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浙江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25 06:29
水杨酸生物合成研究突破 - 浙江大学团队揭示水稻中水杨酸合成的PAL途径,鉴定出BEBT-BBH-BSE三步酶联反应模块,将苯甲酰辅酶A转化为水杨酸 [2][6] - 该模块在多种植物中具有进化保守性,填补了植物防御激素生物合成领域的知识空白 [8] - 四川大学团队同期发现PAL途径在种子植物中高度保守,为抗病作物育种提供分子基础 [9] - 浙江师范大学团队完整解析水稻PAL途径,证实其在大多数种子植物中的保守性 [10] 水杨酸的生物学意义 - 水杨酸作为植物激素已有4000多年应用历史,阿司匹林是其最著名的衍生物 [2] - 在植物免疫防御中发挥核心作用,协调病原体抵抗反应 [5] - 此前仅ICS途径被明确,PAL途径长期未完全解析 [6][13] - 三项研究共同破解了水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未解之谜 [14] 研究团队与发表信息 - 浙江大学潘荣辉、范鹏祥团队成果发表于Nature,共同第一作者为王玉康、宋书言、张文轩 [2][6] - 四川大学张跃林团队研究由刘亚楠、徐璐作为共同第一作者 [9] - 浙江师范大学张可伟团队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合作完成 [10] - 三项研究均于2025年7月23日同期发表在Nature期刊 [9][10][15][19]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11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24 17:42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7 月 23 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线了 26 篇论文 (25 篇研究论文,1 篇综述论文) , 其中 11 篇来自华人学者 (包括作为 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论文) 。 7 月 23 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陈玲玲 研究员 作为通讯作者 (潘宇航、单琳、张宇瑶作为共同第一作者) ,在 Nature 期 刊发表了题为: Pre-rRNA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nucleolus ( 核仁中 pre-rRNA 的空间分布及功能组织 ) 的研究论文 【1】 。 7 月 23 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跃林 作为通讯作者 (刘亚楠、徐璐为共同第一作者) 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 Three-step biosynthesis of salicylic acid from benzoyl-CoA in plants (植物中由苯甲酰辅酶 A 合成水杨酸的三步生物合成途径) 的研究论文 【2】 。 7 月 23 日,浙江大学 潘荣辉 、 ...
Nature:Meta公司开发非侵入式神经运动接口,实现丝滑人机交互
生物世界· 2025-07-24 15:31
人机交互技术革新 - Meta公司现实实验室研发了一款手腕佩戴装置,可通过手写动作实现人机交互,无需个性化校准或侵入性手术[3] - 该装置将手腕肌肉电信号转换为计算机指令,显著提升交互流畅度和可及性规模[3] 技术原理与性能 - 研究团队基于数千名受试者数据开发高灵敏度手环,结合深度学习构建泛型解码模型,性能遵循尺度定律(随模型规模和数据量提升)[5] - 装置通过蓝牙实时识别手势,支持虚拟导航和文本输入(每分钟20.9个单词,手机键盘平均36词/分钟)[6] - 个性化数据可进一步优化解码精度,为生物信号解码器广泛应用提供方向[5] 应用场景与数据共享 - 神经运动手环特别适用于行动受限群体(如肌无力、瘫痪患者),改善其计算机交互能力[8] - 团队公开了包含300名受试者、超100小时表面肌电信号记录的数据库,推动sEMG领域研究[9] 学术成果发布 - 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标题为《A generic non-invasive neuromotor interface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10]
Nature:谷歌DeepMind团队开发生成式AI模型,这一次,超越历史学家
生物世界· 2025-07-24 15:31
人工智能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 谷歌DeepMind开发了生成式AI模型Aeneas,用于分析罗马时期的拉丁铭文,帮助修复缺失文本、预测来源和评估年代 [3][6] - Aeneas模型基于全球三大拉丁铭文数据库训练,数据集包含176861条铭文,时间跨度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8世纪 [6] - 该模型由三个神经网络组成,分别负责修复文本、预测来源和评估年代,并提供相关性排名支持其答案 [7] 模型性能表现 - Aeneas在90%的情况下提供有用的语境建议,将关键任务置信度提高44% [7] - 模型判断铭文年代的误差在13年以内,优于历史学家单独判断的31年误差 [7] - 在确定地理来源和修复文本时,人机合作的准确率高于单独工作 [7] - 模型成功分析了《神圣奥古斯都事迹录》,识别出拼写变化等历史特征 [7] 实际应用案例 - Aeneas在分析拉丁铭文祭坛时,识别出地理关联但未被告知的同类祭坛 [8] - 模型修复了公元113-114年的撒丁岛青铜军事证书残片 [10] - 该工具可处理海量数据,大幅缩短人工需数周至数月的工作时间 [10] - 相比流行AI工具,Aeneas的答案基于证据库的合理假设,更具逻辑性 [10]
Nature综述:高彩霞/李国田系统总结并展望“AI+BT”未来作物育种新范式
生物世界· 2025-07-24 15:31
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挑战 - 全球人口持续增长、气候变化加剧及耕地资源减少导致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重大挑战 [1] 多学科技术整合推动作物改良 - 中科院与华中农大团队在Nature发表综述,提出AI与生物技术整合的作物改良框架 [2][3] - 现代组学技术(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单细胞组学)为育种提供遗传信息解析能力,揭示新性状改良位点 [4] - 高通量表型技术(HTP)通过无人机、传感器实现基因型与表型高效连接,加速优良变异筛选 [4] 基因组编辑与蛋白质设计技术突破 - CRISPR技术实现跨尺度基因组精准编辑,显著缩短育种周期并聚合优良性状 [4][8] - AI驱动的蛋白质设计可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功能蛋白(如抗病蛋白、生物传感器、环境降解酶) [4][10] AI辅助作物设计框架 - 提出整合基因组、表型、环境等多模态数据的AI辅助设计模型,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育种 [19] - AI通过深度学习生成优化育种方案(如提升产量、抗逆性、营养品质),替代传统经验依赖模式 [19][24] 技术应用挑战与政策环境 - 高质量标准化数据是AI模型训练基础,需遵守生物安全与法规要求 [21] - 全球基因组编辑作物监管政策趋向科学简化,为技术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21] 研究团队与贡献 - 通讯作者为中科院高彩霞研究员与华中农大李国田教授,多国机构学者参与论文撰写 [21]
铜死亡全新应用:南方医科大学陆遥团队利用铜死亡提高CAR-T的癌症疗效
生物世界· 2025-07-24 11:07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 利用 铜死亡 改善 CAR-T 细胞治疗骨肉瘤 的新策略, 使用生物相容性的四面体框架核酸 (tFNA) 共同递送 elesclomol-Cu 和 抗 PD-L1 单抗,可同时诱导铜死亡并阻断 PD-1-PD-L1 信号轴,重塑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从而增强 CAR-T 细胞对骨肉瘤的浸润和抗肿瘤活性。 这项研究不仅为骨肉瘤中铜代谢与 PD-L1 表达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机制见解,还为改善实体瘤的过继细胞疗法提供了一种通用方法。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骨肉瘤 ( Osteosarcoma, OS) 是威胁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仅接受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生存率约为 15%-17%,而传统化疗易产生耐药性和转移复 发,最近 30 年来,手术切除与化疗联合使用,其总体 5 年生存率也一直停滞在约 60%。 近年来,免疫疗法,尤其是 免疫检查点疗法 及 CAR-T 细胞疗法 ,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显示出益处,然而,骨肉瘤 肿瘤内部的高度异质性,加上其基因组的复杂 性、免疫细胞浸润受限以及独特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导致其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产生耐药性,CAR-T 细胞疗法同样效果不佳。因此,迫切 ...
Nature:陈玲玲团队揭示核仁pre-rRNA的时空分布及其对核仁结构的调控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7-24 11:07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多层结构的 核仁 是 核糖体 生物合成的主要场所,在这里,构成核糖体小亚基 (SSU) 和大亚基 (LSU) 的 rRNA 前体 ( pre-rRNA ) 依次成熟。然而, pre-rRNA 加工与核仁亚结构之间的空间功能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适应细胞生理需求的变化,一直未被完全理解。 2025 年 7 月 23 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陈玲玲 研究员团队 (博士生 潘宇航 、博士后 单琳 、博士生 张宇瑶 为共同第一作者) 在国际顶 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加速上线了题为: Pre-rRNA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organisation of the nucleolu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系统解析了构成核糖体大小亚基的 rRNA 前体 ( pre-rRNA ) 在核仁中的动态成熟过程,发现了核糖体小亚基 ( SSU ) pre-rRNA 的加工效率直接调 控核仁内层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了 pre-rRNA 加工的区域化模 型 及其在多层结构核仁的功能与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 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的 ...
背靠背三篇Nature论文: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各自破解水杨酸生物合成百年谜题
生物世界· 2025-07-24 11:07
水杨酸生物合成研究突破 - 水杨酸(SA)具有超过200年的药用历史,是阿司匹林的活性成分,同时也是植物防御激素[2] - 植物通过两条途径合成水杨酸:ICS途径(已解析)和PAL途径(此前未完全理解)[2] 四川大学张跃林团队发现 - 2025年7月23日在Nature发表研究,揭示水杨酸PAL合成途径在种子植物中高度保守[3][4] - 以本氏烟草为模型,发现水杨酸生物合成的三个关键步骤: 1) BEBT酶催化苯甲酰辅酶A与苯甲醇生成苯甲酸苄酯[4] 2) BBO酶羟基化苯甲酸苄酯生成水杨酸苄酯[4] 3) BSH酶水解水杨酸苄酯生成水杨酸[4] - BEBT、BBO、BSH基因在柳树、杨树、大豆和水稻等多种植物中广泛存在[6] - 通过水稻基因敲除实验证实OsBEBT、OsBBO和OsBSH为水杨酸合成必需基因[6] 同期其他重要研究 - 浙江大学潘荣辉团队和范鹏祥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揭示水稻中BEBT-BBH-BSE三步酶联反应模块[9][10] - 浙江师范大学张可伟团队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刘长军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完整解析水稻从苯甲酰辅酶A到水杨酸的合成途径[12][13] 研究意义 - 三项研究共同填补了水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长期空白[16] - 为解析不同植物类群(特别是粮食作物)抗病机制差异提供分子基础[4][7] - 为培育抗病性增强的作物品种提供了新方向和新靶点[4][7]
浙江师范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24 07:49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水杨酸 ( Salicylic acid, SA) 是一种天然酚类物质,其衍生物 阿斯匹林 (乙酰水杨酸) 是 人类历史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已有超过 200 年的应用。此外, 水杨酸还是植物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关键植物激素。 植物进化出了两条合成水杨酸的途径—— 异分支酸合成酶 (Isochorismate Synthase,ICS) 途径、 苯丙氨酸解氨酶 (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 PAL) 途径。其中, ICS 途径已在多种植物物种中得到研究,并在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得到了全面解析。然而,我们对 PAL 途径的理解仍不完整。 2025 年 7 月 23 日,浙江师范大学 张可伟 团队 、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刘长军 团队 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 Complete biosynthesis of salicylic acid from phenylalanine in plan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完整解析了水稻从 苯甲酰辅酶 A到水杨酸的 PAL 生物合成途径,并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大多数种子植物中是保守的。该研究 ...
Nature Cancer:揭开CAR-T、CAR-NK细胞持久性调控新通路
生物世界· 2025-07-23 16:07
CAR-T细胞疗法研究进展 - CAR-T细胞疗法彻底改变了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并在实体瘤治疗中初显成效[2] - 许多患者对CAR疗法无响应或产生耐药性,凸显优化治疗方案的迫切需求[2] - CAR治疗后疾病进展因素包括肿瘤内在、微环境及淋巴细胞内在耐药机制[2] CAR工程化淋巴细胞持久性机制 - CAR-T和CAR-NK细胞的体内扩增及持久性与更优治疗效果相关[2] -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研究发现淋巴细胞持久性受FASL-FAS自调节回路调控[3][4] - 临床应用中CAR工程化淋巴细胞持久性有限,限制了疗法潜力[7] FAS-L/FAS调控机制研究 - FAS配体/FAS相互作用调控淋巴细胞稳态,但癌症患者中FAS-L表达来源认识不全面[8] - 单细胞图谱显示FASLG基因表达主要局限于内源性T细胞、NK细胞和CAR-T细胞[9] - 携带ΔFAS受体的CAR-T/NK细胞在移植后富集,敲除FASLG可逆转此现象[10] 研究应用与前景 - ΔFAS共表达在雌性小鼠模型中增强抗肿瘤效果,但FASLG对肿瘤杀伤非必需[10] - 该研究为优化CAR-T/NK细胞疗法提供了新的调控靶点[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