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广东升级维护珠江口至粤西业务化浮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30 09:25
浮标升级维护 - 广东省在珠江口至粤西海域对业务化浮标实施升级维护,升级后的浮标在台风"蝴蝶"影响过程中持续稳定回传高精度数据 [2] - 5月底至6月初,广东省海洋预报台团队依托北斗精准定位技术,将4套3米浮标成功布放至珠海至湛江的预定海域,所有浮标运行状态良好 [2] - 技术团队在茂名海域对6米大型综合观测浮标完成现场维护,包括关键传感器校准、太阳能供电系统性能提升以及防生物附着处理 [2] 浮标在台风中的表现 - 6月11日南海热带低压发展加强为台风"蝴蝶",6月14日在广东省雷州市西部沿海登陆,成为2025年首个登陆中国的台风 [2] - 湛江海域浮标位于台风中心周边海域,精准捕捉台风中心气压、风强和实时波浪场变化,并回传至广东省海洋预报台 [3] - 浮标数据为预报机构制作预警信息、各级政府制定防御方案提供有力支撑,降低海洋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3] 未来规划 -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将进一步强化对海洋业务化观测浮标系统的管理和规范 [3] - 通过海洋观测浮标等立体观测网的建设,在守护海洋安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3]
南极考察站的暗夜值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30 09:25
南极考察站仲冬节庆祝活动 - 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秦岭站在2025年6月21日共同庆祝仲冬节,这是南极极夜过半的标志性节日 [2] - 秦岭站全体队员在首个仲冬节期间坚守岗位,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人员全天候巡查确保施工安全 [3][4] - 长城站与智利、俄罗斯、乌拉圭等国家考察站联合举办庆祝活动,约100名越冬队员参与体育竞技和文化交流 [5][6] - 中山站与俄罗斯进步站、印度巴拉提站共同庆祝,三国队员参观设施并围绕科研任务和后勤保障进行深入交流 [7][8] - 各站庆祝活动展现了极地工作者的乐观精神,促进了国际间的友好合作与文化交流 [2][6][8] 秦岭站建设进展 - 秦岭站队员在仲冬节期间主动放弃休息,争分夺秒进行焊接、切割、接线、拼装等施工作业 [4] - 生活保障人员精心安排节日伙食,营造温馨氛围,让建设者感受到极地大家庭的关怀 [4] 长城站国际交流 - 长城站队员参加冰雪雕刻、雪橇比赛、趣味游戏等体育竞技活动,并在多个项目中取得佳绩 [6] - 联欢会环节展示中国美食和传统书法,各国队员也展示了民族服饰与舞蹈,促进跨文化交流 [6] 中山站国际合作 - 中山站与俄罗斯、印度考察站共同回顾南极考察历史与合作佳话,参观巴拉提站重要设施 [8] - 三国队员围绕大气环境监测、海冰观测等科研内容进行座谈,提出未来联合观测的建设性意见 [8]
“AI+雷达点云”提升实景三维数据生产效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8 17:18
实景三维技术发展 - 自然资源部第一航测遥感院持续开展实景三维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推进"AI+LiDAR点云"技术融合,显著提升数据生产效能 [1] - 实景三维数据通过高精度建模生成具有空间真实感的三维模型,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要素和基础资源 [1] - 公司承担地形级、城市级、部件级实景三维数据生产任务,助力构建多尺度、多类型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 [1] AI+LiDAR点云技术应用 - 2024年公司将AI深度融入LiDAR点云数据采集、处理、优化全链条,显著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能力 [2] - 该技术使2米格网数字表面模型(DS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生产效能大幅提升,为复杂场景建模提供支撑 [2] - 在陕西、甘肃、新疆等项目中,AI技术实现移动物体、植被、建筑物等全要素自动分类,准确率超越传统软件 [3] 技术创新与成果 - AI模型通过增加机器学习样本持续优化,数据量越大、密度越高则分类效果越优 [3] - 公司组织专题培训分享AI点云分类技术路线,推动技术在实景三维项目中的场景完善 [3] - 将人工智能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形成"技术攻关-场景验证-成果输出"的创新链条 [4] 未来发展方向 - 聚焦生产效率瓶颈,推进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技术研究 [4] - 提升海量数据获取、处理、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4] - 加快构建新型基础测绘生产服务体系,增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 [4]
自然资源部: 打好配套法规制度“组合拳” 有效保障新矿法落地生根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20:01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新修订的 矿产资源法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于规范矿产资源管理、促进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月27日,自然资源部举办新闻通气会,通报了新矿产资源法的总体修订情况、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以及 后续的工作计划。 "这次修改是矿产资源法时隔29年后的首次大修,是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 大事。"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魏莉华在通气会上表示。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修订后的矿产资源法,适应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新形势新要 求,充分总结矿业权出让等改革实践经验,突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目标,聚焦矿产资源领域关键环 节和主要问题,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矿业发展规律,确保制度设计符合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实际情况, 对于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资源支撑,意义重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将支 持、配合好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主动作为,全力做好法律贯彻实施工作,确保新矿产资 源法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实现以高水平法治护航高水平发展。 "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矿产资源法贯彻实施工作,将贯彻实施好新矿产资源法作为当前和 ...
生态新方位丨自然与人工的“双重奏”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14:15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陇南的实践表明,火烧迹地修复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 则。根据火烧严重程度和植被类型,制定差异化的修复策略,是提高修复效率、保障修复效果的关键。 对于轻度火烧迹地,应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为辅"原则。重点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加强 巡护监管,防止人为破坏和火灾复燃。同时,可适当进行人工促进更新,如补植乡土树种、清除入侵物 种等,加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陇南,一座隐藏在甘肃南部的城市,不仅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更因温暖湿润的气候与多样的 地貌,展现出"一山四季、十里不同"的壮丽景观,同时肩负着长江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 要使命。然而,曾经频发的森林火灾,给这片绿色家园带来了沉重创伤。如何在火灾后科学有效地修复 火烧迹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经过不懈研究与实践,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与陇南市政府在森林火烧 迹地修复领域探索出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修复相结合的创新道路,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修复成效 自然与人工双重奏 研究表明,陇南森林火烧迹地的修复效果与火烧严重程度紧密相关。在轻度火烧区域,自然修复展 现出强大生命力。轻度火烧通常仅灼伤地表植被 ...
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模式实现“绿进沙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14:15
库布其治沙模式 - 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库布其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1]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2116万亩,20世纪80年代61%以上为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3%,现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科学治理策略 - 结合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总体规划,编制《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系统布局"北缘锁边、东段歼灭、中部切割、南部围堵、西部封禁"治理 [2] - 具体措施包括:北缘建设420千米锁边林带,东段加强植被恢复,腹地建设240千米风沙路径阻隔带,南部修复沙化退化草原,西部设立封禁保护区 [2] - "三北"工程实施后,库布其40%沙漠面积变成绿洲,构筑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沿黄沙漠锁边林"四道防线" [2] 产业融合发展 - 依托沙漠风光资源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光伏长城",光伏治沙约300万亩,形成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富民五大功能 [2] 技术推广与国际化 - 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复制至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并向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贡献"中国经验" [3]
守护北部湾“海洋活化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10:43
鲎资源保护与研究 -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连续多年开展北部湾鲎资源调查,为保护鲎物种提供科技支撑 [4] - 科研团队在北部湾沿岸关键区域如沙田、竹林建立长期监测网络,精准掌握鲎种群数量动态、分布规律及栖息地变化 [4] - 2023年启动鲎资源调查航次,完成3个重要栖息地现场监测,并采集底质样品及水样评估环境质量 [4] 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 - 海洋四所2021年加入"亚太地区鲎观测网络计划",促进监测方法与数据标准化,实现国际保护经验共享 [5] - 北海沙田区域单位样方鲎密度最高达46.88只/100平方米,反映栖息地状况良好 [5] 科研方法与成果 - 依托科技部"北部湾资源环境综合调查"项目,系统积累野外调查数据,为科学评估鲎资源状况奠定基础 [4] - 环境样本分析结果将揭示环境因子对鲎生存繁衍的影响,为栖息地保护修复提供依据 [4]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示范了什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10:42
科技创新 - 全球首个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装备海试成功,连续稳定运行超过240小时,制氢纯度达99.99% [4] - 亚洲首艘圆筒形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和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投用,标志中国超大型油气装备自主建设能力达世界先进水平 [4] - 鳍源科技消费级水下机器人FI-FISHP3自2018年初上市以来获数千万订单,持续领跑全球市场 [4] - 潜行创新在东盟市场销售额过去3年增长率分别达25%、30%和35%,与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企业建立合作意向 [4] - 深圳建成国家级涉海创新载体平台5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6个、工程实验室1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集聚370余个涉海科研团队 [4] - 2024年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等领域支持实施50余个专项资金项目 [4] 科研平台与创新主体 - 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一期工程生活区主体结构完成95%、科教区地基基础基本完成 [5] - 中国海洋大学建立深圳研究院,推动建设海洋信息领域高水平实验室 [5] - 全市涉海创新载体达75个,国家级/省级创新载体26个,涵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 [5] - 全市高校设立18个海洋领域研发平台,深圳大学成立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5]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实现海洋技术与工程项目自主招生并在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建成联合培养基地 [5] - 南方科技大学自主设置"海洋地球物理学"二级学科获批,海洋高等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人才 [5] 高端装备产业 - 全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海洋船舶工业企业合计269家,2024年增加值预计达240亿元 [8] - 孖洲岛基地2024年修船产值25.9亿元,完成船舶维修改装242艘,位居全国第二 [8] - 水下机器人专利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绿色智能海洋装备重点企业市场占有率超5成 [8] - 招商局工业集团在西太平洋完成6000米级采矿车原位海试,最大作业水深5566.7米 [8] 海洋能源产业 - 南海东部油田连续3年实现2000万吨以上高效稳产,全市海洋油气业2024年增加值预计超600亿元 [8] - 建成3座LNG接收站,设计接收能力164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 [8] - 2024年深圳港LNG接卸总量达135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8] - 红海湾海上风电项目完成项目核准批复 [8]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 - 全市海洋信息服务企业51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3家 [9] - 累计建设覆盖海域5G基站867个,有效信号覆盖可延伸至25千米范围 [9] - 培育出朗诚科技、碧兴物联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9]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 全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7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 [9] - 建成1个省级、9个市级海洋生物医药创新载体 [9] - 拥有HW130注射液等3款在研海洋创新药 [9] 港口与航运 - 2024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339万标箱,同比增长超11%,稳居全球第四 [12] - 组合港、内陆港总数增至62个,通关效率提升60%,节省货主报关成本约30% [12] - "渝深图定班列"实现成渝货物2天至盐田、3天抵香港 [12] 清洁能源与绿色港口 - 2024年深圳港LNG吞吐量为1336万吨,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 [13] - 盐田港全年LNG加注量达30万立方米,2025年一季度加注量超1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近3倍 [13] - 建成61套岸电设施,覆盖86个泊位,覆盖率达80% [13] - 建成启用全球首座港内底盘式拖车换电站 [13] 船舶租赁与法律服务 - 深圳船舶租赁产业规模达全国前三、华南地区首位 [13] - 累计落地39单船舶租赁业务,租赁资产达160.3亿元 [13] - 深圳国际仲裁院海事仲裁中心2024年受理海事案件165宗,同比增加50% [14] 海洋旅游 - 海洋旅游业生产总值约占全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1/5 [15] - 2024年邮轮旅客吞吐量达8.9万人次,邮轮运营36航次,位列全国第四 [15] - 西涌成为我国首个、亚洲第二个国际暗夜社区 [15]
见证,土地与变迁——写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土地日”之际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5 09:16
土地管理法发展历程 - 1986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 标志着我国结束行政手段和多部门分散管理土地的局面 进入依法统一管理阶段 [3] - 土地管理法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历经4次修改完善 从确立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到保护耕地法律制度 再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突破 [3][4] - 1991年国务院将每年6月25日定为全国"土地日" 成为全球首个为保护土地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2][3] 耕地保护制度 - 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首次以立法确认"珍惜土地 保护耕地"为基本国策 2020年后连续5年"土地日"主题聚焦"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5] - 实施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考核 改革占补平衡制度 建立"人防+技防"监管体系 推动耕地保护立法 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体系 [6] - "十四五"期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下降15.97% 耕地保护为粮食连年丰产提供支撑 [6]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 - 构建"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划定"三区三线" 全国省市县总体规划基本完成批复 38个市级规划获国务院批准 [8] - 建立覆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用途管制制度 实现从土地管理向空间治理的历史性突破 形成全域全要素管制体系 [7][8] - 通过空间规划解决规划重叠冲突问题 推动要素高效配置 支撑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 [7]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 创新"存量换增量""地下换地上"等节地模式 深化土地超市 标准地出让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有偿使用改革 [6] - 完善土地使用标准体系 通过规划统筹 市场配置 政策激励盘活低效用地 "十四五"节约用地制度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6]
精准识别风险 主动防御响应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4 18:13
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 各地通过培训、宣传短片、手册发放和避险演练提升基层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云南省河口县桥头乡竹林寨村滑坡前20分钟4人主动撤离体现成效 [1] -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方法落实到位 通过技术单位踏勘精准识别风险 及时拆除风险用房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1] - 云南省福贡县马吉乡木加甲村泥石流预警及时 25户103人提前转移避险 未造成人员伤亡 [2] - 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龙元村泥石流预警响应迅速 2户4人提前转移避险 未造成人员伤亡 [3] - 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镇日当一组泥石流预警及时 33户85人转移避让 未造成人员伤亡 [4] - 云南省福贡县上帕镇珠明林村乔马底二组滑坡预警及时 4户19人提前撤离 未造成人员伤亡 [5][6] - 云南省河口县桥头乡竹林寨村滑坡村民主动避险 4人及时转移 未造成人员伤亡 [7] -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秉塞村滑坡风险精准识别 1户3人提前疏散转移 未造成人员伤亡 [8] -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贵子镇联二村滑坡预警及时 25户57人提前转移 未造成人员伤亡 [9] 预警机制与应急响应 - 云南省福贡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发布Ⅱ级预警 信息逐层传达至基层 全方位开展隐患排查及转移避险 [2] - 云南省贡山县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气象局联合发布Ⅰ级预警 启动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多渠道传达预警信息 [3] - 云南省贡山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Ⅲ级响应 组织乡村两级人员持续开展隐患排查及转移避险 [4] - 云南省福贡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发布Ⅱ级预警 上帕镇启动应急预案 组织隐患排查及转移避险 [6] - 云南省河口县气象局、自然资源局联合发布Ⅲ级预警 桥头乡第一时间通知至村委会 通过微信群、电话通知到小组 [7] - 广东省茂名市自然资源局、气象局联合发布Ⅱ级预警 电话叫应相关部门 全面开展巡查排查工作 [9] 基层防灾能力提升 - 云南省河口县桥头乡竹林寨村村民防灾意识强 主动发现异常并转移避险 [7] -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秉塞村监测员巡查发现滑坡隐患 及时撤离居住人员并设置警示标志 [8] -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委会巡查员发现山体异常险情 第一时间报告当地政府 组织群众转移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