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类器官
icon
搜索文档
医药 :模式动物专家交流
2025-07-19 22:0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模式动物行业 - **公司**:Jackson Laboratory、Charles River、Taconic Biosciences、百奥和博、广州赛业、吉翠、南模、零负生物公司、何博公司、通利华、吉翠耀康、南摩、斯贝福、斯莱克、华福康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市场规模与增长 - 全球实验动物市场近年来放缓,目前年约 150 亿美元,疫情前年增长率 5%-7%,中国区疫情前年增长率 15%-20%,后疫情时代中国增速放缓至 5%-7%,国内模式动物市场规模约 40 亿人民币,伴生服务约 20 亿人民币收入[1][2] - 小鼠占全球实验动物市场最大份额约 75 亿美元,猴子和大鼠各占 12 亿美元,其余 50 亿美元由其他动物构成[2] 价格上涨原因 - 模式动物价格上涨受人工成本上升、饲料和能源等原材料成本增加、检测费用提高等因素影响[1][4] 药企外包趋势 - 药企为降本增效倾向减少外包,但为提高研发效率,一站式服务兴起,目前企业多选择分阶段外包,早期研究内部完成,评价阶段外包确保客观性[1][6] 海外头部企业情况 - Jackson Laboratory 是非营利组织,主导学术界基因修饰鼠市场;Charles River 面向企业客户,规模化生产常规品系并转型 CRO 服务;Taconic Biosciences 规模较小,兼具常规和基因修饰品系生产销售,积极寻求海外合作[1][8] 政策影响 - 美国 FDA 和 NIH 新政策限制实验动物使用,预示美国市场可能萎缩,转向细胞或类器官项目;中美关系及生物安全法案影响模式动物出海,或导致北美市场萎缩[1][10][11] 行业发展趋势 - 模式动物行业未来将集约化,中小企业或被并购,市场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手中,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是关键;肿瘤免疫仍是热门,但代谢病研究投入已超过肿瘤研究[3][28][30] 国内企业情况 - 国内基因编辑公司主要使用 CRISPR/Cas9 技术,载体设计是关键区别,百奥和博人源化抗体小鼠技术领先;中国企业在基因修饰领域占据优势,但海外市场发展受价格等因素限制[3][14][15] 订单情况 - 2025 年药企端订单提升,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约 10%,CRO 端订单下降,与中美关系有关,美国限制对中国 CRO 使用,订单转向韩国和日本[21][22]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内基因修饰细胞和类器官公司处于萌芽阶段,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其评价体系未跟上,仍主要依赖传统动物实验进行药物评价[11] - 基因编辑技术学术界掌握最成熟,新进公司聘请学术界专家提升技术能力,基因编辑公司会征得相关专利持有人许可解决专利纠纷[23][25] - 何博公司自 2018 年收购 Harbor Mize 以来,技术未更新到新型抗体方向,仍主要从事传统单抗研发[26] - ADC 可用传统单抗,双抗或多抗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Renano 技术有一定优势[27]
资深临床前CRO行业专家交流
2025-07-16 23:25
资深临床前 CRO 行业专家交流 20250716 摘要 临床前 CRO 行业自 2023 年下半年起面临需求下滑和竞争加剧,导致价 格战,2024 年行业整体低迷,2025 年虽有小幅增长但恢复缓慢。大型 制药公司订单占比增至 70%,生物技术公司订单降至 30%。 国内新增项目需求有所增长,但国外订单较少。若能拓展国外市场,尤 其是在猴子资源方面,将有助于利润增长。目前增速最快的药品品种集 中在 ADC、双抗、小核酸等领域,而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订单减少。 临床前 CRO 行业自 2023 年下半年进入价格战,2024 年上半年触底, 目前有回升趋势。药明康德等公司已开始提高动物实验价格以保利润, 猴子资源减少也导致费用上涨。 国内猴子资源因过度使用而减少,平均成本约为 8 万元,预计下半年将 涨至 10 万元左右。但猴子涨价是阶段性的,进口通路打开后价格将回 落,预计 2026 年可能低于现有水平。 关税上涨导致试验试剂成本上升,但涨幅在 10%以内,主要影响项目排 期。企业通过寻找国产替代品以减轻成本压力。国内投资环境改善预计 将在明年二三季度显现于订单上。 Q&A 临床前 CRO 行业在过去两年的重大 ...
报名:第三届类器官技术创新及应用进展网络会议
仪器信息网· 2025-07-14 11:33
类器官技术发展现状 - 类器官技术凭借高仿生性、精准建模能力及伦理优势,在药物研发、疾病机制解析及个性化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1] - 2025年FDA宣布逐步淘汰动物实验,将类器官列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核心工具,标志全球监管范式转型 [1] - 技术转化面临血管网络与免疫微环境缺失导致长期培养坏死率超60%,肿瘤类器官难以复现免疫治疗响应等瓶颈 [1] - 标准化缺失导致批次间异质性显著,自动化设备普及率低限制临床应用推广 [1] 第三届类器官技术创新会议 - 会议聚焦"技术攻坚-标准共建-生态协同",设4个主题专场:仿真技术进展、临床应用转化、模型构建与药物研发、标准化及自动化 [2] - 汇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教授及美谷分子、赛多利斯、徕卡等企业专家 [3][4][17][22] - 关键技术议题包括生物3D打印、高通量遗传筛选、AI驱动血管类器官模型、自动化培养解决方案等 [3][4] 核心研究机构与企业参与 - **学术机构**:清华大学孙伟团队开发生物制造技术,北京大学王凯研究血管类器官药物筛选,浙江大学蒋明探索干细胞器官损伤修复 [5][8][10] - **医疗机构**:华西医院刘亚龄教授推进肿瘤类器官个性化药敏检测,浙大一院何康信建立类器官生物样本库 [7][16] - **企业解决方案**:美谷分子推出全流程自动化转化方案,赛多利斯优化3D培养流程,徕卡提供实时成像光片技术 [4][17][14] 技术突破方向 - **仿真技术**:清华大学梁琼麟探讨器官芯片替代动物实验路径,上海大学白龙开发骨类器官构建材料 [9][15] - **标准化建设**:中国计量院傅博强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合创生物林德麟推动Opentrons自动化方案 [18][12] - **交叉创新**:清华大学深圳院马少华开发工程化类器官平台,瑞孚迪李江提供全流程自动化解决方案 [19][13]
生命律动 科技护航 ——解码实验室里的医学“黑科技”
河南日报· 2025-07-14 07:49
医学科技创新 -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重建两周年,已推动多项前沿医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3] - 离体心脏温血转运系统突破传统冷藏技术限制,将心脏体外存活时间延长数倍至24小时[5][7] - 新系统采用34℃—36℃恒温灌注,温差控制在±0.5℃,配备30余种成分的特制保护液和实时监测传感器[7] 器官芯片技术 - AI+类器官芯片平台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用于筛选癌症个体化治疗方案[9][11] - 技术通过培养患者"迷你肿瘤"测试药物反应,已使13位患者受益,其中一例抑瘤率达71%[11][12] - 该技术融合生物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和人工智能,被《科学》杂志列为"十大新兴技术"[12] 纳米酶产业化 - 全球首条纳米酶中试生产线投产,年产能达30吨,4条线全部启用[13][15] - 农业纳米酶技术实现氮肥减量30%同时增产8%-18%,小麦试验田增产13.8%,盐碱地增产12.9%[15] - 技术规划三年覆盖河南2000万亩耕地,2026年实现规模化应用[15] 跨领域应用 - 纳米酶技术已拓展至畜牧业,可降解饲料真菌毒素,减少抗生素使用[18] - 医用纳米酶抗菌敷料进入临床试验,衍生品将应用于日常抗菌用品[18] - 核心技术入选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十大新兴技术"榜单[18]
百诚医药(301096) - 301096百诚医药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03
2025-07-04 17:32
创新药研发情况 - 公司秉承创新药和仿制药研发双线发展思路,布局自主立项的创新药物研发,广泛布局于肿瘤、自身免疫、神经精神及呼吸道疾病等领域 [1] - 小分子创新药研发中心有两个案例获批,在研品种众多,BIOS - 0635 是重点推进项目,适应症为肿瘤药,开发 KAT6 靶点小分子创新药,拟用于治疗实体瘤 [1] - 全球抗肿瘤药物以靶向药物为主,占整体市场 60%以上,免疫治疗药物占比 23.4%,未来份额将增长;2023 年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达 3260 亿元,公司后续可能与医院合作开展精准化医疗和抗肿瘤药物用药 [2] - 大分子创新药项目四个品种进展较好,一个抗 CD24 品种处于 IND 前阶段,三个双抗产品,一个处于临床体验阶段,两个处于 PCC 阶段,均为癌症相关产品 [2] 类器官布局 - 2013 年类器官被评为年度十大技术,FDA 和中国药监局出台相关文件,已有新药通过类器官试验获临床批件 [3] - 公司有多个成熟类器官模型,分人肿瘤类器官、IPSC 来源的人的正常类器官、毒性预测类器官三大类 [3] - 类器官用于抗肿瘤药药效评价、个性化精准医疗、药物毒性预测等,公司将其应用在新药研发中,客户已将类器官评价服务内容加入要求 [3] - 公司建立类器官服务平台,分为肿瘤类器官平台和非肿瘤类器官平台,聚焦建立类器官库及相关芯片开发和系统构建 [4][5] 0618 市场潜力 - 0618 靶点是组胺受体 H3 受体拮抗剂,有两个适应症,一是针对 OSA 患者日间嗜睡,30 到 60 岁人群中全球约 9.36 亿人患轻度至中度 OSA,4.25 亿人患中度至重度 OSA,中国约 2.1 亿 OSA 患者,同靶点竞品 2023 年净销售额 5.82 亿美元,2024 年 7.1 亿美元 [6] - 二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处于 Ib 阶段临床试验,我国约九千万人口受困扰,市场需求大 [6] 新药研发平台及团队 - 新药业务范围涉及从苗头化合物发现到 NDA 申报等环节,平台围绕成熟靶点 fast follow on 产品和全新靶点 first in class 产品布局 [7] - 新药研发中心建立 DMPK 平台、肿瘤药效平台等多项关键技术平台 [7] - DMPK 平台着力开发药物分析方法,为 1.1 类小分子药物研发不同阶段提供 DMPK 研究服务 [7] - 肿瘤药效平台以抗肿瘤药物临床前药效评价为核心,团队由海归博士领衔,具备多种动物肿瘤模型 [7][8] - 公司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吸纳人才,新药研发团队逾 200 人,硕博比例超 80%,领军人物为海外归来的国千人才 [8]
百诚医药20250703
2025-07-03 23:28
纪要涉及的公司 百诚医药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转型与布局**:2018 年起转型创新药研发,2023 年积极转型,从仿制药为主转向创新药和改良新药研发,因集采政策和 MH 制度变化致仿制药市场信心下降 [2][4] - **研发平台与产品**:拥有小分子、大分子创新药及创新药发现和评价三大研发平台;小分子创新药 0,618 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和 OSA 患者日间嗜睡,还有抗肿瘤 XPO1 靶点 0,629 等多个在研品种;大分子有四个主要品种,一个抗 CD24 品种处于安利前阶段,三个双抗产品处于不同研究阶段 [2][6] - **BD 市场布局**:国内外 BD 市场火热,中国创新药数量和质量提升;公司设定 BD 目标,不限于 0,618 项目,2023 年开始全球布局,获欧盟 CEP 证书,2025 年将 BD 作为最大考核方向 [7][8][9] - **盈利情况**:2025 年第一季度延续 2024 年第四季度悲观行情,亏损超 2000 万元,期待全年好转回到正常盈利状态 [3] - **潜力产品** - **0,618 项目**:靶点为组胺受体 H3 受体拮抗剂,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和 OSA 患者日间嗜睡两个适应症;全球 30 - 60 岁约 9.36 亿人患轻度至中度 OSA,4.25 亿人患中度至重度 OSA,中国约 2.1 亿 OSA 患者,同靶点替诺利森销售额从 2021 年 3.1 亿美元增长到 2024 年 7.1 亿美元;OSA 日间嗜睡预计 2026 年上半年完成二期临床 [14] - **XPO one 靶点 0,629**:抗肿瘤药物,小鼠体内试验显示优于阳性药物,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提 IND 申请 [15][16] - **0,635**:抗肿瘤产品,靶点卡特 6,正在加快开发 [17] - **RIPK one 靶点 0,625**:适应症为肠炎和自身免疫疾病,今年下半年提 IND 申请 [18] - **创新研发投入**:每年保持约 20%比例投入创新研发,创新是长期发展基石,研发平台在质量控制和选题把握上有优势 [5][1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类器官业务布局**:布局多个成熟类器官,用于抗肿瘤药物评价、个性化精准医疗和毒性预测等新药研发,计划与医院合作进行精准医疗和抗肿瘤用药评价,类器官服务内容纳入正常研发过程 [11] - **市场发展状态影响**:2025 年春节后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和国内创新药研发公司表现好,国家出台支持政策为创新药开发提供机遇;一级市场因未盈利企业难上市资本退出困难,表现落差,但有优质标的,公司希望合作优化产业布局 [12] - **增持计划**:实际控制人和董事长看好公司长期发展,大力增持股份,短期内无减持计划,虽持股平台可能减持,但当前股价低于发行价不会在二级市场减持 [10]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荣辉课题组招聘公告
生物世界· 2025-07-02 16:03
课题组研究方向 - 主要从事体细胞重编程以及干细胞模拟发育过程和定向分化的研究 旨在开发新型药物筛选平台和再生医学治疗 [2] - 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干细胞的类器官或类胚胎模拟发育过程并产生功能性组织或细胞 [3] - 研究多细胞类器官或类胚胎系统的编辑与精准调控 [3] - 探索细胞重编程以恢复和增强工程化细胞功能以提升治疗应用 [3] 课题组学术成果 -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Cell Stem Cell以及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著名期刊 [3] - 详细研究成果可通过Google Scholar和ResearchGate查看 [3][4] 招聘信息 - 招聘岗位包括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 同时欢迎优秀本科生 实习生 CSC资助的博后或博士加入 [4] - 申请方式为发送简历至ronghui li@nus edu sg 邮件主题需标明"博士/博士后申请+姓名" [4] - 合适者将尽快安排面试 [4] 其他信息 - 公众号免费为科研机构及课题组发布博后招聘广告 投稿需发送Word文档至genecong@163 com [5] - 提供专业交流群 可通过添加小编微信进群 需备注学校/专业/姓名 PI或教授需额外注明 [7]
Cell重磅:华人团队首次从iPSC构建出高度血管化的肺和肠道类器官,一作已回国加入中科院
生物世界· 2025-07-01 12:04
类器官研究进展 - 2009年荷兰Hubrecht研究所首次使用小鼠肠道成体干细胞培育出肠道类器官,开创类器官研究时代 [1] - 目前类器官普遍缺乏器官特异性和功能性血管网络,尤其肺和肠道等内胚层器官,限制其在疾病建模和治疗应用 [1] - 2025年顾名夏团队和郭敏哲团队合作在Cell发表研究,首次通过人类iPSC成功构建高度血管化的肺和肠道类器官 [1][2] 技术突破 - 研究突破传统类器官缺乏功能性血管和器官特异性间充质的瓶颈,模拟人类胚胎早期多胚层协同发育 [2] - 传统方法需添加十余种因子,新方法培育肺类器官仅需1种抑制剂Noggin,肠道类器官仅需3种激活剂CHIR99021、FGF4和VEGFA [13] - 3D培养球内细胞自发分泌血管生长信号分子,自然形成血管网络,血管具有器官特异性功能:肺血管形成紧密屏障模拟气体交换,肠道血管呈现高渗透性利于营养吸收 [13] 应用价值 - 血管化类器官移植到小鼠体内后与宿主循环系统结合,实现血液灌注,首次使类器官血管具备体内循环能力 [13] - 可用于研究疾病背景下异常细胞间相互作用,如模拟肺泡毛细血管发育不良伴肺静脉错位(ACDMPV)等先天性肺部疾病 [14] - 同步构建的肠类器官重现患者伴发的肠旋转不良,首次实现同一平台模拟多器官互作疾病 [14] 研究亮点 - BMP介导的中胚层-内胚层共分化对器官特异性血管系统至关重要 [15] - 器官特异性血管系统支持内胚层类器官发育和成熟 [15] - 血管化类器官具有人类胎儿肺和肠的特征 [15] - 血管化类器官模型可模拟FOXF1疾病中异常的内皮-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 [15] 研究团队 - 论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苗一非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HOPE)研究员 [2][5] - 苗一非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25年全职加入中科院动物所,研究方向为利用干细胞和类器官模型进行血管及心肺系统疾病机制探索 [5] - 共同第一作者谈诚博士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 [2]
议程发布丨报名即将截止:100%全聚焦类器官与疾病建模、器官芯片与药物筛选、3D细胞培养、类器官培养及质量控制
生物世界· 2025-06-26 16:06
论坛概况 - 论坛名称:OTC2025类器官前沿应用与3D培养论坛,聚焦类器官与疾病建模、3D细胞培养、AI+器官芯片、新药发现及质量控制等方向[1] - 举办时间与地点:2025年7月24-25日于上海,规模包括50余授课嘉宾及800余参会嘉宾[1] - 主办与协办单位:由上海傲顺医药、上海佰傲泰医药科技、药精通Bio联合主办,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及多家高校/医院协办[1][4] 核心议程与内容 主会场(7月24日上午) - 议题涵盖肿瘤类器官药敏检测(王树滨)、骨类器官转化研究(苏佳灿)、肿瘤类器官培养(邓初夏)及自动化药物筛选系统(Tecan公司)[4][5] - 技术展示:淇嘉科技与帝肯公司介绍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自动化方案[5] 分论坛一:类器官与疾病建模及AI应用(7月24日下午-25日全天) - 视网膜类器官技术(金子兵)、微孔阵列芯片肿瘤分析(陈晓芳)、人源类器官模型(赵冰)及AI驱动的血管类器官药物筛选(王凯)[5][6] - 国际视角: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夏云教授分享肾脏疾病微环境重构研究[6] 分论坛二:3D细胞培养与构建(同期进行) - 肿瘤类器官模型(蒋明)、3D打印类器官(陈建伟)、微流控技术(王晓林)及无动物源培养技术(梁俊)[7][8] - 企业参与:安捷伦展示3D类器官全流程方案,逸芯生命科学探讨生物功能材料与芯片构建[7][8] 行业热点与趋势 - 技术融合:AI加速药物筛选、3D生物打印提升结构复杂度、微流控技术模拟人体微环境[52][54] - 产业化方向:自动化培养系统降本增效、临床级培养基研发、类器官生物库建设[54] 参会与商业合作 - 参会形式:提供50张免费名额及早鸟票(699元)、标准票(999元),含午餐及会议资料[57] - 商业合作:开放主题演讲、产品展示、广告赞助等多种形式,联系王晨18016288769[57] 注:以上总结未包含风险提示、免责声明等非核心内容,严格基于原文信息整合[1][4][5][6][7][8][52][54][57]
全球与中国动物类器官培养基市场格局分析及投资前景调研2025-2031年
搜狐财经· 2025-06-22 08:00
全球与中国动物类器官培养基市场格局分析及投资前景调研2025-2031年 市场概述 - 动物类器官培养基按产品类型可分为通用型和特定器官培养基两类 [3] -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科研、临床和研发三大方向 [4] - 行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将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4] 市场规模与供需 - 全球产能、产量和需求量在2020-2031年间均保持增长态势 [4] - 中国市场的产能利用率和产量同步提升,需求持续扩大 [4] - 2020-2031年全球销售额和销量呈上升趋势,价格波动受市场影响 [4] 区域市场分析 - 北美、欧洲、中国、日本、东南亚和印度为主要区域市场 [5] - 中国市场收入及销量增长率显著,2020-2031年持续增长 [5] - 全球主要地区产量份额分布不均,中国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4] 竞争格局 - 全球主要厂商包括Thermo Fisher Scientific、STEMCELL Technologies、MBL Life Sience等国际企业 [6] - 中国本土厂商如模基生物、艾名医学、科途医学等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7] - 2024年全球Top 5生产商集中度较高,行业呈现梯队化竞争 [7] 产品与应用分析 - 通用型和特定器官培养基销量及收入2020-2031年预测均增长 [8] - 科研领域应用占比最高,临床和研发领域增速显著 [8] - 不同产品类型和应用领域价格走势存在差异 [8] 产业链与供应链 - 上游原料供应对行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8] - 销售渠道多样化,包括直接销售和分销模式 [8] - 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推动行业进步 [8] 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升级,特定器官培养基需求增长 [4] - 新兴市场如东南亚和印度将成为未来增长点 [5] - 行业并购活动频繁,市场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