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创医疗(00853)
icon
搜索文档
微创医疗(00853)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8-29 22:34
收入和利润表现 - 收入547.5百万美元同比下降2.2%(剔除汇率影响)[2] - 公司总收入为5.475亿美元,同比下降2.0%[20] - 公司总收入为5.475亿美元,同比下降2.0%(剔除汇率影响下降2.2%)[102][104] - 公司报告期内收入同比减少2.2%(剔除汇率影响)或减少2.0%(按美元计)[101] - 净亏损36.4百万美元同比收窄65.9%[2][3] - 公司净亏损36.4百万美元,同比收窄65.9%[61] - 净亏损大幅收窄65.9%至3636万美元[124] - 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46.6百万美元同比减亏51.9%[2]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净亏损3636.1万美元[15] - 公司总亏损为66.364百万美元,其中心律管理业务亏损41.149百万美元,手术机器人业务亏损39.394百万美元[24] - 心通医疗净亏损0.4百万美元同比收窄96.2%[83] - 微创机器人净亏损同比收窄58.9%,自由现金流净流出减少42.8%[86] - 公司每股摊薄亏损为5212万美元,较去年同期1.03083亿美元收窄49.4%[37] - 每股基本亏损0.025美元,基于普通股股东应占亏损46.602百万美元计算[36] 成本和费用 - 销售管理研发费用总额同比下降14.5%[4] - 销售、管理、研发三项费用总金额同比缩减14.5%,运营费率同比优化8.1个百分点[62] - 研发费率从20.6%降至13.2%优化7.4个百分点[4] - 研发费率由20.6%下降至13.2%[62] - 研发成本为67.616百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12.788百万美元下降40%[30] - 研发成本大幅减少37.3%至7210万美元[115] - 分销成本减少4.9%至1.486亿美元[116] - 行政开支减少1.2%至8280万美元[117] - 销售成本2.390亿美元,同比增长4.7%[113] - 融资成本为58.958百万美元,其中可换股债券利息支出22.190百万美元[28] - 融资成本增加21.8%至5900万美元[119] - 非流动资产减值亏损激增256.1%至2340万美元[120] - 无形资产摊销11.099百万美元,物业及设备折旧40.273百万美元[30] - 当期所得税支出16.911百万美元,其中中国企业所得税13.730百万美元[31] 盈利能力和现金流 - EBITDA同比增长116.4%至127.8百万美元[3] - 公司EBITDA为127.8百万美元,较去年同期59.1百万美元增长116.2%[61] - 毛利减少6.7%至3.086亿美元,毛利率从59.2%降至56.4%[114] - 毛利率56.4%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8] - 公司同期经营现金流出净额为1154.1万美元[15] - 其他收益净额54.8百万美元同比增加342.3%[8] - 其他收益净额大幅增至5480万美元[118] - 非核心业务处置带来26.1百万美元收益[4] - 非核心业务处置带来26.1百万美元正向收益[62] - 政府补贴收入16.516百万美元,主要用于研发项目补助[27] - 汇兑收益净额24.081百万美元,去年同期为汇兑亏损11.801百万美元[27] 各业务线收入表现 - 出海业务收入59.8百万美元同比增长57.3%(剔除汇率影响)[5] - 出海业务收入59.8百万美元,同比增长57.3%(剔除汇率影响)[63] - 公司整体出海业务收入59.8百万美元,同比增长57.3%(剔除汇率影响)[97] - 心血管介入业务全球营业收入88.2百万美元,同比下降2.1%(剔除汇率影响)[67]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全球营业收入124.0百万美元,同比下降3.7%(剔除汇率影响),净亏损同比收窄57.9%,EBITDA同比增长28.5%[70] - 心律管理业务全球收入114.1百万美元,同比下降1.4%(剔除汇率影响)[73] - 心脉医疗报告期内收入99.6百万美元,同比下降9.2%(剔除汇率影响)[76] - 微创脑科学收入53.3百万美元同比下降6.2%(剔除汇率影响)[80] - 心通医疗收入31.9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7%(剔除汇率影响)[83] - 微创机器人报告期收入24.5百万美元,同比增长77.0%(剔除汇率影响)[86] - 公司出海平台报告期内收入33.6百万美元,同比增长51.1%(剔除汇率影响)[96] - 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达2447万美元,同比增长75.3%(剔除汇率影响增长77.0%)[102][110] - 其他业务收入2329万美元,同比增长53.1%(剔除汇率影响增长52.7%)[102][112]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9958万美元,同比下降10.0%(剔除汇率影响下降9.2%)[102][107]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1.240亿美元,同比下降2.2%(剔除汇率影响下降3.7%)[102][105] - 心律管理业务收入1.141亿美元,同比增长0.7%(剔除汇率影响下降1.4%)[102][106] - 神经介入业务收入5332万美元,同比下降7.1%(剔除汇率影响下降6.2%)[102][108] - 结构性心脏病业务收入3194万美元,同比增长1.8%(剔除汇率影响增长2.7%)[102][109] - 外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647万美元,同比增长41.5%(剔除汇率影响增长42.8%)[102][111] - 销售医疗器械收入为5.356亿美元,同比下降2.5%[20] - 公司总收入为558.702百万美元,其中心血管介入业务贡献91.018百万美元,骨科医疗器械业务贡献126.284百万美元[24] 各业务线利润和亏损 - 心血管介入业务分部利润1863万美元[22] - 心律管理业务分部亏损2981万美元[22]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净亏损同比收窄57.9%[70] - 中国骨科业务于报告期内实现盈亏平衡[71] - 心通医疗净亏损0.4百万美元同比收窄96.2%[83] - 微创机器人净亏损同比收窄58.9%[86] 各地区市场表现 - 中国地区收入为2.771亿美元,同比下降9.4%[20] - 欧洲地区收入为1.588亿美元,同比增长9.2%[20] - 非中国区销售额占总收入的49.5%[101] - 心血管介入业务海外市场收入同比下降10.2%(剔除汇率影响),其中EMEA地区增长8.0%,拉美地区下降12.1%,亚太地区(除中国外)下降39.8%[69] - 中国市场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剔除汇率影响),球囊和配件产品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38.3%和20.7%(剔除汇率影响)[69] - 国际(非中国)骨科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8%(剔除汇率影响),其中EMEA地区增长1.1%,日本地区增长4.3%[70] - 中国骨科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8%(剔除汇率影响),国产膝关节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71.0%,国产髋关节产品增长27.9%(均剔除汇率影响)[71] - 心律管理国际(非中国)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5%(剔除汇率影响)[73] - 心律管理中国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0%(剔除汇率影响)[74] - 心脉医疗海外收入同比增长95.2%(剔除汇率影响),占板块收入比重提升至17.3%[76][77] - 微创脑科学海外收入同比增长67.4%(剔除汇率影响)占比提升至12.3%[80] - 微创脑科学在亚太地区、EMEA地区和北美地区收入分别增长47.6%/125.1%/145.8%(剔除汇率影响)[81] - 心通医疗海外收入大幅增长235.3%(剔除汇率影响)占比提升至11.9%[83] - 微创机器人海外收入大幅增长188.6%(剔除汇率影响)[86] 业务运营和产品进展 - 累计进入"绿色通道"产品总数达40款,连续十年排名同业第一[62] - 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Firesorb®已在30个省份完成挂网,FireRaptor®冠脉旋磨系统覆盖30个省份,Firelimus®药物球囊导管覆盖24个省份[69] - 全球首款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Firesorb®火鸮已完成30个省份的挂网[69] - 国产内轴型全膝关节假体获美国FDA上市许可批准,加入出海产品队列[71] - NEXUS®股骨柄获FDA上市许可[70] - 高压产品(ICD及CRT-D)销售额同比增长4.6%(剔除汇率影响)[73] - 国产起搏器产品累计覆盖约1,400家医院[74] - 新一代ENO™系列起搏器完成24个省级挂网[74] - 国产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产品完成19个省级挂网[74] - 进口Vega™起搏电极导线完成24个省级挂网[74] - 国产BonaFire™起搏导线完成17个省级挂网[74] - 心脉医疗产品累计进入国内超2700家医院,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76] - 心脉医疗产品新增开拓5个国家或地区,累计在逾45个海外国家或地区进入临床应用[77] - 心脉医疗共有11款产品在26个海外市场获得首次注册证,其中5款产品获得CE认证[77] - 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累计进入27个国家或地区[77] - Minos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累计进入27个国家或地区[77] - Hercules Low Profile直管型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累计进入27个国家或地区[77] - 新一代Cratos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累计进入9个海外国家或地区[77] - Aorfix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累计进入19个国家[77] - 微创脑科学累计覆盖约3,600家医院包括超过2,000家三级医院[80] - 心通医疗TAVI产品报告期内植入量达2,146例累计覆盖超670家医院[84] - AnchorMan左心耳封堵器累计突破750例商业化应用手术成功率100%[84] - VitaFlow系列TAVI产品已进入20多个国家覆盖140家核心医院[84] - 公司综合订单量累计近一百五十台,全球产品组合累计商业化装机突破百台[87] - 图迈®胸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全球商业化订单突破80台,装机突破60台[87] - 鸿鵠®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全球累计订单突破55台,装机突破35台[87] - 鸿鵠®在全球累计完成近2,500例人体临床手术[88] - R-ONE®血管介入机器人报告期内新增五台装机,开展手术过百例[88] - 图迈®远程手术系统在全球辅助实施远程手术超400例,成功率100%[90] - 集团在37个海外市场获得232项首次注册证[91] - 五款创新产品入选上海市生物医药“新优药械”产品目录[93] - 手术机器人业务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88.6%(剔除汇率影响)[97] - 神经介入业务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67.4%[97]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95.2%(剔除汇率影响)[97] - 结构性心脏病业务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35.3%(剔除汇率影响)[97] - 公司全球雇员共6,287名,其中海外员工1,697名,占比约27%[98] 资产和负债状况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712,995千美元增至764,498千美元,增长7.2%[10]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至7.645亿美元[126]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从376,564千美元增至481,493千美元,增长27.9%[10] - 贸易应收款项总额增长36.2%至3.617亿美元,其中1个月内账期金额增长32.4%至1.66863亿美元[38] - 贸易应付款项总额下降1.4%至1.72129亿美元,但1年以上账期金额大幅减少54.3%至1457.7万美元[39] - 计息借贷流动部分从318,066千美元增至419,357千美元,增长31.8%[10] - 可换股债券流动部分从147,133千美元增至161,131千美元,增长9.5%[10] - 非流动计息借贷从757,711千美元降至722,294千美元,减少4.7%[11] - 权益总额从1,144,844千美元增至1,181,364千美元,增长3.2%[11]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末的1,896,149千美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902,141千美元,增长0.3%[10] - 可呈报分部资产总额为33.973亿美元[22] - 可呈报分部负债总额为18.700亿美元[22] - 公司可呈报分部资产总额为3.288862十亿美元,其中外周血管介入业务资产最高达597.017百万美元[24] - 借贷总额增至16.829亿美元,资产负债率微升至68.7%[127] - 公司未持有任何库存股份[133] 债务和融资活动 - 公司面临重大流动性压力,有4.193亿美元银行借款和1.568亿美元可换股债券将于一年内到期[14] - 股份购回义务账面价值达2.545亿美元计入流动负债[14] - 6.877亿美元非流动借款受财务契约约束,违约可能触发交叉违约条款[14] - 股份购回义务增加5.7%至2.54491亿美元,主要因融资成本增加1380.1万美元[42] - 计息借贷总额增长6.1%至11.41651亿美元,其中1年内到期债务增长31.8%至4.19357亿美元[43] - 有抵押银行贷款微增0.8%至5.60864亿美元,以土地使用权及自有楼宇等资产作抵押[44] - 非流动银行借款中5.22723亿美元受财务契约约束,较去年末增长18.8%[45] - 可换股债券总额增长3.8%至5.41204亿美元,其中CRM Cayman发行部分公允价值增加1602.9万美元[46][48] - CRM Cayman可换股债券将于2025年10月14日到期,持有人可选择延长2年,转换企业价值为12.5亿美元[47] - 公司持有优先股条款规定,若2025年7月前未完成合格公开发行,投资者可要求按原价加8%年利率赎回[40] - 公司发行2028年可换股债券本金2.2亿美元,年利率5.75%,初始转换价每股12.7790港元[49] - 2028年可换股债券负债部分账面值为2.15133亿美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50] - 2028年可换股债券市场报价约2.171亿美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50] - 公司发行2029年可换股贷款本金2亿美元,年利率5.75%,初始兑换价每股7.46港元[51] - 2029年可换股贷款负债部分账面值为1.6494亿美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53] - 可换股债券/贷款总债务部分3.80073亿美元,权益部分0.83651亿美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54] - 心脉医疗受限银行存款1.30702亿美元,仅限IPO用途(截至2025年6月30日)[55] - 中国内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5.52358亿美元,受外汇管制限制(截至2025年6月30日)[55] - 2029年可换股贷款部分转换,本金4150万美元转换为4354.9965万股普通股[59] 公司治理和合规 - 公司主席常兆华博士同时担任首席执行官违反企业管治守则第C.2.1条[135] - Jonathan W Chen获委任为轮值联席首席执行官自2025年6月27日起生效[136] - 执行董事为常兆华博士;非执行董事为白藤泰司、芦田典裕及孙维琴;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周嘉鸿、刘国恩及邵春阳[141] - 审核委员会包括三名成员:周嘉鸿(主席)、芦田典裕及邵春阳[139]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及报告[140] - 公司确认所有董事均遵守上市规则标准守则[134] - 中期财务报告由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按香港审阅工作准则第2410号进行审阅[138] - 中期报告将按上市规则在香港交易所及公司网站刊载[141] - 报告期后无重大事件需披露[137]
微创医疗:心脉医疗科技上半年归母净利约3.15亿元,同比减少22.03%
智通财经· 2025-08-26 22:33
财务表现 - 心脉医疗科技2025年上半年收入7.14亿元,同比减少9.24% [1] - 归属于股权持有人的净利润3.15亿元,同比减少22.03% [1]
微创医疗(00853):心脉医疗科技上半年归母净利约3.15亿元,同比减少22.03%
智通财经网· 2025-08-26 22:27
财务表现 - 心脉医疗科技2025年上半年收入7.14亿元,同比下降9.24% [1] - 归属于心脉医疗科技股权持有人的净利润3.15亿元,同比下降22.03% [1] 经营数据 - 收入及净利润均出现同比下滑,净利润降幅显著高于收入降幅 [1]
微创医疗(00853) - 海外监管公告
2025-08-26 22:22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及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對本公告之內容概不負責,對其準確性或完 整性亦不發表任何聲明,並明確表示概不就因本公告全部或任何部分內容而產生或因倚賴該等內容 而引致之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微創醫療科學有限公司* (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 (股份代號:00853) 海外監管公告 本海外監管公告乃根據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證券上市規則(「上市規則」)第13.10B條刊 發。 中國上海,二零二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於本公告日期,本公司之執行董事為常兆華博士;本公司之非執行董事為白藤泰司先生、蘆田典裕 先生、孫維琴女士;及本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為周嘉鴻先生、劉國恩博士及邵春陽先生。 * 僅供識別 1 請參閱隨附上海微創心脈醫療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心脈醫療科技」)於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 (「科創板」)刊發之公告(「該公告」),內容有關其二零二五年半年度報告。 心脈醫療科技為一家於科創板上市之公司。於本公告日期,本集團持有心脈醫療科技已發行股本約 40.32%及其業績於本公司財務報表合併入賬。 於聯交所網站登載該公告,僅為向香港投資者進行同等的資訊傳達及遵守上市規則第13.1 ...
微创医疗(00853)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截至二零二五年六月三十日止六个月...
2025-08-26 22:20
股权情况 - 公司持有心脈醫療科技40.32%股权,业绩综合入账[2] 业绩数据 - 2025年上半年收入714,429.78千元,同比降9.24%[3] - 同期利润总额366,935.69千元,同比降22.12%[3] - 归属股东净利润314,647.22千元,同比降22.03%[3] 资产权益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总资产4,604,264.9千元,增7.29%[3] - 归属股东总权益4,030,319.6千元,增6.29%[3] 财务说明 - 财务资料按中国准则编制,仅关心脈业务[4] - 数据未撇除内交易,不反映集团全貌[4]
腔镜手术机器人:微创精准者:腔镜手术机器人引领外科手术精度革命,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8-25 20:38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4] 核心观点 - 腔镜手术机器人行业是结合腔镜与机器人技术的高端医疗设备 主要应用于泌尿外科等领域 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等优势 [4] - 行业受政策严格监管 需经过系统注册审批流程 产业协同度高 涉及多个高精度工业领域 [4] - 中国本土企业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技术壁垒高 研发周期长 需跨学科团队和持续资本投入 [4] - 行业规模迅速扩张 得益于国产化突破和采购成本下降 [4] - 未来国产企业竞争加剧 预计出现出清潮 但高端错位竞争格局初现 长期或形成"寡头+细分专攻"格局 [4] 行业定义与分类 - 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指结合腔镜技术与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的高端医疗设备 主要由医生控制台 患者手术平台 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 手术器械及附件组成 [5] - 系统通过医生在控制台的操作实现对手术器械的精确控制 辅助完成复杂的微创手术操作 [5] - 主要应用于泌尿外科 妇科 普外科等领域 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 精度高等优势 [5] - 与传统腔镜手术相比 通过智能算法和机械放大效应可显著降低因医生疲劳或抖动带来的风险 [5] - 按照手术技术分为多孔和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两大类 [5] - 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需在患者腹部建立多个操作通道 适用于复杂胃肠手术 妇科手术 泌尿科手术及胸腔镜手术等多个科室 [6] - 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通过单一手术切口插入多个柔性机械臂与内窥镜 旨在减少手术创伤 降低术后疼痛 提升美观性 [6] 行业特征 - 研发周期长 政策监管严格 腔镜手术机器人属于高风险第三类医疗器械 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全流程严格监管 [6] - 注册周期通常长达5年以上 临床试验平均周期超过36个月 涉及至少3–5家三甲医院开展多中心试验 [6] - 单一产品试验总成本普遍在2,000–5,000万元人民币之间 例如微创医疗的腔镜手术机器人项目累计投入超过3亿元人民币 [6][7] - 产业协同度高 融合精密制造 传感控制 图像识别 生物材料等多个领域技术 [8] - 以微创医疗为例 其整机系统关键组件来自超过30家专业供应商 构建完整且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8] - 截至2024年累计已在全国21个省份近60家医院完成超过1,500例临床手术 其中高难度术式超过1,100例 [8] - 国产化率从2023年的32.6%提升至2024年的48.9% 全国年销量突破100台 同比增长超100% [8] - 技术壁垒高 专利防护强 核心能力在于在狭窄腔体内完成高精度 低延迟的远程操作 [9] - 关键性能指标包括手术器械尖端控制精度需达亚毫米级(0.1mm级) 系统响应延迟要求控制在100毫秒以内 术中图像帧率稳定维持在>30fps [9] - 截至2024年底 图迈医疗已累计申请腔镜手术机器人相关专利超过1,300项 其中核心发明专利占比超过60% [9]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85–2000年)代表性事件包括1985年工业机器人PUMA560首次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 以及1992年ROBODOC用于骨科髋关节置换术 [10][11] - 启动期(2000–2021年)2000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标志行业进入商业化阶段 [10][13] - 2006年达芬奇系统在中国解放军总医院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手术 2009年图迈医疗在中国成立并启动自主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研发 [13] - 高速发展期(2021年至今)中国企业如微创医疗 威高 航天长峰等完成多款腔镜手术机器人临床注册与上市 [10][15] - 2023年上半年全国手术机器人招标公告数量显著上升 腔镜 骨科和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成为热门产品 [15] 产业链分析 - 上游核心部件供应直接决定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性能上限 并通过成本结构影响中游厂商的市场化能力和下游的临床推广效率 [17] - 图像系统需持续输出≥30fps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 目前业内广泛采用的IMX253系列传感器最高支持75fps [17] - 2024年中国减速器市场规模约为1,447亿元 同比增长9.5% 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市占率提升至51.6% 较2023年同期增长4.5个百分点 [17][18] - 中游环节为核心 成本结构呈现显著集中 以IntuitiveSurgical为例 2024年全年营收为83.5亿美元 产品制造成本达到约30亿美元 占比约36% [19] - 机械臂与成像导航系统合计成本占制造成本的70%以上 IntuitiveSurgical研发费用占营收的10% 毛利率高达69.1% [19] - 上游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壁垒决定产业准入门槛与发展速度 核心零部件包括伺服系统 减速器和控制器 [23] - 截止到2024年 减速器 伺服系统和控制器分别占整机成本的35% 20%和15% 三者合计占比达70% [24] - 高精尖部件依赖进口 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普遍偏低 精密传动国产化率不足40% 图像处理系统国产化率约为30%-40% [25] - 控制系统国产替代率不超过25% 力反馈和扭矩传感器自主率低于30% 材料端国产替代率在30%-50%之间 [25] - 上游环节整体自主化率仅为30%-40% [25] - 中游头部企业率先实现量产交付 国产腔镜机器人进入临床主流应用 [29] - 微创医疗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于2024年完成超过1,500例临床手术试验 累计装机39台 [30] - 达芬奇系统截至2024年在中国累计装机超460台 完成手术超过67万人次 [30] - 软硬件核心环节自主可控率提升 系统整合能力构建竞争壁垒 [31] - 微创医疗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实现5G远程手术延迟低于40ms 成功率100% 累计完成远程手术超过120例 [31] - 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65% [31] - 下游重点三甲医院率先引入 试点推广形成示范效应 [35] -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完成首台商业化装机并开展400余例临床验证手术 [35] -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装机首月成功完成29例复杂大手术 [35] - 目前已上线30余家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 累计认证数百位主刀医生 [35] - 术式成本下降带动普及 医院和医生接受度逐步提高 [36] - "十四五"规划中新增规划设备超过3,528台 远高于"十三五"期间的225台 设备数量增幅超过218% [36] - 2024年中国腔镜机器人目标术式的年手术总量约为791万例 若渗透率提升至50% 预计相关手术量将达395.5万例 [36] - 国产设备单台手术费用可降至进口达芬奇机器的50%–60% 部分手术耗材已控制在1万元以内 [36] 行业规模 - 2022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31.2亿元人民币 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98.4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为33.3% [37] - 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扩大至351.6亿元人民币 2026年至2030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7.5% [37] - 设备 耗材与服务三大板块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0.7% 29.9%和19.9% [37] - 国产化突破显著降低采购成本 推动医院集中采购放量 [38] - 进口"达芬奇"设备中标价格普遍在2,000万–3,000万元区间 国产品牌中标价大幅下降至600万–1,400万元之间 [38] - 达芬奇国产型号IS4000CN从1,800万直降至1,300万–1,450万元 2024年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中标量超过25台 [38] - 2024年前三个季度达芬奇国内装机仅28台 同比下降近30% 而同期国产品牌累计中标突破31台 [38] - 2020年全国腔镜手术机器人装机约为350台 至2023年增长至800台以上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 [38] - 国产品牌的渗透率由不足10%上升至35%以上 [38] - 政策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 推动行业快速起量 [39] - "十四五"期间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新增配置证达559台 较"十三五"期间225台增加了约149% [39] - 截至2024年全国各地已累计发放超240张腔镜机器人配置证 [39] - 从2021年到2024年 全国三甲医院中配置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数量由不足20家迅速扩大到超过80家 [40] - 未来国产企业数量众多 短期内竞争将加剧并出现出清潮 [41] - 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有超过10款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此外仍有20余款产品处于注册或临床试验阶段 [41] - 高端错位竞争格局初现 长期或形成"寡头+细分专攻"格局 [42] - 直觉外科的达芬奇机器人全球累计装机量已超过9,600台 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 [42] - 微创医疗旗下"图迈"机器人预计将在2026年完成79,694例手术 [42] - 中小企业聚焦于特定术式或特定应用场景 例如唯精医疗在狭小空间精细化术式中布局微型机械臂 瑞龙外科采用模块化分体设计 [42] 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以下梯队情况 第一梯队有直观医疗 微创医疗 术锐医疗 思哲瑞 山东威高集团等 [48] - 第二梯队有精锋医疗 瑞尔博 朝聚医疗 博联睿等 第三梯队有东软汉鼎 术本智能 朗呈医疗 瀚海医疗等初创企业 [48] - 竞争格局的核心原因在于进口巨头早期进入和国产替代政策启动时间滞后 造成技术代差和市场时差 [49] - 截至2024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已累计完成超40万例手术 覆盖全国近300家三甲医院 [49] - 中国首个获批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直到2021年才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证 国产企业在市场化路径上至少落后15年 [49] - 研发与注册周期长导致中国企业积累滞后 产品从原型设计到最终获得批准周期普遍长达5–10年 [50] - 图迈医疗自2009年启动研发历时13年方于2022年获得上市批准 [50] - 未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趋势 头部企业将通过技术和资金优势持续拉大差距 [51] - 进口达芬奇系统定价高昂 历史标价普遍在2,000万至3,000万元每台 年维护费约150万元 [51] - 国产品牌竞标报价多在900万至1,700万元/台 思哲睿SR1000型号中标价仅538万元 售价不到进口机器人的25% [51] - 数据闭环能力将重构竞争门槛 [52] - 微创医疗公司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于2024年已完成超过1,000台手术 形成结构化的真实世界临床数据集 [52] - 其系统算法模型迭代周期缩短至6个月 而中小企业算法优化周期普遍超过12个月 [52] 上市公司速览 -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总市值411.8亿 营收规模9923.7万 同比增长108.5% 毛利率47.4% [54] - 山东威高集团总市值220.8亿 营收规模69.0亿 同比增长-1.1% [54] -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营收规模1.3亿元 同比增长58.6% 毛利率68.8% [55] 企业分析 - 微创医疗具备强大的母公司支持和成熟的产业协同优势 其"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国内首个获得NMPA批准的国产四臂系统 [59] - 精锋医疗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 专注于腔镜手术机器人的精密机械设计和智能控制系统 在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数量和专利储备上表现突出 [63] - 思哲瑞专注于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的自主研发 技术实力突出 拥有多项核心专利 涵盖机器人手术精密控制 视觉导航等关键技术 [67] - 术锐医疗具备较早的产品注册和市场准入优势 拥有多款获批产品 覆盖不同手术场景 临床装机量领先 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72]
智通港股空仓持单统计|8月22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8-22 18:37
空仓比最高公司 - 药明康德未平仓空单比达14.92%位列首位 空仓数量7017.68万股[1][2] - 宁德时代空仓比14.41%居第二位 空仓数量2247.22万股[1][2] - 中远海控空仓比13.40%排名第三 空仓数量3.86亿股[1][2] 空仓比显著增加公司 - 恒瑞医药空仓比增幅最大 从0.51%升至2.99% 增加2.49%[1][2] - 耀才证券金融空仓比从3.47%升至4.81% 增加1.34%[1][2] - 现代牧业空仓比从4.74%升至6.05% 增加1.31%[1][2] 空仓比显著下降公司 - 赣锋锂业空仓比降幅最大 从13.32%降至10.34% 减少2.98%[1][2] - 药明康德空仓比从17.59%降至14.92% 减少2.67%[1][2] - 第四范式空仓比从2.74%降至0.46% 减少2.28%[1][2] 其他高空仓比公司 - 中国平安空仓比12.46% 空仓数量9.28亿股[2] - 绿叶制药空仓比12.36% 空仓数量4.81亿股[2] - 万科企业空仓比12.13% 空仓数量2.68亿股[2]
微创医疗(00853.HK)拟8月29日举行董事会会议以审批中期业绩
格隆汇· 2025-08-19 17:07
公司公告 - 微创医疗将于2025年8月29日举行董事会会议 [1] - 会议内容包括审议并通过集团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中期业绩 [1] - 会议还将处理其他事项 [1]
微创医疗(00853) - 董事会会议召开日期
2025-08-19 16:54
微創醫療科學有限公司* (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及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對本公告的內容概不負責,對其準確性或完 整性亦不發表任何聲明,並明確表示,概不對因本公告全部或任何部份內容而產生或因倚賴該等內 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股份代號:00853) 董事會會議召開日期 微創醫療科學有限公司(「本公司」及其附屬公司「本集團」)董事會(「董事會」)茲通告謹定於二零二五年 八月二十九日(星期五)舉行董事會會議,藉以(其中包括)考慮及通過本集團截至二零二五年六月三十 日止六個月的中期業績,以及處理其他事項。 承董事會命 微創醫療科學有限公司* 於本公告日期,本公司執行董事為常兆華博士;本公司非執行董事為白藤泰司先生、蘆田典裕先生 及孫維琴女士;及本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為周嘉鴻先生、劉國恩博士及邵春陽先生。 主席 * 僅供識別 常兆華博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二零二五年八月十九日 ...
微创医疗(00853)下跌5.05%,报13.34元/股
金融界· 2025-08-19 14:10
股价表现 - 8月19日盘中下跌5.05%至13.34港元/股 [1] - 当日成交额达4.42亿元 [1] 财务数据 - 2024年营业总收入74.12亿元 [2] - 2024年净利润亏损15.39亿元 [2] 公司概况 - 跨国医疗集团专注于心血管/脑血管/神经系统/骨科学等创新医疗技术 [1] - 产品覆盖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 [1] - 在全球设有多处创新中心和生产基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