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类器官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广州医博会8月22日召开
广州日报· 2025-08-22 10:22
企业界方面,参展商包括华润、国控、广药等大型医药企业,百济神州、康方、一品红等创新型企业, 以及电信、联通、移动等通信企业。 相关附件 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广州市协作办公室负责筹办的"2025广州医疗与健康产 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医博会)将在8月22日至24日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B区举办。 本次医博会展览面积高达3万平方米,共设置3个展馆、18个展区,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类器官、器官 芯片、核药、3D 打印、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学等一系列前沿技术成果在此汇聚,覆盖研发、转化、生 产、临床应用、第三方服务、金融支持等全产业链环节。 今年,医博会的影响力辐射更为广泛,安徽、四川、福建、重庆、新疆等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纷纷组团 参会。在科研领域,广州实验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顶尖科研机构,以及50余家本地三甲医院受 邀参展。 ...
港股异动 | 昭衍新药(06127)尾盘涨超9% 机构看好公司受益猴价上涨 海外离岸外包业务具增长潜力
智通财经网· 2025-08-13 15:52
公司股价表现 - 昭衍新药尾盘涨超9% 截至发稿涨9 23%报24 62港元 成交额3 91亿港元[1] 业绩与订单周期 - 公司历经2018-2022年业绩高增长后 2023-2025年订单量价承压调整 利空逐渐出清[1] - 2026年起有望凭借国内复苏和海外离岸外包双轮驱动进入新一轮增长通道[1] 行业供需与价格指标 - 实验猴价格是安评行业供需关系和周期性的风向标 国内目前位于8-10万元/只 企稳后略有上升[1] - 供需端处于紧平衡状态 后续供需缺口拉大可能推动猴价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2022年时高达15-20万元/只[1]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动物实验3-5年内仍为全球药物安评领域的绝对主流方法[1] - 新方法学如AI和类器官应用前景仍待观察 需结合过渡期内对比结果及远期技术成熟度综合考量[1] - 动物实验与新方法学将协同演进推动行业整体发展[1]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通过新方法学的积极布局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1] - 国内复苏驱动因素包括BD出海热潮和IND数量上升[1] 政策环境影响 - FDA新政以单抗领域为切入点尝试且国内尚未跟进[1] - 市场顾虑FDA新政影响及海外业务增长潜力 但华泰证券持不同观点[1]
猴子终于不必再为人类试毒? | 海斌访谈
第一财经· 2025-07-26 19:21
FDA药物性肝损伤预测验证项目 - FDA启动非动物方法在药物性肝损伤预测中的应用验证项目,预计2026年Q1完成双盲药物验证[1] - 项目涉及类器官、器官芯片及AI模型等技术,旨在替代传统动物试验(每年超千万只猴子/小鼠/兔子参与试验)[1][4] - 耀速科技等9家机构参与,提供高仿生肝脏芯片并共建SOP与AI辅助分析流程[3] 技术替代动物试验的驱动因素 - 动物试验成本差异显著:小白鼠单价<100元 vs 猴子单价近10万元[4] - 时间效率提升:新技术可将肿瘤药物毒性试验周期从半年缩短至2周[5] - 预测准确率提升:动物模型肝损伤预测准确率仅50%-65%,类器官芯片有望提升至80%-90%[6] 行业技术进展与瓶颈 - 头部药企自2020年起布局动物替代技术,但完全替代路径尚未明确[8] - 当前技术局限:单器官芯片(如肝脏/心脏)成熟,但多器官串联模拟人体仍处研发阶段[9] - 数据标准化不足:国内动物试验数据存在非标准化问题,需10年完善以支持AI应用[9] 全球监管政策动向 - FDA 2023年4月政策鼓励新药早期研发采用非动物手段,目标5年内实现体外模型为主[9] - 欧盟EMA同步推动类器官替代,2013年已禁止化妆品动物试验[10] - 中国NMPA在罕见病领域探索类器官应用,但政策跟进仍需观察FDA进展[10] 商业化应用前景 - 肝脏模型因广谱性成为优先突破方向,受众覆盖全类型药物研发[3] - 短期动物试验不可替代:灵长类动物在关键药物试验中仍具独特价值[11] - 产业需解决样本获取机制与技术成熟度问题,预计需长期科研积累[9][10]
资深临床前CRO行业专家交流
2025-07-16 23:25
纪要涉及的行业 临床前 CRO 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行业发展趋势**:临床前 CRO 行业整体浮动与创新药研发趋势一致但有滞后性,2020 - 2023 年上半年为高峰期,受益于创新药融资良好;2023 年下半年起需求减少、竞争加剧致价格战和项目抢占,行业下行;2024 年低迷,2025 年有微小增长但恢复慢[1][2]。 - **订单情况** - **增长趋势**:2025 年订单寻单有所恢复但增长不强烈,大平台订单有小幅度增长,因创新药从立项到转化为临床前研究需时间,需求端快速恢复未明显体现[3][4]。 - **客户类型**:新签订单主要来自大型制药公司,占比约 70%,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业务量下降显著,占比约 30%[5]。 - **药品品种**:ADC、双抗、小核酸等领域订单增长快,研发活动显著增加;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订单减少,如干细胞、CAR - T、TCR - T 等技术不如前几年活跃[7][8]。 - **价格趋势**:2023 年下半年进入价格战,2024 年上半年触底,目前有回升趋势但过程漫长;部分 CRO 公司提价保利润,如药明康德提高动物实验价格;2023 年上半年价格下降 20%,年底降幅达 50%,2024 年稳定在四五折[1][3][9]。 - **猴子资源情况** - **供需及费用**:国内猴子资源因过度使用减少,目前平均成本约 8 万元,预计下半年涨至 10 万元左右,猴子资源减少导致费用上涨影响整体报价[1][10][11]。 - **未来展望**:猴子涨价是阶段性的,进口通路打开后价格将回落,预计 2026 年可能低于现有水平[12]。 - **竞争态势**:行业竞争激烈,未出现明显产能出清趋势;具有 GLP 资质公司约 70 家,能承接项目约 20 家,市场订单集中在四五家第一梯队公司;非 GLP 资质公司可替代性高,有裁员或待收购情况[16]。 - **关税影响**:关税上涨使试验试剂成本上升,涨幅在 10%以内,影响项目排期,企业寻找国产替代品减轻成本压力[1][18][19]。 - **应对措施** - **业务优化**:各家公司优化非核心或不挣钱板块,通过裁员或缩小规模提升效率[17]。 - **替代方案**:为应对美国 FDA 新规替代动物实验趋势,CRO 公司积极布局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替代方法,类器官和病理 AI 阅片最具潜力,但完全替代动物实验尚不现实[3][23][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药明康德 70%的业务来自海外,昭衍 90%的业务在国内[5]。 - 国内新增项目需求增长,但国外订单接触少,国外市场潜力大,铺开猴子资源通道可获大量订单,但受知名度等因素限制[6]。 - 二季度及三季度业务执行未受明显扰动,签单正常进行[21]。 - 国内投资环境改善预计明年二三季度在订单上显现[22]。 - 目前大鼠、小鼠、犬、猪等常用实验动物及绒猴、巴马小型猪、棉鼠等特殊动物价格无上涨趋势[25]。 - 国内除特殊供应资质外基本无显著成本增长,转基因动物价格浮动大,一般每只几千元,主要用于药效研究,毒理研究中少用[26][27]。 - 2022 年行业基本无折扣,按原价执行[28]。 - 国内安平环节市场集中在头部企业,其有资质和资源采购优势,小型 CRO 在小分子类项目上有一定优势[29]。
Cell重磅:华人团队首次从iPSC构建出高度血管化的肺和肠道类器官,一作已回国加入中科院
生物世界· 2025-07-01 12:04
类器官研究进展 - 2009年荷兰Hubrecht研究所首次使用小鼠肠道成体干细胞培育出肠道类器官,开创类器官研究时代 [1] - 目前类器官普遍缺乏器官特异性和功能性血管网络,尤其肺和肠道等内胚层器官,限制其在疾病建模和治疗应用 [1] - 2025年顾名夏团队和郭敏哲团队合作在Cell发表研究,首次通过人类iPSC成功构建高度血管化的肺和肠道类器官 [1][2] 技术突破 - 研究突破传统类器官缺乏功能性血管和器官特异性间充质的瓶颈,模拟人类胚胎早期多胚层协同发育 [2] - 传统方法需添加十余种因子,新方法培育肺类器官仅需1种抑制剂Noggin,肠道类器官仅需3种激活剂CHIR99021、FGF4和VEGFA [13] - 3D培养球内细胞自发分泌血管生长信号分子,自然形成血管网络,血管具有器官特异性功能:肺血管形成紧密屏障模拟气体交换,肠道血管呈现高渗透性利于营养吸收 [13] 应用价值 - 血管化类器官移植到小鼠体内后与宿主循环系统结合,实现血液灌注,首次使类器官血管具备体内循环能力 [13] - 可用于研究疾病背景下异常细胞间相互作用,如模拟肺泡毛细血管发育不良伴肺静脉错位(ACDMPV)等先天性肺部疾病 [14] - 同步构建的肠类器官重现患者伴发的肠旋转不良,首次实现同一平台模拟多器官互作疾病 [14] 研究亮点 - BMP介导的中胚层-内胚层共分化对器官特异性血管系统至关重要 [15] - 器官特异性血管系统支持内胚层类器官发育和成熟 [15] - 血管化类器官具有人类胎儿肺和肠的特征 [15] - 血管化类器官模型可模拟FOXF1疾病中异常的内皮-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 [15] 研究团队 - 论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苗一非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HOPE)研究员 [2][5] - 苗一非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25年全职加入中科院动物所,研究方向为利用干细胞和类器官模型进行血管及心肺系统疾病机制探索 [5] - 共同第一作者谈诚博士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 [2]
Nature:类器官重磅突破,首次生成具有代谢功能的成人肝细胞类器官,为肝病建模和治疗带来新平台
生物世界· 2025-04-28 12:04
肝脏类器官研究突破 - 庆应义塾大学团队成功从冷冻保存的成人肝细胞培养出具有代谢功能的肝细胞类器官,突破传统肝细胞仅维持1-2周功能的限制[2][3] - 使用抑瘤素M(OSM)处理使肝细胞类器官增殖量达百万倍,并维持分化能力长达半年[2][3] - 类器官形成类似肝脏的索状结构和胆小管网络,具备葡萄糖、尿素、胆汁酸、胆固醇等合成功能,代谢能力与体内肝细胞相当[4] 技术机制与功能验证 - Wnt/STAT3信号通路联合激活实现肝细胞类器官长期自我更新,YAP激活促进增殖但会导致胆管细胞分化[3] - OSM激活的STAT3既能诱导肝细胞增殖(百万倍),又抑制胆管化生并维持肝脏特性[3] - 类器官成功异种移植至肝功能失调小鼠体内,完全替代原有肝细胞并恢复功能[9] 疾病建模与治疗潜力 - 类器官可模拟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药物治疗后脂质消失,为肝病研究提供新模型[6] - 通过基因编辑构建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模型,推动遗传性肝病研究[6] - 冷冻保存的肝细胞转化为类器官可恢复增殖能力,移植实验显示再生治疗潜力,规模化后或改变肝移植格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