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湖南临武局组织矿山企业负责人开展新矿法培训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4 10:33
新矿产资源法实施 - 湖南省临武县自然资源局组织全县矿山企业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召开专题会议,系统学习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 [1] - 会议通过新旧法条对比,重点解读了矿山开采许可、资源保护责任、税费缴纳、生态修复及违法违规处罚标准等核心条款 [1] - 会议旨在帮助企业明确权利义务,强化依法采矿和规范经营的意识 [1] 矿山安全生产要求 - 会议强调安全是矿业生产的生命线,要求企业对照新法及安全法规进行全面自查自纠 [1] - 企业需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生产,并重点关注井下支护、爆破作业、设备检修等关键环节的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 [1] - 要求企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全员安全责任,定期开展员工安全培训,并健全应急处置预案以防范和遏制安全事故 [1] 后续监管与落实 - 参会企业代表认为会议内容详实、指导性强,解答了实际操作中的疑问,并表示将落实会议部署以规范经营 [1] - 临武县自然资源局下一步将持续跟踪企业落实情况,通过常态化监督检查与专项指导,推动新法落地 [1] - 监管措施旨在为县域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保障 [1]
安徽六安局“以案促学”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4 10:33
活动概述 - 安徽省六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工作人员赴金安区人民法院旁听一宗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庭审活动 [1] - 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法治教育和"以案促学"强化依法行政意识 [1] - 该局负责人作为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 [1] 案件详情 - 旁听案件涉及公民申请公开建设工程项目相关规划的行政诉讼 [1] - 庭审中原被告方围绕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和答复程序合法性等焦点问题展开举证质证和辩论 [1] - 旁听人员全程观摩法庭调查和辩论等环节 直观了解行政诉讼庭审流程及行政机关举证责任要求 [1] 活动影响与后续计划 - 该局负责人在庭审中认真听取原告方诉求和质证意见 并强调信息公开答复是行政机关必须履行的职责 [1] - 活动帮助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牢"法定职责必须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思维 [1] - 下一步该局计划通过庭审旁听 案例研讨和专题培训等方式持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 [1]
浙东南法院携手共筑红树林司法保护协作新机制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4 10:33
会议背景与目标 -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导召开温台海湾红树林司法保护协作会议,标志着红树林司法保护进入协同发力、一体推进的新阶段 [1] - 会议旨在整合司法力量,应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因资源规模缩减、自然修复能力减弱、外来物种入侵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等多重因素带来的严峻挑战 [1] 红树林生态价值与挑战 - 红树林作为海岸湿地资源,在净化海水、抵御风浪、固碳增汇及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海岸卫士”作用 [1] - 红树林生存与保护现状面临资源规模缩减、自然修复能力减弱、外来物种入侵等多重挑战 [1] 司法协作核心措施 - 签署《温台海湾红树林司法保护虹田宣言》,从五大方面深化协作:秉持最严法治观念、加强专业审判建设、强化生态修复导向、深化跨区域司法协同、促进司法成果转化 [2] - 相关法院将构建“一盘棋”治理和“一张网”保护格局,通过共建司法保护基地、联合巡护巡查、协同办理跨区域案件等方式织密保护网络 [2] 多元共治与创新模式 - 会议呼吁创新“多元共治”模式,鼓励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红树林保护 [2] - 借助科技力量推动保护工作的社会化、常态化和精准化 [2]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入选“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6:44
工程成就与全球影响 -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入选“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2] - 该成就评选基于全球征集提名、专家遴选推荐、公众问卷调查和评选委员会审议 [2] - 成就标准为近五年已完成、实践验证有效且产生全球性影响的工程科技重大创新成果 [2] 项目具体成就与技术挑战 - 项目构筑了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 [2] - 工程控制了沙源向外扩散,有效保护了周边绿洲、农田、草原等生态系统 [2] - 项目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典范 [2] - 以和田地区民丰县35千米治沙段为例,该区域是7个上风口风沙汇聚的核心沙源区 [2] - 该区域年均8级大风天数超过60天,流动沙丘年移动速率曾达百米 [2] 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 - 建设者创新实施“三位一体”综合治理策略 [2] - 采用“梯田治沙+草方格”等工程固沙组合拳 [2] - 创新技术有效提升了治沙效率与沙障使用寿命 [2] 其他入选成就 -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还包括毅力号火星探测器、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 [3]
中国馆里看自然之道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6:44
中国馆活动概况 - 第八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于2025年10月9日至15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办,大会主题为“推动变革性自然保护” [2] - 中国馆活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内容包括专题研讨、圆桌会议、成果展览和文化展示等,吸引了全球自然保护专家进行深入交流 [2] - 中国馆系列活动成功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彰显了国际担当 [14] 主题边会亮点 - 举办了近20场主题边会,聚焦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等多个议题 [8] - 高级别边会探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亚洲实践,分享中国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方面的经验,有效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能力 [4] - 海洋生态保护专题边会发布了海洋生态保护和减灾成果纳入海洋空间规划的案例,并探讨浒苔、废弃贝壳资源再利用及海洋塑料垃圾国际合作等议题 [5] - 全球滨海论坛主题边会强调滨海生态系统虽仅占海洋表面积的7%,却维系全球近1/4人口的生计,亟须扩大保护地范围并提升资源投入 [6] - 公益组织边会分享了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成立5年来的成果,包括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开展自然保护行动和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6] - 世界自然遗产主题边会展示了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实践,获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其在遗产保护领域领导力的赞赏 [7] 报告与案例发布 - 活动期间发布了《中国“两山”转化典型案例集》,覆盖7类自然资源类型,包含“厦门实践”“千万工程”等先进经验 [10] - 同时发布了《海洋生态分类分区应用案例集》,介绍了8个应用案例,包括生态区状况分析、红树林修复适宜区评估等 [10] - NbS上海中心推介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黄浦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案例,探索河口型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经验 [11] - 广州南沙湿地片区案例提供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促进海岸带韧性治理、生物多样性重塑和社区绿色融合发展的样本 [11] - “蚂蚁森林”公众参与模式展示了通过数字技术将线上虚拟能量转化为线下真实植树造林行动,创新了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路径 [11]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中国馆通过高清图片、视频影像和VR体验生动展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和生物多样性,吸引国际代表驻足交流 [13]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参加中国馆活动,称赞中国馆令人印象深刻,期待未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13] - 展览期间中国馆接待观众上万人次,阿联酋观众表示中国的经验在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方面非常值得学习,希望开展更多技术交流和合作 [13] - 中方代表表示愿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及各成员国携手合作,共享经验,共同推进全球自然保护事业 [13]
湖北竹山苗圃基地育出“致富苗”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6:44
为确保苗木精准对接需求,竹山县创新推行"订单生产、统一供种、就近育苗、定向供应"模式,建 立从育苗、生产到调剂、保供的全链条规范体系。每一批苗木都根据项目需求定制培育计划,既保障国 家生态工程用苗质量,又减少运输成本、缩短供应周期。截至目前,全县已形成多树种、多规格的苗木 供应能力,年培育各类优质苗木1200多万株,为本地及周边地区生态修复提供稳定苗木保障,同时带动 600多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下一步,竹山县将持续深化苗圃标准化建设,拓展"育苗+造林+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推动苗木成 为生态保护"守护者"与乡村振兴"致富苗",助力高质量发展。 金秋十月,湖北省竹山县溢水镇燕子山村苗圃基地内,乌桕苗木连片挺拔,枫香幼苗枝叶舒展,工 作人员有序开展枝叶修剪、水肥检查等养护作业,全力保障苗木生长。该苗圃是竹山县打造省级保障性 苗圃、以好生态兴产富民的典型实践。 近年来,竹山县锚定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与国土绿化示范项目用苗需求,以"生态优先、产业赋 能"为导向,构建起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的育苗体系。依托龙头公司的带动作用,整合东川苗圃及4 个国有林场苗圃资源,在宝丰镇、溢水镇等交通便捷、水源充沛的核心区域,布局千亩 ...
青海厅加快推进“一张图”建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5:32
按照省、市(州)、县同步建设,以及"一年一个台阶、三年全部完成"的建设节奏,青海"一张 图"建设明确了9项重点任务、39项子任务。根据建设方案,2025年年底前,将明确地类调查追溯规则, 建成政务版地理底图,实现厅局核心业务协同;2026年年底前,完成自然资源数据治理,推动用地用林 用草联动审批,让"一套数"支撑跨部门业务;2027年年底前,建成涉密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多部门督察 执法贯通机制,全面达成"一张图、一套数、一个平台"目标。建设过程中,青海还将同步开展全民所有 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形成资产"一张图",探索实施"一码管地",让每一寸高原土地、每一片林草湿地都 有"数字身份证"。 "一张图"建设的核心在于"协同",青海省成立了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和草原局主要负责人为双组 长的组织保障机制,按照重点任务分工,组建9个专项工作组及项目总集成,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 总结机制,统筹资金与技术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全省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 针对青海省基础测绘覆盖率低、高海拔地区数据采集难、耕地林地草地管理数据重叠矛盾等问 题,"一张图"建设立足省情实际,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以数据融合治理为抓手,优 ...
第三届全国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育年会召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5:32
年会呼吁,要坚定历史与文化自信,汲取中国传统规划智慧,融合生态文明理念与高质量发展要 求,通过数字化转型、教育创新与跨界协同,为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也为全 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年会指出,要深刻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的"两个转向"重大判断,准确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坚 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城市是有机生命体,推动规划工作从技术操作向价值创造转 型,切实发挥规划在促进资源资产提质增效中的引领作用。 年会强调,规划改革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节约集约、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更加注重治理 能力、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推动规划理念与方式全面革新。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与规划教育机构加强协 作,共建共享"一张图"数字化平台,深化多方面合作,推动"多规合一"改革走深走实,促进政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加快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高质量规划人才。 10月18日,第三届全国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育年会在西安召开,主题为"面向现代化人民城市发 展创新规划教育体系"。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 少勤出席年会并讲话,副主任委员、部总规划师张兵作主旨报告。 ...
听风 护航 守望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4:26
刘家祺检查厨房卫生。极地中心供图 王海楠调试卫星通信设备。极地中心供图 秦岭站是中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于2024年2月7日开站,也是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去年,秦岭站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中国南 极考察由此进入"三站越冬"时代。 近日,秦岭站43名越冬队员首次成功度过长达97天的极夜,迎来了久违的阳光。站区的正常运行标志着该站在严酷的环境中经受住了考验,充分展现了 中国南极考察建设与管理的硬核实力。 秦岭站是我国极夜持续时间最长的常年考察站,考察队员在这里开展首次越冬,既承担了站区建设、站务管理等繁重任务,也面临着持续大风、暴雪、 低温等恶劣天气。在漫长极夜下,狂风暴雪中,他们经历了什么困难、完成了什么任务?近日,记者采访了多名参与南极秦岭站越冬考察任务的队员,听他 们讲述在冰雪南极的"守夜"故事。 马靖凯:解译南极"风语"密码 秦岭站所在地区全年风速较大,平均风力可达7级。"我们常说这里的风有它自己的脾气,7~8级是日常,8~9级是平常,10~11级常串门,5~6级算偶 尔,3~4级太罕见。"来自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的马靖凯说,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是确保秦岭站安全运 ...
2025年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举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4:26
论坛概况 - 论坛于10月15日在广州南沙举办,主题为“共享蓝色机遇,共建一流湾区” [3] - 参会嘉宾约400名,包括多省市及港澳海洋部门代表、沿海城市代表、高校、金融机构及涉海企业 [4] - 会议设置专题论坛、企业路演和成果展区等环节 [5] 产业成果与城市推介 - 发布《“十四五”广东海洋强省建设成效及2025年度海洋六大产业十大成果》,展示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4] - 广州、深圳、珠海、汕尾、湛江和香港作为大湾区代表城市进行了海洋经济领域的城市推介 [4] - 15个涉海企业代表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路演展示 [5] - 展区集中展示了粤港澳三地高校、科研院所和涉海企业的高技术船舶、仪器装置和高端材料 [5] 区域合作机制 - 粤港澳三地海洋行业商会、协会和学会共同发布《粤港澳海洋行业合作倡议书》 [4] - 倡议提出共建海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海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共建蓝色金融服务联盟等多项务实举措 [4] - 此举标志着三地海洋合作进入机制化、系统化新阶段 [4] 产业发展与交流 - 专题论坛围绕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展开深度交流 [5] - 参会方包括粤港澳三地政府代表、行业专家、企业及科研机构负责人 [5] -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政府持续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