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听风 护航 守望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4:26
刘家祺检查厨房卫生。极地中心供图 王海楠调试卫星通信设备。极地中心供图 秦岭站是中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于2024年2月7日开站,也是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去年,秦岭站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中国南 极考察由此进入"三站越冬"时代。 近日,秦岭站43名越冬队员首次成功度过长达97天的极夜,迎来了久违的阳光。站区的正常运行标志着该站在严酷的环境中经受住了考验,充分展现了 中国南极考察建设与管理的硬核实力。 秦岭站是我国极夜持续时间最长的常年考察站,考察队员在这里开展首次越冬,既承担了站区建设、站务管理等繁重任务,也面临着持续大风、暴雪、 低温等恶劣天气。在漫长极夜下,狂风暴雪中,他们经历了什么困难、完成了什么任务?近日,记者采访了多名参与南极秦岭站越冬考察任务的队员,听他 们讲述在冰雪南极的"守夜"故事。 马靖凯:解译南极"风语"密码 秦岭站所在地区全年风速较大,平均风力可达7级。"我们常说这里的风有它自己的脾气,7~8级是日常,8~9级是平常,10~11级常串门,5~6级算偶 尔,3~4级太罕见。"来自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的马靖凯说,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是确保秦岭站安全运 ...
2025年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举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4:26
论坛概况 - 论坛于10月15日在广州南沙举办,主题为“共享蓝色机遇,共建一流湾区” [3] - 参会嘉宾约400名,包括多省市及港澳海洋部门代表、沿海城市代表、高校、金融机构及涉海企业 [4] - 会议设置专题论坛、企业路演和成果展区等环节 [5] 产业成果与城市推介 - 发布《“十四五”广东海洋强省建设成效及2025年度海洋六大产业十大成果》,展示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4] - 广州、深圳、珠海、汕尾、湛江和香港作为大湾区代表城市进行了海洋经济领域的城市推介 [4] - 15个涉海企业代表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路演展示 [5] - 展区集中展示了粤港澳三地高校、科研院所和涉海企业的高技术船舶、仪器装置和高端材料 [5] 区域合作机制 - 粤港澳三地海洋行业商会、协会和学会共同发布《粤港澳海洋行业合作倡议书》 [4] - 倡议提出共建海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海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共建蓝色金融服务联盟等多项务实举措 [4] - 此举标志着三地海洋合作进入机制化、系统化新阶段 [4] 产业发展与交流 - 专题论坛围绕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展开深度交流 [5] - 参会方包括粤港澳三地政府代表、行业专家、企业及科研机构负责人 [5] -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政府持续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5]
浙江首部省级海岸带空间规划获批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4:26
《规划》在海洋空间要素管控方面实现重要突破。依据生态保护重要性和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五级 生态保护管控机制,明确差异化准入规则和开发强度要求。 近日,浙江省首部省级海岸带空间规划——《浙江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 (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批并印发。 作为全国海岸带规划编制试点省份,浙江率先编制的这项规划,标志着该省在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 系、建设海洋强省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为未来海岸带及海洋空间保护、利用与管理提供了战略性、基础 性的顶层设计。 《规划》全面落实"多规合一"要求,整合原有海洋领域"一线四规",首次实现海洋资源要素规划全 覆盖。《规划》范围涵盖浙江省管辖海域、有居民海岛及沿海乡镇陆域,依托湾区密集、岛群丰富的资 源禀赋,系统构建"一线串联、两域统筹、三带并举、六湾融汇、多岛联动、全域美丽"的海岸带保护利 用总体格局,推动海陆一体化治理。 《规划》首创控制性兼容准入机制,对不同功能分区设定兼容利用比例,允许适度兼容其他用海活 动,进一步提升海岸带空间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围绕生态、生活、生产"三生空间",《规划》着力构建 科学有序的海岸带发展新格局: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 ...
青海湖迎来首批越冬大天鹅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4:05
图为大天鹅陆续抵达青海湖越冬。李晓明李斌文/图 e the e t : tens. te the September 目前,青海湖有鸟类331种,每年在青海湖越冬的大天鹅有600余只。此番大天鹅如约而至,不仅是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更是国家公园 创建过程中生态保护成效的生动体现。 日前,青海湖国家公园候选区小泊湖保护站生态管护员在倒淌河流域巡护监测中,观测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天鹅的优美身影。这是今年首批抵达 青海湖越冬的大天鹅。 ...
新疆17部门启动保护鸟类专项行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4:05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等17部门联合启动为期3年的保护鸟类活动和打击非法捕猎 贩卖鸟类专项行动,聚焦重点区域,全面禁止、彻底清除候鸟迁飞通道、集群活动区等重点区域张网捕 鸟等乱捕滥猎现象。林草、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相互配合,及时查处各类涉鸟类违法行为,切实净化 市场和网络环境。 新疆地域广阔、生态系统多样,是我国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目前,新疆已监测到野生鸟类487 种,其中候鸟种类超过68%、迁徙水鸟近130种。进入秋季,随着候鸟大规模迁飞临近,新疆各地加强 栖息地监测巡护和市场流通环节监管,全面保障候鸟迁飞安全。 专项行动将全面加强自治区鸟类保护工作,落实41处鸟类重要繁殖地、越冬地、迁徙停歇地及自然 保护地等重点区域巡护值守责任,强化鸟类疫源疫病监测预警,完善鸟类收容救护体系建设。同时,研 究完善人工繁育鸟类定点交易、网络平台准入和运输安全检查等制度,依法持续开展专项打击行动。 新疆将结合"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重要节点,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和青少年积极参与爱 鸟护鸟行动;健全协同保护机制,把鸟类保护状况及打击非法捕猎贩卖鸟类情况作为林长制、平安中国 建设重要工作内容,压实属地政府主体 ...
吉林两大国际重要湿地迎来候鸟迁徙高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4:05
图为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停歇觅食的白鹤。吴林锡文/图 近日,吉林莫莫格、向海两大国际重要湿地同步迎来候鸟迁徙高峰,累计记录候鸟数量超过25万只。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 点,两处湿地凭借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成为鹤类、雁鸭类等候鸟南迁途中的"黄金补给站",上演着万鸟翔集的生态盛景。 ष्ठ y p 1-1-1-149 - 1-1-1-1-1-1 r - 0 0 7 ...
夯实管理“基石” 摸清湿地“家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4:05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同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我国湿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丰富,从 寒温带到热带、从平原到高原,均有湿地分布,几乎涵盖了《湿地公约》所有湿地类型。 精准评估功能 坚持科学性、延续性、可操作性 统一技术路径 破解"标准不一"困局 对湿地开展调查监测,旨在掌握湿地的面积和水、土壤、动植物等要素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为制 定湿地保护管理对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湿地调查工作。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为履行国 际《湿地公约》,原国家林业局分别于2003年、2013年组织完成了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最小起调面 积由100公顷变为与《湿地公约》接轨的8公顷,技术方法也由现地调查为主提升到3S技术(遥感技 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自然资源部在"国土三调"中首次将湿地 列为一级地类开展调查,最小起调面积也由"湿地二调"的8公顷变为0.06公顷以下,充分体现了对湿地 保护和湿地调查的高度重视。 其他相关部委根据职能和管理需要,也陆续开展了一些与湿地相关的调查监测工作。其中,生态环 境部针对水、土壤等要素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 ...
内蒙古发布生态产品目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4:05
政策核心与目标 -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改委、统计局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产品目录》(2025年版)[1] - 政策旨在梳理、挖掘和开发全区生态产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1] - 此举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体现,对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1] 目录内容与分类体系 - 目录以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农田和城市六大类型生态系统为基础[1] - 对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类生态产品进行了系统性分类[1] - 重点挖掘具有特色突出、代表性强、品质优良、生态溢价效应的产品[1] 未来实施路径 - 将按照注重实效、逐步纳入的原则,分期分批将易识别判断、易界定、易调查的生态产品纳入目录[1] - 结合统计调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工作,不断充实目录产品[1] - 目标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转化[1]
宁夏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公布实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0:00
近日,新修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 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并公布实施。《条例》共六章三十八条,涵盖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 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关键环节,形成了权责明确、监管有力、保障到位的管理体系。 在矿产资源开采管理方面,《条例》要求,采矿权人依法取得采矿权后,进行矿产资源开采作业前,须 编制开采方案并取得采矿许可证后方可开采,且应按照批准的开采方案作业,重大调整须经原出让部门 批准。采矿权期限结合矿产资源储量和矿山建设规模确定,大型矿山最长三十年,中型最长二十年,小 型最长十年,期限届满仍有可采资源的可依法续期。采矿权人在开采主要矿种时,应对具有工业价值的 共生和伴生矿产综合开采利用,对暂时不能利用的矿产及尾矿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资源浪费。 《条例》强调,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接受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如实报告 并提供有关资料,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对符合国家规定可以边探边采的复杂类型矿床,探矿权人依法履 行相关程序后可以进行开采,但应在规定的期限内依法取得采矿权和采矿许可证。开采期间采矿权人发 现矿产资源储量发生重大变化 ...
福建新矿法实施后首宗探矿权成功出让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0:00
矿业权出让事件 -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产格矿区陶瓷土矿探矿权以拍卖方式成功出让 [1] - 此次出让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后全省首宗拍卖的探矿权 [1] - 此次出让也是泉州市近五年来出让的首宗探矿权 [1] 出让政策与流程 - 出让严格遵循新矿法提出的"净矿"出让要求 [1] - 全面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避让、用地用林衔接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1] - 建立起全流程合规审查机制,保障从评估到拍卖的所有环节依法合规、公开透明 [1] - 实现矿业权管理方式从"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全程监管"转变 [1] 区域矿业市场动态 - 今年以来在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指导下,龙岩市、漳州市、泉州市等地有序开展矿业权出让工作 [1] - 已先后出让9宗矿业权 [1] - 其中包括2宗铜多金属矿探矿权,是福建省15年来首次出让金属矿探矿权 [1] - 矿业权出让工作的开展激发了市场活力,助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