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精准识别风险 主动防御响应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4 18:13
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 各地通过培训、宣传短片、手册发放和避险演练提升基层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云南省河口县桥头乡竹林寨村滑坡前20分钟4人主动撤离体现成效 [1] -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方法落实到位 通过技术单位踏勘精准识别风险 及时拆除风险用房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1] - 云南省福贡县马吉乡木加甲村泥石流预警及时 25户103人提前转移避险 未造成人员伤亡 [2] - 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龙元村泥石流预警响应迅速 2户4人提前转移避险 未造成人员伤亡 [3] - 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镇日当一组泥石流预警及时 33户85人转移避让 未造成人员伤亡 [4] - 云南省福贡县上帕镇珠明林村乔马底二组滑坡预警及时 4户19人提前撤离 未造成人员伤亡 [5][6] - 云南省河口县桥头乡竹林寨村滑坡村民主动避险 4人及时转移 未造成人员伤亡 [7] -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秉塞村滑坡风险精准识别 1户3人提前疏散转移 未造成人员伤亡 [8] -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贵子镇联二村滑坡预警及时 25户57人提前转移 未造成人员伤亡 [9] 预警机制与应急响应 - 云南省福贡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发布Ⅱ级预警 信息逐层传达至基层 全方位开展隐患排查及转移避险 [2] - 云南省贡山县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气象局联合发布Ⅰ级预警 启动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多渠道传达预警信息 [3] - 云南省贡山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Ⅲ级响应 组织乡村两级人员持续开展隐患排查及转移避险 [4] - 云南省福贡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发布Ⅱ级预警 上帕镇启动应急预案 组织隐患排查及转移避险 [6] - 云南省河口县气象局、自然资源局联合发布Ⅲ级预警 桥头乡第一时间通知至村委会 通过微信群、电话通知到小组 [7] - 广东省茂名市自然资源局、气象局联合发布Ⅱ级预警 电话叫应相关部门 全面开展巡查排查工作 [9] 基层防灾能力提升 - 云南省河口县桥头乡竹林寨村村民防灾意识强 主动发现异常并转移避险 [7] -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秉塞村监测员巡查发现滑坡隐患 及时撤离居住人员并设置警示标志 [8] -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委会巡查员发现山体异常险情 第一时间报告当地政府 组织群众转移 [9]
全国页岩气重点调查区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完成 优选出20个有利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4 16:42
页岩气调查项目成果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组织实施"全国页岩气重点调查区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项目通过验收 初步形成适用于南方强改造区的页岩气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技术体系 在鄂西—渝东 川西 湘中等地区优选出20个有利区 [1] - 页岩气是我国天然气产量的重要增长点 南方四川盆地周缘及外围富有机质页岩资源潜力较大 但新区新层系调查评价程度较低 [1] - 项目联合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等单位于2023年实施 [1] 项目具体工作与发现 - 项目组完成1 25万页岩气地质调查750平方千米 地层含气性测试1口/2段 二维地震采集20千米 大地电磁测量210千米 物探资料解释1569千米 样品分析1508项次 [2] - 系统查明鄂西—渝东二叠系 四川盆地西南缘三叠系 涟源凹陷泥盆系—石炭系及雪峰山西南缘寒武系页岩的沉积环境 构造特征及成藏地质条件 明确优质页岩沉积相展布规律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储层物性参数及"甜点"段空间分布 [2] - 渝巫地1井在二叠系浅层试获日产4234立方米的稳定页岩气工业气流 鄂建页2井在二叠系多层系钻获高含气页岩 川马页1井在三叠系须家河组发现页岩气—致密气复合气藏 [2] 技术创新与资源评价 - 建立复杂构造区页岩气针对性评价标准 在鄂西—渝东 川西 湘中涟源凹陷 麻江凸起等地区优选20个有利区 系统评价有利区页岩气资源量 [3] - 创新性提出二叠系页岩气富集"四控"地质新认识(海槽控页岩 物源控储层 温压控赋存 构造控富集) 创建3个页岩气成藏模式 [3] - 初步研发形成适用于南方强改造区的页岩气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技术体系 支撑自然资源部出让页岩气区块1处 提出探矿权设置建议3个 [3]
海南推动深海智造全球对话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3 11:48
深海科技发展 - 海南省海洋厅代表团通过主场活动推介、"中国角"开馆仪式及深海产业推介会三场主题活动,系统展示中国深海科技实力与三亚2026大会筹备进展 [2] - "中国角"以"以场带产·深海智造"为主题举行开馆仪式,强调海南正以全球视野加快打造深海产业高地 [2] - 海南将围绕物联海洋、孪生海洋、智能海洋、深海智造"四步走"发展路径,依托数值仿真、水池测试、实海测试"三位一体"概念验证与中试验证平台 [2] 产业合作与创新 - 海南省深海产业创新服务平台CEO徐杰博士聚焦深海装备制造、资源勘探开发、数据要素交易服务等关键领域,构建"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资本通道"三位一体的产业出海模式 [3] - 产业推介展示海上风电、深海油气、智能船艇、生物制造"风、气、艇、蚝"四大领域成果 [3] - 代表团定向筛选10家海洋科技企业,涉及高精度海洋探测仪器、水下机器人系统、海洋数据平台、水声通信技术等国际先进技术企业代表 [3] 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 - 大会主席RenéGarello教授认为"中国角"将成为推动全球海洋科技对话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2] - 代表团定向宣传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展示海南自贸港在全球海洋科技领域日益增长的吸引力 [3] - 以"技术需求匹配+政策红利释放"为国际企业落地海南提供可行路径 [3]
在海底种下一片“草原”——河北唐山曹妃甸修复全国面积最大海草床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3 11:35
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 - 唐山市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总面积达4427公顷 [3][6] - 河北省通过构建"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与渔业经济双赢 [3] - 海草床修复工程2019年启动,累计完成修复面积938公顷,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7][14] 修复技术体系 - 采用差异化修复策略:自然恢复为主区域辅以人工巡护,恢复力弱区域运用底质修复、种子播种等措施 [11] - 创新使用海草种植器解决潮汐影响,水位深达1米仍可种植 [11] - 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控人类活动,年获取上万条监测数据 [12][15] 生态修复成效 -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至111种(+85%),生物量均值从4.51克/㎡增至19克/㎡(+321%) [14] - 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2.3%,显著提高蓝碳储量 [14] - 形成"1+N"观测网络,构建蓝碳本底数据库,量化固碳能力 [15] 综合治理措施 - 实施"治海先治陆"策略:完成283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开展河流生态修复 [9] - 建立三部门协同共治机制,开展"法治管控-科普宣教-社区共护"行动 [12] - 清除500公顷范围内渔业网具减少人类活动影响 [11]
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3 11:28
全球海洋治理与科技创新 -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特别会议在法国尼斯举办 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来自全球200余个海洋城市的市长及管理者参与讨论 [1] - 我国科研团队牵头研发的"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海洋方案工具包"正式发布 该工具包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热量积聚 生态环境破坏及海洋极端灾害等问题 [1] - 工具包通过共同设计—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方式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 目标是实现海洋科学研究向公众和决策者的快速无缝知识转移 [2] 我国科研团队参与与国际合作 - 我国科研团队自"海洋十年"筹备伊始便深度参与 专家入选执行规划组和咨询委员会等核心决策层 [2] - 海洋一所牵头联合国内外专家申办了"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 并在科研实践领域牵头实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汇聚全球50余个国家的科技力量 [2] - 工具包的研发基于我国科研团队在湍流理论的原创突破和海洋观测技术的创新 为智能型海洋治理提供了关键科技基础 [3] 工具包的技术构成与应用领域 - 工具包由6大核心模块和24个子模块组成 覆盖海洋与气候预警 海洋航行安全 近海生态健康 海岸带综合管理 蓝色经济支撑和海洋素养等重要领域 [3] - 工具包整合海洋大数据 先进的数值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 为滨海城市的终极用户和决策者提供海洋灾害 生态健康 渔业资源 海洋教育等方面的可视化产品和服务 [3] - 工具包的推广应用将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展现我国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担当 [3] 未来发展方向 - 科研团队将继续与国际社会携手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以开放合作为纽带 不断优化工具包并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度与广泛应用 [3] - 工具包的发布为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未来将进一步应对海洋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系列挑战 [2][3]
盐碱地里长出“海水蔬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14:57
海虫草产业概述 - 海虫草为半木质化一年生草本高等盐生植物,幼苗和嫩尖可作为营养保健蔬菜,种子油具有极高营养价值,茎秆可加工成生物盐等产品 [3] - 海虫草可在全海水灌溉条件下生长,适应盐碱地环境,具有净化海水养殖尾水、解决富营养化问题的生态功能 [3] - 行业通过"水下养殖鱼类贝类+水面种植海虫草"的立体农业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3] 海南海渔生物科技公司发展 - 公司于2022年11月在海南海口建立170亩海虫草育种基地,包含组培实验室、育种区及农旅示范区 [4] - 核心目标为优选耐盐碱海虫草品种,解决滨海盐碱地闲置问题,塑造特色海洋经济产业 [4] - 当前开发产品线包括海虫草茶、泡腾片、生物盐、功能饮料及面膜等深加工产品 [5] 经济效益与产业规划 - 每亩海虫草种子产量约40公斤,按国际市场价计算每亩种子收入超10万元 [5] - 育种基地已带动30名渔民转产就业,为塔市村创造劳务收入超120万元 [5] - 现代化设施改造后亩产海虫草提取物约30公斤,延伸至保健品原料领域 [5] - 未来将通过"种子+种植技术+智慧农业+功能食品"模式拓展盐碱地产业群,推动渔旅融合新业态 [5] 技术应用与社会效益 - 采用海水直接灌溉技术,通过管道系统实现海水资源高效利用 [3] - 项目促进盐碱地治理与农民增收双重目标,形成绿色转型示范案例 [3][4] - 产业模式兼具生态修复功能与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路径 [5]
海洋科普文创“搬”进美术馆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14:57
活动概述 - 广东海洋协会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分会联合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在广州美术馆市集举办海洋科普文创活动 [1] - 活动通过发放倡议书、签名墙涂鸦等方式唤起公众对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视 [1] - 现场展示海洋二十四节气系列水彩画,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南海特色生物元素 [1] 文创产品展示 - 海洋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被制成拼图、书签、帆布袋等文创产品 [1] - 现场展示"守护生物多样性"科普小册子,融合海洋文化与中国传统剪纸、印章等元素 [1] - 红树林主题冰箱贴设计灵感来自江南园林漏窗,展现红树植物花、果、根三大类别 [1] - 其他受欢迎产品包括"大海小站不凡事"卡片、科普君小册子、深海小鱼系列发饰、自然资源系列冰箱贴等 [2] 活动互动与效果 - 观众参与集章打卡活动,增强参与感 [3] - 活动通过艺术媒介和创意文创产品,传播"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4] - 科普人员现场介绍生物习性及生态保护意义,提升公众对海洋生物的认识 [1]
打造蓝色科技方舟——浙江大学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建设纪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10:25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舟山)建设 - 自然资源部加快构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体系,在山东威海、浙江舟山、广东珠海、海南三亚共建4个试验场区 [4] - 浙江省舟山市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签订协议,利用摘箬山岛试验资源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体系完善,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4] - 试验场将建设集海上试验、检验测量、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7] 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基础设施 - 国内首个海洋科技示范岛,由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合作共建,2014年建成15430平方米试验基地,包含深水水池、实验室等设施 [6] - 确权科研教学用海域18.5公顷,拥有"紫金港"号科考船及车渡码头、斜坡码头,保障高效运行 [6] - 支撑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支持浙江舟山群岛海洋生态系统教育部观测研究站等平台建设 [6] 重大海洋科技示范项目 - 已建成海洋浮式科学试验平台、海流能发电试验电站等10余个示范项目 [9] - "华家池"号浮式平台为国内首座,可进行风浪流测试、新能源试验等 [9] - 海流能电站60千瓦机组为国内运行时间最长(2014年布放),120千瓦机组为国内最早并网(2016年) [9] - 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实现岸基、海面、水下、海底四位一体实时观测 [9] 海洋技术应用与成果 - 材料腐蚀野外观测研究站优化东海工程材料试验体系,增强海洋工程耐久性 [10] - 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应用100余套,覆盖国内80%沿海省份,实现长距离实时数据传输 [10] - 海上漂浮式光伏、海洋生物资源平台等项目推动技术产业化 [9] 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 试验站支撑本科生课程海上实验,包括海洋调查方法、海洋工程概论等 [12] - 每年暑期服务国内外千余名师生开展实践活动 [12] - 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交叉融合,与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协同创新 [12] 科普与社会服务 - 建设"蛟龙入海"3D科普影片、火山博物馆等中小学研学资源 [12] - 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活动,组织科学家与小学生考察生态环境 [12]
科海观澜/用科技打通更多“两山”转化路径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10:05
科技创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通过技术突破、机制重构和平台赋能系统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 [1] - 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评估和量化 [1] - 新技术将森林固碳能力转化为可交易碳减排量,推动生态资源数字化确权与价值转化 [1] - 数字化平台实现一键核算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显著提升生态价值识别效率 [1] - 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重塑生态产品交易模式,"两山云交易""林业碳超市"等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并确保全流程可追溯 [1] 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双提升 - 关键技术攻关破解生态修复难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 - 新技术应用助力传统绿色产业升级,通过深加工延伸产品链提升附加值 [2] - 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兴起为农民开辟新增收路径 [2] 核心技术突破方向 - 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态价值核算中的应用,开发更精确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具 [2] -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实验室成果规模化转化 [2] - 加速绿色能源技术产业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2] 市场化机制创新 - 推动网络交易系统迭代升级,建设高效便捷数字化交易环境 [2] - 打通跨区域数据壁垒,实现生态数据互联互通互认 [2] 地质矿产研究突破 -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聚焦紧缺战略性矿产,在川东北普光气田预测锂资源量55.5万吨 [8] - 在云南、湖南等矿集区新增锡资源量约10万吨,贵州、新疆等地新增锰矿石资源量 [8] - 四川会理矿集区深部铜矿调查新增铜资源量26万吨,阳山等矿区新增黄金资源量近10吨 [8] 找矿技术方法创新 - 实验室利用同位素质谱仪等设备在川西马尔康加达矿区新发现大型锂辉石矿,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2.84万吨 [9] - 发展"天-地"矿产资源遥感勘查技术,创新高寒深切割地区"空地一体"快速勘查技术方法 [10] - 开发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方法,支撑河北丰宁窟窿山地区铂族金属矿找矿工作 [10] 华南古生物发现 - 中国地质大学课题组在广东肇庆怀集县首次发现华南白垩纪哺乳形类足迹,记录恐龙与哺乳形类足迹组合 [16] - 哺乳形类足迹呈扇形排列,形态与巴西切利足迹相似,显示该类动物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 [16] - 兽脚类恐龙足迹长度95厘米,暂归类为兽脚龙足迹形态型 [17]
瞄准攻克找矿突破“卡脖子”难题——记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09:58
矿产资源研究 -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聚焦紧缺战略性矿产,开展成矿规律、勘查技术、智能预测等创新研发,旨在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卡脖子"难题 [4][16] - 实验室提出原创性成矿理论,建成专业实验室并配备先进仪器,包括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设备、地球物理和遥感信息处理设备 [6][18] - 通过产学研结合创新"气锂兼探"机制,在川东北预测卤水型氯化锂资源量55.5万吨、氯化钾1605万吨,在云南、湖南等地新增锡资源量约10万吨,四川新增铜资源量26万吨,多个矿区新增金资源量近10吨 [7][18] - 创新钾盐超前成矿论,发现罗布泊盐湖碎屑岩型固体钾盐资源(KCl平均品位2.54%,预测资源量1亿吨)和富钾卤水(KCl品位1.50%,资源量0.6亿吨) [7][18] 勘查技术突破 - 实验室在川西马尔康加达矿区发现大型锂辉石矿,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2.84万吨,甲基卡外围矿区新增中型规模氧化锂资源 [9][19] - 发展"天—空—地"遥感勘查技术,创新红外光谱矿物填图和高寒地区"空地一体"快速勘查方法,建立多尺度分层可视化技术解决深部找矿信息不对称问题 [9][19] - 开发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和低U副矿物微区定年技术,支撑河北铍矿和内蒙古钨矿勘查工作 [9][19] - 研发VT/VI型热液金刚石压腔及冷却系统,改进岩石样品处理自动化设备,开发环保型浅钻减少环境污染 [10][19] 人才与成果 - 实验室拥有47名固定研究人员,包括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名俄罗斯外籍院士,98%人员具有博士学位 [12][20] - 毛景文院士获玻利维亚中国友谊奖,其团队在玻利维亚锡铜银成矿规律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助推中企海外矿产开发 [12][20] - 唐菊兴院士团队在西藏发现多个超大型铜金矿床,改变中国铜资源分布格局 [13][20] - 王登红研究员提出锂矿多旋回深循环理论,在四川甲基卡发现10多处矿产地 [14][20] - 肖克炎研究员建立成矿系列综合预测理论,推动深部资源勘查技术进步 [14][20] 其他地质研究 - 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研究建立60米第四纪地层剖面,揭示10万年来湖泊演变轨迹,为生态修复提供本底参照 [22] - 华南地区首次发现白垩纪哺乳形类足迹,记录恐龙与哺乳形类足迹组合,显示古生物生态多样性 [23] - 我国研制出超稳定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亮度达116万尼特,使用寿命超18万小时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