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十四五”四川省级财政地勘投资6.3亿元 有效调动市县财政出资参与61个找矿项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04 10:38
发布会介绍,四川创新实行矿业权出让收益分享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市县出资3.14亿元参与61个找矿项 目,打破了以往市县财政"零投入"的局面。此外,拉动和引导社会资本累计投入超20亿元,设立资金规 模为50亿元的资源能源投资引导基金,完成投资4.1亿元。 据介绍,下一步,四川将深入推进建圈强链,支持钛化工和钛合金规模化应用项目建设,培育钒合金、 钒电池储能等产业新赛道,用好天府金江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在攀枝花、内江 等地布局一批钒钛磁铁矿氢冶金、高炉渣提钛中试熟化项目,打造钒钛产业创新高地。 近日,从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获悉,"十四五"以 来,四川省级财政投资地勘项目6.3亿元,新发现大型石墨矿3处,大、中型磷矿6处,新增锂辉石资源 量280万吨、磷矿资源量17.5亿吨,稀土、金、油气等矿种储量大幅增加。 如何将丰富的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以优势突出的钒钛资源为例,"十四五"以来,四川产出了全国约 80%的钛精矿、60%的钒制品,成为全球最大的钒制品基地、全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同时,四川正加 快建设全国唯一的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攀西战略资源创 ...
 廿载潮涌 跨海行舟——厦门国际海洋周回眸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04 10:15
中国自然资源报 在线投稿 https://www.iziran.net VATY 18 造蓝色发展新动 THE NEW ENGINE OF BLUE DEVELOPMENT FOR 第三 1977 E 71 of World 甘载潮 厦门目 中国东南沿海,鹭岛厦门,一座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以其独特的 厦门国际海洋周已从最初的市长论坛,成长为中国海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 大海的深情对话,我们不仅看到了国家海洋战略的坚定实施,看到了厦门经 厦门国际海洋周的诞生和发展是 与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大潮同频共振 的必然选择。 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发展"蓝 色伙伴关系"的倡议,为新时代共同 建设海洋家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中 国方案。在此指引下,"海上丝绸之 路"连续成为2014、2015、2016年厦门 国际海洋周主题中的关键词;2022年 以来,海洋周启用连续使用至今的新 主题"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 共筑海 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周主题战略定 位越发清晰,品牌价值不断凸显。 2024年,在与东亚海环境管理伙 伴关系组织(PEMSEA)长期合作的 背景下,当年的东亚海大会落地厦 门,与厦门国际海洋周融合举办。大 会开幕式 ...
 第十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福建莆田开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04 09:25
苏辉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向出席论坛的海内外嘉宾表示问候。苏辉说,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福建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妈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 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更与全人类追求 和平、友善的理念相融相通。如今,越来越多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人民,从妈祖文化中获得心灵慰 藉,更以平等对话、互学互鉴的方式,共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本届论坛的举办,必将进一步推动妈 祖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探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和合共生之道,在交流中增进理解,在 互鉴中彼此成就,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11月2日,第十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 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本届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 主办,以"大爱和平·文明互鉴"为总主题,以"命运与共·和合共生"为年度主题。 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中国社会科学 院副院长赵芮、全国妇联书记处书 ...
 三个创新故事,看金融活水澎湃海洋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04 09:25
"这样的服务,企业欢迎,企业需要。"2020年,一家研发海洋声呐探测设备的民营企业,在突破诸多技 术难题后,面临着国产化替代的"最后一公里"。 "在一次投融资路演中,我们得到72家投资机构关注,最终获得超亿元战略投资。"浙江星天海洋科学技 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晓阳说,如今该公司已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苏晓阳口中的"路演",是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举办的"面向海洋中 小企业投融资路演"。 至今,海洋产业投融资路演系列活动已开展10年,服务涉海企业和团队超200家,"十四五"以来完成 IPO上市海洋领域企业160家、融资规模超2200多亿元。截至今年8月底,"蓝色100"股票指数较2024年年 末上涨26.98%。 近日,记者采访了几家曾参与投融资路演的海洋企业,听他们讲述成长中的金融故事。 为中小企业搭把手 打通企业投资大、风险高、融资难"堵点" 5月,巴基斯坦国家海道测量局代表团访问星天海洋公司,双方就深化水下测绘领域合作开展交流。 平稳入水、精准指令,3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探测产品在海域现场演示,高效捕捉水下地形地 貌、目标物信息数据,并将数据信息实时展示于监控屏幕。 ...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经济同比增长5.6%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04 09:25
主要海洋传统产业发展向好。海洋船舶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海洋交 通运输业稳步发展,海洋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5.7%、6.2%,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 1.7%,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6.5%。海洋旅游业持续复苏,增加值同比增长7.0%。海洋客运量和旅客周 转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3.8%;邮轮旅游热度不断攀升,全国邮轮港口接待旅客205万人次,同比增长 28%。 海洋资源供给水平稳步提升。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 6419亿元。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17.7%,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 42.1%。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海洋药物研发 有序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LY104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海洋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全国首个 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深圳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自主研发的海洋工程柔性制造 智能焊接机器人在天津完成集成并进入测试验收阶段。涉海金融市场释放积极信号,18家涉 ...
 广州海洋地调局研发高精度测试分析系统 样品可全流程保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03 17:00
在功能集成方面,该系统的主机集成了泰思肯聚焦双束电镜、布鲁克能谱仪、阴极荧光探测器、威泰克 同舱原位拉曼光谱系统,并配置了二维—三维重构软件,可实现微纳米级别的原位 FIB-SEM断层三维 重构以及微观结构、元素、孔隙、矿物、晶体结构等系列特征的观测和数据分析。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研发的冻双束共聚焦电子显微镜—同舱原位拉曼一体化系统 通过评审验收,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集成度高、操作稳定,能实现样品全流程保真,满足高精度测试 与分析需求。 该套系统适用于天然气水合物、大洋钻探、非常规储层、月壤、生物等对温度、压力、氧气、水蒸气等 有特殊要求的样品,投入使用后将极大提升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南海油气勘探和地球深部研究等领域的 测试分析水平。 在样品保真方面,该系统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真空冷冻机械切割—抛光系统,结合菲肖尼低温真空氩离 子抛光系统和喷镀设备,可在真空低温条件下对样品进行机械抛光、氩离子抛光与镀膜等前处理;同时 利用来自英国的冷冻传输系统,可在超低温环境下完成样品转移和上机测试的全过程。 ...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03 13:14
10月26日,莫干山地信实验室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召开。会议听取了莫干山地信 实验室建设运行情况汇报和浙江省、自然资源部关于支持莫干山地信实验室高质量发展的有关安排,审 议了实验室有关重要事项。自然资源部部长、莫干山地信实验室领导小组组长关志鸥,浙江省省长、领 导小组组长刘捷,浙江省常务副省长、领导小组执行组长徐文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自然资源部副 部长、领导小组执行组长庄少勤主持。 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实验室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自然资源部和浙江省相关单位负责人 参加会议。(记者 吕苑鹃) 会议充分肯定了实验室一年来建设运行取得的成绩:战略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新格局初步形 成,赋能新质生产力取得初步成效。 会议明确,实验室要以支撑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运行、支撑部重点工作开展、支撑浙江 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深化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密切国际合作,打造世界一流地理信息科技创 新高地和开放式国际合作中心。一要密切与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合作,坚持同题共答, 加快研发更多面向全球的公共服务产品,助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二要聚焦重点,围绕  ...
 2025年度全国海洋观测技术培训会收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31 19:13
 培训会概况 - 2025年度全国海洋观测技术培训会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与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下属的海洋观测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 [1] - 培训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吸引近80名专家与技术骨干现场参训,另有300余人通过线上方式参训 [1] - 会议组织参会代表赴四川防灾减灾教育馆进行现场考察与操作演练,以增进对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作的直观理解 [7]   培训内容与师资 - 培训内容紧密围绕业务化工作及新技术应用需求,涵盖海洋观测系统发展、大型浮标运维、海洋站分级管理、温盐深测量、无人机遥感应用、设备集成平台构建及无线电管理等课程 [1] - 课程内容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邀请了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东海预报减灾中心、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的资深专家进行专题授课 [1]   组织理念与未来展望 -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始终聚焦海洋环境观测监测业务化工作需求,坚持“内容更新、形式创新、注重实效”的工作理念组织培训 [10] - 该系列培训会议赢得了全国海洋环境观测监测业务化工作者的充分认可 [10] - 未来公司将继续紧跟技术发展步伐,持续优化培训内容与形式,以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助力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 [10]
 以案说法|当“有约在先”遇到“自始无效” ——从一宗案例看土地出让金返还合同的效力认定及处置原则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31 11:05
 案件核心事实 - 2011年10月,某地政府与游某签订协议,约定土地出让价格为每亩70万元,高出部分政府同意全额返还作为科研资金奖励 [2] - 游某通过竞标取得土地后,政府未履行协议,游某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判令政府履行协议 [2] - 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判决认定协议无效,理由是该协议以不正当方式强化游某竞争优势,损害其他竞买者权利,违反土地出让公开公平原则,损害国家利益 [2]   合同效力法律分析 - 约定返还土地出让金的合同因违反公开公平原则,本质上系串通行为,扰乱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秩序 [3] - 此类协议导致国家土地出让收入减少,损害国家利益,违反了《民法典》第三百四十七条等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3]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法官会议纪要及司法实践,约定返还土地出让金的合同一般被认定为无效 [4]   招商引资政策规范 - 中央政策严禁各地在招商引资中违规实施土地等优惠,不得突破国家规定的红线底线违规实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6] - 政策要求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引导工作重点从拼土地政策优惠转移到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水平上来 [6] - 政府应认真履行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因公共利益需要改变政策承诺的,应依法对经营主体的损失予以补偿 [7]   信赖利益与责任承担 - 对于无效的土地出让金返还协议,当事人请求继续履行合同或承担违约责任的,司法机关不应支持 [8] - 政府作为协议一方具有政策信息优势,相对人基于对政府的信赖签订合同,其信赖利益应受保护 [8] - 协议无效时,政府若存在过错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相对人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但不包括预期收益 [8]   合法合规操作建议 - 政府在招商引资协议中不得约定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第三方参与竞买土地,或向企业返还土地出让金等条款 [9] - 对于重大战略项目,政府可约定以土地出让价格差额作为计算政府补贴依据,以优惠政策方式实现支付,但不应体现在出让合同中 [9] - 地方可通过作价出资、先租后让等方式降低企业先期用地成本,实现合法合规的招商引资 [9]
 以案说法|工程项目采出的普通砂石土等矿产品如何规范处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31 11:05
 核心观点 - 某市城区一露天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因安全隐患整改后,矿业权人持续越界采矿,导致政府撤销违规审批并追责问责,同时追缴违规处置矿产品的价款并移送执法部门查处 [1] - 矿山采矿不规范,矿业权人为快速收回投资成本,未实施科学开采,导致“半边山、一面墙”安全隐患,且早期规划限制出让总量也埋下安全隐患 [1] - 政府违规审批处置矿产资源,违反国家关于矿产品必须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处置的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 - 存在借生态修复、土地整治等工程名义违规处置矿产品的普遍问题,需从源头管控并融入智能化监管 [3][4]   矿山采矿管理问题 - 矿业权人开采方式不规范,急于收回投资成本,未实施科学合理开采或未严格按照审批方案采矿,留下“半边山、一面墙”安全隐患 [1] - 矿业权人为经营利益最大化,选择性开采产量大、含泥少的矿种,增加安全隐患,且自备少数管理团队,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无决策权 [2] - 早期矿山规划受当时法规政策影响,在规定开采年限内限制出让总量,导致遗留开采安全隐患 [1]   政府监管与审批漏洞 - 城区政府违反国家政策,未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直接以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方式处置矿产资源110.43万吨,收取收益款480万元,属于违规审批 [1][2] - 以工程项目整治为名实施采矿,将安全隐患整治工程直接交由矿业权人实施,不符合工程招投标规定 [2] - 监管部门包括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信息共享不足,同向监管机制不完善 [2]   违规处置矿产品形式 -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中,违规审批将剩余矿产品由施工企业以料抵工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 - 借平整场地、土地整治、设施农用地等名义违规处置矿产品,规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定 [3] -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红线范围内擅自处置多余矿产品,或未取得采矿许可异地开采,均属违法采矿 [4]   工作建议与监管改进 - 采用“互联网+”监管服务方式,建立执法监管系统模块,实现从矿山出让到生态保护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杜绝人为干扰 [5][8] - 各级政府需严格落实矿产品处置审批要求,剩余普通砂石料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县级以上政府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处置 [5] - 各监管部门包括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应同向形成合力,信息共享互通,依法查处违法采矿行为 [7][8] - 矿业权人须严格制定开采设计方案并经第三方审核,引进先进采矿技术,落实“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