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浙江省海洋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启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7 14:02
据悉,浙江省海洋科学院自2024年下半年起积极筹备建站工作,目前已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 博士后在站期间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机制。工作站采取"基本待遇+科研奖励"的组合模式,科研奖励 根据科研产出设定,且不设上限,充分激发博士后的科研积极性。 近日,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为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标志着 该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平台全面启动运行。 结合浙江省海洋科学院现有科研基础和平台条件,工作站重点布局了海洋空间资源管理与高效利 用、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河口—近海连续体监测技术及环境生态动力过程、涉海数据AI应用等9 个研究方向。2025年6月,省海科院正式启动博士后招聘。截至9月底,首批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已顺利 进站开展科研工作。 未来,省海科院将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重要载体,进一步深化与省内外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合 作交流,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为浙江省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高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直面“风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7 14:02
2025年10月19日,受第24号台风"风神"与强冷空气叠加影响,我国东海沿海面临范围广、持续久的海洋灾害风险,自然资源部对浙江、福建启动海洋灾 害三级应急响应。 作为防御前沿海洋监测预警主力,自然资源部东海局迅速进入"实战状态",在自然资源部党组坚强领导与部海洋预警监测司统一部署下,联动东海预报 减灾中心及宁波、温州、宁德、厦门海洋中心,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根本遵循,构建起"全域监测、精准预警、协同响应、靠前服务"的立体化防御体 系,全力以赴守护东海沿海平安。 提前部署 织密全域应急网络 面对"台风+冷空气"双重影响考验,东海局坚持"早准备、早部署、早响应",将防御工作做在风险前面。在前期统筹推进汛前设备巡检、应急物资储备 与多部门联合演练,对沿海海洋站点、海上浮标、数据传输系统等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关键设备时刻处于良好状态;针对秋季灾害多发特点,优化应急响应 机制,为快速应战奠定基础。 "风神"生成后,与强冷空气形成叠加影响,东海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调度。10月16日,东海预报减灾中心率先发布风暴潮与海浪消息,动态跟踪灾害发 展态势;19日应急响应启动后,东海局立即组建由局领导牵头的应急指挥专班,实行2 ...
《全球矿业发展报告二○二五》显示全球矿业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加深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7 11:04
《报告》呼吁,各国应加强关键矿产领域互利合作,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破解全球资源困 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携手构建矿业命运共同体。 大;铝供需双升,供应过剩程度减小;锌供需双降,转向供不应求。战略性新兴矿产供需快速增长,均 表现为供过于求。 在市场价格方面,国际矿产品价格分歧显著。其中,能源矿产价格总体冲高回落,煤炭均价较2023年下 降超两成;大宗固体矿产价格波动加剧,铁矿石价格年内下跌超三成,铜、铝、锌价格略有上涨;战略 性新兴矿产供强需弱,价格重心持续下移。 《报告》提出,关键矿产成为各国国家安全和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博弈加剧全球关键矿产领 域竞合态势。伴随全球能源转型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纵深推进,面向勘查大数据的 AI技术、地球物理 技术装备和"天—空—地"立体遥感找矿技术体系等逐步完善,加速推动全球矿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 色化转型升级。 10月24日,在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一带一路"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 研究中心发布了《全球矿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全球矿业产业链供 应链重构加深,供需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而科技创新、全球 ...
广西2025年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收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7 09:41
广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厅将继续完善地下水监测体系,强化数据分析和应用,为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及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支撑,助 力广西高质量发展。(周燕芳 海敏) 本报讯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依托广西水资源基础调查项目,顺利完成2025年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工作,新增20个长时序监测站,进一步 优化全区地下水监测站网布局,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 地下水监测站点是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的重要基础设施。过去,广西地下水监测站主要集中在设区市城区及周边,县城和重点城镇等区域监测密度不 足,部分区域甚至存在空白。2024~2025年,广西厅组织开展地下水监测站网优化工作,累计新建30个长时序监测站点,有效提升重要岩溶地区的地下水监 测能力。 近年来,广西持续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不断优化地下水监测站网布局。目前,全区自然资源系统共有地下水监测点2332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257 个,自治区级监测点2075个,形成了连续43年的地下水监测数据。这些长期积累的监测成果,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促进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人员对新建成的地下 ...
碳捕集与封存2025年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7 09:40
本报讯 10月24日,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CCS全产业链发展大会(2025)在天津举行。会 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和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联合编著的《碳捕集与封存(CCS)产业发展报告(2025)》发 布。 大会的召开,为政产学研各界加强合作、共谋CCS产业未来发展搭建了高端交流平台。(周尚哲) 该报告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多年来中国碳捕集与封存全产业链的理论、实践探索及取得的进展,并立 足新发展阶段,展望中国碳捕集与封存产业发展和所需政策支持。报告以国内外碳市场为出发点,根据 市场需要首次将碳捕集与封存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阐述,将理论探索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将国外 有益经验与国内发展状况相结合,将专业知识与科普创作相结合,提出推动中国加快发展碳捕集与封存 产业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 ...
天津推动水资源基础调查成果共享共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7 09:40
按照计划,双方将深化数据共享,细化数据目录,推动流程标准化,筑牢水资源数据底座,支 撑"智慧水务"、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等;加强技术交流与标准共建,联合开展业务培训与科研攻关,完善 水资源基础调查技术标准,探索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发挥各自业务优势,协同推进野外勘测,提升工作 效率;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在水资源规划调度、灾害防御、生态补水等方面推广应用调查成果,形 成"调查—应用—反馈—完善"的闭环管理机制。(段春祥 杨书畅) 此前,双方协作完成了全市水域空间调查,取得多项成果:一是摸清水资源家底,查清全市274条 河流、21座水库的空间分布,明确丰水期和枯水期水面范围;二是统一数据标准,协同完成河流名称、 起止位置、管理范围等关键属性的确认,形成统一的水域空间管理"一张图";三是明确应用方向,推动 调查成果更好服务规划编制、城市体检、生态修复、灾害防治等工作。 本报讯 近日,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签署《水资源基础调查及成果应用合作备忘 录》,构建数据共享、技术共研、成果互认等合作机制,着力解决数据壁垒、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共同推进全市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
精细化海洋环境预报护航第十五届全运会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7 09:33
针对南海海域可能出现的热带气旋、灾害性海浪等潜在风险,专项保障工作组重点分析其对赛事的潜在 影响,并结合历史数据与实时动态优化预报产品,形成了涵盖未来24小时逐三时预报及未来3天逐六时 预报的多层次产品体系,为赛事组织方科学安排赛程、制定风险防控预案提供了权威可靠的决策依据。 据悉,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9日至21日举行,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共同举办,其间将举行 帆船、帆板、赛艇等多个海上项目。 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临近,各项筹备工作进入关键阶段。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粤港澳大 湾区海洋预警中心)与自然资源部汕头海洋中心(汕尾海洋预报台)密切协作,全力推进精细化海洋预 报保障服务,为帆船等滨海赛事护航。 双方联合组建专项保障工作组,针对汕尾红海湾赛事海域的特点,制定了"会商常态化、服务精准化"的 保障方案。汕头海洋中心充分发挥其区域观测方面的优势,重点加强对赛事周边海域的现场观测与数据 采集,全面掌握区域海洋环境实况;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则依托海区级预报技术力量,对观测数据进行深 度分析,提升预报精准度。 为及时应对南海海域可能出现的复杂海洋环境变化,双方建立常态化联合会商机制,定期开展赛事海域 ...
多国专家探讨边缘海可持续发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4 16:29
会议概况 - 2025年“海洋地质:边缘海—过去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南沙召开,会议主题为“边缘海:洋陆界面可持续发展” [1] - 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主办,并得到波兰地质调查局、香港中文大学等8家国内外机构协办,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 [1] - 来自美国、英国、波兰等10个国家以及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1] 科学计划倡议 - “亚欧边缘海:过去与未来”国际科学计划倡议于2019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联合7个国家18位专家共同发起 [1] - 该倡议聚焦亚欧超级大陆边缘的近海区域,利用地学数据和数学地质技术研究第四纪环境地质问题 [1] - 目前倡议已得到30个国家50多家机构的专家响应参与,是近年来海洋地球科学领域最大的科学计划倡议之一 [1] 会议内容与成果 - 近50名专家就边缘海源汇与气候变化、河口系统与城市化海洋等议题作报告,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2] - 会议讨论了推动“亚欧边缘海:过去与未来”科学计划倡议升级发展和发起国际科技组织,并达成共识 [2] - 此次会议被视为大湾区积极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有力实践 [2]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论坛在津举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4 16:24
论坛概况 - 论坛于2025年10月23日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举办,主题为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1] - 论坛核心议题包括科学探索、技术创新与绿色治理的协作路径 [1] - 论坛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联合承办 [3] - 论坛围绕四大主题展开:矿产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国际开发规章进展、采矿技术装备研发、环境影响评价 [3] 深海资源潜力与全球布局 - 深海蕴藏丰富矿产资源,包括锰、镍、钴、铜、稀土等多种战略性矿产金属 [1] - 世界各国正积极布局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工作 [1] 国际治理与法律框架 -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由国际海底管理局管理 [1] - 国际海底管理局已出台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等三种资源的勘探规章 [1] - 目前正在制定面向所有资源的开发规章,将为开发提供法律依据 [1] 中国参与与发展路径 - 中国是国际深海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积极推动深海资源绿色、可持续发展 [2] -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深海业务中心,持续开展资源调查与环境勘查 [2] - 行业致力于推动深海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健全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2] 行业倡议与未来方向 - 倡议尽快启动国际海底管理局已批准的国际海底区域探矿区的开采 [2] - 强调在采矿前、中、后各阶段必须进行全面环境影响评估,切实保护海底珍稀生境 [2] - 倡议全力阻止未经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的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活动 [2] - 将发挥中国—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作用,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海洋治理人才 [2]
海风直联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落成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4 14:33
项目概述 - 全球首个海风直联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于10月21日在上海临港落成并举行交流会 [1] - 项目创新性融合海上风电与海底算力系统,构建“风-电-算”协同的绿色算力新模式 [1] - 项目依托申能临港海上风电项目,通过光电复合电缆实现电力与数据同步传输 [1] 项目意义与支持 - 临港新片区为项目颁发“国际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节点”牌匾,是推动数字经济、新能源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里程碑 [1] - 该项目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一项重要举措 [1] - 未来将持续为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与配套服务,推动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 [1] 未来发展与合作 - 下一步计划将海底数据中心与深远海风电场结合,构建更大规模算力中心 [1] - 深圳海兰云数据中心与申能集团、上海电信、上海仪电、中交三航局共同启动500兆瓦海风直联海底数据中心战略合作 [1] - 合作各方将在能源供应、网络支撑、算力运营、工程建设等领域协同发力,推动项目规模化拓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