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03908)

搜索文档
中金公司:2024年中报点评:投行业务承压显著,静待市场景气度回升
东吴证券· 2024-08-31 18:4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轻资产业务 - 费类业务收入普遍下滑,投行业务显著承压 [3] - 投行业务:A股IPO/再融资规模大幅下降,公司承销与保荐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2% [3] - 经纪业务:A股和港股交易额下降,公司经纪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5% [3] - 资管业务:资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8%,主要受管理费率下滑影响 [3] 重资产业务 - 投资收益小幅下降,两融收缩致利息收入下滑 [3] - 自营业务:投资收益同比下降4%,权益投资收益净额同比下降34% [3] - 利息收入: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0%,主要系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9% [3]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 下调2024-2026年盈利预测,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58/67.70/79.19亿元,对应EPS为1.07/1.40/1.64元 [4] - 维持"买入"评级,看好公司长期在投行及财富管理业务方面的竞争壁垒 [4]
中金公司(03908)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30 19:18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H股于香港联交所上市(股份代号:03908),A股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份代号:601995)[4] - 公司于2015年6月1日由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4] - 公司股份每股面值人民币1.00元[4][5][7] - 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827,256,868元[13] - 公司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简称中金公司,股份代号601995;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股票简称中金公司,股份代号03908[16] - 公司2015年3月16日注册地址由“北京市建国门外大街1号国贸大厦2座27层及28层”变更为“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号国贸大厦2座27层及28层”[13] - 公司董事会秘书为孙男,证券事务代表为周岑,联系电话(010)65057590,传真(010)65051156,电子邮箱Investorrelations@cicc.com.cn[15] - 公司披露半年度报告的媒体有《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披露网站有上交所网站和香港联交所披露易网站[15] - 报告期为自2024年1月1日起至2024年6月30日[9] - 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为2024年8月30日[9] 子公司信息 - 中金资本于2017年3月在中国注册成立,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4] - 中金基金于2014年2月在中国注册成立,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4] - 中金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20年10月在中国注册成立,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4] - 中金期货于2004年7月在中国注册成立,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5] - 中金财富原名中国中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于2005年9月在中国注册成立,2019年8月更名,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5] - 中金浦成于2012年4月在中国注册成立,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5] - 中金国际原名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于1997年4月在香港注册成立,2022年6月更名,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5] - 公司现有主要子公司8家,持股比例均为100%[120] - 中全国际已发行资本金额60亿港元,中金财富证券注册资本80亿元,中金资本20亿元,中金基金6亿元,中全浦成60亿元,中金期货3.5亿元,中全私募股权5亿元,CICC Financial Trading Limited已发行资本金额1港元[12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金国际总资产1516.142亿港元,净资产286.2亿港元,上半年净利润9.793亿港元[12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金财富证券总资产1559.188亿元,净资产184.608亿元,上半年净利润5.234亿元[12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金资本总资产71.26亿元,净资产30.369亿元,上半年净利润2.447亿元[12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金基金总资产9.414亿元,净资产5.669亿元,上半年净利润0.365亿元[12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金浦成总资产67.852亿元,净资产40.043亿元,上半年净亏损0.053亿元[12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金期货总资产50.007亿元,净资产7.942亿元,上半年净利润0.171亿元[12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金私募股权总资产899.5万元,净资产3.301亿元,上半年净亏损0.268亿元[12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CICC Financial Trading Limited总资产91.865亿美元,净资产1.3813亿美元,上半年净利润0.934亿美元[126]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净资本为人民币46,437,183,230元[13] - 收入及其他收益总额为148.924亿元,同比下降20.0%[18] - 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281亿元,同比下降37.4%[19]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1%,较上期下降1.7个百分点[20] - 资产总额为5991.044亿元,同比下降4.0%[20] - 资产负债率为79.5%,较上期下降1.1个百分点[2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母公司净资本为464.372亿元,较2023年12月31日增长5.2%[24] - 风险覆盖率为201.4%,较上期的192.3%有所提升[25] - 资本杠杆率为12.6%,较上期的11.4%有所提升[25] - 流动性覆盖率为268.2%,较上期的201.1%大幅提升[25] - 净稳定资金率为144.1%,较上期的132.4%有所提升[25] - 2024年上半年集团实现收入及其他收益总额148.924亿美元,同比减少37.142亿美元,下降20.0%[84] - 2024年上半年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281亿美元,同比减少13.326亿美元,下降37.4%[84] - 2024年上半年集团实现每股收益0.394元,同比下降41.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1%,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8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资产总额为5991.044亿美元,较2023年末减少252.022亿美元,下降4.0%[8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负债总额为4931.778亿美元,较2023年末减少262.314亿美元,下降5.1%[8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总额为1056.315亿美元,较2023年末增加10.282亿美元,增长1.0%[8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经调整资产负债率为79.5%,较2023年末的80.6%下降1.1个百分点,经营杠杆率4.9倍,较2023年末的5.2倍下降0.3倍[85] - 2024年上半年,剔除代客现金变动影响,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减少93.137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43.465亿元,下降31.8%[87] - 2024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106.533亿元,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133.459亿元,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出66.212亿元,较2023年同期分别有不同变化,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出下降50.5%[87]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22.291亿元,同比下降37.8%[88][89] - 2024年上半年收入141.363亿元,同比下降14.8%,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38.6%,同比降5.1个百分点;利息收入占比31.3%,同比升1.7个百分点;投资收益占比30.1%,同比升3.4个百分点[90] - 2024年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7.082亿元,同比减少16.928亿元,下降26.4%[92] - 2024年上半年利息净支出8.135亿元;利息收入44.251亿元,同比下降10.0%;利息支出52.387亿元,同比下降1.8%[96] - 2024年上半年投资收益42.494亿元,同比减少1.772亿元,下降4.0%[99] - 2024年上半年集团营业费用为64.566亿元,同比减少18.364亿元,下降22.1%[102] - 职工薪酬为41.347亿元,同比减少14.594亿元,下降26.1%[103] - 折旧及摊销费用为9.296亿元,同比增加0.844亿元,增长10.0%[10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对联营及合营企业投资为108810万元,较上年末增加1200万元,增幅1.1%[11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应付经纪及承销业务客户款项820.32亿元,占负债总额16.6%;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685.802亿元,占13.9%;拆入及短期债务等746.907亿元,占15.1%;金融负债及衍生金融负债447.481亿元,占9.1%;长期债务工具1197.976亿元,占24.3%;其他负债1033.291亿元,占21.0%[86] - 截至報告期末,母公司未分配利潤為93.64億元[166]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上半年,A股IPO完成44单,融资规模324.93亿元,同比下降84.5%;A股再融资完成77单,融资规模759.04亿元,同比下降73.4%[43] - 2024年上半年,港股IPO完成30单,融资规模17.21亿美元,同比下降24.5%;港股再融资和减持完成112单,交易规模33.87亿美元,同比下降63.5%[43] - 2024年上半年,中资企业美股IPO完成13单,融资规模22.10亿美元,同比增加374.4%;中资企业美股再融资和减持完成4单,交易规模9.36亿美元,同比下降45.6%[43] - 2024年上半年,公司作为主承销商完成A股IPO项目4单,主承销金额15.71亿元,排名市场第八[44] - 2024年上半年,公司作为主承销商完成A股再融资项目9单,主承销金额86.55亿元,排名市场第二[44] - 2024年上半年,公司作为保荐人主承销港股IPO项目9单,主承销规模5.64亿美元,排名市场第一[45] - 2024年上半年,公司作为全球协调人主承销港股IPO项目11单,作为账簿管理人主承销港股IPO项目11单,主承销规模1.01亿美元;作为账簿管理人主承销港股再融资及减持项目4单,主承销规模8.50亿美元,均排名市场第一[45] - 2024年上半年,公司作为账簿管理人主承销中资企业美股IPO项目2单,主承销规模1.47亿美元;主承销中资企业美股再融资项目1单,主承销规模2.50亿美元[46] - 2024年上半年,A股首次公开发行主承销金额15.71亿元,发行数量4单;再融资发行主承销金额86.55亿元,发行数量9单;2023年上半年优先股主承销金额2.50亿元,发行数量1单[47] - 2024年上半年,港股首次公开发行主承销金额1.01亿美元,发行数量11单;再融资发行主承销金额8.50亿美元,发行数量4单;2023年上半年首次公开发行主承销金额2.58亿美元,发行数量9单;再融资发行主承销金额4.83亿美元,发行数量7单[47] - 2024年上半年,中资美股首次公开发行主承销金额1.47亿美元,发行数量2单;再融资发行主承销金额2.50亿美元,发行数量1单;2023年上半年首次公开发行主承销金额0.14亿美元,发行数量1单[47] - 2024年上半年,境内信用债及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合计约人民币9.73万亿元,同比上升3.9%,其中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为人民币0.77万亿元,同比下降11.0%;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为人民币3.49万亿元,同比下降20.0%[49] - 2024年上半年,中资企业中长期境外债券发行规模为643亿美元,同比上升38.5%[49]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境内债券承销规模为人民币3124.79亿元,同比上升1.7%;境外债券承销规模为21.99亿美元,同比上升24.2%[50]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境内债券承销规模排名行业第四、非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承销规模排名行业第三、境内绿色债券承销规模排名行业第三;基础设施公募REITs已上市项目管理规模市场排名第一;中资企业境外债券承销规模保持中资券商第一[51] - 2024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公告并购交易1286宗,交易规模1083.25亿美元,同比下降28.1%[53] - 2024年上半年中金公司并购业务位列中国并购市场第一,已公告并购交易29宗,交易总额234.24亿美元[54] - 2024年上半年四川农商联合银行组建项目规模31亿美元,华润集团收购长电科技控股权项目规模16亿美元等[56] - 2024年以来中金公司股票业务新开户数量稳健增长,QFII客户市占率连续20年排名市场首位[5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资产管理部业务规模为人民币5458.66亿元[6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合资管计划管理规模为人民币1598.02亿元[6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单一资管计划管理规模为人民币3860.64亿元[6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管理产品数量765只[67] - 2024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新发行规模0.68万亿元[69] - 2024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行业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2.6%,至31.08万亿元[69] - 2024年上半年中金基金成功发行中金金辰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首发规模41.50亿元[7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金基金管理资产规模为1727.86亿元,较去年末增长343.09亿元,公募基金规模增长至1631.27亿元,较去年末增长28.2%[7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私募股权业务通过多种方式在管的资产规模达4229亿元[73] - 2024年6月30日,集合资管计划规模1608.59亿元,较2023年12月31日增长15%;单一资管计划规模4295.27亿元,较2023年12月31日下降7%;专项资管计划规模1597.22亿元,较2023年12月31日下降7%[76] - 2024年6月
中金公司:公司季报点评:业务全线承压,投行保持优势
海通证券· 2024-05-27 08:0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中金公司维持"优于大市"评级。[1] 报告的核心观点 1) 业务全线承压,投行业务保持优势。中金公司业务龙头地位稳固,财富管理在迈向全面净值化的背景下,依托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及金融科技赋能实现业务规模快速发展。[1] 2) 经纪业务承压,两融市占率有所下滑。2024年一季度全市场日均股基交易额10002亿元,同比+4.8%,两融余额15379亿元,较年初-4.3%。此背景下公司经纪业务收入8.3亿元,同比-32.8%,占营业收入比重21.4%。公司融出资金公司两融余额343亿元,较年初-19.2%,市场份额2.23%,同比-0.41pct。[2] 3) 投行业务排名靠前,债券主承销规模持续上升,IPO储备丰富。2024年一季度公司投行业务收入4.5亿元,同比-25.0%。股权业务承销规模同比-81.5%,债券业务承销规模同比-5.6%。股权主承销规模94.8亿元,排名第2;其中IPO3家,募资规模12亿元;再融资5家,承销规模83亿元。债券主承销规模2214亿元,排名第5。IPO储备项目5家,排名第11。[3] 4) 资管业务收入有所下滑,产品谱系进一步完善。2024年一季度公司资管业务收入2.7亿元,同比-17.9%。2023年末公司资产管理规模5526亿元。集合资管计划和单一资管计划管理规模分别为1388亿元和4137亿元,管理产品数量758只。[4] 5) 自营拖累整体业绩,FICC业务市场领先。2024年一季度公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18.5亿元,同比-48.8%。公司持续布局公募REITs、碳交易、绿色金融、专精特新、非权益ETF等市场机会;加强境内外产品创新,实现诸多创新业务落地,打造定制化服务能力;持续发展跨境衍生品业务,拓展利率、信用和外汇业务范围,大宗商品做市重点品种排名市场前列。[5] 财务数据总结 1)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7亿元,同比-37.6%;归母净利润12.4亿元,同比-45.1%。[2] 2) 2022-2026E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7398/35446/34907/37143/38496百万元,净利润分别为7598/6156/5716/6952/7366百万元。[9] 3) 2022-2026E年,公司每股净资产分别为17.15/18.27/18.80/19.82/20.80元,每股收益分别为1.57/1.28/1.18/1.44/1.53元。[9] 行业地位及估值 1) 中金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投行业务排名靠前,债券主承销规模持续上升,IPO储备丰富。[3] 2) 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中金公司2024年预测PE为25.2倍,PB为1.6倍,处于行业中上水平。[11]
中金公司2024年一季报点评:资金类业务有所承压,投行龙头地位稳固
长江证券· 2024-05-07 09:32
财务数据 - 公司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8.7亿元,同比-37.6%[3] - 归母净利润12.4亿元,同比-45.1%[3] - 公司经纪、投行、资管、自营净收入分别为8.3、4.5、2.7、18.5亿,同比分别-32.8%、-25.0%、-17.9%、-49.0%[3] - 公司2024-2025年对应归属净利润预测为62.94和69.26亿元[7] - 对应H股PE分别为7.49和6.81倍,PB分别为0.43和0.40倍[7] - 公司负债合计在过去几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0] - 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也在逐年增长[10] 风险提示 - 风险提示包括权益市场大幅回调和监管政策收紧[11][12] 公司评级 - 公司评级标准包括买入、增持、中性、减持和无投资评级[14] 相关指数 - 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以恒生指数为基准[15] 报告声明 - 分析师声明独立客观出具报告,报酬与推荐意见无直接或间接联系[17] - 公司声明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发行报告,具有相应的投资咨询业务资格[18] - 报告提醒投资者不应仅依据报告做出决策,应独立评估信息并承担投资风险[19] - 报告版权归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发或复制报告,引用时需注明出处[20] - 转发本报告需注明发布人和日期,公司不对使用报告产生的损失承担责任[20]
2024年一季报点评:业绩短期承压,看好公司强化竞争壁垒
东吴证券· 2024-05-01 12:32
业绩总结 - 公司2024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为37,398百万元,同比下降8.71%[1] - 公司2024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7,598百万元,同比下降29.51%[1] - 公司2024年一季度EPS为1.57元/股,P/E为5.45[1] - 公司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40/71.29/82.61亿元,看好公司长期在投行及财富管理业务方面的竞争壁垒[2] - 公司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包括权益市场大幅波动和IPO及再融资收紧情况[2] 业务表现 - 公司自营业务收入下降,主要受市场波动影响,预计市场行情恢复后有望提升业绩[1] - 公司经纪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2.77%,投行业务受政策限制影响较大[1] - 公司资管业务环比小幅改善,预计受资管业务规模缩水影响[2] 未来展望 - 公司预计2026年的收入及其他收益总额将达到44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33%[3] - 公司的P/E比率在2022年至2026年间逐渐下降,2026年为5.01[3] - 公司的P/B比率也在逐年下降,2026年为0.36[3] - 公司的EPS在2022年至2026年间逐年增长,2026年预计为1.71元/股[3]
用表效益有所下滑,静待市场及环境回暖
广发证券· 2024-04-30 15:02
财务数据 - 公司2024Q1实现营收38.74亿元,同比下降37.61%[1] - 公司24Q1投资+公允变动单季净收益18.48亿元,同比下降49%[1] - 公司24Q1经纪业务净收入8.31亿元,同比下降33%[2] - 公司2024-2025年每股净资产预计为22.87/23.77元[2] - 公司2022A至2026E营业收入呈下降趋势[4] - 公司资产负债表显示,总资产YoY增长率逐年上升[4] 业绩展望 - 公司2024-2025年每股净资产预计为22.87/23.77元[2] - 公司2022A至2026E营业收入呈下降趋势[4] 评级建议 - 买入:预期未来12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大盘15%以上[7] - 增持:预期未来12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大盘5%-15%[7] - 持有:预期未来12个月内,股价相对大盘的变动幅度介于-5%~+5%[7] - 卖出:预期未来12个月内,股价表现弱于大盘5%以上[7] 公司信息 - 公司研究小组成员包括首席分析师陈福、资深分析师刘淇、高级研究员严漪澜和研究员李怡华[5] - 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复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9] - 广发证券(香港)经纪有限公司具备香港证监会批复的就证券提供意见的牌照[10]
中金公司2024年一季报点评:投资业绩承压,供给侧改革提速助推发展
国泰君安· 2024-04-30 13:33
业绩总结 - 公司投资净收入下滑导致业绩承压,2024年Q1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7.61%/-45.13%[1] - 公司2022-2026年营业收入、净利润预测逐年增长,2026年PE为5.5,PB为0.4[4] 未来展望 - 预计行业供给侧改革将加速推进,公司资金使用效率突出,有望通过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实现超预期发展[2] 投资评级 - 公司维持“增持”评级,目标价19.85港元,对应2024年13.51xPE、0.93xPB[3] - 投资评级分为股票评级和行业评级,根据市场表现分为增持、谨慎增持、中性和减持四个等级[12] 市场扩张和并购 - 预计行业供给侧改革将加速推进,公司资金使用效率突出,有望通过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实现超预期发展[2] 其他新策略 - 中金公司提供了海外当地市场指数的列表,包括亚洲、美洲、欧洲和澳洲的指数名称[13]
中金公司(03908) - 2024 Q1 - 季度业绩
2024-04-29 19:39
营业收入相关 - 2024年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74亿元,同比减少37.61%[2][4] - 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3,873,747,046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6,208,930,748元[19] - 2024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26.57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20.09亿元[29] 净利润相关 - 2024年1-3月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2.39亿元,同比减少45.13%[2][4] - 2024年1-3月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12.17亿元,同比减少44.17%[4] - 2024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2.39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22.60亿元,同比下降45.17%[20] - 2024年第一季度净利润19.87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2.64亿元[30] 每股收益相关 - 2024年1-3月公司基本每股收益0.223元,同比减少48.70%[4] - 2024年第一季度基本每股收益为0.22元/股,2023年第一季度为0.43元/股,同比下降48.84%[20] 净资产收益率相关 - 2024年1-3月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1%,减少1.29个百分点[4] 资产相关 -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6136.95亿元,较上年度末减少1.70%[4] - 2024年3月31日公司资产总计613,694,656,004元,2023年12月31日为624,306,586,684元[16] - 2024年3月31日资产总计为3250.19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3254.27亿元,环比下降0.13%[25] 股东权益相关 - 报告期末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总额1059.35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1.27%[4] 非经常性损益相关 - 报告期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196.38万元[5][6] 资金及负债项目相关 - 报告期拆入资金220.44亿元,较上年度末减少50.98%;合同负债6.63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61.24%[8] - 应付短期融资款2024年为109.77亿元,2023年为95.16亿元[27] - 拆入资金2024年为137.67亿元,2023年为233.85亿元[27] -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2024年为498.17亿元,2023年为392.35亿元[27] - 应付债券2024年为717.26亿元,2023年为743.85亿元[27] - 2024年3月31日公司负债合计507,464,712,334元,2023年12月31日为519,409,188,733元[17] - 2024年3月31日负债合计为2448.34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2472.89亿元,环比下降1.00%[26] 收益及支出项目相关 - 报告期利息净支出为-593,743,097,上年同期为-242,541,317,主要因存放金融同业利息收入及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减少[9] - 报告期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847,460,452,上年同期为3,619,181,445,变动比例-48.95%,因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产生的收益净额减少[9] - 报告期汇兑收益为486,032,134,上年同期为-38,505,834,因外汇衍生品交易汇率波动产生损益变动[9] - 报告期资产处置收益为606,768,上年同期为408,754,变动比例48.44%,因处置使用权资产产生的收益增加[9] - 报告期其他收益为29,989,624,上年同期为111,081,718,变动比例-73.00%,因纳税手续费返还收入及企业扶持资金减少[9] - 报告期业务及管理费为2,394,768,242,上年同期为3,491,376,093,变动比例-31.41%,因员工成本等费用减少[9] - 2024年第一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086,204,582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2,744,765,982元[19] - 2024年第一季度利息净收入 -593,743,097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 -242,541,317元[19] - 2024年第一季度投资收益3,435,648,963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2,439,587,676元[19] - 2024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支出2,442,323,662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3,497,114,794元[19] - 2024年第一季度利润总额1,430,038,591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2,705,614,698元[19] - 2024年第一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7.40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11.78亿元[29] 股东数量及持股相关 - 报告期末A股股东118,917户,H股登记股东377户,普通股股东总数119,294[10] -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股1,936,155,680,持股比例40.11%[11] -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1,902,983,804,持股比例39.42%[11] - 海尔集团(青岛)金盈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57,636,300,持股比例3.27%[11] - 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期初持股16,687,364股,占比0.35%,期初转融通出借股份未归还数量2,350,100股,占比0.05%,期末持股17,588,464股,占比0.36%,期末转融通出借股份未归还数量967,600股,占比0.02%[14] - 华宝中证全指证券公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期初持股12,406,527股,占比0.26%,期初转融通出借股份未归还数量407,800股,占比0.01%,期末持股11,951,827股,占比0.25%,期末转融通出借股份未归还数量613,700股,占比0.01%[14] 现金流量相关 - 2024年1-3月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8.15亿元[4] - 2024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81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1.88亿元,同比由负转正[21] - 2024年第一季度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83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13.85亿元,同比下降86.80%[22] - 2024年第一季度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5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11.54亿元,同比由负转正[23] - 2024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6.29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55.40亿元[31] - 2024年第一季度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2.90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63.80亿元[32] - 2024年第一季度发行公司债券收到现金50亿,2023年第一季度为40亿[33] - 2024年第一季度发行收益凭证收到现金45.00596693亿,2023年第一季度为8.02142348亿[33] - 2024年第一季度发行次级债券收到现金15亿,2023年第一季度为0[33] - 2024年第一季度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110.00596693亿,2023年第一季度为48.02142348亿[33] - 2024年第一季度偿还公司债券支付现金80亿,2023年第一季度为95亿[33] - 2024年第一季度偿还收益凭证支付现金31.12962054亿,2023年第一季度为30.57750276亿[33] - 2024年第一季度偿还次级债券支付现金10亿,2023年第一季度为0[33] - 2024年第一季度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132.32616233亿,2023年第一季度为138.58438023亿[33] - 2024年第一季度筹资活动使用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22.3201954亿,2023年第一季度为 -90.56295675亿[33] - 2024年第一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106.84806984亿,2023年第一季度为28.60892695亿[33] 综合收益相关 - 2024年第一季度综合收益总额20.48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为2.95亿元[30] 货币资金及金融资产相关 - 2024年3月31日货币资金为403.50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287.96亿元,环比增长40.12%[25] - 2024年3月31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1581.78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1687.07亿元,环比下降6.24%[25] - 2024年3月31日其他债权投资为400.86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454.29亿元,环比下降11.76%[25]
中金公司(03908)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16 18:00
公司概况 - 公司愿景是成为享誉全球、创新驱动的国际领先投资银行[2] - 公司股份代号为03908(H股)和601995(A股),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4] - 公司子公司包括中金私募股权、中金期货、中金财富证券等[5] - 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了全资子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oration (Singapore) Pte. Limited[6] - 公司股本中每股面值人民币1.00元的普通股分为A股和H股,分别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上市[6] - 公司股东指股份持有人,关联人士具有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赋予的相同涵义[7] - 公司曾收购原中投证券(现更名为中金财富)100%股权,概念为收购事项[7] 财务表现 - 公司2023年度利润分配拟采用现金分红方式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总额为人民币868,906,236.24元,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为人民币1.80元(含税)[13] - 公司全年支持社会直接融资9.8万亿元,发挥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输血供氧”功能[23] - 公司2023年末总资产达到624,306.6百万元,净资产为104,603.3百万元[32] - 公司实现收入及其他收益达35,446.2百万元,实现净利润为6,156.1百万元[32] - 公司2023年度收入及其他收益总额为35446.2百万元,较2022年度下降5.2%[79] - 公司2023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156.1百万元,较2022年度下降19.0%[79] - 公司2023年末资产总额为624306.6百万元,较2022年末下降3.8%[79] - 公司2023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4%[79] 风险管理 - 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合规风险、法律风险、洗钱风险、声誉风险等[18] - 公司的业务运营与中国及公司业务所处其他司法管辖区的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及市场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及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影响[17] 公司战略 - 公司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为国家关键领域核心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服务科技类企业交易规模超3,400亿元[34] - 中金公司完成绿色相关项目交易规模超6,000亿元,推动绿色主题基金设立,支持企业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36] - 公司在債務重組領域進行了長期的專業深耕,2023年完成項目涉及債務規模約6,670億元,引入資金逾700億元[41] - 公司坚持“三化一家”战略,通过国际化、区域化、数字化和中金一家聚力,夯实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基础和动能[46] - 公司数字化战略下各关键领域数字化建设有序推进,智能投顾等场景应用不断推广[47] - 公司长期关注社会民生,用实际行动主动承担和践行社会责任,积极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开展扶贫助弱公益活动[48] - 公司将锚定一流投行前进目标,保持战略定力,深化核心能力,抢抓发展机遇,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49]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历史沿革包括1995年7月31日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名义在中国成立,2015年6月1日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1月9日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54][55][56] - 公司于2016年11月4日完成收购中金财富证券的100%股权,收购對價的1,678,461,809股内资股已繳足[57] - 公司于2018年3月23日向Tencent Mobility Limited发行207,537,059股H股,已发行H股及已发行股份总数分别增加至1,727,714,428股H股及4,192,667,868股股份[59] - 公司于2019年10月24日成功向专业机构及个人投资者配售合共176,000,000股新H股,已发行H股及已发行股份总数分别增加至1,903,714,428股H股及4,368,667,868股股份[60] - 公司于2020年11月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次公开发行458,589,000股A股,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增至4,827,256,868股,包括1,903,714,428股H股及2,923,542,440股A股[61] 品牌形象与荣誉 - 公司在金融服务行业树立了优良的品牌形象,多项业务连续多年处于领先地位[92] - 公司持续强化市场领先地位的重要举措包括品牌培育和文化建设,吸引新客户并拓展业务范围[93] - 公司拥有高质量、广泛深厚的客户基础,覆盖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中重要企业、成长企业、机构客户和财富客户[94] - 公司通过提供综合、定制化、跨境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94] 业务拓展与国际化 - 公司具有突出的跨境业务能力,拥有领先的跨境业务市场地位,为跨境资本往来和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发挥积极作用[97] - 公司在国际布局方面建立了覆
2023年报点评:业绩符合预期,境内外市场景气度有所下行
华创证券· 2024-04-03 00:00
财务数据 - 公司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为229.9亿元,同比下降11.9%[1] - 公司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61.6亿元,同比下降19%[1] - 公司2023年轻资产业务收入占比下降至52.6%,同比减少8.5%[1] - 公司2023年重资本业务收入占比增至40.1%,同比增加3.4%[1] - 公司2023年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下降至45.3亿元,同比减少13.4%[1] - 公司2023年A股IPO承销金额降至322.4亿元,同比减少58.6%[1] - 公司2023年再融资承销金额降至825.4亿元,同比减少34%[1] - 公司2023年资管规模下降至6568.8亿元,同比减少19.5%[2] - 公司2023年资管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为12.1亿元,同比减少11.2%[2] - 公司2023年自营资产规模扩张至3503.0亿元,同比增加4.2%[2] - 公司2023年自营业务收入为105.6亿元,同比减少0.5%[2] - 公司2023年两融余额增至358.1亿元,同比增加13.2%[3] - 公司2023年两融市占率上升至2.17%,同比增加0.1pct[3] - 公司2023年利息净收入为-13.4亿元,主要受境外利率上升影响导致融资利息支出增加[3] 未来展望 - 公司预计2024/2025/2026年的每股盈利分别为1.51/1.85/2.16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8.3%/22.6%/17.0%[4] - 公司2023A至2026E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156/7,283/8,931/10,450百万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9.0%/18.3%/22.6%/17.0%[4] - 公司2023A至2026E年的市盈率分别为6.78/5.73/4.67/3.99倍,市净率分别为0.47/0.45/0.42/0.39倍[4] - 公司2023年预计净利润为615.6亿元,2024年预计为730.4亿元,2025年预计为895.8亿元,2026年预计为1048.1亿元[7] - 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为2299亿元,2024年预计为2718.4亿元,2025年预计为3379.2亿元,2026年预计为3994.5亿元[7] - 公司2023年EPS为1.28元,2024年预计为1.51元,2025年预计为1.85元,2026年预计为2.16元[7] 公司团队 - 徐康是中金公司金融组的首席分析师,曾获得多个金融奖项[8] - 贾靖是中金公司高级研究员,负责银行业研究,曾获得多个银行业最佳分析师奖项[9] - 刘潇伟是中金公司研究员,主要研究证券行业及财富管理领域[10] - 陈海椰是中金公司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保险行业及养老金领域[11] - 崔祎晴是中金公司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金融科技及资产管理领域[12] - 林宛慧是中金公司研究员,主要负责银行业研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