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我国学者发现全新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Floatptosis
 生物世界· 2025-10-27 16:0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0 年, 张义 团队 研究团队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体内分离出一株 Bergeyella cardium 突变株 (BCV) 。与原始菌株相比,BCV 表现出更强的血清抗性和 致病能力。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 BCV 可诱导 巨噬细胞 产生独特的胞质空泡化细胞死亡和轻微的凋亡样细胞死亡,研究团队将这种细胞死亡方式命名为—— Floatptosis ,这一细胞死亡过程以溶酶体融合相关终止 ( F used L ysosome- a ssociated t ermination ) 为特征,且可被钠通道抑制剂 阿米洛利 特异性抑 制。 实验证实,BCV 分泌的外膜囊泡 (OMV) 或其携带的桶状膜蛋白成分 (包括脂质运载蛋白、β-桶状结构及PorV蛋白) ,通过转染方式足以显著诱导胞质空泡 化表型。分子机制研究显示, SLC9A9 通过促进空泡融合,在 BCV 感染、OMV 及桶状蛋白触发的空泡化死亡通路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 细菌病原体已进化出多种机制来调控宿主细胞死亡、逃逸宿主免疫并建立持续性感染。 2025 年 10 月 21 日, 山东大学 高等医学研 ...
 Nature系列综述:毛超/甘波谊等系统揭示铁死亡、铜死亡及二硫死亡在癌症治疗中的前景
 生物世界· 2025-10-27 16:00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该综述 强调了代谢性细胞死亡在癌症中的复杂性和双重作用,并提出了如何利用这些细胞死亡过程来开发创新、靶向癌症疗法的看法。 细胞死亡 是维持机体稳态的基本生理程序,从胚胎发育到疾病防御,细胞的有序清除保障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过去数十年间,对经典 凋亡 ( Apoptosis ) 的研究最为深入,随后科学家又陆续识别出由炎症小体驱动的 焦亡 ( Pyroptosis ) 以及受体信号介导的坏死性凋亡 ( Necroptosis ) 等多种程序性细胞死亡 形式。 然而,肿瘤细胞常常"狡猾"地规避这些传统的细胞死亡通路,导致其无限增殖与治疗抵抗,因此,寻找肿瘤细胞的"阿喀琉斯之踵",一直是癌症治疗领域的核心 挑战。 随着代谢学与肿瘤学的深度融合, 代谢性细胞死亡 ( metabolic cell death ) 逐渐成为研究新焦点。这类死亡不依赖于特定的"执行蛋白"触发,而是源于代谢 稳态的崩溃——或是关键营养物质匮乏,或是有害代谢物异常蓄积引发"代谢短路",最终共同导向不可逆的细胞死亡。其中, 铁死亡 ( Ferroptosis ) 是研究 最为深入的类型;此后, 铜死亡 ( Cupr ...
 Nature子刊:同济大学朱融融/程黎明团队构建新型脊髓类器官,可修复脊髓损伤并恢复运动能力
 生物世界· 2025-10-27 12:23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基于干细胞的神经组织工程和脊髓类器官,在 脊髓损伤 ( Spinal Cord Injury, SCI) 的修复方面展现出希望。然而,天然脊髓具有细胞异质性和典型的立体结 构,这使得在类器官结构中重现其特征变得困难,因为这需要包含细胞组成、节段组织和背腹特征的组装。 2025 年 10 月 24 日,同济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朱融融 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程黎明 教授团队合作 ( 朱颜菁 、 黄蕊奇 、 于立群 为论文共同第 一作者 ) ,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上发表了题为: Engineered thoracic spinal cord organoids for transplant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成功构建了 具备胸段脊髓区域异质性和成熟神经回路结构的 工程化胸段脊髓类器官 (engineered thoracic spinal cord organoid,简称为 enTsOrg) , 移植的 enTsOrg 在因完全脊髓损伤而瘫 ...
 中国博后一作Nature论文:发现唐氏患儿先天性心脏病高发的致病基因
 生物世界· 2025-10-27 12:23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唐氏综合征 ( Down syndrome, DS) ,也叫做 21 三体综合征 ,在每 700 例活产婴儿中约有 1 例, 其发生率随母亲年龄增长而增加,是最常见的遗传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形式,患者多出来了一整条或部分 21 号染色体。 唐氏综合征患儿常伴有神经、肌肉骨骼和颅面发育异常, 唐氏综合征 患儿中约有 50% 会出现 先天性心脏 缺陷 (CHD) , 房室管 (AVC) 缺损 是 唐氏综合征 患儿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缺陷类型,其在 唐氏 综合征患儿中出现的概率,是 普通人群的约 1000 倍。然而,具体是哪个基因或哪些基因的拷贝数增加导 致了唐氏综合征 患儿的这一出生缺陷,目前还不清楚,这也限制了开发针对性治疗方法的能力。 2025 年 10 月 22 日, Gladstone 研究所博士后 Li Feiya 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 Myocardial reprogramming by HMGN1 underlies heart defects in trisomy 21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位于 21 号染 ...
 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合作Cell论文:癌细胞通过劫持痛觉神经,实现免疫逃逸
 生物世界· 2025-10-27 12:23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考虑到 癌症 的复杂性以及它所引发的免疫反应,癌症可以被视为一种全身性疾病。调动包括外周血、肿瘤引流淋巴结 (TDLN) 、脾脏和骨髓在内的全身免疫 反应,对于抑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这一机制在当前免疫治疗时代已被应用于肿瘤学实践。 然而,癌细胞会利用细胞内、细胞间以及器官间的活动来逃逸局部和全身免疫监视。然而,癌细胞如何利用远端组织和器官来逃逸全身免疫监视,在很大程度上 仍不清楚。 2025 年 10 月 24 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樊嘉 院士、 季彤 教授、 周俭 教授、 孙云帆 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张陈平 教授团队 合 作 ( 张誉 、 郭毅波 、 刘喆麒 、 孙仪庭 、 杨溪 为共同第一作者 ) ,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Cancer cells co-opt an inter-organ neuroimmune circuit to escape immune surveillan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揭示,免疫压力下的肿瘤细胞可"劫持" 痛觉神经 以远程抑制 肿瘤引流淋巴结 ( TDLN ) 中 ...
 Nature头条:揭开“猫屎咖啡”独特风味背后的奥秘
 生物世界· 2025-10-27 08:3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即使不常喝咖啡的人,可能也听说过一种特殊的咖啡—— 猫屎咖啡 ( Civet Coffee ) ,这是一种 麝香猫 的消化过程为特色的奢侈品咖啡,其由麝香猫吞食后 排出的未完全消化的咖啡豆 经清洗、烘焙后制成,售价可达普通咖啡的 100 倍以上。 猫屎咖啡被形容具有 坚果味、巧克力味、泥土味甚至鱼腥味,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想知道猫屎咖啡独特风味背后的原因。 近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在其官网头条报道一项最新研究 ,该研究显示, 麝香猫食用并排出的咖啡豆中富含两种常用作乳制品调味剂 的脂肪酸—— 辛 酸 和 癸酸 ,这可能是猫屎咖啡具有独特风味的奥秘。 猫屎咖啡原产地为 印度尼西亚,如今在亚洲多个国家均有生产。2007 年底上映的好莱坞电影《 遗愿清单 》介绍了这种独特的咖啡,让其在全球走红。 亚洲棕榈麝香猫 ( 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 ) 会吃咖啡树的果实,人们可以从它们的粪便中捡出未完全消化的种子 (即咖啡豆) 。然后将这些咖啡豆烘 烤制成具有独特风味的咖啡——猫屎咖啡,这种制成的咖啡豆每公斤售价可超过 1300 美元,一杯 ...
 再生医学里程碑!上海九院李青峰/黄如林团队全球首次实现脂肪跨胚层再生,登上中国工程院院刊 Engineering
 生物世界· 2025-10-26 16:00
 技术范式突破 - 首创“组织→新组织”重编程新范式,无需细胞层面操作即可直接激活成人脂肪组织的内源性跨胚层分化潜能[4] - 实现从“细胞操作”到“组织直接再生”的范式跃迁,规避传统类器官构建技术导致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和微环境损伤[3][4]   核心技术优势 - 组织层面重编程完整保留脂肪组织中多类细胞的生态位和协同稳态,规避细胞操作导致的基因组不稳定风险[7] - 突破胚层限制,首次将脂肪组织定向分化为内胚层功能性胰岛类器官和外胚层神经样组织(TUJ1+/GFAP+阳性率>85%)[7] - 重编程全程无细胞多能态和传代过渡,体内长期试验无致瘤性,结合患者自体来源实现个性化安全再生疗法[7]   骨髓类器官应用 - 功能性人源化骨髓类器官植入小鼠皮下12周发育为约30mm³骨化中心,精准模拟天然骨髓微环境[9] - 其造血支持能力显著优于天然组织,移植人脐血CD34+细胞后人CD45+细胞嵌合率达67.12%,远超对照组鼠股骨的24.55%[9]   胰岛类器官应用 - 构建的胰岛类器官获得20.15% CP+ NKX6.1+功能性β样细胞,平均每器官含3000个,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量提升3.14倍(0.74→2.31 μIU/10³细胞)[10] - 移植至糖尿病模型鼠肾包膜下,两周内血糖恢复稳态并维持12周,血清人胰岛素分泌量增加1.6倍且应答加速,实现91天长期血糖调控[10]   神经样组织应用 - 神经球阶段Nestin阳性率>85%,分化后获得神经元谱系与神经胶质谱系,干性基因表达上调>8倍,神经元分化期标志物提升>6倍[11] - 首次实现脂肪组织向功能性神经样组织的跨胚层转化,为神经修复提供革新性平台[11]   产业化前景 - 脂肪组织作为“天然干细胞仓库”,每年全球抽脂手术可获取数吨生物材料,使患者用自身脂肪“定制”器官成为可能[13] - 该技术为糖尿病、血液病、神经损伤提供安全、经济、可规模化的治疗新策略,研究团队已启动糖尿病治疗的临床转化研究[13]
 大连医科大学再发Cell论文:SARM1作为新的DNA感受器,促进NAD+降解及细胞死亡
 生物世界· 2025-10-26 12:21
该研究 首次发现并证实了 SARM1 是新的 DNA 感受器, 其被 DNA 激活后,可促进 NAD + 降解及细胞死亡 ,更重要的是,敲除 SARM1,可阻断 小鼠 化疗引 起的神经病变 (CIN) 。这些发现揭示了 免疫识别新机制,也为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干预提供了潜在新靶点。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生命体通过 DNA 感知 ,构建了识别"非我"或"异常自我"的核心防御体系,这种机制跨越进化层级——从原核生物 (例如细菌) 的 CRISPR 等 DNA 识别防御系 统,到哺乳动物中复杂的 DNA 感知通路 (例如 cGAS-STING 通路) 。 在哺乳动物中,DNA 在不同的细胞环境中会引发从细胞因子生成到细胞死亡的免疫反应,这表明存在着多种不同的 DNA 感知机制,然而,我们对于这些机制尚 不完全清楚,这阻碍了治疗干预措施的实施。例如, 化疗药物通常以 DNA 为靶点,通过产生异常 DNA,激活相关免疫反应,来杀死癌细胞。但不幸的是, 30%-68% 的癌症幸存者会遭受 化疗引起的神经病变 ( chemotherapy-induced neuropathy, CIN) ,这凸显了了解其中 ...
 Nature Aging:胡洪波/张惠媛/吴玉章/胡佳团队绘制人类T细胞衰老图谱
 生物世界· 2025-10-26 12:21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年龄相关的胸腺退化,会增加老年人对癌症和感染的易感性,但其驱动机制及其对外周 T 细胞的影响仍不 明确。 2025 年 10 月 24 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胡洪波 、 张惠媛 、 胡佳 团队及陆军军医大学 吴玉章 院士团 队合作,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Aging 上发表了题为: Single-cell analysis of human thymus and peripheral blood unveils the dynamics of T cell development and aging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对来自婴 幼儿到百岁老人的 胸腺和外周血 样本进行了大规模 单细胞多组学 测序,构建了详尽的 人类免疫衰老图谱 。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衰老胸腺中早期祖细胞向 T 细胞发育的谱系潜能降低、炎性成熟 T 细胞积累 ; 还发现 胸腺微环境信号失调, 促进 早期胸腺祖细胞谱系潜能偏移,自身抗原呈递功能受损。该还成功开发了新型 免疫衰老时钟—— n-TIME 。这项研究为理解及干预免疫衰老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和理论框架。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单细胞测序 ...
 中国博后一作Nature论文:揭开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转变及相互作用
 生物世界· 2025-10-26 12:21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人类疟疾病源体—— 恶性疟原虫 ,仅依靠 按蚊 进行传播。在雌性按蚊吸血时被摄入体内后,绝大多数会在按蚊的中肠腔内死亡或在穿过上皮细胞时死亡。然 而,存活下来的 动合子 如何与中肠细胞相互作用并形成 卵囊 ,目前仍不清楚,而这些步骤对于最终产生成千上万个具有传染能力的 子孢子 至关重要。 2025 年 10 月 22 日,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 Flaminia Catteruccia 教授团队 (博士后 闫妍 为论文第一作者 ) ,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 了题为: Mapping Plasmodium transitions and interactions in the Anopheles femal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 双通道单细胞 RNA 测序 (dual scRNA-seq) 技术,首次系统描绘了 疟原虫 在 雌性按蚊 体内的发育转变及其与宿主组织的复杂相互作用图谱,为 深入理解疟疾传播环节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也为开发精准阻断疟疾传播的疫苗/药物提供了全新靶标。 与无性血液阶段相比,恶性疟原虫在蚊媒宿主体内的发育阶段虽对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