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创医疗(00853)
icon
搜索文档
微创医疗机器人 - 近期股价上涨限制上行空间,人工智能的应用效果尚待时间验证;维持中性评级
2025-03-10 11:11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 行业:医疗保健行业中的手术机器人细分领域 - 公司:MicroPort MedBot(微创医疗机器人)、Intuitive Surgical(直觉外科公司,生产da Vinci机器人)、Fosun Pharma(复星医药)、Edge Medical(其产品为MP1000)、Tempus AI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核心观点 - 维持对MicroPort MedBot股票的“中性”评级,将目标价从8.4港元上调至19.3港元,目标价日期延长至2025年12月 [2][18] - MicroPort MedBot近期上涨限制了上行空间,AI应用效果有待时间验证 [2] - MicroPort MedBot有望受益于进口替代趋势,但面临竞争,预计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 [10][20] 论据 - **股价表现与驱动因素**:过去两个月MicroPort MedBot跑赢恒生指数100%,受AI和机器人股票热潮以及亏损收窄推动,近期盈利预警和订单趋势增强了扩大装机量的信心 [2] - **产品与市场情况** - Toumai是首个经临床验证不逊色于da Vinci的国产腹腔镜机器人,有望保持在中国新手术机器人装机量的领先地位,预计到2033年在中国/海外装机量市场份额达13%/7%;Honghu借助微创骨科的市场地位发展 [2] - 2024年底,Medbot报告超100台机器人订单,约60台Toumai和40台Honghu;Toumai获CE认证,Honghu在五大洲有装机;预计Toumai 5G和经支气管机器人获批将推动装机量增长 [8] - **AI应用情况**:2020年开始在产品中应用AI,Toumai用于肺部手术导航,Honghu用于医学图像分析和手术规划;但手术机器人AI发展需时间,国内公司在AI发展上落后于外国公司 [8] - **财务情况** - 2024年上半年现金约2.21亿元人民币,预计2024年现金消耗4 - 5亿元人民币,可能需额外股权融资,但正在努力减少现金消耗 [2] - 上调2024E和2025E的营收预测,分别从2.47亿元人民币和6.81亿元人民币上调至2.62亿元人民币和7.59亿元人民币 [6] - 预计长期净利润率达35%,2026E净利润率达8%,实现盈亏平衡 [18] - **估值与风险** - 基于DCF分析得出2025年12月目标价19.3港元,假设WACC为13.1%,终端增长率为3% [11][21] - 下行风险包括机器人装机量低于预期、医疗保健领域AI情绪转变、公司股权融资、竞争加剧;上行风险包括政策利好、装机量增长超预期、提前实现盈亏平衡 [1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风格暴露情况**:价值因子排名99,成长因子排名18,动量因子排名9,质量因子排名98,低波动因子排名100 [7] - **过往评级与价格目标**:2023年3月25日评级“增持”,目标价59.9港元;2023年7月3日评级“增持”,目标价49.9港元;2023年9月4日评级“中性”,目标价22港元;2024年9月23日评级“中性”,目标价7.5港元;2024年11月28日评级“中性”,目标价8.4港元 [36] - **投资银行相关情况**:J.P. Morgan在过去12个月内担任MicroPort MedBot或相关实体证券公开发行的经理或联合经理,目前或过去12个月内是其客户,已获得投资银行服务补偿,预计未来三个月寻求投资银行服务补偿 [31][32][33]
微创医疗(00853)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26 20:00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为558,702千美元,同比增长15.8%[8] - 毛利为330,580千美元,同比增长14.6%[8] - 期间亏损为106,674千美元,同比减少51.5%[8] - 本公司权益股股东应占亏损为96,830千美元,同比减少40.5%[8] - 每股基本亏损为5.29美分,同比减少40.8%[8] - 每股摊薄亏损为5.63美分,同比减少40.4%[8] - 期内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净亏损为68,432千美元,同比减少63.1%[8]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全球收入为558.7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7.0%[1] - 运营费用率从上年同期的94%下降至64%,其中研发费用率从39%下降至21%[1] - 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63.1%[1]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实现业务收入约558.7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7.0%(剔除汇率影响)[15] - 公司出海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4.0%(剔除汇率影响)[15] - 公司运营费用率从上年同期的94%下降至64%,其中研发费用率从39%下降至21%[15] - 公司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净亏损为68.4百万美元,同比大幅收窄63.1%[15] - 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收入为558.7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5.8%,剔除汇率影响后增长17.0%[39] - 其他亏损净额在报告期间为0.1百万美元,而在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为17.0百万美元[51] - 研究及开发成本从187.3百万美元减少38.6%至115.0百万美元[52] - 分销成本从169.8百万美元减少8.0%至156.2百万美元[53] - 行政开支从95.9百万美元减少12.6%至83.8百万美元[54] - 其他经营成本从12.4百万美元减少0.2%至12.3百万美元[55] - 融资成本从37.3百万美元增加30.0%至48.4百万美元[56] - 所得税从13.7百万美元增加至20.2百万美元[57] - 净亏损从219.921百万美元减少51.5%至106.674百万美元[59]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1,019.6百万美元减少至740.1百万美元[61] - 借貸總額从1,566.5百万美元减少至1,564.4百万美元[62] - 公司收入为558,702千美元,同比增长15.8%[116] - 毛利为330,580千美元,同比增长14.6%[116] - 期间亏损为106,674千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19,921千美元有所减少[116] - 每股基本亏损为5.29美分,较去年同期的8.94美分有所减少[116] - 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2,886,929千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568,485千美元有所增加[118] - 非流动负债总额为1,598,976千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165,488千美元有所增加[119] - 资产净值为1,287,953千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402,997千美元有所减少[119] - 权益总额为1,287,953千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402,997千美元有所减少[119] - 期间其他全面收益为-11,114千美元,较去年同期的-47,024千美元有所改善[117] - 期间全面收益总额为-117,788千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66,945千美元有所改善[117] - 公司权益总额从2024年1月1日的1,402,997千美元减少至2024年6月30日的1,287,953千美元[12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全面收益总额为-117,788千美元[122] - 经营活动所用的现金净额为-172,093千美元[123] - 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558,304千美元[123] - 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67,193千美元[124]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净额为-272,740千美元[12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40,097千美元[124]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累计亏损为-1,476,838千美元[122]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非控股权益为588,140千美元[122]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总权益为699,813千美元[122] - 公司遵循香港会计准则第34号编制中期财务报告[12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有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借款317,891,000美元及股份购回义务227,427,000美元[126] - 公司产生净亏损106,674,000美元及经营现金流流出净额33,454,000美元[126] - 公司部分非流动银行借款及可换股债券合计726,243,000美元需履行财务表现及比率契诺[127] - 公司计划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流动资金,包括严格成本控制、削减研发成本、推迟资本开支计划[127] - 公司计划通过出售若干物业或其他资产变现额外现金[127] - 公司正与潜在投资者磋商直接投资或购买附属公司股权[127] - 公司正与多家银行讨论现有借款续期及获得新银行融资[127] - 董事认为按持续经营基准编制中期财务资料属恰当[127] - 若无法持续经营,需调整资产价值至可收回金额,并重新分类非流动资产及负债为流动资产及负债[127] - 公司采用香港会计准则第1号修订本,重新分类可换股债券,影响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分类[130][131]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可换股债券从456,634千美元增加至549,470千美元,流动负债总额从1,271,084千美元增加至1,363,920千美元[13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可换股债券从103,154千美元减少至0千美元,流动负债总额从910,320千美元减少至807,166千美元[131]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收入为558,702千美元,同比增长15.8%,主要来自医疗器械销售和其他收入[134] - 按地域分拆,中国收入为305,978千美元,同比增长23.3%,北美洲收入为47,082千美元,同比下降6.5%[135] - 公司未订立任何供应商融资安排,香港会计准则第7号修订对披露无重大影响[132] - 公司总收入为3,539,317千美元[147] - 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为584,689千美元[147]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为529,679千美元[147] - 心律管理业务收入为361,326千美元[147]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为634,735千美元[147] - 神经介入业务收入为291,845千美元[147] - 结构性心脏病业务收入为350,426千美元[147] - 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为157,558千美元[147] - 外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为85,920千美元[147] - 其他业务收入为543,139千美元[14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普通权益股東應佔虧損為96,830,000美元,每股基本虧損為0.053美元[15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普通权益股東應佔虧損為103,083,000美元,每股攤薄虧損為0.056美元[15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新增使用權資產8,642,000美元,收購物業、廠房及設備項目成本共計27,926,000美元[15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產生樓宇建築成本22,990,000美元,資本化發展成本13,522,000美元[15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處置或撇銷物業、廠房及設備項目賬面淨值4,551,000美元,產生虧損1,075,000美元[15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其他非流動資產總額為109,022,000美元,其中租賃及質押按金為42,369,000美元[16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可收回所得稅主要來自法國政府的可抵扣稅項合計11,720,000美元[16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貿易應收款項總額為268,730,000美元,其中一個月內到期的應收款項為156,879,000美元[16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當期稅項總額為20,230,000美元,其中中國企業所得稅為18,957,000美元[15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遞延稅項為(581,000)美元[15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付款项为181,536千美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85,851千美元有所减少[16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费用为411,693千美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448,342千美元有所减少[16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股份购回义务为254,462千美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39,780千美元有所增加[16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计息借贷款项为801,523千美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508,330千美元有所增加[16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有抵押银行贷款为607,681千美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88,883千美元有所增加[16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可换股债券总额为444,995千美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62,737千美元有所减少[169] - CRM Cayman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于2024年6月30日为103,154千美元,较2024年1月1日的92,836千美元有所增加[171] - 公司于2024年5月与中国多家银行订立融资协议,融资总额为300百万美元,用于偿还2026年可换股债券[167] - 公司提取的银行贷款总额为607,681千美元,其中包括上述300百万美元的银行贷款[168] - 公司定期监控其遵守财务契诺的状况,截至2024年6月30日,无已提取融资的契诺遭违反[168] 业务表现 - 公司产品在全球20,000多家医院使用[3] - 公司拥有超过10,000项专利(包括申请)[3] - 公司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3] - 神经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5%,结构性心脏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7%,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3%,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7.0%[1] - 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心律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1] - 出海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4.0%[1] - 心血管介入业务全球收入同比增长13.4%,净利润同比增长279.4%,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6.3%[11]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全球收入同比增长9.0%,净亏损大幅收窄37.5%,EBITDA转正,中国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2.5%[11] - 心律管理业务全球收入同比增长5.6%,净亏损同比减少15.9%,EBITDA显著改善,中国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1.5%[12] - 手术机器人业务全球收入同比增长117.0%,净亏损大幅收窄49.4%,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93.2%[13] - 公司心血管介入业务实现全球营业收入93.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3.4%(剔除汇率影响)[17] - 公司心血管介入业务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56.3%(剔除汇率影响),其中EMEA地区增长107.9%(剔除汇率影响)[17] - 公司心血管介入业务中国市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4%(剔除汇率影响)[17] - 公司支架产品已累计在45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球囊产品累计在38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17] - 公司药物洗脱支架产品已累计覆盖中国市场逾3,500家医院,球囊产品覆盖国内逾1,500家医院,配件产品覆盖国内逾600家医院[17] - 公司未来将继续聚焦核心业务,加速拓展国际市场,并优化财务结构[15] - 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
微创医疗2024半年度业绩点评:降本增效成果显著,亏损有望持续缩窄
国泰君安· 2024-09-01 14:4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增持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4H1亏损大幅缩窄,降本增效成果显著,随着收入增长、费用管控效率不断提升,有望逐步实现扭亏为盈,维持增持评级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投资要点 - 维持增持评级。考虑到公司降本增效推进顺利,上调公司2024-2025年预测EPS为-0.09/-0.02美元(原为-0.11/-0.03美元),新增2026年预测EPS为0.05美元,维持增持评级 [4] - 降本增效成果显著,亏损大幅缩窄。公司2024H1实现营收5.59亿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同比+17.0%,下同),归母净亏损大幅缩窄至0.97亿美元(2023H1净亏损1.63亿美元),经调整净亏损亦大幅缩窄至0.68亿美元(2023H1净亏损1.85亿美元)。降本增效成果显著,费用率均大幅下降,其中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7.23pp至27.95%,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4.87pp至15.00%,研发费用率同比大幅下降18.23pp至20.59%。随着收入持续增长,费用管控效率不断提升,公司亏损有望逐步收窄,2026年有望实现扭亏为盈 [4] - 创新业务高速增长,传统板块稳健发展。公司创新业务2024H1期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大动脉及外周介入业务营收1.10亿美元(+26.3%),神经介入业务营收0.57亿美元(+36.5%),结构心业务营收0.31亿美元(+26.7%),手术机器人业务营收0.10亿美元(+117%);传统板块稳健发展,冠脉业务0.93亿美元(+13.4%),骨科业务营收1.26亿美元(+9.0%),心律管理业务1.13亿美元(+5.6%)。2024H1公司调整研发重心,在降低研发费用的同时提升研发效率,保障核心产品管线研发稳步推进,预计研发端竞争力有望维持。传统板块亦有创新产品陆续上市,以冠脉板块为例,Firesorb可降解支架于2024年7月国内获批,旋磨介入治疗仪、冲击波球囊等研发亦稳步推进,新产品有望为传统板块持续带来新增长点 [4] - 多种途径筹资化解短期流动性风险。公司2021年6月发行的7亿美元可转债于2024年6月可被投资人要求赎回,公司自2023年底起采取多种途径筹资,包括发行新可转债、可换股定期贷款融资、获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等方式,短期流动性风险已得到化解 [4] 财务摘要 - 营业收入:2020A-2026E分别为649、779、841、951、1,127、1,346、1,619百万美元,增长率分别为-18.2%、20.0%、8.0%、13.1%、18.5%、19.5%、20.3% [7] - 毛利润:2020A-2026E分别为436、492、502、532、665、798、964百万美元 [7] - 净利润:2020A-2026E分别为-191、-276、-437、-478、-162、-45、93百万美元,增长率分别为-513.2%、-44.6%、-57.9%、-9.4%、66.1%、72.0%、304.8% [7] - PE:2020A-2026E分别为-9.6、-6.7、-4.2、-4.1、-7.2、-25.6、12.5 [7] - PB:2020A-2026E分别为1.6、1.2、1.6、2.6、2.0、2.1、1.8 [7] 交易数据 - 52周内股价区间:4.56-13.80港元 [5] - 当前股本:1,835百万股 [5] - 当前市值:9,064百万港元 [5] 相关报告 - 《降费推进顺利,亏损同比收窄》2023.09.02 [6] - 《费用拖累短期业绩,2023年有望改善》2023.04.04 [6] - 《加大研发布局未来,短期业绩承压》2022.09.02 [6] - 《业绩符合预期,创新器械业务强劲增长》2022.04.13 [6] - 《弹簧圈获批美国上市,加速推进国际化》2021.09.10 [6]
微创医疗(00853)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30 22:37
财务表现 - 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7.0%,达到5.59亿美元[2] - 毛利同比增长14.6%,达到3.31亿美元[2] - 期间虧損同比減少51.5%,達到1.07億美元[2] - 公司權益股東應佔虧損同比減少40.5%,達到9,683萬美元[2] - 每股虧損同比減少40.8%,達到5.29美分[2] - 期內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經調整淨虧損同比大幅減少63.1%[3] - 運營費率由上年同期的94%下降至64%,其中研發費用率由39%下降至21%,運營效率顯著提升[3] 业务表现 - 已獨立上市之附屬公司收入均實現同比強勁增長,其中心脈醫療增長26%、微創腦科學增長37%、心通醫療增長27%、微創機器人增長117%[2] - 集團內其他主要業務如心血管介入、骨科醫療器械、心律管理等也實現穩定增長[3] - 出海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期穩步提升44.0%[3] 资产负债情况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非流动资产总额为1,891,666千美元[9]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流动资产总额为1,905,583千美元[9]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流动负债总额为910,320千美元[9]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流动资产净值为995,263千美元[9]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2,886,929千美元[9]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非流动负债总额为1,598,976千美元[9]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资产净值为1,287,953千美元[9]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股本为18千美元,储备为699,795千美元,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权益总额为699,813千美元[10]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非控股权益为588,140千美元,权益总额为1,287,953千美元[10] 融资情况 - 公司存在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借款317,891千美元以及股份购回义务227,427千美元,同时部分非流动银行借款及可换股债券合计726,243千美元须待履行有关财务表现及比率的契诺[12] - 本集团的流动资金主要取决于(i)现有借款续期或再融资以及利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偿还借款的能力,以及(ii)是否可以达成财务契诺[13] - 为减轻流动资金压力和改善财务状况,本集团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严格成本控制、削减研发预算、推迟资本支出、出售资产变现现金、与投资者洽谈直接投资或股权收购、与银行商讨续期和新融资[13] - 采用香港会计准则第1号修订本后,将可换股债券从非流动重新分类为流动负债[15][16] - 公司发行总额为150,000,000美元的可换股定期贷款融资,并享有增加总承担不超过50,000,000美元的选择权[52] - 公司于2024年5月和6月根据可换股融资协议提取总额为170,000,000美元的可换股贷款[52] - 可换股贷款按年利率5.75%计息,贷款人可按初始兑换价每股7.46港元将部分或全部未偿还债券转换为公司普通股[52] - 公司需于2029年偿还可换股贷款,连同所有利息、溢价(即40%未偿还本金)以及应付予贷款人的所有应计但未支付款项[52] - 可换股贷款以公司间贷款、位于美国的物业抵押以及附属公司股份抵押作为担保[53] - 公司已完成提取300百万美元银行贷款以偿还2026年可换股债券[54]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发行的可换股债券/贷款总额为421,112,000美元[55] - 公司附属公司深圳外科发行了本金额为人民币30,000,000元(约4,210,000美元)的可换股债券[56] - 公司在中国内地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82,714,000美元,受外汇管制限制不能自由调拨[59] 收入构成 - 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为销售医疗器械,占总收入的99%[1] - 其他收入来源包括物业租金收入等,占总收入的1%[2] - 公司收入按地域分布主要来自中国和美国市场[2] - 公司收入按确认时间分为时间点确认和随时间确认两种[3][4] -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心血管介入、骨科医疗器械、心律管理、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结构性心脏病、手术机器人和外科医疗器械等[4][5][6] - 公司各主要业务分部的收入和利润情况有所不同[4][5][6][7][9] 盈利情况 - 公司整体呈现亏损状态,主要受股份支付费用、利息费用等因素影响[10] - 公司获得了一定金额的政府补贴和利息收入,但也面临汇兑损失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可换股债券利息为13,762千美元,其他计息借贷利息为13,984千美元,附属公司发行的优先股的利息为13,433千美元[3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无形资产摊销和折旧费用合计为82,061千美元[3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研究及开发成本为128,267千美元,其中2,245千美元已资本化为开发成本,13,234千美元已资本化为无形资产[3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当期税项为20,230千美元,其中中国企业所得税为18,957千美元[36] - 公司已将遵守经合组织支柱二全球最低有
微创医疗(00853)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29 18:39
公司业绩 - 微創醫療科學有限公司2023年度收入为950,725千美元,较上一年增长13.1%[5] - 2023年度毛利为532,098千美元,较上一年增长6.0%[5] - 2023年度公司年内虧損为649,157千美元,较上一年增长10.4%[5] - 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全球收入950.7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5.8%[17] - 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增长258.4%,出海业务实现收入57.1百万美元,同比提升53.9%[17] - 集团全球业务收入达950.7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5.8%(剔除汇率影响)[34] - 集团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净亏损434.6百万美元,较去年收窄13.5%[37] - 公司心血管业务全球营业收入为147.2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6.2%(剔除汇率影响)[40] - 海外市场心血管业务销售收入达36.5百万美元,同比增长71.3%(剔除汇率影响),亚洲地区(除中国外)和南美地区收入大幅提升[42] - 国内心血管业务销售收入为110.7百万美元,同比增长6.1%(剔除汇率影响),通路类耗材收入同比显著提升66.9%[43] - 海外心律管理业务收入为190.8百万美元,同比下降2.8%(剔除汇率影响)[51] - 蓝牙®起搏器销售额同比大幅提升27.0%,ICD销售额同比增长7.9%[52] - 国内心律管理业务收入为16.2百万美元,同比大幅提升25.7%(剔除汇率影响)[53]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为168.0百万美元,同比增长32.2%(剔除汇率影响)[55] - 海外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销售收入为11.5百万美元,同比增长51.2%[57] - 神经介入业务收入为93.9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1.6%(剔除汇率影响)[60] - 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11.0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58.4%(剔除汇率影响)[70]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专注于全球创新、制造和销售高端医疗器械,致力于提供能延长和重塑生命的真善美方案[7] - 公司以人为本,通过创新科技和产品服务医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全力发展成为世界级知名品牌[8] - 公司持续执行积极策略以维持持续发展,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架构、降低成本、深化国际化、增强创新、扩大市场、建立全方位解决方案能力、建立智能信息技术系统等提高竞争力[176] 公司治理与管理团队 - 常兆华博士为本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拥有逾33年医疗器械行业经验[122] - 孙洪斌先生是公司首席财务官,拥有逾26年的财务经验[136] - 蔣磊先生是公司董事长,拥有逾26年的制药及医疗器械行业经验[137] - 张劼博士是公司首席技术官,负责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拥有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139] - 徐益民先生是公司产品注册兼集团物业高级副总裁,拥有逾24年的医疗器械行业经验[140] 股权结构 - 常兆華博士持有微創醫療科學有限公司2.67%的股份[191] - 大冢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微創醫療科學有限公司20.87%的股份[195] - We’Tron Capital Limited持有微創醫療科學有限公司18.69%的股份[195] - JPMorgan Chase & Co.持有微創醫療科學有限公司12.61%的股份[195] - 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持有微創醫療科學有限公司9.36%的股份[195]
微创医疗(00853)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8 21:08
公司业绩 - 二零二三年全年业绩收入达到950.7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5.8%(剔除汇率影响)[2]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收入同比增长32%,微创脑科学收入同比增长22%,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收入同比增长33%,微创医疗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258%[2] - 二零二三年全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净亏损434.6百万美元,较去年收窄13.5%[3] - 二零二三年度收入为950,725千美元,较二零二二年度增长12.9%[5] - 研究及开发成本为379,428千美元,较二零二二年度减少9.6%[5] - 本公司年内亏损为649,157千美元,较上一年度增加10.3%[5] - 年内虧損每股基本为26.19美分,较上一年度增加8.8%[5] - 年内虧損每股摊薄为27.17美分,较上一年度增加8.9%[5] - 年内其他全面收益为18,695千美元,较上一年度减少89.6%[6] 资产负债 - 流动资产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19,551千美元,较上一年度减少15.3%[7] - 流动负债中可换股债券为456,634千美元,较上一年度新增[7] - 流动资产净值为739,363千美元,较上一年度减少42.1%[7] - 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2,661,321千美元,较上一年度减少20.1%[7] - 非流动负债中,可转换债券从2022年的769,553千美元下降至2023年的306,103千美元[8] - 资产净值从2022年的1,792,668千美元下降至2023年的1,402,997千美元[8] 融资与债券 - 公司的流动资金主要取决于2024年6月前能否获得外部融资以满足可转换债券持有人的赎回要求[14] - 公司董事考虑未来流动资金及可动用财务资源,已审阅现金流量预测[15] - 公司采取多项策略提高流动资金,包括成本控制、削减研发成本、推迟资本支出计划[15] - 公司正积极与银行及投资者磋商再融资事宜[15] - CRM Cayman在二零二三年发行了优先股,股份购回义务达到了215,028千美元[49] - 二零二三年截至报告期末,应償还计息借贷总额为803,768千美元,较二零二二年的522,076千美元增长了54.1%[50] - 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集团提取的银行融资总额为120,773,000美元,较二零二二年的92,665,000美元增长了30.3%[51] 分部业务 - 公司按不同业务性质和地区组织分部管理,包括心血管介入业务、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心律管理业务等[22] - 公司监控分部的业绩、资产和负债,分部资产包括所有流动和非流动资产,分部负债包括个别分部活动直接负债[23] - 分部利润/亏损计量方式为“可呈报分部利润/亏损净额”,不包括特定项目如未分配汇兑收益/亏损、未分配公司收入和支出等[25] - 二零二三年可呈报分部收入达到968,295千美元,其中大动脉及心血管介入业务占比最高[27] - 可呈报分部利润净额为-534,485千美元,主要受到骨科医疗和心律管理业务的亏损影响[27] - 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为23,802千美元,利息支出为48,918千美元[27]
2023年报业绩预告点评:亏损幅度扩大,业绩预告低于预期
光大证券· 2024-03-25 00:00
业绩总结 - 公司23年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15%,但亏损幅度扩大,预计亏损不超过6.50亿美元,同比减亏超过13%[1] - 公司2023-2025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EPS预测逐年增长,但净利润增长率逐年下滑[3] 研发成果 - 公司研发投入强劲,取得多项研发成果,维持高值耗材领军地位,预计23年EPS为-23.08美分,24年EPS为-21.27美分,25年EPS为-21.11美分[2] 公司介绍 -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证监会批准的首批三家创新试点证券公司之一,也是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的核心金融服务平台之一[10] -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财务顾问等多项业务[10] 免责声明 - 报告中的资料、意见、预测反映了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随时进行调整且不予通知,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10]
港股异动 | 微创医疗(00853)再涨超13% 机构看好未来国产医疗器械海外拓展前景
智通财经· 2024-02-20 11:54
微创医疗股价表现 - 微创医疗(00853)近期股价暴涨,2月16日涨幅达24%[1] - 今日早盘再涨超13%[1] 国产医疗器械海外拓展前景 - 国金证券看好国产医疗器械海外拓展前景[2] - 建议关注在产品临床创新、制造供应、客户粘性渠道布局方面具备优势的企业[2] 心脉医疗和微创脑科学业绩预测 - 心脉医疗预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 - 微创脑科学预计2023年将实现净利润扭亏为盈且增长强劲[3]
微创医疗(00853) - 2023 - 中期财报
2023-09-21 20:30
公司概况 - 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创新、制造和销售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领先医疗器械集团[2] - 公司在全球运营多个业务分部,包括心血管介入业务、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手术机器人业务等[3] - 公司致力于提供能延长和重塑生命的可普惠化真善美方案,全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新兴高科技医疗超级集群[5] 财务数据 - 公司截至六月三十日止六个月收入达到482,605千美元,同比增长19%[10] - 毛利为288,416千美元,同比增长16%[10] - 期间亏损为219,921千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3%[10] - 公司權益股東應佔虧損为162,618千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8%[10] 业务拓展 - 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占比为17.5%,较去年同期增长2.5%[10] - 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3,110%[12] - 神经介入业务板块收入同比增长45%[18] - 骨科业务全球营业收入实现10%同比提升,关节产品植入量同比接近翻倍[14] 新产品和技术 - Mona Lisa前列腺穿刺机器人定位系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20] - 集团及联营公司共有18款产品获得药监局批准上市[21] - 11款产品获得FDA核准,7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21] - 集团已有30个产品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21] 市场趋势 - 全球主要经济体已基本走出疫情,但全球产业链恢复受阻、制造业疲弱[25] - 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25] - 全球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回归正轨,市场需求持续驱动医疗行业稳定增长[25]
微创医疗(00853) - 2023 - 中期业绩
2023-08-30 22:35
整体财务表现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4.826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25%(剔除汇率影响)[2] - 同期,公司毛利2.88416亿美元,较2022年增加16%[2] - 公司期间亏损2.19921亿美元,较2022年减少13%[2] - 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1.62618亿美元,较2022年减少18%[2][3] - 每股基本亏损8.94美分,较2022年减少18%;摊薄亏损9.45美分,较2022年减少16%[2] - 2023年上半年公司资产净值为1,540,656千美元,2022年为1,792,668千美元[7] - 2023年上半年来自与客户订立合约的收入为482,605千美元,2022年为404,984千美元,同比增长约19.17%[12] - 2023年上半年可呈报分部收入为49323.4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41522.9万美元[16][17] - 2023年上半年可呈报分部亏损净额为17183.6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19237.4万美元[16][17] - 2023年上半年期间综合亏损为21992.1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25327.5万美元[18] - 2023年上半年其他收益净额为1703.9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4135.6万美元[19] - 2023年上半年非按公允值计入损益之金融负债利息开支总额为3449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4408万美元[20] - 2023年上半年存货撇减拨备为453.7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129.9万美元[21] - 2023年上半年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减值拨备为56.9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453.6万美元[21] - 2023年上半年法律及专业费用为163.2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403.2万美元[21] - 2023年上半年捐赠款为562.1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347.8万美元[21] - 2023年上半年其他费用为512.1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81.8万美元[2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综合损益表中的摊销及折旧总额为6843.8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6325.3万美元[22] - 2023年上半年研究及开发成本为1.9913亿美元,2022年同期为1.95051亿美元[2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综合损益表中的税项为1374.6万美元,2023年适用中国企业所得税率为25%,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附属公司为15%,2022年同期为543.5万美元[23] - 2023年上半年每股基本亏损根据公司普通权益股东应占亏损1.62618亿美元及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18.19936亿股计算,2022年同期亏损为1.9813亿美元,加权平均数为18.11亿股[25] - 2023年上半年每股摊薄亏损根据公司普通权益股东应占亏损1.71898亿美元及普通股加权平均数18.19936亿股计算,2022年同期亏损为2.04794亿美元,加权平均数为18.16084亿股[26] - 报告期内公司全球业务收入4.826亿美元,同比增长25%,国际业务收入2.344亿美元,同比提升11%[41] - 上半年公司亏损1.62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收窄18%[4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48260.5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40498.4万美元增加19.2%,剔除汇率影响增加24.8%[69][70] - 2023年上半年销售成本1.94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23.5%[80] - 2023年上半年毛利2.88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16.4%,毛利率降至59.8%[81] - 2023年上半年其他收益净额17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降58.8%[82] 各业务板块收入情况 - 剔除汇率影响,微创脑科学收入同比增长45%、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2%[2] - 心通医疗收入同比增长41%、心脉医疗收入同比增长36%[2] - 微创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3110%、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中国市场同比增长51%)[2] - 心律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中国市场同比增长51%),新兴业务收入录得倍数增长[2] - 心血管、大动脈及外周血管、神经介入、心脏瓣膜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2%、36%、45%、41%,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同比增加3110%[41] - 心血管业务全球营业收入7920万美元,同比提升42.4%,海外收入1610万美元,同比增长93.7%[43] - 心血管业务国内销售收入6310万美元,同比增长33.5%,通路类耗材收入同比提升91.9%[44] - 骨科业务全球收入1.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0%,板块净亏损同比收窄[45] - 国际(非中国)骨科业务收入10420万美元,同比增长7.7%,EMEA地区收入同比提升18%,膝关节产品同比增长16%[46] - 中国骨科业务收入1160万美元,同比提升51.1%,关节产品植入量同比近乎翻倍,进口内轴膝关节产品植入量达同期近三倍,毛利率提升16个百分点[46] - 心律管理业务全球收入1.083亿美元,同比增长4.7%[47] - 心律管理国际(非中国)业务收入1.005亿美元,同比增长2.3%,蓝牙起搏器销售额同比提升49%,ICD同比增长13%,EEMEA及亚太地区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3%及63%[47][48] - 心律管理中国业务收入780万美元,同比提升50.5%,国产起搏器产品组合收入同比提升107%[48]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8900万美元,同比增长35.5%,净利润3950万美元,同比增长30.1%[49] - 海外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销售收入600万美元,同比增长114.3%,产品销售覆盖28个国家[50] - 神经介入业务报告期内收入约4260万美元,同比增长约45.2%(剔除汇率影响),营业溢利约1180万美元,同比增长约505.2%,净利润约840万美元,同比扭亏为盈[51] - 神经介入业务海外收入同比提升27.3%,NUMEN®弹簧圈在5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实现首批商业化植入,新增于4个国家获证上市[51] - 心脏瓣膜业务报告期内收入250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提升41.4%(剔除汇率影响),毛利率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至66.1%,研发、分销及行政开支占收入比例之和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53] - 心脏瓣膜业务国际市场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43.1%,已成功开拓逾60家海外中心,实现逾百例商业化植入[54] - 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490万美元,同比大幅提升3110.2%(剔除汇率影响)[55] - 外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310万美元,同比显著提升39.4%(剔除汇率影响)[57] - 新兴业务板块介入影像领域阿格斯TM血管内光学干涉断层成像系统及导管出货量和份额显著提升[58] - 非血管介入领域报告期内新增覆盖约200家医院[58] - 康复医疗板块冷热敷加压理疗仪海外获批,首款康复机器人产品“下肢康复训练器”进入量产阶段[58] - 运动医学领域8款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2款获FDA 510(K)上市许可[59] - 血糖管理方面La Fenice®胰岛素泵销售额同比近乎翻倍,二代垂体激素注射泵获批上市[59] - 辅助生殖领域3款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2款获FDA上市许可[59] - 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7921.6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30.5%(按美元计)或42.4%(剔除汇率影响)[69][71]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11586.1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7.6%(按美元计)或10.0%(剔除汇率影响)[69][72] - 心律管理业务收入10827.2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3.7%(按美元计)或4.7%(剔除汇率影响)[69][73]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8898.5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25.7%(按美元计)或35.5%(剔除汇率影响)[69] - 神经介入业务收入4261.4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36.0%(按美元计)或45.2%(剔除汇率影响)[69] - 心脏瓣膜业务收入2503.5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31.9%(按美元计)或41.4%(剔除汇率影响)[69] - 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489.5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3037.8%(按美元计)或3110.2%(剔除汇率影响)[69] - 外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312.1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28.3%(按美元计)或39.4%(剔除汇率影响)[69] - 2023年上半年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8900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同比增35.5%,按美元计增25.7%[74] - 2023年上半年神经介入业务收入4260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同比增45.2%,按美元计增36.0%[75] - 2023年上半年心脏瓣膜业务收入2500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同比增41.4%,按美元计增31.9%[76] - 2023年上半年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490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同比增3110.2%,按美元计增3037.8%[77] 业务市场覆盖与产品进展 - “飞燕计划”已在全国超1000个县级行政区完成微创业务覆盖,累计挽救患者超30万人次[44] - 心血管业务报告期内新开发6个国家和地区渠道经销商,冠脉支架获5项首次注册证,球囊产品获1项首次注册证[43] - 中国市场Castor®分支型支架累计覆盖950余家终端医院,累计植入超18000例;Minos®腹主动脉支架累计覆盖700余家终端医院,累计植入超5000例;Reewarm® PTX药物球囊累计覆盖750余家医院,累计植入超15000例[49] - Castor®分支型支架累计进入14个国家,Minos®腹主动脉支架累计进入15个国家,Hercules® - LP直管型支架在16个海外国家进入临床应用[50] - Reewarm® PTX药物球囊于巴西完成海外地区首例临床应用,Minos®腹主动脉支架及Hercules® - LP直管型支架获新加坡卫生科学局注册批准[50] - 神经介入业务报告期内新开发医院逾200家,累计医院覆盖数突破2800家[51] - Bridge®椎动脉支架报告期内新增进入逾230家医院,累计覆盖逾820家医院[51] - NUMEN®弹簧圈报告期内新增进入逾150家医院,累计在逾730家医院获得临床应用[51] - 心脏瓣膜业务VitaFlow®及VitaFlow Liberty®产品新增进入全国约70家医院,累计覆盖逾500家医院,单中心贡献量同比大幅提升8个百分点[53] - 心脏瓣膜业务高潜中心手术量同比增长55%,能独立应用TAVI产品完成手术的术者数量快速攀升[53] - 截至2023年8月,图迈®手术量累计突破1200例,鸿鹄®累计完成超600例临床验证手术[55] - Mona Lisa前列腺穿刺机器人定位系统获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蜻蜓眼®国内获批上市[55][56] - 鸿鹄®于2023年5月及7月先后获巴西及澳大利亚监管机构批准上市,已在五地获证[56] - 蜻蜓眼®成功取得CE认证,国产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已递交欧盟上市申请[56] - FILAVENTTM一次性使用动静脉插管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57] - 报告期内集团及联营公司18款产品获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款进入绿色通道,累计30款[60] - 海外市场集团及联营公司11款产品获FDA核准,7款获欧盟CE认证[60] - 心血管介入业务InterLumosTM微导管及AncherVTM锚定球囊获批上市,FirefighterTM NC Pro球囊获FDA上市批准[60] - 第二代生物完全可吸收血管支架系统Firesorb®已向国家药监局递交注册申请[60]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完成Evolution®铰链式膝关节和Procotyl®P髋臼杯的FDA 510(k)递交[61] - 心律管理业务全新一代蓝牙起搏器等多款产品获FDA批准,UlysTM ICD及配套电极导线获日本监管机构批准[62] - 国内心律管理业务新一代全身MRI兼容起搏器系统及电极导线进入注册发补阶段[62] - PlatiniumTM CRT - D获批,InvictaTM除颤导线将提交注册申请,BonaFire®电极导线已递交注册申请,SPACE - HP ICD进入型检阶段[63] - 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多款产品有进展,如Cratos®分支型支架完成患者入组,Vflower®髂静脉支架系统递交注册等[63] - 截至2023年8月,神经介入领域有17款获批商业化产品和13款在研产品,多款产品获批上市[64] - 2023年Tubridge®密网支架系列多个临床项目有新进展,如PARAT MINI研究完成入组[65] - 心脏瓣膜业务多款产品推进注册研发,二代TAVI产品VitaFlow Liberty®有望年内获CE认证[65] - 集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干瓣二尖瓣置换系统完成多例人体植入,预计下半年FIM入组提速[65] - AltaValveTM经导管二尖瓣置换产品即将完成海外EFS,已向美国FDA预递交IDE申请[65] - 手术机器人业务推进多款产品研发注册,图迈®单臂注册临床试验稳步推进[66] - 鸿鹄®完成首例全髋关节置换和首例膝关节单髁置换人体手术,进入实质性临床验证阶段[66] - 截至报告期末,旗下手术机器人已辅助完成数十例5G远程手术,图迈®创多项纪录[66] 资产与负债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计息借贷为417,298千美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336,689千美元有所增加;可换股债券为98,083千美元,较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