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陕西渭南构建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协同机制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1 15:17
框架协议首次在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工作中明确各部门履职方向。其中,渭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 局将牵头建设"智慧监管平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合执法,重点打击非法采矿、违法占地等行 为;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将开通环境资源案件"绿色通道",探索"劳务代偿、异地补植"等替代性修复方 式;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将构建"打击刑事犯罪+履行公益诉讼职责+发挥法律监督职责"协同机制,对自 然资源资产损害"未查未处、未赔未修"情况依法监督,推动"刑事追责+民事赔偿+生态修复"一体落实; 渭南市公安局将在秦岭、黄河重点区域设立生态警务联勤中心,保持对破坏自然资源犯罪的高压态势。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对渭南先行先试举措高度认可,指出该机制填补了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在市级协同 的空白,为全省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板。 该框架协议的签订与协同机制的建立,将打破市县各级各部门"信息壁垒""职能壁垒",聚焦耕地保 护、矿产开发、生态修复三大领域,严格资金管理与修复验收,确保赔偿资金专款专用、修复实效可检 验,真正将机制优势转化为生态保护实效,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渭南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日前,陕西省渭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安局、市中级人 ...
碧海红树间的全球海湾治理方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1 14:07
国际认可与成就 - 广西钦州湾海岸带生态减灾案例入选第二批《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成为全球九大典型案例之一[2][4] - 钦州市犀丽湾案例在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获评全球唯一入选的海岸线生态修复优秀案例[4] - 防城港市西湾与钦州市孔雀湾项目获得联合国"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重点项目[4] - 广西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在一年内三次登上国际舞台,其系统化治理和创新实践为全球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案[4] 生态修复前的问题 - 钦州湾曾因风暴潮侵蚀和人为活动面临严重生态危机,2.8公里沙滩多处坍塌,防护林倒伏,海岸线逐年后退[6] - 受全球气候变化及开发影响,湾区出现海湾淤积、沙滩侵蚀下陷,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海岸旅游资源受损[6] 生态修复措施与成效 - 当地坚持陆海统筹,打造湾外"沙滩—护坡—防护林"和湾内"红树林—生态护坡"的综合防护体系[8] - 创新性分级利用疏浚物,细颗粒用于营造红树林宜林地,粗颗粒用于修复沙滩,并利用6000吨废弃牡蛎壳铺设生态防护带[8] - 累计完成红树林修复512.99公顷,岸线修复33.94公里,红树林与生态护坡使区域波高衰减率最高达32.4%,外侧沙滩体系波高衰减率达63.7%[8] - 生态系统复苏后,区域内鸟类种类明显增多,潮间带与底栖生物种类分别大幅增加57%和21%[8] 经济效益与民生改善 - 钦州市在2024年完成广西首宗红树林碳汇交易,率先推动蓝碳资源市场化[11] - 生态美景吸引大量新兴民宿集群投资,2024年钦州湾修复区域附近海湾景区旅游人数达321.3万人次,旅游消费突破27.22亿元[12] - 犀丽湾景区获评第三批"广西文化旅游打卡点",红树林海洋科普馆被认定为广西海洋科普与意识教育基地[12]
今年秋冬或发生一次弱拉尼娜事件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1 14:07
2025年秋冬季ENSO事件预测 - 预计2025年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将处于中性偏冷状态,不排除形成一次弱拉尼娜事件的可能 [1] 2025年冬季中国近海海温预测 - 预计今年冬季渤海、东海南部海温略偏高,黄海、东海中部与北部海温偏高,南海大部海温接近常年平均 [2] - 需关注冬季我国近海海温偏高对海水养殖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气候预测方法与挑战 -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时空特征、全球及我国气候格局发生明显改变,给气候预测工作带来新挑战 [1] - 会议希望通过会商机制和专家智慧探索新方法,发展数值模式,丰富预测手段,进行科学研判,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成果转化 [1] - 与会专家围绕海洋和大气监测状况以及ENSO动力、统计模式和人工智能预测结果进行探讨 [1] 机构后续行动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将密切关注全球海洋和大气演变动态,及时发布最新监测和预测信息 [3]
部省县三级联动开展星地同步试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1 12:36
本报讯 近日,黑龙江省自然资源权益调查监测院(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以下简称"黑龙江省卫星中心")与黑龙江省 塔河县人民政府,联合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在大兴安岭塔河县二十二站林场开展星地同步验证试 验。 此次试验聚焦5米光学卫星、句芒号卫星及新一代海洋水色监测卫星的自然资源碳汇遥感监测能力,进一步深化国产遥感卫星在自然资 源调查、碳汇计量领域的实战应用,为提升大兴安岭典型地物碳汇计量精度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试验利用高光谱卫星光谱信息与地面采集 数据比对,精准反演植被叶绿素等碳汇关键指标。为确保数据精度,技术人员精准对接5米光学卫星、新一代海洋水色监测卫星过境时间, 在二十二站林场同步开展森林、湿地植被光谱采集与样本采集,所有样本均送至实验室进行碳、氮、叶绿素等碳汇核心指标测定,同步采 集周边森林、湿地、大气指数样本,构建"卫星—地面"数据校准体系。 针对句芒号卫星"激光+多光谱+多角度+超光谱+偏振"的综合遥感优势,试验团队采用"卫星+无人机+地面"立体监测模式,完成合计 1200公顷样地的激光点云拍摄,以及10个卫星激光点落点样地内树木数量、种类、平均胸径及树高等 ...
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二○二五年会议周开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1 12:35
本次会议周持续至10月24日,其间将举办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研讨会、工作会议等多场专题活 动,参会的非洲国家、国际组织代表将介绍各自在卫星遥感应用、空间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总体情况、成 功案例、经验和需求等,进一步推动中非在地球观测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深度合作。 据悉,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自2023年7月成立以来,已与非洲16个国家的政府部门以及非洲 资源测绘发展区域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建成14个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节点,累计向非洲合作 伙伴免费提供了超过7万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举办研讨会、高级研修班及线上培训,覆盖非洲各国超 400人次,与高校联合培养十余名非洲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该中心围绕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流域 监测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遥感产品、图册及软件成果,未来将与非洲伙伴共同验证并推广更多应用。 (部讯) 本报讯10月20日,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2025年会议周在浙江德清隆重开幕。来自非洲20个国 家、国际组织、驻华使馆及中方共建单位近140位代表共商中非卫星遥感合作发展大计。 本次会议周以"卫星遥感应用合作,赋能中非新未来"为主题,由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指导,自然 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 ...
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2025年会议周开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1 10:53
10月20日,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2025年会议周在浙江德清隆重开幕。来自非洲20个国家、国际组 织、驻华使馆及中方共建单位近140位代表共商中非卫星遥感合作发展大计。 本次会议周以"卫星遥感应用合作,赋能中非新未来"为主题,由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指导,自然资源 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联合主办,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德 清县人民政府支持。 本次会议周持续至10月24日,其间将举办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研讨会、工作会议等多场专题活动,参 会的非洲国家、国际组织代表将介绍各自在卫星遥感应用、空间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总体情况、成功案 例、经验和需求等,进一步推动中非在地球观测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深度合作。 据悉,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自2023年7月成立以来,已与非洲16个国家的政府部门以及非洲资源 测绘发展区域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建成14个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节点,累计向非洲合作伙伴 免费提供了超过7万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举办研讨会、高级研修班及线上培训,覆盖非洲各国超400人 次,与高校联合培养十余名非洲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该中心围绕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流域监测等 领域, ...
自然资源部“十四五”期间发布重点领域标准857项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1 09:40
行业标准化工作成效 - 构建了包含13个子体系、52个专业门类、3700余项标准的高质量自然资源标准体系 [2] - 过去5年累计发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57项,支撑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能源资源安全等八大重点领域 [2] - 主导制定并发布23项国际标准,较“十三五”期间增长50%,并推动41项国际标准国内转化 [2] - 通过机制创新推动2067项现行标准全文免费公开,建立了标准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机制 [2] “十五五”标准化工作方向 - 推动标准体系优化升级,深化体系评估整合,并体系化布局海洋碳汇、智慧城市时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标准 [3] - 坚持急用先行,系统推进“两统一”核心职责履行、绿色发展、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等关键领域标准研制 [3] - 加快抢占深海、深地、极地探测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和未来产业的标准化制高点 [3] - 推进高水平开放,实施标准国际化突破专项行动,积极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3] 专项标准体系解读 - 活动对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领域的专项标准体系及三年行动计划进行了解读 [1][4] - 专家解读覆盖湿地资源调查、生产矿山生态修复、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地理信息人工智能样本等重点领域标准 [4]
自然资源与地理学交叉前沿学术讲座与应用发展研讨会提出 以科技多维融合创新支撑自然资源改革发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0 10:33
10月10日,自然资源与地理学交叉前沿学术讲座与应用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聚焦自然资源相关 学科发展前沿以及土地科学、耕地保护、国土空间等领域热点议题,汇聚相关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与 自然资源行业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科技多维度融合式创新赋能自然资源改革发展的新路径, 会上,特邀专家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与土地系统科学、新时期耕地保护制度逻辑及应用、国土空间规划体 检评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路径等内容做了专题报告。与会专家提出,依托土 地利用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共建,面向国家需求打开科教融合新局面进一步探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 成果应用的新机制。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与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联合主办,旨在面向自然资源改 革需求,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搭建交流探索平台。 ...
南海预报减灾中心海洋科普润童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0 10:30
10月11日,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预警中心)走进广州市番禺区亚运城加拿达幼儿园,为学龄前儿童带来了一场充满童趣的 海洋灾害科普讲座。 为了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可感,科普讲师精心设计了两个互动游戏环节。在"大海在跳舞"游戏中,小朋友们通过模仿海浪起伏,感受海浪在不同 风力下的形态变化。而在"风暴潮来了"的游戏中,孩子们扮演起海边的小居民,在科普讲师的指令下模拟紧急避险,迅速转移到"安全高地",在游戏中学习 应对风暴潮的基本技能。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科普讲师运用了大量拟人化、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讲解各种海洋灾害的知识,如将灾害性海浪比喻成"脾气暴躁、横冲直撞 的大怪兽",劝告孩子们要远离风大浪急的海边;把风暴潮比作"不请自来、会带来麻烦的没礼貌访客",形容它会让海水异常升高,淹没道路;而离岸流则 被描述成"一个看似平静却非常可怕的水上滑梯",一旦被它"抓住",会迅速把人带向深水区。 互动游戏"风暴潮来了"。南海预报减灾中心供图 ...
到“会呼吸的海滩”赶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0 10:30
t and p Star n 3 re t a 2 - 2 p 22 t the ar the state KO r 199 FAL 16 ast STAT the 42 12 52 ng P t 10 re Coul 6 7月 1 - 2 - y 0 p 9. 1 t e 11:0 2 12:4 11 . UPL 1000 GI r in e est M the less f Ce 4 and re 389 : 9 r 0 r 7 3 1 195 t r pro 1. 1. 7. 7 K 七里海新开口渔港。崔重辉摄 天蓝海阔,鱼鸥翔集。初秋的秦皇岛海岸线上,八方游客畅享海滨休闲时光。 赶海,是游客体验避暑胜地北戴河风情的一大乐事。今年开业的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海滨镇单庄村里希民宿,因距离海边不到1公里,成为热门住宿地 点。 民宿经营者周妍希每天清晨为客人准备赶海工具,耐心讲解注意事项。"这几年,沙滩越来越干净,海货也多了,游客都特别喜欢来赶海。"她笑着说, 自己也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按下保护修复"快进键" 赵友鹏抓起一把细沙说:"7年前,这里沙滩几乎消失,海水直逼防护林。而现在脚下每一粒沙,都是我们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