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Nature:癌症免疫治疗新靶点——NNMT
生物世界· 2025-07-30 13:02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CAF) 是一类异质性细胞,通过细胞外基质 (ECM) 重塑、旁分泌信号转导和免 疫抑制来支持肿瘤生长和转移。CAF 通过直接抑制 CD8 + T 细胞或招募 髓源性抑制细胞 (MDSC) 来抑 制抗肿瘤免疫,从而限制了免疫检查点阻断 (ICB) 的疗效。 虽然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 (CAF) 在支持癌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目前仍然缺乏靶向 CAF 的疗法。 2025 年 7 月 23 日,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NNMT inhibition in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restores antitumour immunity 的研究论文。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该研究揭示了 NNMT 通过 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 (CAF) 招募 髓源性抑制细胞 (MDSC) 进入肿瘤,进 而促进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 (TME) 的形成。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开发了 强效且特异性的 NNMT 抑 制剂 ,能够恢复抗肿瘤免疫。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空间转录组学和单细胞 RNA 测序技术,探究了 烟 ...
Nature重磅:“AI科学家”真的来了,自主开会搞研究,几天时间设计出抗病毒纳米抗体
生物世界· 2025-07-30 13:02
虚拟实验室平台 - 斯坦福大学和陈-扎克伯格生物中心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由AI智能体驱动的虚拟实验室平台,能够通过多学科协作解决复杂科学问题 [2][3] - 该平台包含"首席科学家智能体"、"专家智能体"(免疫学家、机器学习专家等)和"科学评论员智能体",后者用于减少AI幻觉 [5][6] - 人类科学家只需提出科学问题,AI智能体团队可自主制定研究策略并执行虚拟实验 [5][6] 技术应用与成果 - 该平台在几天内自主设计出92种针对SARS-CoV-2突变株的新型纳米抗体,其中2种在实验室验证中显示有效结合刺突蛋白 [4][9] - AI智能体设计的计算流程兼具创新性和合理性,速度远超传统方法 [9][11] - 这是首次证明自主AI智能体能从头到尾解决挑战性科学研究,形成"AI驱动发现"的新范式 [11] 行业影响 - 该技术虽针对生物医学设计,但经修改后可扩展至更广泛科学领域 [11] - AI智能体作为合作者增强而非取代人类科学家,能快速生成大量候选方案供实验室测试 [11] - 研究发表于《Nature》期刊,标志着AI在科研方法论上的突破 [3][11]
Cell:癌症免疫大数据引擎,系统性发现基于分泌蛋白的癌症新疗法,一作已回国加入香港大学
生物世界· 2025-07-30 08:30
分泌蛋白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 分泌蛋白(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在细胞间信号转导和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但现有抗癌疗法(如工程改造IL-2)患者客观反应率低,抗细胞因子疗法临床获益有限[2] - 人类基因组中1903个编码分泌蛋白的基因中61%尚未发现与癌症相关的功能,研究长期集中于约100种已知细胞因子(如IL-2、VEGF)[2] - 研究方法局限性导致分泌蛋白库探索不足,缺乏系统性功能认知[2][7] CIDE平台的开发与功能 - 研究团队开发癌症免疫大数据平台CIDE,整合90个组学数据集,涵盖8575个肿瘤样本的免疫治疗结果,涉及17种实体瘤类型[8][12] - CIDE突破传统遗传学技术瓶颈,能系统性识别免疫治疗相关基因,并公开数据库(https://cide.ccr.cancer.gov)供研究使用[14] - 平台筛选出AOAH、CR1L、COLQ和ADAMTS7等新型免疫检查点阻断(ICB)调控因子,并在小鼠模型中验证其作用[9][15] AOAH的双重作用机制 - AOAH通过增强T细胞受体(TCR)对弱抗原的敏感性,提升抗肿瘤T细胞应答[10][15] - 通过清除抑制性脂质(如花生四烯酰磷脂酰胆碱及其氧化衍生物),解除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10][15] - 在多种肿瘤模型中证实其增强免疫疗法效果的普适性[18] 研究的转化医学价值 - 针对传统细胞因子疗法(如IL-2)响应率低的问题,CIDE筛选的分泌蛋白为新疗法提供精准靶标[17] - AOAH等分子的广谱性提示其作为免疫增强剂的潜力,可扩展至多瘤种治疗[18] - 未来方向包括挖掘61%未研究分泌蛋白基因、开发脂质代谢通路靶向药物、推动临床转化验证[20] 研究范式创新 - 通过5957名癌症患者的8575组多组学数据,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癌症治疗范式转变[12][21] - 系统性揭示分泌蛋白在免疫治疗中的多维调控网络,为实体瘤治疗开辟新路径[3][21]
让人人都能从头设计蛋白!AlphaFold2幕后功臣创业,推出AI新模型,无需代码,一键快速设计蛋白
生物世界· 2025-07-29 18:15
公司背景与融资 - Simon Kohl 曾为 DeepMind 研究科学家,参与 AlphaFold2 开发并共同领导蛋白质设计团队,后在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设立 DeepMind 湿实验室 [2] - 2022 年底创立 Latent Labs,专注于利用 AI 从头设计治疗分子以加速新药研发 [2] - 2025 年 2 月完成 5000 万美元融资 [2] 技术突破与产品发布 - 推出生成式 AI 模型 Latent-X,可在原子级精度设计功能性蛋白结合剂(大环肽和小型结合蛋白)[6] - 传统药物研发成功率低于 1%,耗时数月且成本高昂,而 Latent-X 能瞬间生成可靠蛋白结合剂 [7] - 具备双模态生成能力:大环肽(12-18 个氨基酸)和小型结合蛋白(80-120 个氨基酸)[7] - 仅需设计 30-100 个候选物即可达到传统数百万候选物的效果,结合亲和力达皮摩尔级 [7] 性能验证与优势 - 针对 7 种基准靶点蛋白(涉及病毒感染、肿瘤免疫调节、神经病变)进行验证 [11][12] - 大环肽命中率 91%-100%(每个靶点≤30个设计),小型结合蛋白命中率 10%-64%(每个靶点≤100个设计)[18] - 最佳大环肽结合亲和力达微摩尔级,小型结合蛋白达皮摩尔级(超越其他模型及已获批药物水平)[19] - 高特异性:可直接生成化学键选择性结合指定表位,具备低脱靶效应先决条件 [20] 技术特性与创新 - 同时生成蛋白质序列和全原子结构,性能优于分步生成方法 [23] - 计算模拟命中率领先:对未训练集靶点表现优异,减少实验室验证样本量 [24] - 超越自然范式:遵循原子级生化规则(如氢键和π堆积)生成全原子结构 [28] - 提供无代码网页端操作流程:靶标上传、热点选择、配体设计和计算排序 [21] 行业意义 - AI 模型突破生物学技术瓶颈(如 AlphaFold2 预测结构,生成式 AI 创造新药物序列/结构)[26] - 作为通用 AI 模型,可为未见过或未靶向蛋白质生成结合剂 [28] - 可扩展性强:已生成大环肽/小型结合蛋白,未来将扩展更多治疗模式 [22]
ACS Nano:浙江大学研究发现,人类卵泡液和精浆中存在纳米塑料,影响受精能力和精子质量
生物世界· 2025-07-29 16:01
全球塑料消费量的持续增长导致了大量塑料垃圾的产生。由于机械应力、化学反应和生物降解,这些塑料逐渐分解成微小的、甚至肉眼不可见的塑料颗粒。根据 其大小,这些塑料颗粒被定义为 微塑料 (MP,尺寸小于 5 毫米) 或 纳米塑料 (NP,尺寸小于 1 微米) 。 据统计,2022 年全球塑料产量约为 3.9 亿吨,但其中仅有约 9%得到了回收利用。塑料的大规模使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微塑料/纳米塑料 (MNP) 的广泛积 累,这带来了诸多潜在的生物风险。 一个人每年可能会接触到 74000 至 121000 个 微塑料/纳米塑料 (MNP) ,在包括肾脏、肝脏、肺和脾脏在内的各种人体组织中都检测到了磁性纳米颗粒。有 限的人体研究表明,MNP 水平可能与炎症性肠病、前列腺癌和心血管疾病等病症存在关联。然而,由于样本量较小 (通常只有几十例) 以及疾病过程涉及众多 变量的复杂性,MNP 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025 年 7 月 21 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邵逸夫医院 童晓嵋 、 张松 英 、 蒋凌英 等人在 ACS Nano 期刊发表了题为: Polyethylene and Polyvinyl ...
有奖调研丨大小鼠“工伤”?这本「常见临床症状指南」带你速成症状鉴别及应急处理
生物世界· 2025-07-29 12:21
以下文章来源于赛业生物订阅号 ,作者小赛 赛业生物订阅号 . 分享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资讯、解读行业动态、讲解实用的学科知识、实验方法和技巧。 人类与疾病的抗争从未停歇,而实验室里的"科研伙伴"大小鼠们同样会遭遇各种健康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 科研数据的可靠性和实验进度。当小鼠/大鼠出现异常表现时,你是否也会陷入这样的纠结: "小鼠突然消瘦,是生病了还是饲料问题?" "大鼠打架受伤,伤口怎么处理?会不会感染?" "毛色暗淡、蓬乱,是环境太差还是代谢异常?" "行为异常(转圈、抽搐),该做神经学检查还是换笼观察?" "老龄鼠体表肿块,是肿瘤还是脓肿?" 现在参与2分钟调研,即可免费下载 《大小鼠常见临床症状指南》 ,帮你快速判断病因,减少误诊和实 验延误!手册包含: ➢40+种高频症状的鉴别诊断图解(一看就懂,快速排查) 《大小鼠常见临床症状指南》包含哪些内容? ➢紧急处理操作解析(伤口消毒、助产技巧、判断是否需要淘汰) ➢环境VS病理因素的判别(不再纠结是"换垫料"还是"送检") ➢行为异常对照(转圈、刻板行为、攻击行为等) 完成调研即可参与实用好礼抽奖: 500元京东卡 、胶囊晴雨伞、手持小风扇 等~ …… 总 ...
复旦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29 12:21
该研究发现了一类对放疗有响应的 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 (CAF) 亚群—— ilCAF , 在 ilCAF 中激活 IFN-γ/STING 信号通路可增强放疗效果,STING 激动剂与 放疗协同作用,能够增强放疗效果并克服放疗抵抗性。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结直肠癌 (CRC) 是全球第三大致命恶性肿瘤,超过 30% 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 新辅助放疗 ,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化疗联合使用,在根治 性和姑息性治疗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是一种治疗局部晚期病例的标准且有效的方法,然而,仅有 15%-30% 的直肠癌患者能达到病理完全 缓解 (pCR) ,而其他患者可能仅有轻微响应或无响应,出现短暂缓解,甚至因放射抵抗而迅速出现疾病进展。因此,了解导致放疗失败的机制对于直肠癌的临 床治疗至关重要。 2025 年 7 月 28 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章真 、 张慧 及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肖泽彬 等在 Cell 子刊 Cell Reports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 Interferon-driven CAF reprogramming augments im ...
中国学者一作Cell论文:解析细菌Kiwa系统的抗病毒防御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7-29 12:21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细菌和古菌进化出了多种多样的防御机制来抵御病毒 (噬菌体) 的侵害。例如在 细菌和古菌中广泛存在的 CRISPR-Cas 系统,对该系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基本 的生物学过程,还带来了革命性的新技术,让基因编辑、表达调控和 RNA 敲低成为可能。 许多最近发现的细菌防御机制,尤其是那些与膜相关的防御机制,我们仍知之甚少, Kiwa 系统 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Kiwa 系统是 已测序细菌基因组中 20 个最 丰富的防御系统之一,这表明其防御谱广泛且进化成功。其由两种蛋白成分组成:四通跨膜蛋白 KwaA 和 KwaB,然而, Kiwa 系统 是如何感知噬菌体并提供保 护的,目前仍不清楚。 2025 年 7 月 28 日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张志莹 博士、 南安普顿大学 吴仪 博士等作为共同第一作者, 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Kiwa is a membrane-embedded defence supercomplex activated at phage attachment sit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解析了细菌的一种跨膜防御机制—— Kiw ...
柳叶刀:中国专家首次领衔,发布全球肝癌报告,60%肝癌可预防,并提出肝癌防治十大策略
生物世界· 2025-07-29 12:21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7 月 28 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俭 教授、 樊嘉 院士作为联合主席,联合国内外多家医疗机构专家,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柳叶刀 》 (The Lancet) 发表了 《柳叶刀》 肝细胞癌 委员会重大报告,全面介绍了肝细胞癌从 预防到治疗的综合策略。 据悉,这也是 首个由中国专家联合领衔的柳叶刀癌症 委员会重大报告 。 该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预计 2025 年 全球新发肝癌病例数将翻 倍 。全球 60% 以上 的肝癌病例可 通过减少相关风险因素加以 预防 ,包括 病毒性 肝炎、酒精摄入 以 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 性 肝病 ( MASLD ) 等。 该报告还指出, 每年至少降低 2% 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 (ASIR) 才能阻止肝癌新发病例负担的上升。如果在未来 25 年内,ASIR 每年降低 2%-5%,估计可预 防 880 万至 1730 万例新发肝癌病例,并挽救 770 万至 1510 万人的生命。 相比之下,预计在 2022-2050 年期间,酒精摄入和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 (MASH) 作为致病因素的肝癌比例将会上升,酒精摄 ...
西南交通大学最新论文登上Cell头条
生物世界· 2025-07-29 08:0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的一项研究登上了 Cell Press 官网头条。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可穿戴的传感刺激型 呼吸暂停管理系统 (AMS) ,其特点是采用定制的压电复合传感器持续监测生理信号,并配备软磁 弹性致动器以提供非侵入式机械刺激。 研究团队还使用了一种 机器学习 算法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实现了 92.7% 的实时睡眠呼吸暂停检测准确率。 对患者进行的严格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证明,该研究所开发的 呼吸暂停管理系统 (AMS) 在识别呼吸暂停事件方面与临床金标准 多导睡眠图 (PSG) 相 当。来自 AMS 和 PSG 的并行对比信号也证实了反馈刺激的有效性。 该研究的亮点: 该论文题为: A wearable all-in-one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management system with flexible piezoelectric monitoring and soft magnetoelastic stimulating ( 一种集成了柔性压电监测和软磁弹性刺激功能的一体化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