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平陆运河蓝碳家底有了生态“监测眼”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4 09:38
平陆运河生态监测 - 自然资源部北海海洋中心在平陆运河入海段布设3套地表高程监测系统 用于追踪红树林固碳能力这一关键生态功能 [2] - 监测系统将重点测算红树林区域沉积物年累积速率 核算上万亩红树林沉积碳的年埋藏通量 为量化评估提供核心数据 [2] - 平陆运河全长135公里 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 建成后将形成西南地区江海联运大通道 [2] 红树林生态价值 - 运河入海段及茅尾海区域分布上万亩红树林 具有"海岸卫士"和"海上森林"的生态功能 [2] - 红树林在提升海洋碳汇增量 降低风暴潮损失 维持近海渔业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生态经济价值 [2] - 运河建设将改变入海段淡水输入量 可能影响海洋生物栖息环境 生物种群结构及红树林生长状况 [2] 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 2024年北海海洋中心已完成建设期红树林生态及周边海域生态状况调查 [3] - 研究团队采用卫星遥感 无人机巡航和站位调查相结合方式 持续监测红树林生态系统 [3] - 重点关注红树林生长状况 研究建设期对河口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 - 通过科学评估红树林碳汇能力 为地方政府碳汇交易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3]
首次实现国内海水神仙鱼人工繁育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4 09:38
技术突破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首次实现国内海水神仙鱼人工繁育 打破国际技术壁垒 [1] - 技术难点在于仔鱼开口饵料和特殊生长环境条件 团队通过筛选纯化哲水蚤生物种群突破饵料供应关键技术 [1] - 掌握胄刺尻鱼仔鱼生存摄食的关键海水物化因子阈值 建立接近野外环境的特殊养殖系统 [1] 生态修复应用 - 技术为珊瑚礁关键功能生物增殖放流提供新可能 弥补当前生态修复局限于生境层面的不足 [2] - 技术适用于刺盖鱼科 刺尾鱼科 隆头鱼科 花鮨亚科等小尺寸浮性卵鱼类 未来可拓展其他礁区功能性鱼类人工繁育 [2] - 实验室运行6组保水量3吨的半原位礁岩生态系统 完全模拟野外珊瑚礁生境用于长时序研究 [2] 产业价值 - 打破国外对高经济价值海水养殖技术垄断 实现全设施化繁育不依赖外部环境 [2] - 可通过配置人工海水在内陆区域产业化推广 满足观赏海洋生物和珊瑚礁修复苗种需求 [2]
“全国海洋数值预报与智能预报技术”太原聚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18:02
会议概况 - 第三届"全国海洋数值预报与智能预报技术交流会"于7月9日~11日在太原召开,旨在提升海洋预警报业务水平并促进机构间合作 [3] - 参会单位包括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沿海省市海洋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及企业等40余家,参会代表超100名 [3] - 会议聚焦海洋科技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及成果转化 [3] 技术合作与发布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与华为联合发布"妈祖"系列海洋模式与鲲鹏处理器联创成果,实现海洋预报与高性能计算的跨界合作 [4] - "妈祖"系列模式以自主创新能力著称,华为提供算力支撑,合作推动海洋数值预报与智能预报创新发展 [4] 会议议题与报告 - 会议设置四大议题:海洋数值预报模式研发、AI技术应用、数据融合同化、专项海洋预报服务案例 [4] - 共进行16个主题报告,涵盖海洋预报技术的前沿研究与业务应用 [4] 行业发展历程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前身"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成立于1965年,"七五"期间由巢纪平院士开创国内海洋环境数值预报业务 [5] - 党的十八大以来,预报中心推进自主创新,在海洋灾害预警、数值预报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支撑海洋经济、生态保护及防灾减灾等国家需求 [5] 会议影响 - 会议为海洋预报机构及科研院所提供技术交流平台,推动海洋数值预报与智能预报的研究发展 [5]
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多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13:19
测绘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发布 - 自然资源部测绘标准化研究所牵头制定和修订的多项国家标准获批发布 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涵盖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一致性测试 大地天文测量 陆域管线要素分类与符号表达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及数据库建设等领域 [1] - 新标准标志着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标准支撑 [1] 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一致性测试规范 - 《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一致性测试规范》(GB/T 45667-2025)填补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标准间一致性测试空白 明确各层级标准一致性测试的基本要求 实施流程及测试报告编制要求 [1] - 标准适用于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的我国国家和行业标准间一致性测试 相关地方标准 团体标准 企业标准及项目标准可参照执行 [1] - 标准所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 赴武汉等地实地调研 吸收多项国家和行业项目研究基础 结合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特点 构建科学 适用 协调的技术框架 [1] 大地天文测量规范修订 - 《大地天文测量规范》(GB/T 17943-2025)替代原版(GB/T 17943-2000) 将静态天文经度 纬度和方位角测量作业纳入适用范围 实现技术要求 观测方法 数据处理及资料整理等环节全面升级 [2] - 标准所联合多家单位组建算法研究 装备研制及应用领域专家编写组 通过陕西 北京 天津 郑州 梅县等地试验比对与算法验证 结合武汉大学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军地专家论证形成标准 [2] - 新标准系统整合新技术 新理论 新设备 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天文测量技术体系 推动天文测量技术在时空基准服务 地质灾害监测 深空探测等领域广泛应用 [3] 陆域管线要素分类代码与符号表达 - 《陆域管线要素分类代码与符号表达》(GB/T 45666-2025)基于原行业标准CH/T 1036-2015 明确管线要素分类原则 编码规则及符号表达三大核心内容 为管线数据管理提供统一"语言" [3] - 标准所联合24家企事业单位组建标准起草团队 调研全国管线行业需求 紧密结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确保标准科学性 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 [3] - 标准构建覆盖长输管线 城市管线等十余类管线的全要素分类体系 设计统一符号表达 确保数据采集 共享与应用标准化 [4]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标准 - 标准所主导修订《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GB/T 18578-2025)和《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25) 为智慧城市建设 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 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4] -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聚焦系统架构设计 明确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原则 需求分析 总体设计 数据库设计 详细设计的核心技术内容 [4] -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吸收上海 西安 武汉等地新型基础测绘和实景三维建设试点经验 新增网格数据 地理实体数据 DSM数据 街景数据等具有城市特色的地理信息数据 [4] 标准实施意义 - 标准实施是标准数字化转型重要实践 推进国家数字标准馆建设 打造标准数据资源中心和研究与服务平台 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标准间统一性与协调性 [2] - 标准发布体现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系统性与前瞻性 标准所联合高校 科研院所及企业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解决行业技术难题 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在智慧城市建设 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深度融合 [5]
生态新方位丨高原又见青青草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11:53
木里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 木里矿区因露天开采遗留13个采坑、27处渣堆,受损面积达2697.33万平方米,生态修复面临高寒缺氧、冻土退化等九大难题[3] - 2020年启动生态治理攻坚战,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广西煤炭地质局承接江仓4、5号井修复工程,项目区平均海拔3800米,年均气温-0.39℃,有效施工期仅1个多月[5][6] 技术创新与实施 - 研发"七步"种草法:通过渣土改良、铺设200吨有机肥重构土壤肥力,采用乡土草种混播使成活率提升30%[7] - 首创生态地质层再造技术:就地取材人工再造冻土层,阻断煤炭风化并修复含水层[7] - 构建空天地监测体系:运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测实时追踪植被数据[7] - 开展50余次土壤配比试验,形成19项专利,其中8项发明专利填补行业空白[10] 修复成效 - 完成复绿面积224667.8平方米(相当于314个标准足球场),草种发芽率85%,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65%以上[9] - 水源涵养能力提升40%,土壤侵蚀模数降低60%,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超2亿元[10] - 节约成本超500万元,实现预期效果的10%预算投入[10] 企业转型与行业影响 - 公司从传统煤炭勘探转型生态修复,累计修复面积超500公顷,形成勘查-设计-施工-监测全链条能力[12] - 参与制定10余项行业标准,包括《高原高寒地区覆土种草施工方法》,技术应用于黄河甘肃段修复工程(预计新增绿地326.5公顷)[13] - 团队培养3名注册岩土工程师和7名高级工程师,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技术梯队[12]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拓展煤层气开发、锂矿勘查、地热利用等新能源领域[14]
张来仔:踏遍青山永不悔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11:53
护林员张来仔的职业坚守 - 张来仔从事护林工作40余年,从1981年进入雷州市林业局下属林场,1987年调入广东龙眼洞林场,直至退休[3] - 40多年间平均每日巡山15公里,总路程超20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3] - 在2015年国有林场改革前,草塘管护站仅1名护林员,几乎无休息日[3] 护林工作条件变迁 - 改革前居住简陋棚屋,山上无水电,需捡柴烧火做饭,每次下山买菜分几天食用[3] - 2016年护林站新建,配备空调和煤气,告别"刀耕火种"生活[7] - 林场采用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但张来仔仍坚持徒步巡山[7] 护林工作挑战 - 长期孤独:夜晚无灯光声音,靠练字和写打油诗排解,每半月下山回家一次[4] - 工作装备:需穿戴砍柴刀、长衣长裤及防蚊帽应对毒虫、蚊虫和非法捕猎装置[7] - 森林火情威胁:林场地处雷区,雷雨易诱发火灾,需在制高点监测[7] 工作成果与荣誉 - 守护4000亩林地35年无火警火灾及林木偷盗事件[10] - 获"全国优秀护林员""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10] - 2014年入党,巡山时佩戴党徽,称"永远是党的护林员"[10] 行业改革与传承 - 2015年广东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实现管护方式和监管体制创新[7] - 张来仔事迹吸引新一代护林员加入,接力守护广东生态屏障[10]
安徽省首批湿地碳票发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11:53
湿地碳票发行 - 安徽省蚌埠市成功发行全省首张湿地碳票,四方湖自然保护区开发湿地面积7 47万亩,20年监测期签发碳减排量17 76万吨,龙子湖风景名胜区开发湿地面积2 79万亩,20年监测期签发碳减排量9 02万吨 [1] 生态保护投入 - 蚌埠市林业局累计投入8 06亿元用于湿地保护修复,实施退渔还湿、水系连通、植被修复等工程,恢复湿地面积约3 3万亩,湿地保护率提升至57 51% [1] 制度体系构建 - 创新构建"1+2+8"制度体系,编制全省首个《湿地碳票项目方法学》,出台《蚌埠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和《蚌埠市林业碳票交易管理规定》,明确8项交易流程 [1] - 组建由发改、环保、金融等6部门参与的专项工作组,建立"专家评审+部门审定+生态备案"三级审核机制 [1] 金融支持成效 - 创新"碳票+金融"模式,首批湿地碳票获银行授信2500万元(四方湖1500万元、龙子湖1000万元) [1] - 蚌埠市林业局梳理摸排优质林企23家,解决企业融资难题17个,投放贷款3500万元 [1] 生态司法突破 - 完成蚌埠市首例林业碳票交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当事人认购碳票18000元、碳减排量240吨 [2] - "碳票+生态司法"模式成功落地,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提供可量化途径 [2]
新时代我国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 ——新矿产资源法的修法过程和主要制度考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09:01
矿产资源法修订背景 - 矿产资源法自1986年颁布以来历经1996年、2009年两次部分条款修改,为改革开放时期矿业快速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3] - 现行法律已无法适应新时代需求,存在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矿业权市场化改革成果未制度化、生态修复制度缺失等问题 [4] - 2008年起连续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修法纳入立法规划,行业代表及企业多次呼吁修改 [4] 修法主要过程 - 自然资源部起草修订草案后,司法部经多轮论证形成送审稿,2023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 [6] -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23年12月、2024年6月进行两次审议,期间通过实地调研、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收集多方建议 [6] - 2025年7月1日正式施行修订后的8章80条法律,较原7章53条实现系统性重构 [1][8] 核心制度创新 - **安全保障制度**:新增地质调查、战略性矿产特殊保护、储备应急等制度,强化资源安全底线 [8][9] - **市场化改革**:确立竞争性出让为主的矿业权制度,实行"权证分离",完善出让收益征收机制 [9] - **矿业用地制度**:通过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多元用地途径(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战略性矿产土地征收等解决"合法采矿违法用地"矛盾 [9] - **勘查开采管理**:优化探转采"直通车"、油气"探采合一"、开采"三率"激励等制度,延长矿业权期限 [10] - **生态修复专章**:首次设立矿区生态修复专章,明确责任主体、修复方案强制编制及绿色矿山建设要求 [10] 政策导向 -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绿色发展理念,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矿产资源增储上产、生态文明建设等指示法定化 [5][11] - 承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等政策文件要求 [5]
以案说法|违法占地案件中,相关当事人不配合调查怎么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09:01
案件概述 - 韦某未经批准占用集体土地9.5亩建设农家乐设施(荷花池、烧烤场、餐厅等)并经营4个月后暂停,转赴境外投资铜矿和种植园 [1] - 县自然资源执法部门通过无人机巡查发现违法占地行为,勘测确认占地范围但因韦某未到场仅由见证人签字确认 [1] - 执法部门通过挂号信通知韦某未果,村委会未能提供土地租赁合同或指认韦某为违法主体,案件因证据不足停滞 [1] 执法难点 - 韦某拒不配合问询笔录,试图逃避处罚 [4] - 村委会无法提供土地权属证明或确认韦某与农家乐的关联 [4] - 县公安局认定案件未达刑事责任标准,无法强制传唤韦某 [4] 解决方案 土地权属核查 - 通过不动产登记档案查询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承包经营权人,直接锁定违法当事人 [8][9] - 若属租赁土地,需依据租赁协议或租金记录锁定承租人 [8] 间接证据链构建 - 通过工商登记、供电/供气合同及缴费记录锁定农家乐实际控制人韦某 [13][14] - 采集施工人员及员工证言辅助证实违法占地过程 [18] - 利用卫星遥感或无人机航拍对比历史影像追溯建设行为 [13] 法律文书送达 - 采用公告送达(政府网站或公共场所公告60日)或邮政特快专递邮寄送达 [16][17] - 执法人员可留置文书于建筑显著位置并录像留存 [17] 案件结果 - 县自然资源局通过工商登记及公用事业记录锁定韦某,结合证人证言形成完整证据链 [18] - 行政处罚决定书通过公告和特快专递送达韦某,完成案件查处 [18]
江苏省新增生态恢复岸线超十千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0 10:58
生态恢复岸线进展 - 江苏新增生态恢复岸线约10 63千米 为落实"十四五"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奠定基础 [1] - 海岸线保护修复成为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通过系统管理 统筹修复 科学认定和动态监测提升生态功能 [1] 三级责任体系构建 - 建立"省级统筹-市级督导-县区落实"三级责任体系 将年度新增自然岸线长度分解至沿海三市 [1] - 出台《关于规范大陆自然岸线动态管理的通知》 从占补平衡管理 动态进出机制 占用审批程序 监督管理四方面加强保护 [1] - 将自然岸线保有率纳入沿海市县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指标 [1] 生态修复工程措施 - 逐岸段开展潜力筛查 梳理"一地一策"修复清单 整合省市县财政资金争取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支持 [2] - 实施围海养殖鱼塘退围还湿 向陆侧湿地营造 植被种植 互花米草清除 滩面清理和生态海堤建设等工程 [2] - 修复后潮间带底栖生物与鸟类栖息环境显著改善 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2] 动态监测技术应用 - 构建卫星遥感 无人机航测 实地踏勘 系统监测一体化网络 每季度开展海岸线动态监测 [2] - 重点对自然岸线全覆盖巡查 精准感知变化 及时制止违法占用破坏行为 [2] - 动态更新自然岸线监测数据 追踪互花米草治理 退围还湿等修复成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