前,我国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 路,快递服务覆盖率超过9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比例达到90%以上。 促进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扩容下沉。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获得免费教科书;约2000 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生活补助;约1300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现相关教育经费可携带。累计安 排资金超800亿元,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和区域医疗能力建设,强化多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各级各类 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财政改 革发展成效。"十四五"以来,财政部门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顶住风险挑战,拓展发展空间,国家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效能不断提升。 地方财政实力稳步壮大 "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增长约 19%。地方财政实力稳步壮大,2024年,16个省份财政收入比 ...
“十四五”时期,财政支出强度前所未有,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国财政科技支出增长34%
人民日报· 2025-09-13 09:30
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财 政改革发展成效。"十四五"以来,财政部门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顶住风险挑战,拓展发展空间, 国家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效能不断提升。 地方财政实力稳步壮大 "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增长约 19%。地方财政实力稳步壮大,2024年,16个省份财政收入比2020年增长20%以上;7个省份超5000亿 元,其中2个省份超1万亿元。支出强度前所未有。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年预计超过136万亿元, 比"十三五"时期增加26万亿元,增长24%。 "十四五"以来,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 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不断拓展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10.7亿人,参加 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3.27亿人,领取基本生活救助的群众有4500多万人。"十四五"时期,居民医保财 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80元增加到700元,全国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均提高20%左右。 推动城乡、区域之间享有大致均等的 ...
新疆头屯河流域治理成效明显 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人民日报· 2025-09-13 09:01
一系列行动随之展开。昌吉市六工镇,9万多立方米垃圾被清理;兵团第十二师,大大小小的采砂坑被 填平;河道两侧,违规企业、作坊被清退,"四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1年,历时5年、总投资 38.17亿元的昌吉市头屯河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工。 如今,河西岸是昌吉市建设的全长13.14公里的庭州生态绿谷,由自然生态修复公园、城市康体运动公 园、城市庆典公园、工业遗址公园、文化公园五大主题公园共同组成。 "项目实施期间,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深度 融合,一体推进行洪安全、生态恢复、水系治理、产业布局。"昌吉州党委常委、昌吉市委书记李长江 介绍,经过治理,河道防洪标准得到提升,此外还栽植乔木7万多棵、灌木花卉132种,绿化面积2000 亩,绿地率达87%,实现了"一河清水润两岸"。 9月10日下午,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头屯河沿岸的庭州生态绿谷南段一处小广场上,传来悠扬 的歌声。 "吃一口哈密瓜就甜透我的向往,喝一杯葡萄酒就陶醉我的心房……"在乐队伴奏下,女声独唱格外动 听,观众送上热情的掌声。 旁边,头屯河流水潺潺。湖里,几只赤麻鸭在嬉戏、觅食。"我们的乐 ...
好生态带来好生活(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9-13 08:17
新疆头屯河流域治理成效明显 好生态带来好生活(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本报记者 韩立群 蒋雪鸿 9月10日下午,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头屯河沿岸的庭州生态绿谷南段一处小广场上,传来悠扬 的歌声。 "吃一口哈密瓜就甜透我的向往,喝一杯葡萄酒就陶醉我的心房……"在乐队伴奏下,女声独唱格外动 听,观众送上热情的掌声。 聚焦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头屯河生态治理,推进相关工作。 2016年5月,《头屯河生态整治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获自治区批复,乌鲁木齐市、兵团第十二师和 昌吉州三方协同,共同实施头屯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其中,乌鲁木齐市负责水源地的保护利用,兵团 第十二师负责河谷东岸的综合整治,昌吉州负责河道及西岸的综合整治,兵地携手将头屯河沿岸打造成 生态修复示范区、产业集合发展集聚区、城市形象展示区。 一系列行动随之展开。昌吉市六工镇,9万多立方米垃圾被清理;兵团第十二师,大大小小的采砂坑被 填平;河道两侧,违规企业、作坊被清退,"四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1年,历时5年、总投资 38.17亿元的昌吉市头屯河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工。 如今,河西岸是昌吉市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