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Cell: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甘海云团队揭示ecDNA维持的关键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4-28 16:44
染色体外DNA (ecDNA) 的生物学特性与肿瘤关联 - ecDNA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存在的环状DNA分子,在30%-50%的恶性肿瘤患者中被检测到 [2] - ecDNA可携带完整的致癌基因(如MYC、EGFR)及其增强子序列,当这些基因从染色体脱落并环化形成ecDNA后,表观遗传修饰记忆丢失,导致癌基因异常激活 [2] - 携带ecDNA的肿瘤患者往往表现出更高恶性程度、更强治疗抵抗和更差临床预后 [2] ecDNA复制与维持机制研究突破 - 研究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稳定携带EGFR基因完整拷贝的ecDNA细胞系 [4] - 创新性结合体外人工染色体组装技术,构建了模拟临床患者来源的人工ecDNA分子,解决了缺乏严格匹配的ecDNA阳性/阴性对照的难题 [4] - 通过EdU处理基因工程细胞系,获得了ecDNA在活细胞内进行自主复制的直接证据 [6] ecDNA与DNA损伤应答的双向调控关系 - 携带ecDNA的细胞表现出更严重的基因组不稳定特征,DNA双链断裂(DSB)水平显著升高 [7] - ATM激酶介导的DNA损伤应答通路在ecDNA阳性细胞中被特异性激活 [7] - ecDNA的稳定维持高度依赖特定的DNA损伤修复途径,特别是替代性非同源末端连接(alt-NHEJ)通路 [11] - 特异性抑制alt-NHEJ能显著降低细胞内ecDNA的丰度,可能成为选择性清除肿瘤细胞中ecDNA的有效手段 [11] 潜在治疗策略探索 - 使用携带ecDNA的细胞对DDR关键因子如ATM、CHK、TOP1等抑制剂更加敏感,这些抑制剂能够显著降低细胞内ecDNA含量 [14] - 靶向ecDNA维持过程很有可能成为携带ecDNA肿瘤的通用治疗手段 [14] - 基于ecDNA分子特征开发的靶向药物或将成为30%-50% ecDNA阳性肿瘤患者的精准治疗选择 [15] 研究意义与拓展应用 - 揭示了ecDNA通过平衡态调控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临床转化提供了新靶点 [15] - 环状DNA复制维持机制可能拓展肿瘤生物学的认知边界,提示HPV等DNA病毒的复制可能同样依赖类似DDR通路调控模式 [15] - 为病原体环状DNA复制机制研究开辟新方向,为抗病毒治疗策略研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15]
最新研究显示,每天三分钟的适度活动,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
生物世界· 2025-04-28 12:04
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偶然身体活动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头号致死病因,传统指南基于结构化运动的保护作用制定,但参与率低且退出率高[2] - 偶然身体活动(IPA)指日常非刻意运动(如家务、步行购物),具有可行性优势,克服了结构化运动的障碍[2][4] - 悉尼大学研究显示,老年人每天3分钟中度IPA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2] 研究设计与人群分析 - 研究评估IPA不同强度与心血管事件(MACE)及死亡率的关联,采用英国生物样本库24139名不运动者数据(女性56.2%,平均年龄61.9岁)[4] - 通过机器学习分类器计算IPA能量消耗及强度(VIPA、MIPA、LIPA),随访7.9年记录908例MACE、223例心血管死亡[4] - IPA与风险呈L型关联,35-38千焦/千克·天时风险最低(MACE风险比0.49,心血管死亡率0.33,全因死亡率0.31)[4] 活动强度与健康等效性 - 重度IPA(VIPA)每天14分钟或中度IPA(MIPA)每天34-50分钟时心血管死亡风险最低(中位VIPA 4.6分钟风险比0.62,MIPA 23.8分钟风险比0.50)[6] - 1分钟VIPA等效于2.8-3.4分钟MIPA或34.7-48.5分钟LIPA,轻度IPA(LIPA)需>130分钟/天才显著降低风险[6] - 研究建议通过日常零碎活动(如做饭、打扫)替代规律运动以降低心血管风险[6]
Nature:类器官重磅突破,首次生成具有代谢功能的成人肝细胞类器官,为肝病建模和治疗带来新平台
生物世界· 2025-04-28 12:04
肝脏类器官研究突破 - 庆应义塾大学团队成功从冷冻保存的成人肝细胞培养出具有代谢功能的肝细胞类器官,突破传统肝细胞仅维持1-2周功能的限制[2][3] - 使用抑瘤素M(OSM)处理使肝细胞类器官增殖量达百万倍,并维持分化能力长达半年[2][3] - 类器官形成类似肝脏的索状结构和胆小管网络,具备葡萄糖、尿素、胆汁酸、胆固醇等合成功能,代谢能力与体内肝细胞相当[4] 技术机制与功能验证 - Wnt/STAT3信号通路联合激活实现肝细胞类器官长期自我更新,YAP激活促进增殖但会导致胆管细胞分化[3] - OSM激活的STAT3既能诱导肝细胞增殖(百万倍),又抑制胆管化生并维持肝脏特性[3] - 类器官成功异种移植至肝功能失调小鼠体内,完全替代原有肝细胞并恢复功能[9] 疾病建模与治疗潜力 - 类器官可模拟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药物治疗后脂质消失,为肝病研究提供新模型[6] - 通过基因编辑构建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模型,推动遗传性肝病研究[6] - 冷冻保存的肝细胞转化为类器官可恢复增殖能力,移植实验显示再生治疗潜力,规模化后或改变肝移植格局[6]
Cell子刊:诺奖团队揭开CRISPR基因编辑效率之谜
生物世界· 2025-04-27 16:20
CRISPR-Cas9基因编辑效率研究 核心观点 - CRISPR-Cas9基因编辑效率差异的核心机制在于PAM识别与DNA解旋的平衡,高效的编辑依赖于优化的两步靶标捕获过程[2] - 研究颠覆了"PAM越宽松越好"的传统认知,提出特异性与效率的精准平衡是关键[14] - 未来基因编辑工具应构建多样化的"PAM工具箱",而非追求万能工具[14] Cas9的"两步走"策略 - Cas9通过两步精准定位DNA靶点:PAM识别(如NGG序列)和DNA解旋形成R-loop结构[6] - 野生型Cas9采用"快而松"策略:快速扫描非目标位点后迅速释放,找到正确靶点后高效解旋[6] 宽松版Cas9的缺陷 - SpRY等PAM-relaxed Cas9变体可识别几乎所有PAM序列,但存在严重效率问题[8] - SpRY与非目标DNA结合过紧,在错误位点反复停留,解旋效率仅为野生型的1/3[9] - 存在竞争时SpRY编辑效率暴跌200倍,而野生型几乎不受影响[9] - 单分子追踪显示SpRY在靶点处频繁解旋失败,源于过强的初始结合力导致能量屏障升高[10] 基因编辑器优化法则 - 弱化非特异性结合避免被无效位点困住[12] - 通过设计突变加速靶点解旋,降低DNA解旋能量壁垒[12] - 在PAM识别与解旋速度间寻找最佳平衡点[12] - 实验验证:靶点旁引入"DNA气泡"可使SpRY效率恢复至野生型水平[12] 未来研究方向 - 开发"智能扫描"工具,在扩展靶点范围的同时保持高速搜索[17] - 优化古细菌来源的IscB/TnpB等新型编辑器[17] - 推动遗传病治疗、作物改良等应用场景的安全高效编辑[17]
Cell子刊:人体试验证实,蒸煮比烧烤更健康,烹饪方式影响心血管代谢
生物世界· 2025-04-27 08:36
超加工食品与烹饪方式研究 - 超加工食品消费量大幅上升与多种慢性疾病发生呈同步增长态势但具体因果机制仍不清楚[2] - 热处理是食品工业首选方法加热时形成可逆美拉德反应产物最终稳定为膳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dAGE)[2] - 煮和蒸产生的dAGE量较低而烘焙和烧烤因高温干热产生较多dAGE[2] 烹饪方式对生物学影响 - 随机交叉试验显示相同食材下烹饪方式会改变食物生物学影响[4] - 煮和蒸等低AGE烹饪方式可改善脂质谱并提高血清蛋白4E-BP1水平(4E-BP1对健康寿命有积极影响)[9][10] - 烧烤和烘烤等高AGE烹饪方式会增加粪便丁酸盐水平(提示肠道微生物代谢或吸收改变)[9][13]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机制 - 羧甲基赖氨酸(CML)等是主要dAGE指标会引发蛋白质交联改变结构功能[4] - AGE通过受体相互作用触发炎症级联和氧化应激未被吸收部分可能调节肠道菌群[4] - 降低dAGE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LDL胆固醇减少炎症标志物但现有研究结果不一致[5] 研究设计与行业启示 - 严格控制的交叉研究首次全面评估仅烹饪方式改变对AGE水平的影响涵盖全身和肠道结果[7] - 当前饮食指南侧重食材而非烹饪方法但研究显示低AGE烹饪应纳入心血管预防策略[12][13] - 需在食品工业和预防医学中重新评估烧烤等传统推荐烹饪方式的长期健康影响[5][13]
欲长寿,先自宫?研究证实雄激素是长寿的关键阻碍,阉割可延长寿命
生物世界· 2025-04-27 08:36
性别与寿命差异 - 全球范围内男性平均寿命比女性短5-10年,2022年中国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6.5岁,女性为82.9岁 [3] - 历史数据显示朝鲜太监比正常男性平均寿命长14-19年,中国太监平均寿命达71岁,而帝王平均仅40岁 [3] 雄激素对寿命的影响机制 - 青春期前阉割消除小鼠两性寿命差异,降低雄性早年到中年死亡率,延长平均寿命至与雌性相当 [4][6] - 阉割后雄性小鼠生长速率变慢但体重增长持续时间延长,最终体重高于同龄正常雄性 [8] - 阉割减弱雄性早期体重与寿命负相关性,使各项指标趋近雌性 [8][10] 表观遗传学证据 - 阉割公羊DNA甲基化修饰呈现雌性特征,表观遗传时钟走速更慢,寿命延长 [11][13][15] - 雄性激素敏感CpG岛随年龄呈现低甲基化趋势,阉割后与雌性一样保持稳定 [16][18] - 含雄性激素受体组织(皮肤/肾脏/大脑)的DNA模式在两性间差异显著 [19]
你能单腿站多久?这个简单的动作是衡量身体衰老的明确指标
生物世界· 2025-04-26 15:57
平衡能力与健康关联性研究 - 单腿站立能力被证实为预测中老年人整体健康和长寿的关键指标 50岁及以上人群若无法完成10秒单腿站立测试 其7年内死亡风险增加一倍[3] - 2022年《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研究显示 对1702名51-75岁个体的跟踪发现 未通过测试者死亡率显著更高[3] - 2024年梅奥医学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非惯用腿单腿站立能力是神经肌肉衰老的最佳指标 该能力随年龄增长显著下降[4] 平衡能力的生理机制 - 平衡维持依赖多系统协同:视觉定位环境信息 内耳感知头部位置变化 本体感觉系统反馈关节/肌肉状态 大脑整合信息后触发自动调节反应[8] - 肌肉力量与协调能力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衰退会直接增加跌倒风险[9] - 肥胖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等慢性病会加速平衡系统退化[10] 平衡训练方法 - 针对性训练包括单腿站立 直线行走 不稳定表面训练等 瑜伽和太极可显著提升稳定性与协调性[12] - 遵循"用进废退"原则 持续锻炼能延缓肌肉力量 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的衰退[12] - 将平衡训练纳入日常计划可降低跌倒风险 促进健康衰老[13] 研究数据支撑 - 两项关键研究分别发表于《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和《PLOS One》 样本覆盖1742名中老年人 跟踪周期达7年[3][4] - 研究首次确立平衡能力相较于步态 握力等传统指标对衰老更具预测价值[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