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曹雪涛院士团队发表最新Nature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28 17:59
RNA结合蛋白RRP1的发现及其抗炎机制 - RNA结合蛋白(RBP)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涉及RNA多聚腺苷酸化、mRNA转运、降解和翻译等过程,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2] - RBP与RNA相互作用的失调可能导致疾病发生,此前研究已证实某些RBP家族成员参与免疫系统的转录后调控,但其在炎症消退中的具体机制仍需深入研究[3] RRP1的发现及其功能 - 研究团队开发了全局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组纯化(GRPIp)技术,鉴定了RNA结合蛋白RRP1作为炎症固有反应的抑制因子[6] - RRP1通过与胸苷合酶(Tyms)mRNA结合,调控其核质转运和翻译效率,降低TYMS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抑制一碳代谢驱动的炎症反应[7] RRP1在疾病模型中的表现 - 髓系特异性RRP1缺陷小鼠表现出严重的实验性关节炎,促炎细胞因子增多并伴随免疫损伤[8] - 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外周血单核细胞的RRP1表达与TYMS表达及血清IL-1β水平呈负相关[8] 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 RRP1通过转录后抑制一碳代谢发挥抗炎作用,为控制自身炎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10] -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RRP1在炎症调控中的关键作用,为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开发奠定了基础[3][10]
Cell子刊:姜学军团队揭示缺氧通过表观遗传调控铁死亡
生物世界· 2025-07-28 16:02
铁死亡与缺氧调控机制 - 铁死亡是一种由铁依赖性磷脂过氧化驱动的代谢性细胞死亡过程,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病理状况有关 [2] - 缺氧通过抑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6A活性,以缺氧诱导因子(HIF)非依赖的方式抑制铁死亡 [2] - 缺氧通过抑制KDM6A导致其转录靶点(包括脂质代谢酶ACSL4和ETNK1)的表达降低,从而重塑细胞磷脂谱为铁死亡抵抗状态 [3] KDM6A在癌症中的作用 - KDM6A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和氧依赖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其缺失在膀胱癌中常见,会导致铁死亡抵抗 [5] - 对致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进行药理学抑制,可恢复携带KDM6A突变的膀胱肿瘤异种移植组织对铁死亡的敏感性 [4] 研究核心发现 - 长期缺氧可通过HIF非依赖的方式抑制铁死亡 [5] - 缺氧通过抑制KDM6A重塑磷脂组以抵御铁死亡 [5] - EZH2抑制可恢复KDM6A突变膀胱癌的铁死亡敏感性 [5]
Nature:中国学者开发基因编辑蚊子,有望终结疟疾传播
生物世界· 2025-07-28 16:02
蚊子传播疾病的严重性 - 蚊子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要多 2023年导致约2 63亿人感染疟疾 近60万人因此死亡 其中80%是儿童 [2] - 广东地区近期传播的基孔肯雅热同样由伊蚊传播 [2] 疟疾防控面临的挑战 - 遏制疟疾传播的努力陷入停滞 主要原因是蚊子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以及疟原虫对青蒿素等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 [3]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性应用 - 研究团队使用CRISPR-Cas9技术对斯氏按蚊进行基因编辑 将FREP1基因的L224突变为Q224 仅一个氨基酸改动即可有效阻断疟原虫传播 [4][6] - 修改后的蚊子与天然蚊子基本无异 不影响正常生长和繁殖 避免了生态风险 [8] 连锁等位基因驱动系统的创新 - 开发了连锁等位基因驱动系统 通过CRISPR技术强制替换蚊群中的FREP1 L224 FREP1 Q224在蚊群中的频率10代内从25%提升至93% [9] - 该系统可快速覆盖斯氏按蚊种群 显著抑制疟疾传播 [9] 研究成果的潜在影响 - 该方法利用天然存在的蚊子等位基因 通过精准编辑构建疟原虫传播屏障 适用于不同蚊子物种和种群 [10] - 为全球疟疾防控提供了适应性强且可行的新路径 [10]
Cell重磅发现:这两个人类特有的重复序列基因,让人类大脑进化得更大更复杂
生物世界· 2025-07-28 12:08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现代人类 (智人) 与其近亲 大猩猩 之间存在显著的表型特征差异,其中最重要的差异在于人类大脑新皮层 ( neocortex ) 的扩张以及神经元连接的复杂性增 加,这使得人类得以发展出诸如阅读和语言等新的认知能力。 之前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与人类拥有最强大脑相关的 单核苷酸突变,包括 FOXP2 基因和人类加速进化区域 (HAR) ,但大多数排名靠前的候选基因是 由 片段重 复 ( 广泛存在于基因组中的长度大于 1 kb 且序列相似性超过 90% 的 DNA 大片段,其中包含重复基因以及调控元件,约占人类基因组的 8% ) 造成的。片段 重复能够产生具有相同功能、功能改变或与保守的祖先基因旁系同源物相拮抗的新基因旁系同源物,并且在物种间的遗传差异中所起的作用比单核苷酸突变更 大。此外,它们在形成神经特征方面十分重要,可能促进了人类大脑进化,但由于这些重复序列在对人类基因组序列组装时的错误,导致大多数重复基因的功能 仍未得到表征。 2025 年 7 月 21 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Human-specific gene ...
中国学者一作Nature论文:自身抗体影响癌症免疫治疗效果
生物世界· 2025-07-28 12:08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格局,在多种类型的癌症患者中显示出了强大的治疗效果。然而,一些癌症患者在治疗后肿瘤显著缩小,而另一些患 者则没有获益,这背后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此外, 细胞免疫 在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证实,但抗体介导的 体液免疫 在其中的作用却研究不足。 2025 年 7 月 23 日,耶鲁大学医学院 戴以勒 博士、Fred Hutchinson 癌症中心 秦凯 博士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Humoral determinants of checkpoint immunotherap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系统性揭示了患者 自身抗体 (autoantibody,简称AAb) 这类通常认为与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抗体,会影响或破坏癌症患者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响 应。这一发现有望解开当代肿瘤学研究中最令人困惑的谜团之一——为何检查点阻断疗法对某些患者有效,而对其他患者无效。这一发现也为改善癌症免疫治疗 效果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 ...
Cell系列综述:GLP-1研究奠基人全面总结GLP-1类药物在糖尿病和肥胖以外的健康益处
生物世界· 2025-07-28 07:54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受体激动剂及共激动剂,统称为 GLP-1 类药物,例如利拉鲁肽、度拉糖 肽、司美格鲁肽,以及 GLP-1R/GIPR 共激动剂替尔泊肽,最初是为治疗 2 型糖尿病 (T2D) 而开发 的,因为它们能通过作用于胰腺和大脑来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并减缓胃排空。此外,大 脑中 GLP-1R/GIPR 的激活还能降低食欲并促进饱腹感,这为它们用于减肥提供了支持。目前,利拉鲁 肽、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已被批准用于 2 型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的治疗。 实际上,除了已明确的降血糖和减重的作用外,GLP-1 类药物还能降低 2 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病、心肌梗 死、中风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还能改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HFpEF) 患者的症状和预后。此 外,临床试验还显示出其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 (MASLD)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SA) 以 及骨关节炎 (OA) 的益处。 2025 年7 月 15 日, GLP-1 研究先驱—— Daniel J. Drucker 在 Cell 子刊 Cell Reports Medic ...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6篇Cell论文:逆转阿尔茨海默病、软骨再生、先导编辑疗法、卒中后大脑炎症、人类蛋白质组衰老图谱
生物世界· 2025-07-27 16:43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本周 (7 月 21-7 月 27 日)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共上线了 12 篇研究论文,其中 6 篇来自华人学者,这些研究分别是 抗癌药物逆转阿尔茨海默病、 调控 关节软骨稳态与再生的软骨祖细胞 、 先导编辑治疗 儿童交替性偏瘫 、 RNA-蛋白质互作研究新技术 、 肥大细胞介导卒中后大脑炎症 、 横跨人类 50 年生命周 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 。 抗癌药物逆转阿尔茨海默病 2025 年 7 月 21 日, 格莱斯顿研究所 黄亚东 研究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Yaqiao Li 博士等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 Cell-type-directed network- correcting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Alzheimer's diseas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分析了 阿尔茨海默病如何改变人类大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而筛选了能够逆转这些基因表达变化的候选药物,并通过分析大量电子病 历,找到能够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候选药物,最终发现了两种已获得 FDA 批准的抗癌药物—— 来曲唑 ( letrozole ) ...
Nature子刊:曾木圣/张华/孙聪团队发现首个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的主要受体
生物世界· 2025-07-27 10:49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EB 病毒 (EBV) 可感染 B 细胞和上皮细胞,并导致淋巴瘤和各种上皮恶性肿瘤。在上皮细胞感染期间,EBV 利用病毒糖蛋白和宿主受体的复杂组合。然而,其 确切机制以及是否存在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受体,目前仍不清楚。 2025 年 7 月 25 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曾木圣 教授、中山大学医学院 张华 副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孙聪 副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 ( 张华 、 李雨纯 、 庞德 、 谢楚 为共同第一作者) 在 Nature Microbiology 期刊发表题为: Desmocollin 2 is a dominant entry receptor for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of epithelial cell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 CRISPR-Cas9 筛选技术,确定了 Desmocollin 2 蛋白 (DSC2) 是上皮细胞感染中 EBV 的主要进入受体, 并首次发现了 DSC2 可介导 EBV 感染 非人源细胞系,为后续构建感染 EBV 动物模型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关键靶点。 这些发现有助于开发目 ...
Cell背靠背:华人团队揭示中风后大脑炎症机制,并提出治疗新靶点
生物世界· 2025-07-27 10:49
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监视机制 - 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免疫监视受到严格调控 通过常驻和外周免疫细胞对大脑进行战略性监测以发现损伤迹象 这种生理关系对维持体内平衡至关重要 但在卒中(中风)等损伤后可能变得病态 [2] - 缺血性卒中后的炎症具有双重作用 但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与更大的梗死体积及长期功能缺陷相关 急性炎症会永久性改变大脑免疫环境 [3] 肥大细胞受体Mrgprb2/MRGPRX2的突破性发现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团队发现肥大细胞特异性受体Mrgprb2/MRGPRX2通过硬脑膜-大脑信号轴介导卒中后脑部炎症 抑制该受体可减轻炎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并提高存活率 [4][5] - 肥大细胞作为哨兵免疫细胞 其受体Mrgprb2(小鼠)/MRGPRX2(人)能被神经免疫信号分子激活 但此前其在脑部炎症中的作用未知 [7] - 机制上 Mrgprb2引起脑膜肥大细胞脱颗粒 释放免疫介质招募颅骨骨髓中性粒细胞 并通过切割semaphorin 3a蛋白促进中性粒细胞向脑组织迁移 [8] 临床转化价值 - 人源MRGPRX2在卒中后被神经肽P物质激活 药理学抑制Mrgprb2可减少小鼠卒中后炎症 提示其作为潜在药物靶点 [10] - 研究证实Mrgprb2是颅骨骨髓免疫细胞向大脑迁移的关键"守门人" 抑制该受体可阻断中性粒细胞浸润路径 [13][14] 肥大细胞对脑脊液动力学的调控 - 硬脑膜肥大细胞通过调控蛛网膜袖口出口(ACE)点影响脑脊液流动 其脱颗粒释放的组胺会改变血管周围间隙 在细菌性脑膜炎中可改变脑脊液流向并限制细菌入侵 [15][17] - 缺乏硬脑膜肥大细胞的小鼠表现出免疫应答受损及脑内细菌载量升高 靶向肥大细胞或其介质可能增强CNS清除与防御机制 [17][19]
清华大学开发AI大模型,准确预测人类衰老,登上医学顶刊Nature Medicine
生物世界· 2025-07-27 10:49
衰老评估新方法 -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底骞副教授团队开发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生物学年龄预测方法,仅需体检报告即可评估整体及器官特异性衰老程度 [3][4] - 该方法突破传统衰老指标局限,实现精确、可靠且经济高效的大规模人群衰老评估 [5][23] 技术框架与原理 - 将血压、肝功能等体检数据转化为文字报告输入LLM(如Llama3),模型通过预训练医学知识库智能推演衰老程度 [10][12] - 输出结果包括全身衰老程度(整体生物学年龄)及心脏、肝脏等六大器官专属年龄 [11] 验证数据与性能 - 研究覆盖全球六大数据库(英国生物样本库等),验证样本超1000万人 [15] - 全因死亡风险预测准确率75.7%,较端粒长度等方法高15%;冠心病风险预测准确率70.9%,较其他机器学习模型高8% [15] - 肝硬化风险预测准确率81.2%,较临床指标方法高22% [15] - LLM预测年龄差每增加1岁,全因死亡风险上升5.5%,冠心病风险增加7.2% [16] 临床应用价值 - 心血管年龄差增大使冠心病风险增加45%,肝脏年龄差增大使肝硬化风险增加63% [19] - 发现322个与衰老加速相关的关键蛋白(56.7%为新靶点),其中55%与死亡率显著相关 [19] - 连续3年体检数据输入可生成个人衰老速率曲线,疾病预警准确率较单次体检提升3倍 [19] 研究扩展与潜力 - 利用年龄差识别加速衰老相关蛋白标志物,开发270种疾病风险预测模型 [20] - 框架支持动态衰老评估及个性化健康管理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