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新闻网
icon
搜索文档
产融结合赋能新型工业化 2025(第二届)产融合作大会在四川宜宾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23:54
大会概况 - 2025(第二届)产融合作大会在四川宜宾开幕 主题为"产融联动创新合作共创价值" [1] - 大会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 聚焦实现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 [1] - 大会为期2天 包含分场活动和成果展示专场 [1][2] 金融创新成果 - 开幕式发布"支持新型工业化创新金融产品矩阵"、"中试保融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创新积分制2025"等系列金融工具包 [1] - 签约一批围绕产融合作的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 [1] 分场活动内容 - 分场活动聚焦数字技术创新提升产融合作能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 - 探讨数字技术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的实践路径 [1] 成果展示亮点 - 展示产融合作政策体系顶层设计思路、试点城市创新实践成果、金融机构全周期服务模式、重点产业链金融护航举措 [2] - 呈现金融服务体系支撑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生态图景 [2] 宜宾产业定位 - 宜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中心城市 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2] - 宜宾为第二批和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2] - 当地正打造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 [2]
全链首台“四川造”高端装备盾构机成功下线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23:50
核心观点 - "川山甲1号"盾构机是首台全链"四川造"盾构机,实现四川盾构机首次整装出口欧洲 [1] - 设备专为零下40摄氏度极端低温环境设计,解决永久冻土层施工难题,将成为冻土施工领域"尖兵" [1] - 中铁高新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全面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8亿元,带动就业超千人 [2] 产品技术 - "川山甲1号"开挖直径3.72米,整机长度135米,总重350吨,最大掘进速度80毫米/分钟 [1] - 刀盘采用15.5寸滚刀,小刀间距、大开口设计,配合强劲动力系统,保障高效开挖并防止结泥饼 [1] - 主结构及电、液、流等系统选用耐低温材料和元器件,配置专用加热设备确保极寒条件稳定运行 [1] 公司发展 - 中铁高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由中铁高新工业等三家企业于2023年9月联合组建 [2] - 公司在成都新津区打造西南首个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智能总装产线 [2] - 制造基地一期项目总投资10亿元,全面建成后年产盾构机14台、隧道施工设备50台套、钢结构50000吨 [2] 市场战略 - 未来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瞄准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高端装备需求 [2] - 国内重点服务川西、西藏、东北等地区隧道施工,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2] - 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老旧管道更新、矿业及铁路公路隧道等领域 [2]
“高铁+旅游”无缝衔接 集大原高铁“带火”三晋文旅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23:49
高铁建设与文旅产业联动 - 集大原高铁全长309公里,连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与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并接入大西高铁网络,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1] - 高铁开通200多天显著提升沿线景区客流,雁门关站作为唯一以景区命名的车站,冠名列车"雁门关号"提升景区影响力[1] - 代县5A级景区上半年接待游客71.69万人次(+37.94%),其中雁门关景区52.7万人次(+17.82%)[1] - 应县木塔景区上半年客流创新高,五一期间木塔净土寺接待15.5万人次(+49.2%),冠名列车"应县木塔号"强化品牌效应[1] 大同文旅市场表现 - 大同旅游发展指数上半年月均值达1469.15点(+9.6%),5月峰值1781.38点(+11.31%)[2] - 大同南站列车开行量从62趟/日增至140趟/日,五一假期发送旅客13.93万人次、到达14.21万人次均创纪录[2] - 车站单日客流峰值连续刷新,4月6日发送34593人次,5月4日发送34951人次[2] 高铁服务升级措施 - 大同南站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开通景区直通车,朔州东站打造"朔风古韵"服务品牌提供重点旅客全程服务[2] - 雁门关站设立旅游咨询台实现"高铁+旅游"无缝衔接,国铁太原局持续提升各站服务水平[2] 高铁综合效益 - 集大原高铁被定位为交通链接线、民生幸福线、文旅快车线和发展引擎线,显著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3] - 高铁网络有效串联云冈石窟、悬空寺等山西核心文旅资源,形成"串珠成线"的产业带动效应[1][3]
湖南强化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对接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23:49
行业动态 - 湖南省举办2025年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旨在深化"双高对接"行动,推动该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1] - 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是湖南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通过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56个相关科研项目 [2] - 湖南省生物医药企业面临创新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挑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金融手段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2] 前沿科技项目 - 湖南省遴选出6个急需资金支持的前沿科技项目,涵盖脑机接口、生物3D打印、细胞治疗、医用材料、AI+医疗等多个领域 [2] - 这些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在对接会上进行了现场路演 [2][5] 金融支持措施 - 湖南省推进知识价值贷款风险补偿改革,已累计为2.1万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纯信用贷款超过580亿元 [2] - 成立省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联盟,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 [2] - 依托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网络,五年来累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超170亿元 [2] 未来规划 - 湖南省将持续组织高峰论坛、联合路演等活动,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资源与金融资源高效对接 [3] - 充分发挥"投融资联盟"和"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平台作用,为前沿技术项目提供全链条服务 [3]
报告显示 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展现出强大韧性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23:49
中新网北京7月24日电(记者阮煜琳)中国省级双碳指数2022-2024年度评价报告24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显 示,在多重压力叠加的复杂形势下,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展现出强大韧性,主要省市能源转型和电气 化加速推进,中东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本次评价涉及2022-2023和2023-2024两个年度。评价结果显示,北京在两个年度的评价中稳居榜首,上 海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在2023-2024年度评价中表现突出。最新年度得分进入前十的还有吉林、广东、四 川、江苏、重庆、福建和湖南。而河南、黑龙江、海南、湖北和浙江处于中游偏上。 为客观反映复杂形势下我国省、市、自治区的"双碳"进展态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 心(IPE)修订了由3个一级指标,以及9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中国省级双碳指数(PCNI)评价 体系。为了进一步研究重点区域的双碳进展,切实将双碳行动聚焦于气候危机应对,课题组还特别邀请 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重点区域开展气候行 动力指数研究,作为不同颗粒度下绿色低碳行动回顾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题组特别建议,探索跨省能源输送的碳排放责任共担机制 ...
今年上半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23:49
新疆上半年经济表现 - 新疆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9846 48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 7% [1] 三大产业增长情况 - 第一产业增加值640 43亿元 同比增长5 2% [2] - 第二产业增加值3876 14亿元 同比增长5 9% [2] - 第三产业增加值5329 91亿元 同比增长5 5% [2] 农业生产与工业表现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5 75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 6% [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 4% 重点行业支撑有力 [2] 消费市场回升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3 58亿元 同比增长7 5% 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 8个百分点 [2] - "以旧换新"政策显效 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137 2%)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112 9%) 家具类(78%) 文化办公用品类(72 8%)零售额同比大幅增长 [2] - 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47 9% 带动汽车类零售额整体增长8 8% [2] 经济总体评价 - 宏观政策发力显效 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展现韧性与活力 [2]
龚克:人工智能的创新都是人类的创造 不必担心将来超越人类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23:44
中新网北京7月24日电(记者吴家驹)"人工智能每一步的创新,背后都是人类工程师的创造,我们不要惧 怕人工智能自己演进、将来超过人类。" 7月24日,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在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技术创 新和融合应用大会上如是表示。 龚克表示,人工智能不是某一个学科的分支,一开始就是学科交叉的项目,一开始就是年轻人的事业。 人工智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技术,而是长期坚持的产物,是以学习为中心取得的突破。同时,想要实现 进一步突破,需要多要素发展人工智能。 在他看来,近70年的人工智能发展史,并不是人工智能的自我进化史,人工智能每一步的创新,都是人 类工程师背后的创造,"我们不要惧怕人工智能自己演进、将来超过人类"。 龚克认为,当前人工智能的风险基本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产生 事实、伦理、逻辑、科学等方面的错误。另一方面,对人工智能的不当运用,既包括恶意运用,也包括 对于人工智能的依赖与盲从。 一是抓住真实问题。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二是发展新服务、新岗位。将智能化与行业生产(服务)的专门知识相结合,与当地当时 ...
中新健康丨五个关键词 读懂“十四五”医保成绩单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23:44
普惠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2024年度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3.27亿人 [2] - 2021-2024年累积近200亿人次享受就诊医保报销,2024年是2020年的1.6倍 [3] - 职工和居民住院费用目录内基金支付比例稳定在80%和70%左右 [3] -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参保覆盖达1.9亿人 [3] - 医疗救助每年资助参保约8000万人 [3] 减负 - 2024年基本医保基金支出2.98万亿元,患者个人负担同比下降5%左右 [4] - 国家层面已开展10批药品集采,覆盖435种药品 [4] - 地方开展省级和省际联盟集采,形成协同补充工作格局 [4] - "十四五"以来医疗救助渠道资助3.5亿人次困难群众参保,累计支出722.9亿元 [4] - 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 [4] - 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达到70%左右 [5] - 居民医保"两病"门诊用药保障达到50%左右 [5] - "十四五"以来医保帮扶政策惠及困难群众就医6.73亿人次 [5] 便捷 - 医保码、移动支付和电子处方全面应用 [6]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次从2020年537万人次增加到2024年2.38亿人次,增长44倍 [6] - 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超过90% [6] 创新 - 医保基金对创新药支出大幅增加,2024年支出是2020年3.9倍,年均增速40% [8] - "十四五"以来累计402种药品进入医保目录 [8] - 新设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超过100个药品申报 [8] 安全 - 截至2024年底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3.86万亿元 [9] - 累计追回医保基金1045亿元 [9] - 持续强化药品追溯码监管 [9]
从标准到应用 构建企业碳管理体系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23:44
企业碳管理政策框架 - 国家首次明确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 包括地方碳考核 行业碳管控 企业碳管理 项目碳评价 产品碳足迹等多重政策 并与全国碳市场衔接 [2] - 碳足迹管理体系已建立"两大基石"(规则标准和因子数据)和"三项制度"(标识认证 分级管理 信息披露) 为企业转型提供指引 [2] - 碳达峰碳中和"1+N"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形成以碳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为主的企业碳管理框架 但存在细则碎片化与落地难问题 [2] 行业碳管理现状 - 火电 钢铁 水泥 铝冶炼等高碳排行业正加快构建碳管理体系 探索短流程 氢冶金 CCUS等工艺 但面临数据管理难 减排资产化路径不明等挑战 [3] - 光伏 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受国际贸易规则驱动 碳管理体系布局领先 但面临规则复杂化导致的成本增加问题 [3] 碳管理体系建设建议 - 需加快统一碳管理国家标准与行业细则 强化国际规则对接 推动国内人员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3] - 激活绿色金融工具 实现企业低碳表现与融资成本挂钩 创新碳资产质押等产品 [3] - 构建绿色供应链 强化链主责任 完善供应链减排标准 以零碳园区为载体集成政策技术金融资源 [3]
2025山东经济半年报:5.6%的增速靠何支撑?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23:40
工业硬核"输出" 中新网济南7月24日电(记者沙见龙)山东日前公布的2025经济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该省GDP为50046亿 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5.6%,增速再度跑赢全国大盘。 近5年来,山东GDP总量每年递增,最直观的就是GDP增速。今年上半年,外部环境、经贸秩序依然复 杂多变。这5.6%的增速,山东靠何支撑? 农业稳扎稳打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全力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扎实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农业生 产平稳向好。上半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7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 上半年,山东夏粮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547.4亿斤,同比增长0.7%,夏粮单产水平、总产增量居全国 第一。蔬菜瓜果持续增产,蔬菜产量同比增长3.1%,瓜果产量同比增长2.9%;主要畜禽肉蛋奶供给充 足,猪、牛出栏分别同比增长1.6%、4.2%,家禽出栏同比增长18.3%,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 此外,山东不仅推出黄河、运河、海洋等主题的大集活动,还推出"齐鲁1号""泰山黄河号""歌迷专 列"等主题列车,更不断发展演唱会经济、会展经济等。一个个消费热点的打造,让民众更愿为美好生 活"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