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共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路径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5 15:29
合作交流 - 重庆市江津区政府团队赴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进行专题交流,重点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产业”融合发展成果 [1] - 交流期间,江津区相关企业与福建省自然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战略合作协议 [1] 产业发展模式 - 延平区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核心手段,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1] - 重点培育“五个一”特色产业,包括乳业、百合花、竹产业、茶产业及闽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开发 [1] 合作目标 - 合作双方旨在通过国企力量携手,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创新路径 [1] - 合作目标为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1]
绿意润巴陵 生态惠万家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5 15:23
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 - 构建“保护—修复—转化”全链条生态价值实现体系,立足洞庭湖生态资源禀赋 [3] -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推动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河道岸线生态复绿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5] - 锚定“一核一片一屏多廊”总体修复格局,划定4个生态保护修复单元,聚焦农田、森林、水系三大重点对象进行系统保护 [9] 农业发展与产业集聚 - 君山区改造高标准农田1.91万亩,耕地总面积达44.55万亩,亩产增幅达15%,灌溉保证率超80% [5] - 培育“稻+N”特色农业,建立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25335亩,近三年累计推广173万亩,新增水产品26万吨,新增产值67亿元 [5] - 打造钱粮湖龙虾小镇、广兴洲蔬菜小镇等特色小镇,年产时鲜蔬菜30多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 [5] - 平江县长寿镇重点打造6.82万亩稻渔共生、酱干原材料等农业基地,推动全链条发展 [12] 生态文旅与绿色经济 - 打造洞庭观鸟、江豚研学等绿色产品,将自然胜景转化为湿地碳汇、绿色银行的经济实效 [5] - 东古湖湿地生态公园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可达5万人次,已成为国际重要候鸟迁徙驿站,越冬候鸟超20000羽 [10] - 屈原管理区依托屈原文化品牌,年接待游客量达30万人次 [12] - 石牛寨、幕阜山打造“自然景观+休闲娱乐”模式,年旅游收入达1.2亿元 [14] 资金投入与金融支持 - 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低于100亿元融资授信,专项用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7] - 采用“政府财政+政策性金融+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模式,2025年统筹各类改革项目资金18.22亿元 [7] - 汨罗市利用农发资金打造2个“万亩方”和3个“千亩方”示范片区,年创造旅游收入4500万元 [7] 土地整治与模式创新 - 平江县长寿镇项目预计新增耕地579.94亩、高标准农田1524.92亩 [7] - 湘阴县樟树镇预计新增耕地658.62亩,年增碳汇7181.68吨 [12] - 创新“工业资金反哺乡村”机制,推进农用地整治与乡村风貌提升 [14] - 尚山小隐、坪上书院创新“旧居复兴+赋能增值”模式,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增长20% [14] 文化赋能与产业融合 - 深挖“忧乐文化”“龙舟文化”“红色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寻根+生态体验”精品线路 [12] - 平江县长寿镇打造红色旅游沉浸体验中心,将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结合 [12] - 湘阴县樟树镇打造“游左公故里,品一代天椒”文旅IP,建立樟树港辣椒“一椒一码”溯源体系 [12]
发布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成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5 15:23
调查核心发现 - 越城区高等植物物种达1365种,脊椎动物物种达394种 [1] - 发现357种为历史文献未记载的新记录物种 [1] - 调查显示有珍稀濒危植物19种、珍稀濒危脊椎动物88种 [1] 调查范围与方法 - 调查对象包括陆生野生植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鸟类和重点区域鱼类 [1] - 调查内容包括物种种类、种群数量、种群特征、分布状况等现状 [1] - 通过与历史资料比对评估保护成效与空缺 [1] 珍稀物种状况 - 15种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易危及以上等级 [1] - 包括中华穿山甲、黄胸鹀和北仑姬蛙3种极危物种 [1] 调查目的与应用 - 为后续科学制定保护策略、开展生态修复、规划城市发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1]
激活12万亩林下经济潜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5 15:23
林下经济发展规模与模式 - 资阳市累计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12.3万亩,形成特色鲜明、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 [1] - 重点推广林药、林菌、林禽、林菜等高效经营模式,聚焦立体复合、多元发展 [1] - 安岳县桤木+黄精、天冬等林下套种模式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2000元 [1] 区域产业发展与产值 - 雁江区发展林下药材种植、生态畜禽养殖和景观利用,年产值突破2.5亿元 [1] - 乐至县打造林下跑山鸡、木本药材+草本药材等立体生态产业链,带动1万余户农户稳定增收 [1] - 全市发展林下经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40余家 [2] 科技支撑与产业升级 - 资阳市与西南大学、省林科院等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精准推广高效栽培技术 [1] - 安岳县建成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园,成功落地3项中央和省级科技推广项目 [1] - 乐至县枳壳+黄精产业园区引入智能喷灌、生态循环等现代化设施,推动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转型 [1]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资阳市出台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整合财政、土地、金融等资源 [2] - 累计发放林下经济等项目补助460余万元,发行专项债券8000万元,撬动银行信贷资金4.8亿元 [2] - 引导社会资本年投入超2000余万元,带动3.5万余人实现就近就业 [2] 经营模式与利益联结 - 深化村集体+企业+农户联营模式,鼓励林农以林地经营权入股、参与劳务务工 [2] - 农户通过深度融入产业链,使生态红利精准惠及千家万户 [2]
陕西丹凤“一矿一策”开展矿山专项整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5 13:48
整治行动概述 - 陕西省丹凤县开展为期15天的矿山专项整治行动 对全县矿山企业进行全面排查[1] - 行动目标为坚决守牢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底线 确保矿山有序开采[1] 整治重点与方法 - 明确整治重点 由发展改革 自然资源 环保等多部门联合 按照《丹凤县矿山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分工执行[1] - 利用无人机 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进行全面排查 覆盖正常生产 在建 停产及关闭的所有矿山[1] - 排查范围包括有证矿山和无证"作坊式"偷采盗采等违法行为[1] 分类整治措施 - 坚持"一矿一策"分类整治原则[1] - 对能立即整改的问题如违规占用耕地林地 环保措施不到位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充分 责令企业立行立改[1] - 对用地手续不全 不按方案开采 费用缴纳不及时 未编制生态修复方案等问题 分阶段制定整改方案并限期整改[1] - 对长期停产停建 违法行为屡教不改 严重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砂石矿山坚决予以关闭取缔[1] 督导检查机制 - 抽调县纪委监委 法院 公安局 信访局 税务局等部门组成3个核查工作组[2] - 督导检查重点围绕矿山企业有无逃税漏税问题 有无接受处罚通报情况 有无涉企信访问题等[2] - 核查工作既查办违法事实 又倒查监管责任 对发现的具体问题及时交办以确保整治取得实效[2]
共筑更加韧性更加安全的海岸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5 11:32
案例集发布的背景与意义 -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暴潮、海浪、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风险加剧,传统海岸硬质防护工程存在局限,推动向生态化转型的需求迫切 [4] - 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珊瑚礁、牡蛎礁等海岸带生态系统能有效消浪弱流、促淤保滩,是天然的"海洋卫士",对其实施保护修复可充分发挥生态减灾功能 [4] - 案例集系统梳理中国海岸带保护修复的创新实践和优秀做法,旨在与全球分享知识、凝聚共识,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滨海地区落地 [5] 案例集展示的生态减灾协同效益 - 辽宁省葫芦岛市天角山案例构建"沙滩—护岸—防护林"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后方3000名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7] - 河北省秦皇岛市七里海潟湖案例通过退养还湿、清淤疏浚等措施,使潟湖面积扩大至修复前的3倍,纳潮量提升2.8倍,显著增强应对内涝和风暴潮的能力 [7] - 山东省威海市好运角案例创新实施"退养还滩",在不进行人工补沙的情况下成功恢复18公顷沙滩 [7] - 广西钦州市海湾案例构建综合生态减灾体系,实现了波高衰减率高达63.7%的显著成效,同时提升了生物多样性 [7] - 韩国泰安海岸案例自然恢复长度10.7千米、宽度20~30米海岸沙丘,缓解了海岸侵蚀 [7] - 印度尼西亚德马克县案例通过"与自然共建"模式,部分区域三年内泥沙沉积超25厘米,解决了海岸侵蚀问题 [7] 第二批案例集的创新与拓展 - 机制创新体现在深入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共建"、"碳汇核算交易"等创新机制,为项目可持续运行和价值转化提供新路径 [10] - 浙江温州洞头区创新"政府修复+村企共建"模式,吸引10多家民营企业投入300多亿元参与生态修复,建立了可持续的投入机制 [10] - 广西钦州探索"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蓝碳交易"路径,将6000吨废弃蚝壳转化为生态护坡材料,并完成500吨红树林碳汇交易,实现全国首宗红树林蓝碳交易 [10] - 效益综合体现在案例选取更注重防灾减灾、生态功能提升、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的协同促进 [10]
第21届深圳国际海洋清洁日活动启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5 11:32
活动概况 - 第21届深圳国际海洋清洁日活动于10月12日在大梅沙海滨公园启动,主题为“守护蔚蓝生态亲海” [2] - 活动由深圳市海洋发展促进中心指导,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主办 [2] - 超过150名志愿者、企业代表及学生参与,同步开展海滩清洁与海洋保护宣传 [2] 活动形式与内容 - 志愿者在岸上搜寻烟蒂、塑料瓶等垃圾,37名自由潜潜水员在水下打捞废弃渔网 [2] - 活动通过水下直播让市民线上见证清洁过程,并设置“海龟救助小剧场”还原救助被渔网缠绕海龟的场景以展现海洋生态脆弱性 [2] - 有身着“美人鱼”服饰的小朋友举牌呼吁“把贝壳留给大海”,传递环保理念 [2] 战略背景与未来规划 - 活动是深圳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各界力量凝聚的缩影,深圳正以政策引导和科技赋能推进该城市建设 [2] - 主办方计划未来联动更多企业、学校及公益组织,持续开展海洋科普、净滩等活动,推动海洋保护成为市民生活习惯 [2]
海洋一所修订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5 11:32
行业标准发布 - 新版《1∶5000 1∶10000 1∶25000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行业标准获得批准发布 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实施 [1] - 修订任务由自然资源部测绘标准化研究所牵头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为第一完成单位 联合多家省级研究院共同完成 [1] - 标准起草组于2021年10月正式成立 经过多次方案讨论修改和专家意见征求后形成最终版本 [1] 标准内容与适用范围 - 《规范》规定了三种比例尺海岸带地形图测量的范围、精度、作业方法、成果图编绘及检查与验收 [1] - 该标准适用于1∶5000、1∶10000、1∶25000比例尺的海岸带地形图测绘作业 [1] 标准修订背景与重点 - 初版《规范》于1999年发布 过去20多年测绘技术已从传统模式转变为数字化模式 原标准滞后于实际生产需要 [2] - 本次修订删除了过时技术和方法 补充了新技术与新方法 突出陆海一体化及无缝衔接以适应时代发展 [2]
守护蔚蓝 生态亲海第21届深圳国际海洋清洁日活动启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5 10:19
现场活动多点开花:岸上,志愿者化身"寻宝者"弯腰搜寻烟蒂、塑料瓶等垃圾;海底,37名自由潜潜水员 变身"清道夫",精准打捞废弃渔网;人群中,身着"美人鱼"服饰的小朋友举牌呼吁"把贝壳留给大海",传递 环保理念……这场别开生面的行动还通过水下直播,让无法到场的市民线上见证清洁过程,感受深圳守护 海清天蓝的承诺。活动特别设置"海龟救助小剧场",志愿者还原9月救助被渔网缠绕海龟的场景,直观展现 海洋生态脆弱性,唤起公众保护意识。 据悉,深圳正以政策引导、科技赋能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本次活动正是各界力量凝聚的一个缩 影。主办方表示,未来将联动更多企业、学校及公益组织,持续开展海洋科普、净滩等活动,推动"守护蔚 蓝"成为市民生活习惯,夯实深圳海洋生态保护根基。 志愿者将垃圾打捞上岸。 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供图 本报讯 10月12日,以"守护蔚蓝生态亲海"为主题的第21届深圳国际海洋清洁日活动在大梅沙海滨公园启 动。活动由深圳市海洋发展促进中心指导,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主办,150余名志愿者、企业代表 及学生齐聚一起,同步开展海滩清洁与海洋保护宣传。 ...
云南构建全域全时地灾隐患风险综合防御体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5 10:12
《意见》提出,强化规划引领管控,各州(市)、县(市、区)要量体裁衣科学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 划,充分运用地质灾害更新调查成果,合理布局各类建设用地,尽量避让危险地段。严格落实地质灾害 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资源开发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未经评估的 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对经评估认定可能引发或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项目配套实施治理工程或避险搬迁。 严控农村切坡建房隐患,落实农村切坡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制度,督促村民科学选址建房,确 需切坡的要先开展边坡治理,治理后再按照有关建筑规范建房。严防城市地质风险,强化城市地质安全 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城市地质基础调查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为建设安全可控的韧性城 市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意见》强调,县(市、区)统筹组织开展地质灾害排危除险,积极探索程序简化、及时高效的治理模 式,及时消除或降低地质灾害隐患威胁。按照"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县级负责、乡镇落实"要求,优先 对地质灾害隐患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且搬迁可行性强的居民点、厂矿、学校、医院等实施搬迁避 让。依据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发现、管控结果以及险情紧急程度,因事因害制定防范措施,适当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