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在冰原镌刻青春坐标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8 11:57
中国极地考察站建设与运营 - 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于2025年2月7日开站,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 [3] - 秦岭站建设面临平均风速6-7级的恶劣环境,突击队完成9500余吨物资卸运、2000吨钢结构安装,建成5120平方米主体建筑 [4] - 昆仑站建于南极冰穹A区域,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2009年建成标志着我国南极内陆考察能力突破 [6][9] 极地科考成就与数据 - 长城站运营40年,2025年站庆期间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接待7国70余名考察队员 [11][12] - 黄河站2004年建立,2024年支撑20批60人次考察任务,完成4个长期项目+14个科研项目+1个国际合作项目 [14][15] - 秦岭站建设创中国速度:13天卸货9500吨(日均730吨),52天完成主体工程 [4] 极地科研价值与战略意义 - 南极罗斯海区域科考对研究全球环境演变和资源开发具重大科学价值 [1][3] - 冰穹A区域是冰川/大气/天文研究极佳位置,昆仑站为全球极地科研提供关键支点 [6][9] - 北极黄河站的生态气候观测直接关联中国农业、渔业等经济利益,数据支撑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15] 青年突击队贡献 - 团队青年占比76.9%,承担秦岭站幕墙封闭、昆仑站物资运输等急难任务 [16] - 在长城站优化卸货流程实现24小时作业,在黄河站保障90天设备零故障运行 [11][15] - 累计8次南极考察的队员占比高,展现"爱站如家"的极地精神 [16]
观海听潮丨以青春之我,赴冰雪之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8 11:57
青春有很多种模样。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站青年突击队的青春,是南极腹地飘扬的五星红旗,是在 建设考察站时冻伤的手指,是观测簿上记录的数字,是极区野外采集的样品。他们把青春写在地球最冷 的地方,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的热度。 冰雪大陆,世界风极,彻骨低温,漫长极夜……作为科学观测数据最匮乏的地区,南极也是地球上 环境最恶劣的区域,它的残酷从未对年轻人网开一面——皑皑白雪之下的冰裂隙暗藏"杀机",青年突击 队身先士卒前往探冰,为考察队寻找安全的卸货路线;在孤立无援的南极内陆,他们日行13小时,艰难 穿行;在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之巅,他们仅用20天便建成昆仑站;国内举家团圆、欢庆春节之时,他们 在长城站24小时轮班开展卸货作业……这种勇毅并非无源之水,它深深扎根于"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把站 建设起来"的朴素信念,更源于"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 青年突击队的价值远不止于"敢啃硬骨头"的担当,更是国家极地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智慧尖兵。在建 站之前,他们如同精密的探测仪,搜集大量珍贵资料,细化"工程蓝图";在国际交流中,他们热情接待 国外访客,交流经验、分享智慧,尽显中国青年担当…… 以青春之我,赴冰雪之约。随着我国 ...
为“蓝色粮仓”筑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8 10:49
学科建设与战略发展 -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提出强化优势特色,打造学科新高峰,支撑食品领域优秀人才自主培养和原创性科技攻关[3] - 作为我国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诞生地,学院历次推动水产品加工产业浪潮,聚焦"蓝色食品"和"大食物观"[3] - 学科源头可追溯至1946年水产加工专业组,2002年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005年正式成立学院[5] 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 - 学院初步建立大宗海洋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理论和技术体系,带动我国水产品加工工业整体水平跃升[6] - 与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聘请董事长张国防为顾问教授,深化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6] - 推行全体本科生进实验室制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7] 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 - 薛长湖团队引领我国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发展,带动产业升级[6] - 苏海鹏博士项目"'智'糖先锋"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成立创业公司解决大健康领域关键原料问题[11] - 山东日照虾蟹科技小院优化企业生产线,实现节水70%,原料增值近10000元/吨[14] 社会服务与科技帮扶 - 汪东风教授团队无偿捐赠近50万元茶叶国家发明专利,指导云南绿春县茶叶种植与工艺改进,研发热销茶产品[13] - 科技小院采用"实践调研—技术服务—实践成长"模式,学生年均驻院180天,推动产学研用融合[14] - 学院累计开展600余次科普活动,服务时长2万小时,获团中央"七彩四点半"示范队伍等荣誉[15]
共话海洋保护地建设和南极公海生态保护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8 10:49
论坛背景与主办方 -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主题为"落实昆蒙框架:海洋保护地建设和南极公海生态保护",于7月4日在贵阳举行 [1] - 论坛由保护国际基金会主办,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承办,中国海洋保护智库联盟、厦门大学协办 [1] - 论坛邀请多名国际嘉宾及行业权威进行主旨演讲及讨论 [1] 南大洋生态保护现状与措施 - 南大洋已知海洋生物超过17000种,海域面积约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10% [1] - 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亟须优化保护区布局、扩大保护范围,强化区域生态监测 [1] - 需基于生态廊道建设提升生态连通性,构建覆盖全域、动态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 [1] 全球海洋保护目标与策略 - 至少需要对全球30%的海洋实施有效保护以维持韧性、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海洋环境 [1] - 最有效途径之一是及时划分海洋关键保护区,减少或消除人类活动影响 [1] - 中国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立2030年保护至少30%全球陆地和海洋的"3030"目标 [1] 公众教育与海洋治理 - 野生救援中国团队通过拍摄纪录片、办展览等形式科普海洋物种保护及保护地建设知识 [1] - 致力于提升公众对海洋保护地认知,助推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向大众化发展 [1] 贵州的生态保护贡献 - 贵州虽处内陆但积极关注海洋生态保护,加强与沿海地区和国际社会交流合作 [2] - 统筹实施乌蒙山区、武陵山区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2] - 推进赤水河流域、乌江流域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筑牢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2] 论坛意义与专家观点 - 论坛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公海生态保护提供新智慧 [2] - 11位嘉宾在圆桌讨论环节从气候变化、物种多样性等角度提出公海保护区建设建议 [2]
《干热岩资源评价》等三十项行业标准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8 09:14
行业标准发布 - 自然资源部批准发布《干热岩资源评价》等30项行业标准 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涉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水工环地质 地质勘查技术方法 地质实验测试等多个领域 [1] - 《干热岩资源评价》《地热地面时频电磁法规程》旨在指导相关地热资源评价与勘查开发 支撑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1] -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铀》科学指导铀矿勘查工作 统一并明确地浸型和非地浸型铀矿地质勘查各阶段目的和任务 与国家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改革相适应 [1] 地质环境调查规范 - 《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规范(1∶50000)》规定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内容 方法 成果编制及其质量要求 为海岸带资源利用 重大工程地质安全 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技术和资料支撑 [2] - 《水文地质分层勘探井成井规范》明确水文地质分层勘探井设计 钻探 测井 成井工艺等方面技术要求 为获取高精度水文地质参数 实现地下水长期分层观测提供技术支撑 [2] - 《耕地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规范》明确耕地地球化学监测的监测点布设 样品采集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等要求 为耕地资源保护监管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2] 矿产资源测试标准 - 《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等6项行业标准为满足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对实验测试工作需求而制定 将规范和统一相关样品实验测试方法 确保分析数据准确性和可比性 [3] - 《非金属矿物化性能测试方法第1~18部分》18项行业标准确保非金属矿物化性能分析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基础地质研究 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3]
时空智能“解锁”山城新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7 16:29
时空智能概述 - 时空智能涵盖深空到水下、自然科学到社会经济学的广泛领域,将深刻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利用方式 [1] - 时空智能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推动产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 - 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聚焦时空智能技术攻坚、场景赋能、产业培育三大方向,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1] 时空底座建设 - 重庆时空底座1.0版本运用倾斜摄影技术构建国土空间三维实景图,覆盖1031个镇街,支撑87个市级部门、38个场景应用、70万个路测摄像头、6800万条信息精准落图 [2] - 2.0版本融合6000千米道路、8000个工程、6000平方千米机载点云、11万栋建筑高精度点云数据,形成高质量时空数据集 [2] - 2.0版本为人工智能提供高精度、强时空关联的基础数据,赋能重庆东站建设,复刻120万平方米建筑和10万多套设施设备 [2] - 时空底座2.0主要服务于机器,为人工智能提供学习素材,助力重庆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3] 时空感知应用 -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立体感知监测网,实现无人机2小时覆盖中心城区、4小时覆盖重庆全域 [5] - 自主研发智能硬件与软件系统,对1000个基础设施项目、20万个监测点实施全天候远程感知,监测数据总量超5亿点次 [5] - 空地一体巡查使占道停车等事件处置效率提升3倍 [5] - 实景三维模型助力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规划,推动城市空间品质提升 [6] 时空智能赋能产业 - 长安汽车通过时空智能融合实现柔性制造,全球智能制造交付率提升25%以上 [7] - 构建千万级样本数据库和多模态时空知识库,推动智能制造领域数字孪生模型应用 [7] - 在"双碳"战略中,时空智能技术应用于森林碳汇监测、企业园区碳排放监测等领域 [8] 未来发展计划 - 加强时空智能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9] - 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融合创新 [9] - 构建时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行业稳健发展 [9]
四川首次出台矿业权招标出让操作规程 采取综合评标法,明确保证金标准,建立信用惩戒联动机制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7 15:48
四川省矿业权招标出让新规 - 四川省首次为矿业权招标出让制定操作规程《规程》和《规则》,形成"双轨并行"体系,规范矿业权出让网上交易和招标行为,新规将于8月1日施行 [1] - 《规程》采用综合评标法,由报价、技术和商务组成,技术标重点考核勘查部署方案、绿色矿山建设、生态修复等能力 [1] - 评标委员会中地质或采矿专家不少于2人且占比超三分之二,确保技术话语权,底价须在开标时公布,防止暗箱操作 [1] - 《规则》明确保证金标准不低于出让起始价20%,按出让区块面积设置,探索分段设置保证金和熔断报价追加保证金机制 [1] 信用惩戒联动机制 - 建立信用惩戒联动机制,违约者将"一处失信、全国公示",串标、造假等违规行为将被取消投标资格并追责 [2] - 不同投标文件由同一单位编制、保证金同账户转出等视为串标,交易平台工作人员违法违规将承担经济或刑事责任 [2] - 中标后放弃资格或未履约者保证金不予退还并纳入失信联合惩戒,竞买人违约信息将在自然资源部门户网站等平台公示 [2]
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交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7 13:49
船舶交付与功能 - 我国首艘2000吨级智能海洋科考船"同济"号于7月13日在上海交付 [1] - 该船由同济大学自主设计建造 具备绿色 静音 智能等新一代综合科考船特性 [1] - 交付后将承担东海和南海多学科综合科考任务 包括"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运行维护 [1] 船舶参数与设计 - 总长81.5米 型宽15米 型深6.9米 最大航速16节 续航力8000海里 [2] - 在2000吨级平台基础上优化布局 实现460平方米甲板作业区和320平方米实验室区域 [2] - 居住舱室人均10.2平方米 配备会议区 阶梯教室 休闲区等总计百余平方米功能舱室 [2] 科研与教学功能 - 可模块化搭载集装箱式实验室 水下遥控机器人 无人艇等自组网装备 [2] - 支持海洋地质勘探 生态采样 装备试验等"边航行边实验边分析"任务 [2] - 可参与海底观测网布设 风电工程勘察等国家重大海洋科技任务 [2] - 作为"海上校区"为学生提供海底观测 深潜研究等国家级项目实践机会 [1][2] 建造时间节点 - 2024年4月开工建造 今年1月下水 5月完成综合海试 [1]
将“和平的海洋”纳入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7 13:49
全球海洋治理与和平构建 - 论文首次系统论证"海洋构建世界和平"的科学路径 呼吁在海洋国际合作和全球海洋治理中加入和平建设维度 [1] - 提出将"和平的海洋"作为联合国"海洋十年"第八项社会预期成果 为全球海洋治理带来理念拓展 [1] - 海洋不仅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构建国际和平秩序的重要平台 [1] 海洋事务的国际协作特性 - 海洋事务高度依赖国际协作 从法律制度到科学研究均需各国深度互动 [2] - 海洋具备天然的和平构建潜力 但这一潜力在现有治理框架和学术研究中被低估 [2]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提供司法与调解机制 是国家间和平协商的制度支撑 [2] "海洋十年"的和平构建实践 - "海洋十年"通过系统性科学解决方案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 强调全球合作与包容治理 [3] - 海洋一所发起全球海洋综合治理工具包 结合海洋大数据 AI技术和能力建设推动和平构建 [3] - 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与52个国家80余家科研组织合作 推动科技标准化和民主化 [3] - 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培训中心为发展中国家青年人才提供培训 促进区域互信与能力建设 [3] 未来海洋和平治理建议 - 建议将"和平的海洋"正式纳入"海洋十年"七大社会预期成果框架 [4] - 呼吁启动"海洋与和平"跨学科研究 推动海洋科学家与和平研究者深度合作 [4] - 需在制度设计 项目共建 能力发展等方面形成互动机制 将海洋和平潜力转化为制度保障 [4]
打通“蓝色引擎”要素通道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7 13:49
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 - 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达9606 9亿元 同比增长8 3% [3] - 海洋产业持续蓬勃发展 海洋经济成为"蓝色引擎" [1] 重大项目用海保障专员制 - 2023年2月推出《重大项目用海保障专员工作机制》 实行"一项目一专员"制度 [3] - 采用"定专员 定方案 定周期"三定服务法 累计开展112次现场检查 保障141宗省级项目用海落地 [3] - 平均审批时效缩短40% 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保障 [3] 政策动态升级与分类保障 - 2024年10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持续推动全省经济回升向好的通知》 连续三年优化用海审批政策 [5] - 根据项目阶段分类保障:审批阶段实时跟踪进度 施工期紧盯关键环节 建成后常态化跟进运营 [6] - 扩大保障范围至"两沙"海域养殖业主及中小企业 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方案 [5] 工作机制优化创新 - 2024年11月发布《执法监管类工作台账标准》 规范项目用海保障台账管理 [6] - 建立用海要素保障专家智库 整合审批专家 执法人员等资源解决疑难问题 [6] - 探索多部门协同机制 自然资源部门牵头搭建联合推进平台 [8] 能力建设与风险防控 - 通过执法办案和"以老带新"方式提升专员复杂问题处置能力 [9] - 持续开展用海审批 空间规划等专项培训 强化政策把握能力 [9] - 加强监管部门与审批部门系统内协同 纳入审批内网流程提升检查效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