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孔雀开屏:首都医科大学最新论文登上Cell子刊封面
生物世界· 2025-07-23 16:07
肾细胞癌研究进展 - 肾细胞癌(RCC)缺氧且富含乳酸的微环境为异常的赖氨酸乳酸化修饰(Kla)提供了有利条件,但Kla在RCC进展中的功能作用和机制此前尚不清楚 [2] - 研究系统性绘制了肾细胞癌缺氧状态下的蛋白质乳酸化谱,聚焦YTHDC1 K82赖氨酸乳酸化修饰的功能机制 [2] - 研究发现人类肾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全局赖氨酸乳酸化修饰(Kla)水平升高,这促进了肾细胞癌的恶性发展 [6] YTHDC1乳酸化修饰机制 - 在缺氧条件下,由p300介导的YTHDC1 K82赖氨酸乳酸化修饰在体外和体内均促进肾细胞癌的恶性发展 [6] - YTHDC1 K82赖氨酸乳酸化修饰能增强YTHDC1的相分离,导致细胞核凝聚体的扩大 [6] - 相分离凝聚体保护致癌转录本BCL2和E2F2不被多聚腺苷酸尾外切体靶向-外切体复合物(PAXT-EXO)降解 [6] 研究亮点 - 定量乳酸化组学分析揭示了缺氧条件下高乳酸化修饰蛋白 [7] - 缺氧诱导p300介导的YTHDC1 K82赖氨酸乳酰化修饰以促进肾细胞癌进展 [7] - K82位点乳酸化的YTHDC1增强了相分离凝聚体的形成,并通过保护致癌mRNA不受PAXT复合物降解来发挥作用 [7] 研究意义 - 研究揭示了YTHDC1通过增强细胞核内相分离、稳定致癌mRNA、驱动肿瘤进展的全新调控通路 [2] - 研究提出了潜在治疗靶点,为肿瘤代谢与RNA调控交叉领域打开了新局面 [2] - 增强的赖氨酸乳酸化修饰(Kla)通过调控相分离从而调控YTHDC1靶基因的稳定性,促进肾细胞癌的进展 [9]
Cell重磅发现:癌症患者易暴瘦,幕后黑手是肝脏
生物世界· 2025-07-23 10:58
这一发现 提供了癌症恶病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为更好地诊断 癌症恶病质 以及探索治疗干预措施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癌症 具有引发患者全身代谢发生显著变化的能力。这种现象在 癌症恶病质 ( Cancer Cachexia, CCx) 中尤 为明显,这是由肿瘤和宿主产生的因素所引发的 全身性炎症、能量消耗增加、分解代谢增强以及食欲减退共同作用所致,其特征为非自愿且显著的体重减轻,包括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的流失。 据统计,50%-80% 的癌症患者会遭受癌症恶病质的困扰,从而导致功能逐渐衰退、生活质量下降、化疗毒性增加以及死亡率上升。癌症恶病质至少导致了 20% 的癌症相关死亡,然而,目前尚无获得美国 FDA 批准的能够完全逆转其病情的治疗方法。 2025 年 7 月 22 日, 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 海德堡大学医院、慕尼黑工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 Functional liver genomics identifies hepatokines promoting wasting in cancer cache ...
华人学者最新Cell论文:老药新用显奇效,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恢复记忆力
生物世界· 2025-07-23 10:58
阿尔茨海默病现状与挑战 - 全球有超过5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或相关痴呆症患者,预计2050年患者数量将增加两倍 [3] - 每年全球在阿尔茨海默病上的花费超过1万亿美元,是全球花费最高的健康问题之一 [3] - 目前尚无有效逆转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药物研发失败率高达98% [2][6] - 现有治疗选择大多局限于缓解症状,最近获批的抗体药物对疾病进展效果有限 [6] 疾病病理机制 - 阿尔茨海默病最显著的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斑块和tau神经原纤维缠结,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7] - 疾病具有病理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进一步增加了治疗难度 [7] - 除神经元外,神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在疾病进展中同样发挥关键作用 [8] 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单细胞基因表达数据,生成了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 [9] - 利用"连接图谱"数据库筛选出86种能逆转一种细胞类型基因表达特征的药物,其中10种已获FDA批准 [11] - 通过分析140万65岁以上人群健康数据,进一步缩小候选药物范围至5种 [12][13] - 最终选择两种FDA批准抗癌药物来曲唑和伊立替康进行验证 [15] 药物验证结果 - 在同时存在Aβ蛋白和tau蛋白沉积的小鼠模型中,联合治疗显著改善了记忆能力并减少病理表现 [17] - 治疗成功逆转了小鼠模型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 [17] - 联合疗法以细胞类型特异性方式逆转了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表达网络 [18] 研究意义与展望 - 提出基于人类数据和真实世界证据的细胞类型特异性、多靶点药物发现策略 [20] - 为基于患者特异性转录组与临床特征的精准医学奠定基础 [18] - 研究团队预测该联合疗法将很快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 [19]
Nature头条:新冠大流期间,人类大脑衰老加快,即便未感染的人也是如此
生物世界· 2025-07-23 07:44
新冠大流行对大脑衰老的影响研究 - 核心观点:新冠大流行期间,健康人群的大脑衰老速度加快,且与是否感染SARS-CoV-2无关,突显疫情环境对神经健康的广泛影响[2][4][5] 研究背景与方法 - 研究团队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的15334名健康成年人脑部扫描数据[4][8] - 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大脑结构特征,预测"大脑年龄差",并对比疫情前后扫描数据[8][10] 主要发现 - 经历大流行的人群大脑平均衰老速度比对照组快5.5个月,且与感染无关[10] - 老年人、男性及弱势背景人群(如失业、低收入者)的大脑衰老表现更显著[5][12] - 认知测试显示仅感染过SARS-CoV-2的参与者出现思维敏捷度下降,未感染者虽大脑衰老加速但认知能力未受损[5][12] 研究意义与未来方向 - 首次提供大流行期间大脑加速衰老的直接证据,提示环境压力对大脑健康的影响[10][12] - 需进一步研究心理健康、隔离等因素的因果关系及长期影响[12]
Nature推出新子刊——Nature Sensors
生物世界· 2025-07-22 17:45
Nature Sensors期刊创刊 - Nature推出全新子刊Nature Sensors 目前Nature共有67本子刊 其中26本为综述期刊 41本为研究期刊 [2] - 该期刊涵盖传感技术全领域的基础、应用和工程研究 涉及生物、计算、工程和系统等多个领域 强调传感器设计、材料、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方面的技术进步 [2] - 期刊旨在连接科学研究、工程和工业 鼓励跨学科合作 应对医疗保健、环境监测、生物集成设备、汽车、民用基础设施和智能技术等领域的复杂挑战 [2] 期刊主题范围 - 涵盖成像传感、传感器材料、信号处理、传感器电路、模拟与数字电子学、光学传感、量子传感等基础技术领域 [3] - 包括生物传感器、可穿戴传感器、可植入传感器、即时诊断等医疗健康应用方向 [3] - 涉及物联网、大数据、传感器网络、环境监测、工业自动化、5G/6G传感器网络等智能化应用场景 [3] 编辑团队构成 - 主编Olga Bubnova博士拥有机械工程背景 曾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担任高级编辑 并担任Nature Reviews Electrical Engineering创刊主编 [6] - 副主编Frank Sun博士专长分子工程学 研究领域包括柔性有机光伏、可穿戴电子产品和生物医学平台 [9]
Cell子刊:上海交大孙加源/熊红凯/戴文睿团队开发肺病诊断AI系统,准确率媲美专家
生物世界· 2025-07-22 15:02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胸腔内淋巴结肿大 ( intrathoracic lymphadenopathy ) 是肺科医生经常面临的常见难题,表现为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的异常增大。胸腔内淋巴结肿大的最常见恶 性病因是 肺癌 , 肺癌 是世界第一大癌症,也是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在 2022 年,全球估计新增肺癌病例约 250 万 例,死亡约 180 万例。此外,其他恶性肿瘤和良性疾病 (例如淋巴瘤、肺外肿瘤的胸腔内淋巴结转移、结节病、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结核病等) 也可能表现为 胸腔内淋巴结肿大。对胸腔内淋巴结肿大的准确评估决定了疾病的诊断和分期,这对及时开展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2025 年 7 月 21 日,上海交通大学 孙加源 教授、 熊红凯 教授、 戴文睿 教授团队合作,在 Cell 子刊 Cell Reports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 Deep learning for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of intrathoracic lymphadenopathy from 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mu ...
JAMA Neurology:舒易来团队发现,基因治疗对先天性耳聋患者自然听力的恢复,优于人工耳蜗
生物世界· 2025-07-22 15:02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听力损失 为全球最常见的感觉障碍之一,世界卫生组织 (WHO) 数据显示,全球 20% 的人受不同程度 听力损失的影响,全球 5% 的人患有致残性 (中度以上) 的听力损失,约有 2600 万先天性耳聋患者。 每 1000 名新生儿中约有 2 - 3 名患有先天听力障碍。 听力障碍,不仅仅意味着失聪,更常伴随着言语障碍, "十聋九哑"成为了残酷的现实, 严重损害 儿童言 语及认知功能 等 形成 和发展。约 60% 的先天性耳聋 与 遗传因素 有关,已知的耳聋基因超过 200 个, 以往无任何临床治疗药物。 近半个世纪以来, 人工耳蜗植入 都是临床上极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的金标准疗法和唯一选择,但其难以 完全恢复自然听觉,对音乐和噪声环境下的言语感知的改善有限,并且外在设备和长期的设备维护也使得 人工耳蜗的接受度很低。近年来,先天性耳聋 基因治疗 作为一种全新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手段,有望恢复 自然听力,引起了领域内的高度关注。 然而,基因治疗后多个维度的感知情况究竟如何?与传统的人工耳蜗植入相比有何优势、劣势?还有待验 证。 2025 年 7 月 21 日,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 ...
Cell:先导编辑里程碑!刘如谦团队利用体内先导编辑成功治疗儿童脑病
生物世界· 2025-07-22 11:27
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疾病概述 - 儿童交替性偏瘫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出生后18个月内出现,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偏瘫、肌张力障碍、异常眼球运动和癫痫发作 [1] - 患者还表现出非阵发性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 [1] - 该疾病极为罕见,发病率约为每100万人中1例 [1] - 目前尚无能够改变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 [1][6] AHC的遗传学基础 - 约70%的AHC病例与ATP1A3基因的致病突变有关,该基因编码钠钾泵的α3亚基 [2][6] - ATP1A3基因突变会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或能量代谢失衡,引发发作性症状与神经发育缺陷 [2] - 已报道50多种AHC相关ATP1A3致病突变,其中D801N、E815K和G947R三种突变占65%以上,发生率分别为36%、22%和9% [2] - AHC相关ATP1A3突变具有显性负效应致病机制,即突变蛋白不仅自身功能丧失,还会干扰正常蛋白的功能 [2] 先导编辑技术治疗AHC的研究突破 - 研究团队首次在动物体内利用先导编辑技术治疗神经系统障碍,修复了两种最常见的ATP1A3基因突变类型 [3] - 在人类细胞实验中,先导编辑和碱基编辑策略能够高效修正5种ATP1A3基因突变,效率达到43%-90%,覆盖超过65%的AHC病例 [8] - 在AHC小鼠模型中,通过双AAV载体递送先导编辑器,DNA水平修正率达48%,mRNA水平修正率达73% [9] - 治疗恢复了大脑海马体中Na+/K+ ATP酶活性,改善了阵发性发作、运动缺陷和认知缺陷,并显著延长了小鼠寿命 [9] 研究意义与行业影响 - 该研究是先导编辑技术的重要里程碑,为修复许多长期以来被认为无法治疗的神经系统障碍打开了大门 [4] - 先导编辑有望成为AHC的一次性治疗方法,并证明该技术能够在体内修复神经系统障碍 [3][11] - 研究采用了与患者合作的方式,被视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典范 [11] - 该突破不仅是AHC领域的胜利,也是所有罕见神经系统障碍的胜利,扩大了潜在患者群体的可及性 [11] 技术应用前景 - 先导编辑和碱基编辑可高效修正AHC患者细胞中的ATP1A3突变 [12] - AAV9递送的先导编辑在小鼠体内恢复了ATP1A3序列和ATP酶功能 [12] - 体内先导基因编辑显著改善了AHC小鼠模型的行为表型并延长其寿命 [12] - 先导编辑技术有望成为挽救神经障碍的一次性疗法 [12]
Nature子刊:大规模研究发现,每周工作四天,员工更快乐更健康、工作效率也更高
生物世界· 2025-07-22 11:27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每周五天工作制 ,即一周工作五天 (每天工作 8 小时) ,休息两天,这是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执行的工作制。 近期,有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倡议 每周四天工作制 ,即一周工作四天 (每天工作 8 小时) ,休息三天,旨在探索缩短工作周 (而不减薪) 如何营造更佳的工作 环境。但有观点认为,这种工作制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增加工作压力,从而降低幸福感。 2025 年 7 月 21 日,波士顿学院 范雯 等人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Human Behaviour 上发表了题为 : Work time reduction via a 4-day workweek finds improvements in workers' well-being 的研究论文。 这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 每周四天工作制 的试验发现 , 在不减薪的情况下,实行每周四天工作制,能够让让员工更快乐、更健康、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这得 益于 工作效率提升、疲劳度降低和睡眠问题减少。这一发现 凸显了通过重新评估工作时长来改善员工福祉的潜力。 在缩短一周工作时长之前,选择参与此次试验的每家公司都获得 ...
同济大学×海南医科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22 07:26
骨关节炎治疗现状 - 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 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群 表现为关节软骨退化 滑膜炎 疼痛和活动受限 [2] - 当前治疗手段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 严重病例需全关节置换手术 [2] - 基质辅助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CI)获FDA批准 但存在细胞增殖能力有限 康复时间长 修复区域受限等缺点 [3] Procr+软骨祖细胞研究突破 - 研究首次发现对机械力敏感的Procr+软骨祖细胞 对关节软骨稳态维持和再生具有关键作用 [4][6] - 机械刺激(如跑步)增加Procr+细胞数量 机械卸载(如尾部悬吊)则减少其数量 [6] - Procr+细胞通过Piezo1信号通路感知机械力 抑制Piezo1会削弱软骨修复 激活Piezo1可改善骨关节炎症状 [6] 治疗潜力与临床应用 - 纯化的小鼠或人类Procr+浅表层细胞经扩增移植后 能显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6][7] - Procr+细胞移植被证明是治疗骨关节炎等膝关节疾病的有前景且可靠的细胞来源 [4][9] - 研究证实Procr+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通过Piezo1感知机械力刺激 调控软骨再生 [9] 研究核心发现总结 - Procr标记机械力敏感的浅表层软骨细胞 具有祖细胞特性 [7] - Procr+细胞通过Piezo1通路感知机械力 促进软骨再生 [7] - Procr+细胞移植可有效修复软骨缺损 具有治疗潜力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