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4篇Cell论文:玫瑰花香调控基因的从头诞生、肿瘤劫持巨噬细胞以促进骨转移和贫血、破译乳腺癌起源和进展...
生物世界· 2025-09-07 17:0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本周 (9 月 1 日- 9 月 7 日)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共上线了 7 篇研究论文,其中 4 篇来自 华人学 者,这些研究分别是 —— 从头起源基因驱动玫瑰花香 多样化 、 重编程小孢子命运以实现体内单倍体高效诱导 、 肿瘤劫持巨噬细胞获取铁元素以促进骨转移和贫血 、 整合单细胞基因组和转录组以破译乳腺癌进展 机制 。 一个从头起源的基因驱动了玫瑰花香的多样化 2025 年 9 月 2 日, 华中农业大学 宁国贵 教授团队 ( 李亚军 、 李润慧 、 尚均忠 、 赵凯歌 为共同第一作者 ) 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 为: A de novo - originated gene drives rose scent diversification 的研究论文 【1】 。 该研究发现了一个全新基因 SCREP 的 " 从零诞生 "的多步骤过程, 并证实了该基因可以显著抑制玫瑰 花香 的关键芳香物质—— 丁香酚 的合成。 | 大约 蔷薇亚科物种树莓中突然出现了一段舞功能的非编码的 | 6300 万年前, | | | DNA 序列,直到 | 1600 万年前,随 ...
传奇科学家乔治·丘奇的抗衰老论文被撤稿!论文作者曾亲自“当小白鼠”,宣称年轻20岁
生物世界· 2025-09-07 12:03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2 年 5 月,美国罗格斯大学 朱桦 、抗衰老公司 BioViva 的 CEO Elizabeth Parrish ,以及哈佛大学的 乔治·丘奇 ( George Church) 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 (PNAS) 发表了题 为: New intranasal and injectable gene therapy for healthy life extens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使用 巨细胞病毒 (CMV) 作为基因递送载体,通过鼻内吸入或注射的方式, 对小鼠进行 TERT 基因治疗或 FST 基因治疗,都能够显著改善健康衰老相关生物标志物, 将小鼠寿命延长约 40% , 而且没有增加致癌性的等副作用 。 此外,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Elizabeth Parrish 还宣称 , 自己在 2015 年 9 月 注射了 腺相关病毒 (AAV) 递送的 TERT 基因疗法 和 FST 基因疗法。在 2016 年 3 月时,自己的 白细胞端粒长度从治疗前的 6.71 kb 延长到了 7.33 kb,并称这相当于年轻了 20 岁。 众 ...
西湖大学×郑州大学合作发表Cell Research论文:发现致命脑肿瘤治疗新靶点
生物世界· 2025-09-07 12:03
研究背景与模型创新 - 利用非癌性小鼠胚胎干细胞构建同基因小鼠畸胎瘤模型 模拟肿瘤发生初期免疫编辑早期阶段 克服成熟肿瘤细胞系无法模拟免疫逃逸早期阶段的局限性[2][5] - 通过全基因组CRISPR筛选鉴定影响癌症免疫编辑早期阶段的基因 包括促凋亡肿瘤抑制基因Trp53[5] 关键发现与机制 - Trp53等促凋亡肿瘤抑制基因缺失会加剧畸胎瘤细胞坏死 导致APOE脂质颗粒释放至细胞外环境[5] - 浸润性T细胞被肿瘤坏死区域吸引后积累脂质并发生功能失调[5] - 阻断T细胞脂质摄取或使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失活可减少细胞坏死并恢复免疫监视功能[5] 临床转化与应用 - 在TP53突变型人类胶质母细胞瘤(GBM)中发现浸润性T细胞同样出现APOE积聚及功能失调[5] - 抗APOE抗体与抗PD-1抗体联合使用可协同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 延长小鼠模型生存期[5] - 靶向肿瘤坏死脂质释放或阻断T细胞脂质摄取为胶质母细胞瘤提供潜在新靶点[2][5] 研究意义 - 揭示mPTP介导的肿瘤坏死与免疫逃逸的关联机制[5] - 证实抑制免疫细胞对坏死肿瘤释放脂质的摄取可增强癌症免疫治疗效果[5]
Cell子刊:生成式AI模型,从头生成抗菌肽,对抗抗生素耐药难题
生物世界· 2025-09-07 12:03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该研究开发了 一种基于 蛋白质语言模型 嵌入对 抗菌肽 (AMP) 序列进行微调的潜在扩散模型—— AMP-Diffusion ,AMP-Diffusion 能够通过系统地探索序 列空间来快速发现抗菌肽候选物,研究团队利用 AMP-Diffusion 生成并验证了多个候选抗菌肽,它们表现出 广谱抗菌活性,包括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活性,同时表 现出低细胞毒性。 抗生素耐药性 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发现新型抗生素的能力 。 抗菌肽 ( Antimicrobial peptide, AMP) 是一类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小分子多肽 (通常含 10-50 个氨基酸) ,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对抗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病原体。作为宿主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机制与传统抗 生素不同,主要通过破坏病原体细胞膜或干扰其代谢过程发挥杀菌作用,是一类很有前景的抗生素替代品。 生成式人工智能 (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为多肽的设计提供了一条强大途径,但这一过程仍充满挑战,原因在于巨大的序列空间、复杂的结构-活 性关系以及需要在抗 ...
清华×北大合作发表Cell子刊论文:揭开口腔病毒与肥胖和糖尿病的关联
生物世界· 2025-09-07 09:00
研究背景与意义 - 口腔是人体第二大微生物栖息地 其微生物组在维持健康和生物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2] - 口腔病毒组是口腔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由噬菌体和真核病毒构成 但其作用长期被低估[2] - 口腔病毒已被确认与口腔癌 牙周病 手足口病 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人类疾病相关[5] - 2型糖尿病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且快速增长 导致巨大经济和社会后果[5] 研究成果概述 - 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团队于2025年9月1日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重要研究 构建了人类口腔病毒组数据库(HOVD)[3] - HOVD包含24440个噬菌体病毒操作分类单元(vOTU)和83个真核病毒 是一个可免费访问的在线资源[3][5] - 研究利用HOVD描述了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口腔病毒组的变化及其与口腔细菌和肠道病毒组的相关性[3] - 研究发现口腔噬菌体产生的内溶素可抑制口腔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 为伴2型糖尿病牙周炎提供新治疗方案[3] 研究发现细节 - 患有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口腔病毒多样性降低 与临床特征相关性较低 病毒-细菌相关性受到破坏[6] - 肥胖或2型糖尿病会增强口腔-肠道病毒传播[6][7] - 研究通过计算鉴定出感染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噬菌体 并筛选出6种潜在内溶素[6] - 实验验证表明三种内溶素的混合物可显著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6] 研究价值与应用 - 该研究将增进对口腔微生物组中病毒及宿主-病毒相互作用的认识[9] - 为人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线索[9] - 为口腔和全身疾病干预提供了途径[6] - 突显了噬菌体产生的内溶素在伴2型糖尿病牙周炎中的治疗潜力[6]
干细胞抗抑郁!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合作论文登上Cell Stem Cell封面
生物世界· 2025-09-06 17:0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位于中脑腹侧的 A10 亚型 多巴胺能神经元 (A10 mDA) 在与奖赏相关和目标导向的行为中发挥着核心作 用,并被认为是治疗包括 抑郁症 在内的多种精神疾病的靶细胞。 近日,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陈跃军 研究员、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熊曼 研究员 等 ( 严唯 、 高琴琴 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 在 Cell 子刊 Cell Stem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Human stem cell-derived A10 dopaminer gic neurons specifically integrate into mouse circuits and improve depression-like behavior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还被选为期刊 封面论文 。 该研究开发了 一种从 人类多能干细胞 (hPSC) 高效分化生成 A10 样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 (A10-like mDA) 的方法 , 证明了移植的 A10-like mDA 神经元可特异性整合到小鼠的大脑神经回路,在正常小鼠 中产生了抗焦虑表型、在抑郁症小鼠中产生了抗抑郁表型。 在 ...
Nature:首批CRISPR基因编辑马诞生,肌肉更强,跑得更快!
生物世界· 2025-09-06 12:05
编译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9 月 5 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在其官网报道了一则新闻—— 世界首批 CRISPR 基因编辑 马诞生 。 但这很快引发了争议。 在阿根廷, 马球运动 ( 骑在马上用球杖击球入门的球类运动 ) 很受欢迎,批评人士认为,这项技术会威 胁到人们的生计,并且会破坏通过选择性育种培育优良马匹的传统。现在,阿根廷马球协会现在已禁止在 该运动中使用基因编辑马匹。实际上,在基因编辑马匹诞生之前,国际马术联合会就于 2019 年禁止了这 种做法。 但一些科学家对此表示欢迎,这展示了 CRISPR 技术可行并且能够培育出基因编辑马匹。骑手们通常强烈 认为 培育优良马匹 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但事实证明,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 CRISPR 马诞生前,基因编辑动物就已经有了广泛应用,这只要是为了改善农牧业以及疾病治疗。 例如,Acceligen 公司培育了一种 CRISPR 牛 —— PRLR-SLICK,使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了牛的 催乳素受体基因,使其 毛发更短更光滑,从而能够耐受热应激。这种短毛的牛 能够适应更炎热的气候,耐 受全球变暖相关的 ...
北京大学最新Cell子刊:激活肿瘤细胞焦亡,提高抗肿瘤免疫效果
生物世界· 2025-09-06 12:0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肿瘤免疫疗法一直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因其在摧毁肿瘤方面效果显著,尤其是在抑制肿瘤转移方面。在不同类型的免疫疗法中,基于 PD-1/PD-L1 通路 的免疫检查点阻断 (ICB) 疗法在多种晚期癌症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缓解免疫抑制微环境发挥作用。然而,免疫应答率低阻碍了 ICB 在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和 广泛应用。 幸运的是, 邵峰 / 刘志博 等人发现,细胞 焦亡 (P yroptosis ) 能够引发强烈且有效的免疫反应,不到 15% 肿瘤细胞发生焦亡就足以消除整个肿瘤 【1】 ,这 为增强抗肿瘤免疫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策略。 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梁晓龙 团队在 Cell 子刊 Cell Biomaterials 上发表了题 为: Camptothecin amplified self-luminous nanosystem for highly efficient activation of pyroptosis to stimulate antitumor immunity 的研究论文 。 该研究开发了 喜树碱 增强型 自发光纳米系统 ,高效激活肿瘤细胞 ...
糖尿病治愈新希望:CRISPR基因编辑细胞在人体内分泌胰岛素,且无需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生物世界· 2025-09-06 12:0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8 月,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NEJM) 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 : Survival of Transplanted Allogeneic Beta Cells with No Immunosuppression (无需免疫抑制的同种异体 胰岛β细胞移植存活 ) 【1】 。 在异体细胞移植后,需要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而这会带来广泛的副作用。在这项研究中, 研究人员 使用 CRISPR-Cas12b 基因编辑了来自捐赠者的 胰岛 β 细 胞以避免排斥反应,并将这些细胞注射移植到一名患有 1 型糖尿病 的男性患者 前臂肌肉中 ,且 患者未接受任何 免疫抑制药物,移植后 12 周内,未出现对这些 基因编辑细胞的免疫反应,这些细胞在体内稳定且持续分泌着调控 血糖的胰岛素。 其中, Vertex 公司进展最快。今年 6 月,该公司在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NEJM) 发表了一篇论文: Stem Cell–Derived, Fully Differentiated Islets for Type 1 Diabetes ( 干细胞来源的完全分化 ...
南昌大学最新Cell子刊论文:这款国产降糖药,可发挥多种抗衰老作用
生物世界· 2025-09-06 09:00
2型糖尿病与衰老机制关联 - 全球2型糖尿病患病率正以惊人速度上升 预计到2045年将有约7亿人受影响[3] - 衰老细胞通过分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因子加速糖尿病进展 并诱发慢性低度炎症[3] - 糖尿病病理微环境会促进细胞衰老 延缓衰老对改善糖尿病及其他年龄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3] SGLT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葡萄糖重吸收发挥降糖作用[3] - 增强脂质代谢和酮体生成 促进体重减轻 并模拟热量限制从而可能发挥抗衰老作用[3] - 模拟热量限制效果而无需严格饮食控制 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可行的抗衰老替代策略[4] 恒格列净临床研究设计 - 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纳入150名2型糖尿病患者[8] - 患者按1:1随机分配接受口服恒格列净10毫克/天或安慰剂治疗26周时间[8] - 旨在评估恒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衰老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并探究其对免疫功能和代谢途径的作用[6] 恒格列净临床研究结果 - 治疗组端粒长度显著增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水平和β-羟基丁酸水平同样显著提升[8] - 显著改善葡萄糖代谢 并增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中颗粒酶B的表达[8] - 诱导多种代谢物变化 包括增加硫胺素水平和增强硫胺素代谢[8] SGLT2抑制剂的抗衰老潜力 - 临床前研究显示SGLT2i可延长早衰小鼠模型寿命并减轻内脏脂肪组织衰老负担[6] - 在9种经FDA批准上市的抗衰老潜力药物中 SGLT2i获得最高评分[6] - 恒格列净通过影响IGF-1系统 葡萄糖代谢 免疫系统和血清代谢组学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衰老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