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南京农业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01 08:37
冠状病毒研究 - 研究团队从养殖水貂中分离并鉴定了一种新型MERS-CoV样水貂冠状病毒(MRCoV),该病毒使用ACE2受体进入细胞,并能感染水貂、蝙蝠、猴和人类细胞 [2][5] - MRCoV与SARS-CoV-2的RBD存在结构差异,但结合ACE2受体的位点相同,且SARS-CoV-2的蛋白酶抑制剂和聚合酶抑制剂能有效阻断MRCoV感染 [5] - 研究发现与MRCoV密切相关的蝙蝠冠状病毒HKU5-33S可通过两个氨基酸替换适应水貂ACE2,揭示了冠状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潜在机制 [5] 医学期刊与专题 - 《Nature Medicine》创刊30周年,聚焦医学的未来与挑战 [1][7] 基因治疗技术 - 星摩生物通过基因治疗技术研发,旨在改善千万中国人的视力问题 [8] 疾病监测技术 - 卡斯百科系列开发家用无线电设备,用于追踪和汇总神经退行性疾病进展数据 [9]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12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01 08:37
学术研究动态 - 2025年4月30日Nature期刊上线23篇论文,其中12篇由华人学者主导(通讯/第一作者)[2] - 哈佛大学Joel M. J. Tan团队发现DNA调控的细菌抗噬菌体防御机制[2] - 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合作揭示MERS-CoV样貂冠状病毒利用ACE2受体的机制[4] 材料与化学领域 - 南方科技大学夏海平团队合成金属中心平面[15]环烯结构[6] - 西安交通大学孙军院士团队通过相工程开发耐氢铝合金材料[13] 生物医学与健康 - 芝加哥大学研究显示饮食干预比微生物移植更有效恢复小鼠肠道菌群[8] - 四川大学陈大年团队发现细胞周期时长与致癌转化能力的关联[10] - 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团队分析全球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演变[16] - 斯坦福大学Joseph C. Wu团队通过抑制基质机械感受治疗心脏纤维化[20] 环境与生态 - 日本团队首次系统研究海洋地下微塑料分布特征[18] 神经科学与心理学 - 西奈山伊坎医学院揭示血清素和神经降压素在海马区对社会行为的调控作用[22] 农业与植物科学 - 杜克大学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解析植物根系适应土壤胁迫的机制[26] 医疗技术突破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机构开发无电池纳米流体贴片用于内脏器官细胞递送[24]
Cell重磅发现:打疫苗就像买房,位置很重要!
生物世界· 2025-04-30 14:06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免疫接种,是将无害的病原体版本 (疫苗抗原) 引入人体,它会经过淋巴结,淋巴结就像免疫"训练营", 训练人体抵御真正的病原体。 疫苗通过诱导长寿命 浆细胞 (PC) 分泌中和抗体以及生成 记忆 B 细胞 (Bmem) ,从而预防反复感染和 疾病。长寿命浆细胞已分化到终末阶段,只能分泌靶向最初抗原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固定的抗体。相比之 下,Bmem 有可能在被膜下增殖灶 (SPF) 中迅速分化为短寿命浆细胞,或者重新进入次级生发中心 (GC) ,进一步多样化其 B 细胞受体 (BCR) ,以提高其对原始抗原的亲和力,并扩大其对抗原变体的 特异性。后者对于弱交叉反应性的记忆 B 细胞获得针对快速变异的呼吸道病原体的更高亲和力至关重要。 因此,浆细胞 (PC) 与记忆 B 细胞 (Bmem) 之间的命运抉择对于疫苗接种的效果以及有效体液免疫的 形成至关重要。 2025 年 4 月 28 日,澳大利亚 Garvan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Macrophages direct location-dependent recall of B c ...
Nature Cancer:山东大学姜新义/史本康团队开发原位CAR-巨噬细胞疗法,用于肾癌治疗
生物世界· 2025-04-30 08:09
CAR-M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突破 -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原位CAR-M细胞疗法,通过原位工程化的嵌合IL-2受体增强CAR-M细胞的肿瘤杀伤活力,用于肾细胞癌的治疗[2] - 该疗法通过合成的IL-2受体调节CAR-M细胞的促炎表型,有利于抗肿瘤免疫治疗,并在其他实体恶性肿瘤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6] 技术原理与实验成果 - 研究团队定制脂质纳米颗粒(LNP)将双环形RNA引入巨噬细胞,生成具有共刺激信号功能的CAR-M细胞[4] - CAR-M细胞内炎症信号通路可通过合成的IL-2受体被IL-2治疗剂激活,诱导其向抗肿瘤表型转变[4] - 在肾癌小鼠模型中,水凝胶介导的LNP与IL-2联合治疗可重塑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并促进肿瘤消退[4] 行业评价与前景 - Nature Cancer期刊配发新闻与观点文章指出,CAR-巨噬细胞疗法在实体瘤临床前模型中已展现出良好活性[7] - 该研究将CAR技术与脂质纳米颗粒(LNP)相结合,实现体内巨噬细胞工程改造,生成具有持续肿瘤杀伤活性的促炎性CAR-巨噬细胞[7]
祝贺!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生物世界· 2025-04-30 08:09
美国国家科学院新当选院士 - 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 是世界顶级学术机构之一 旗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发表原创研究成果的重要国际期刊 [1] - 2025年新增120名院士和30名外籍院士 表彰其在原创性研究方面的持续杰出成就 [2] - 此前中国科学家袁隆平 施一公 颜宁等11人曾当选外籍院士 [2] 屠呦呦学术成就 -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4] - 青蒿素在20世纪80年代治愈大量中国疟疾患者 被世卫组织列为一线抗疟方案 [4] - 青蒿素复合疗法使非洲疟疾致死率下降66% 5岁以下儿童疟疾死亡率下降71% [4] 华裔科学家当选名单 - 本次共9位华裔学者当选 涵盖神经外科 工程学 微生物学 统计学等多个领域 [6] - 主要来自加州大学 斯坦福大学 哈佛大学等顶尖院校 包括张复伦 范汕洄 刘军等教授 [6]
Nature子刊:张维绮/曲静/刘光慧/姚艳团队开发逆转心脏衰老基因疗法,实现衰老心脏的年轻化
生物世界· 2025-04-29 17:50
心脏衰老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首次揭示RNA结合蛋白ARID5A通过稳定MAVS mRNA激活炎症反应驱动心脏衰老的新机制[2] - 靶向抑制ARID5A的基因疗法在体内成功逆转心脏衰老表型实现"年轻化"效果[2] - ARID5A-MAVS信号轴被确认为延缓心脏衰老及防治年龄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全新靶点[2] 人类心脏衰老特征 - 衰老心脏呈现纤维化、心肌细胞肥大和血管网密度降低等组织层面变化[5] - 单细胞图谱显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心肌细胞为衰老敏感细胞类型[5] - 衰老过程中炎症通路显著激活伴随免疫细胞浸润增加形成慢性炎症微环境[5] ARID5A作用机制 - ARID5A在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中随年龄增长显著上调[5] - ARID5A通过延长MAVS mRNA半衰期激活NF-κB和TBK1信号通路[5] - 该蛋白形成表观转录调控-炎症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脏功能衰退[5] 基因治疗验证 - 老年小鼠注射ARID5A shRNA后心肌纤维化面积下降66%[6] - 治疗组射血分数提升33%且运动能力显著增强[6] - 首次在哺乳动物证实抑制单一基因可系统性逆转心脏衰老[6] 研究团队与意义 - 研究由中科院多个研究所与北京安贞医院合作完成[8] - 揭示了表观转录调控促进衰老-炎症循环的新机制[8] - 为心脏衰老干预策略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8]
Cell子刊:我国学者利用“后生元”破解便秘难题,效果超越益生菌
生物世界· 2025-04-29 15:28
慢性便秘治疗新突破 - 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胃肠道疾病,常伴有肠道炎症,传统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整、排便习惯教育和非处方泻药,但近半数患者对泻药引起的肠胃不适表示不满 [2] - 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教授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研究,揭示后生元制剂Probio-Eco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代谢物"双通路显著改善慢性便秘 [2] - 这项历时2年、覆盖110人的临床试验可能改写全球6亿便秘人群的治疗方式 [2] 后生元技术优势 - 后生元是益生菌发酵后的代谢产物,无需活菌即可起效,含有琥珀酸、5-羟色氨酸等30多种活性成分 [6] - 相比传统益生菌,后生元具有耐储存、见效快、可绕过抗生素干扰等优势 [6] - 后生元制剂可常温保存18个月,比需要冷藏的益生菌更具商业应用潜力 [14] 临床试验结果 - 研究采用9周交叉试验设计,纳入110名符合罗马IV诊断标准的慢性便秘患者 [8] - 后生元治疗组完全自发排便频率提升19%,排便费力评分降低32% [10] - 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腹胀烦恼减少27%,身体不适感下降26% [10] - 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安慰剂组更低(5例vs7例) [10] 作用机制解析 - 通过琥珀酸-短链脂肪酸轴显著提升丙酸、丁酸等"肠道润滑剂",刺激肠壁分泌保护性粘蛋白MUC2,效果比直接补充益生菌高3倍 [12] - 色氨酸双通路:5-羟色氨酸转化为血清素激活肠道动力,3-吲哚丙烯酸激活AhR受体减少肠道炎症 [12] - 小鼠实验中粪便含水量恢复86%,碳末排出时间缩短40%,肠屏障基因Claudin-1表达提升2.3倍,炎症因子IL-6下降58% [13] 产业化前景 - 研究首次实现"临床-动物-多组学"三维验证,Probio-Eco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14] - 该技术不仅适用于慢性便秘治疗,还为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疾病提供新思路 [14] - 相比传统益生菌,后生元制剂具有更长的保质期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14]
癌症研究专题1:值得阅读的结直肠癌、乳腺癌研究高分文献分享
生物世界· 2025-04-29 08:53
结直肠癌与乳腺癌研究进展 - 结直肠癌和乳腺癌作为全球高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复杂且治疗需求迫切,发病机制与治疗耐药是研究热点[1] - 近期研究从分子机制到治疗策略层层突破,为两类癌症的精准医疗提供了创新思路[3] 结直肠癌研究 - QKI蛋白通过调控PABPN1的液-液相分离影响RNA加工,其低表达与癌细胞增殖相关[2] - FOXC1介导丝氨酸代谢重编程,激活ERK1/2通路促进5-FU耐药,联合丝氨酸限制与靶向治疗或为新策略[2] - 研究开发了基于BiFC和FACS的CRISPR筛选平台,发现QKI促进PABPN1的液-液相分离,调控APA过程[5] - FOXC1在丝氨酸缺乏条件下上调SSP关键酶表达,维持丝氨酸生成,支持肿瘤生长并增强5-FU耐药性[12] 三阴性乳腺癌研究 - 天然化合物Pristimerin靶向HSPA8激活VAV1/ERK通路,诱导自噬与凋亡,抑制转移并增强化疗敏感性[2] - BCA2通过TLR4/NF-κB通路上调SOX9,促进干细胞特性,为克服耐药提供新靶点[2] - Pristimerin促进HSPA8泛素化降解,激活VAV1/ERK信号通路,显著抑制TNB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7] - BCA2通过调控TLR4/MyD88/NF-κB/SOX9轴促进肿瘤干性,其高表达与TNBC患者不良预后相关[10] 研究方法与发现 - 使用BiFC和FACS-based CRISPR筛选平台鉴定QKI对PABPN1 LLPS的调控作用[5] - 体内外实验证实Pristimerin抑制TNBC细胞增殖且无明显毒副作用[7] - 临床样本分析显示BCA2与SOX9表达呈正相关[10] - 体内外实验表明抑制FOXC1或阻断ERK1/2通路可协同丝氨酸限制抑制肿瘤生长[12]
Cell重磅:华人学者揭开大分子药物进入细胞膜的主要机制,设计出效果更强的PROTAC
生物世界· 2025-04-29 08:53
医学研究突破 - 研究发现CD36介导的内吞作用是大分子药物和极性分子药物跨膜吸收的主要机制 提出"内吞药物化学"(CEMC)策略 通过设计药物分子更有效结合CD36 突破细胞膜对药物分子大小的限制 [1][3] - 传统认为分子量≤500道尔顿的小分子可通过被动扩散进入细胞 而分子量>800道尔顿的大分子难以穿过质膜 但PROTAC等大分子药物却具有细胞通透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1] - PROTAC是一种异双功能化合物 通过连接靶向蛋白配体和E3泛素连接酶配体 促使目标蛋白被泛素化降解 可靶向传统"不可成药"蛋白 已有20多种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PROTAC进入临床试验 [1] 技术细节 - CD36促进分子量在543-2245道尔顿之间的大分子进入细胞 通过EEA1/Rab5内体级联反应实现 [3][8] - 在前列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敲除CD36 可显著阻断PROTAC及大分子/高极性抑制剂(如雷帕霉素 多柔比星等)的效果 [3] - 通过结构修饰将PROTAC与CD36结合提高23倍 开发的CD36增强型PROTAC显示出更高效的细胞摄取 蛋白降解效率和抗肿瘤活性 [3] 临床应用 - 前列腺癌患者CD36表达水平差异大 CD36高表达者对PROTAC疗法ARV-110的治疗反应显著更佳 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依据 [3][4] - CEMC策略可提高药效和药物特性 解决大分子药物渗透难题 使许多因吸收不良无法使用的药物获得新生 [3][8] - 该发现代表药物研发范式转变 通过膜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可规避传统药物开发中渗透性 溶解度和稳定性的矛盾 [9]
中山大学发表最新Nature Medicin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4-29 08:53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现状 - 2021年全球AMR导致约114万例死亡 其中中低收入国家受影响最严重[2] - 预计到2050年AMR相关死亡人数将增加至近200万[2] - 当前应对策略主要关注抗生素过量使用问题 较少考虑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因素[3] 中山大学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指出气候变化路径和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能导致2050年AMR负担加重[4] - 预计到2050年全球AMR可能增加最多2.4%[4] - 研究分析了1999-2022年101个国家的3200万分离株的4502份记录[7] - 在最坏气候变化情景下(气温升高4-5℃) AMR将比低排放情景增加2.4%[7] - 高收入国家AMR增幅0.9% 中低收入4.1% 低收入3.3%[7] 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影响 - 降低自费医疗开支等可持续发展行动可使AMR流行率比基线降低5.1%[7] - 该效果超过单纯减少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影响(预计降低2.1%)[7] - 研究存在方法学限制 无法得出因果关系 且未考虑教育等特定因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