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阳光保险(06963)
icon
搜索文档
阳光保险秉承“爱与责任”初心 守护父母“美好人生”
齐鲁晚报· 2025-07-30 17:04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22.0%,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人,占比15.6%,老龄化催生养老金融需求[2] - 养老金融是国家战略关键环节,保险作为金融支柱和多层次保障体系核心,商业养老保险责任准备金超6万亿元,但仍存在巨大市场缺口[2] - 当前养老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针对"已老"人群(70岁以上)的定制化产品稀缺,医疗保障类产品几乎空白[3][4] 产品创新与设计理念 - 阳光保险推出"美好人生"系列,涵盖养老年金、医疗和护理三类共九款产品,主打"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综合养老解决方案[6][9] - 产品基于银发客群定量定性调研开发,突破行业传统销售视角,采用全客户需求导向设计理念[6][8] - 养老年金险最高投保年龄达90周岁,医疗险投保年龄上限80周岁,覆盖"已老"人群[10] - 支持"双被保险人"联保模式,父母一方健在即可持续领取年金,投保方式灵活[10] 核心功能与服务特色 - 提供按月稳定给付的现金流保障,替代一次性支付,降低资金挪用风险[9] - 与信托公司合作实现保险+信托双重风险隔离机制[9] - 即期领取功能:投保年龄不小于退休年龄的被保险人,犹豫期后即可领取年金[9] - 分红型与传统型产品可选,配备保证领取期限、现金价值及身故责任等多重配置方案[10] - "好运健康"医疗险系列覆盖慢性病人群(如三高无并发症者),放宽承保条件[11] - 集成健康激励计划,鼓励老年人参与运动维持健康状态[10] 公司战略与行业定位 - 产品发布恰逢阳光保险成立二十周年,体现"一切为了客户"的核心价值观[7] - 延续2023年"三五七"产品体系思路,从家庭全生命周期视角构建养老保障方案[8] - 延伸产业链布局,发展居家养老(阳光居家养老品牌)和机构养老(阳光人家·佘山康养社区)服务模式[13] - 通过"五享四悦服务"体系从身、心、灵三维度提供老年服务,覆盖活力老人至失能老人群体[13]
站在二十周年节点,看阳光保险(06963.HK)的百年企业梦
格隆汇· 2025-07-30 16:11
行业背景与时代机遇 - 2005年中国汽车产量达570万辆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但车险定价仍依赖粗放式"吨位论英雄"模式[1] - 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城镇化率突破60%中产阶层规模达4亿推动风险形态从财产损失向健康焦虑和财富传承演变[1] - 中国入世后向全球开放保险市场国际巨头涌入而2004年末国内保险行业总资产仅1.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家中大型国际险企规模[3] 公司创立与治理结构 - 阳光财险于2005年7月开业采用纯市场化创业模式创业团队自筹资金历时8个月跨17省谈判389家企业最终锁定5大股东各出资2亿元[4] - 公司独创"股权分散无实控人"架构打破一股独大模式为敏捷决策和治理透明奠定基础[4] - 创始人张维功以"打造受人尊重的百年企业"为目标强调股东需认同"现代企业制度"理念[3][4] 业务创新与增长表现 - 阳光财险成立23个月实现盈利阳光人寿成立6年实现盈利公司5年内跻身中国企业500强[5][6] - 创新推出"红黄蓝"车险定价模式通过对车辆和驾驶员细分实现精准风险定价[6] - 2009年研发中国财险业首张"车险生命表"后升级为"车险智能生命表"实现一人一车一价[7] - 开创"伙伴行动"风险减量模式从风险承担者转变为风险管理服务商[7] - 阳光人寿设计"三五七"产品体系通过三层递进结构解决伤残亡、健康养老、子女教育及资产传承需求[7] 社会价值与实践 - 实施员工父母赡养津贴制度自2010年起惠及超7万名员工父母缓解"421"家庭结构下的赡养焦虑[8] - 2024年为科创企业提供风险保障413亿元绿色投资金额超200亿元为绿色产业提供保障近16万亿元支付赔款52亿元[9] - 2024年普惠保险风险保障达33.6万亿元支付赔款60.6亿元[9] - 养老金融领域开发养老年金、税优健康险等产品并构建机构养老及居家养老服务体系[10] 发展定位与行业影响 - 公司从单一财险公司发展为综合金融集团其成长轨迹反映中国保险业在时代浪潮中的演进[11] - 行业需应对老龄化、双碳目标、共同富裕等命题呼唤具备创新韧劲和社会担当的实践者[11]
非银行业周报20250727:保险非对称调降预定利率,持续看好非银板块-20250727
民生证券· 2025-07-27 16:0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维持推荐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年初至今政策定调积极,降准降息等政策落地有望提振市场情绪推动估值修复;险资入市权益投资端受益,人身险预定利率调降和分红险占比提升可降低险企负债成本;资本市场回稳,券商业绩修复趋势有望延续;美国通过稳定币法案、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将生效,相关非银机构在多业务领域受益 [3][41] 各部分总结 市场回顾 - 本周(2025.07.21 - 2025.07.25)主要宽基指数均上涨,上证综指+1.67%,深证成指+2.33%,沪深300指数+1.69%,创业板指数+2.76% [7] - 非银板块走势分化,证券指数涨幅较高,非银金融(申万)+3.52%,证券Ⅱ(申万)+4.82%,保险Ⅱ(申万)+1.83%,多元金融(申万)-0.62% [7] - 主要个股方面,券商中华泰证券+7.57%、中信证券+4.80%等;保险中新华保险+3.22%、中国人寿+3.16%等 [7] 证券板块 证券业务概况 - 经纪业务:本周沪深两市累计成交0.85万亿股,成交额10.66万亿元,A股日均成交额1.78万亿元,环比+14.20%,同比+179.77% [16] - 投行业务:截至2025年7月25日,年内累计IPO承销规模560.64亿元,再融资承销规模8050.88亿元 [16] - 信用业务:截至7月25日,两融余额19419.73亿元,较上周+2.08%,同比+35.73%,占A股流通市值2.18%;场内外股票质押总市值28452.45亿元,较上周+2.24%,同比+22.86% [16] 保险板块 展示了2024年1 - 12月累计寿险保费增速、累计财险保费增速、12月单月寿险保费增速、12月单月财险保费增速相关图表 [24][26] 流动性追踪 流动性概况 - 货币资金面:本周央行开展1.66万亿元逆回购和4000亿元MLF操作,有10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发行,同时有1.73万亿元逆回购、12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和2000亿元MLF到期,净投放1095亿元;资金利率全面上行,7月21 - 25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R001上行4bp至1.55%,R007上行16bp至1.69%,DR007上行13bp至1.65%;SHIBOR隔夜利率上行6bp至1.52%,6个月AAA同业存单收益率上行7bp至1.66% [32] - 债券利率:本周债券收益率上行,1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3bp至1.39%,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7bp至1.73%,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9bp至1.98% [32] 行业新闻与公司公告 行业新闻 - 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3%,降幅较5月收窄4.8个百分点,1 - 6月营业收入增长2.5%,利润下降1.8% [39] - 多家保险公司上半年资产规模、保费收入增长,下半年重点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强资负联动、加快数字化转型 [39] - 7月24日证监会年中工作会议强调巩固市场回稳态势、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固本培元、提升监管执法效能等多项任务 [2][39] - 7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多家公司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预定利率,8月31日24时起执行 [1][39] - 证监会就《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修订重点包括完善董事等监管制度、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 [39] - 2025年上半年68家券商参与科创债主承销,承销金额3813.91亿元,同比增超50% [39][40] - 7月25日央行开展4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 [39] - “跨境理财通”促进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便利化,截至2025年6月末,参与投资者16.17万人,资金跨境汇划超1180亿元;大湾区办理港澳居民内地购房业务3341笔,跨境收入30.8亿元 [39][40] 重点公司公告 涉及国泰海通、首创证券、南京证券等多家公司的董事会决议、股份发行、人员变动、债券发行、资产交易等公告 [40] 投资建议 - 保险方面,建议关注中国太保、阳光保险等 [3][42] - 证券方面,建议关注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头部券商标的 [3][42] - 其他非银机构,建议关注众安在线、连连数字等标的 [3][42]
-保险行业保险股PCE~ROCE估值体系探析:综合权益视角下的全面价值:新准则下保险股估值重构专题
中泰证券· 2025-07-25 23:3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持续低利率环境下,P/EV估值体系面临挑战,P/CE - ROCE估值体系引入综合权益和综合权益回报率,能更全面反映保险公司真实价值,且拟合度和审慎性较高,保险股具备双面红利股属性,寿险估值持续修复可期 [7][147][15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引言:持续低利率环境下,P/EV估值体系受到考验 - 当前P/EV估值体系似乎出现“失效”迹象,A股和H股上市险企P/EV估值处于历史低位,H股较A股有折价 [16] - EV经济假设持续调整,内险企连续下调风险贴现率和投资收益率假设,导致NBV、EV调整折扣加大,纵向和横向可比性差 [22][26] - 长端利率中枢向下,市场对EV测算中投资收益率假设可实现性存疑,新钱配置收益率和模拟净投资收益率走低,P/EV估值受利率和权益市场波动大 [28][33][39] - 新单保费与新业务价值增速放缓,2024年行业合计NBV较2019年累计下降39.6%,剔除友邦后降幅扩大至45.1%,P/EV估值体系在NBV低成长期有效性受限 [44] P/CE - ROCE估值体系提出 - 引入综合权益(CE)指标和综合权益回报率(ROCE)指标,ROCE计算公式为[CI + NBCSM] / [NA + CSM],对应估值P/CE = (ROCE - g) / (r - g) [47][48][64] - CSM代表存量保单未赚利润现值,新准则下其波动性加大但使利润波动平缓 [51][54] - NA能反映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水平,利率下行时,多数公司其他综合收益为负,但净资产敏感性低于VIF [56][59][61] - P/CE - ROCE估值体系优势为反映报表平衡、解决OCI对净资产拖累、指标稳定性较好、利于横向比较;劣势为CSM折现率低且未扣税、CSM和NBCSM归母化处理有偏差 [70] - 计算上市险企归母Net NBCSM和归母Net CSM,得出2023 - 2024年ROCE均值分别为6.76%、10.35%,中国人保2024年ROCE居首 [77] - 在P/CE - ROCE体系中,H股上市险企拟合效果好于A股;传统P/B - ROE体系下,A股与H股公司分布离散,拟合效果有限 [81][85] 相比P/EV,P/CE估值体系更能反映持续低利率环境下真实价值水平 - NA与ANW均衡量公司资产负债状况,但NA更贴近当前财务状况,负债贴现率更贴近实际风险水平,多数上市险企NA/ANW小于1 [89][94] - CSM与VIF数值差异源于贴现率、业务结构和税收处理,2022 - 2024年上市险企VIF/CSM比值小于1,CSM更稳健 [97][99][100] - NBCSM与NBV差异在于计算方法、利润口径和亏损合同处理,2022 - 2024年上市险企NBV/NBCSM比值小于1,NBCSM更能衡量新业务盈利能力 [107][110] 上市险企保单盈利能力分析 - 建立【中泰非银 - 上市险企保单盈利评价体系】,对8个险企2024年数据标准化打分,得分由高至低为友邦、人保、太保、太平、新华、国寿、平安和阳光 [112] - CSM摊销是当期保险服务收入主要贡献,CSM摊销占比体现存量保单对利润贡献程度,行业CSM摊销占比呈分化趋势 [114][115] - CSM体现存量保单业务质量,2022 - 2024年上市险企CSM占保险合同负债比例大体下降,CSM增速和摊销速度大多上涨 [119][122][125] - NBCSM体现新业务盈利驱动情况,2022 - 2024年上市险企全部合同和盈利合同的NBCSM利润率、新业务亏损率、新业务驱动率和新业务获取费用率呈分化态势 [126][130][132] 主要结论与投资建议 - CE估值体系兼顾审慎性与完整性,P/CE - ROCE体系拟合度提升且审慎性高,A股的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H股的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和阳光保险相对低估 [147][151] - 建议关注新华保险、中国平安、友邦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保险股具备双面红利股属性,寿险估值持续修复可期 [155]
新准则下保险股估值重构专题:保险股PCE-ROCE估值体系探析:综合权益视角下的全面价值
中泰证券· 2025-07-25 19:3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持续低利率环境下P/EV估值体系面临挑战,引入PCE - ROCE估值体系可更准确反映保险公司价值 [5] - 建立【中泰非银 - 上市险企保单盈利评价体系】量化分析上市险企新准则下存量业务保单盈利能力 [5] - A股的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H股的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和阳光保险在PCE - ROCE估值体系中相对明显被低估;优质产寿险业务占比综合的上市保险集团相对占优;保险股具备双面红利股属性,建议关注新华保险、中国平安、友邦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 [5][10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引言:持续低利率环境下,P/EV估值体系受到考验 - 当前P/EV估值体系失效,A、H股上市险企P/EV估值中枢持续下探,H股较A股平均折价近三成 [9] - EV经济假设持续调整,7家内险企连续两年下调风险贴现率和投资收益率假设,导致NBV、EV调整折扣扩大,可预测性和可分析性降低 [13][14] - 长端利率中枢下移,市场质疑保险公司EV测算中长期投资回报假设的可实现性,削弱了EV的稳定性和参考价值;新钱配置收益率和模拟净投资收益率下降,P/EV估值受利率和权益市场波动大 [17][20][26] - 新单保费与新业务价值增速放缓,行业NBV整体下滑,P/EV估值体系适用于NBV高成长期的寿险公司,当前有效性受限 [28][29] PCE - ROCE估值体系提出 - 引入综合权益(CE)和综合权益回报率(ROCE)指标,CE = 归母净资产 + 归母净合同服务边际,ROCE =(归母综合收益 + 归母净新业务合同服务边际)/(归母净资产 + 归母净合同服务边际) [31] - CSM代表存量保单未赚利润的现值,新准则下CSM波动性加大使利润波动平缓 [33][35] - NA能反映当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水平,利率风险可控,净资产敏感性低于VIF [37][40] - 构建P/CE - ROCE估值体系,ROCE是衡量保险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ROCE越高,P/CE估值越高;该体系有更好反映报表平衡、解决OCI对净资产拖累等优势,也存在CSM折现率低等劣势 [43][45] - 计算上市险企的归母Net NBCSM和归母Net CSM,得出2023 - 2024年8家上市险企ROCE均值分别为6.76%、10.35%,中国人保2024年ROCE居首,新华保险2023年ROCE最低 [50][53] - P/CE - ROCE体系中H股上市险企拟合效果好于A股,ROCE与P/CE正相关;PB - ROE体系拟合效果有限,ROE未充分反映利率影响和新业务成长性 [54][56] 相比P/EV,P/CE估值体系更能反映持续低利率环境下真实价值水平 - NA与ANW均衡量公司资产负债状况,但NA更能反映当期资产负债匹配水平,计算标准统一,折现率更贴近实际风险,多数上市险企NA/ANW小于1 [59][62] - CSM与VIF数值差异源于贴现率、业务结构和税收处理,CSM体现更高的会计审慎性与稳健性,2022 - 2024年上市险企VIF/CSM比值小于1 [64][66] - NBCSM与NBV相比,逐期计算新业务保单利润现值,可比性更好,更保守稳定;两者数值差异源于贴现率假设和业务质量,2022 - 2024年上市险企NBV/NBCSM比值小于1 [71][72] 上市险企保单盈利能力分析 - 建立【中泰非银 - 上市险企保单盈利评价体系】,选取九个指标对8个险企标准化打分,得分由高至低为友邦、人保、太保、太平、新华、国寿、平安和阳光 [73][74] - CSM摊销是当期保险服务收入的主要贡献,CSM摊销占比体现公司发展阶段,2022 - 2024年中国平安保险服务收入和CSM摊销数额最多,部分公司CSM摊销占比高于行业平均 [75][77] - CSM体现存量保单业务质量,2022 - 2024年上市险企CSM占保险合同负债比例大体下降,增速普遍提高,人保和友邦CSM摊销速度相对更高 [82][85] - NBCSM体现新业务盈利驱动情况,2022 - 2024年上市险企全部合同和盈利合同的NBCSM利润率、新业务亏损率、新业务驱动率和新业务获取费用率呈分化态势,友邦保险部分指标表现优秀 [87][95] 主要结论与投资建议 - CE估值体系兼顾审慎性与完整性,P/CE - ROCE体系拟合度提升且审慎性高,适用性强 [99] - A股的中国太保A和中国人保A、H股的中国太保H、中国人保H和阳光保险H相对明显被低估;利率下行时净资产敏感性大的公司在该体系中吃亏,优质产寿险业务占比综合的上市保险集团占优 [102] - 保险股具备双面红利股属性,建议关注新华保险、中国平安、友邦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 [105]
阳光财险两家支公司合计被罚38.6万,多名高管连带受罚
南方都市报· 2025-07-16 17:19
阳光财险行政处罚事件 - 阳光财险两家分支机构因"财务数据不真实、虚构中介业务"合计被罚款38.6万元,4名相关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合计9.5万元 [2] - 阳泉中心支公司因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被罚10万元,时任总经理施占伟被罚3万元,客户经理梁晓磊被罚1万元 [3] - 咸阳中心支公司因财务数据不真实、直营业务虚挂中介被罚28.6万元,时任总经理马利涛被罚4.5万元,业务管理部负责人都苏智被罚1万元 [4][5] 公司历史违规记录 - 2025年开年至今累计收到22张罚单,罚款金额超600万元,违规事由包括财务数据不真实、虚构中介业务、虚列薪酬等 [5] - 2025年1月重庆分公司因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编制虚假财务资料被罚41万元,13名责任人被追责 [7] - 2025年2月长春中心支公司和宁波分公司分别因虚构中介业务被罚53万元和56万元 [7] 重大骗保案件 - 河南许昌信保部原经理何庭含2017-2023年策划骗保案,涉案金额7623万元,涉及297名受害者 [8] - 何庭含被判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22万元,需退赔3236万元,2025年6月被终身禁止进入保险行业 [8]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阳光财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78.2亿元(同比+8.1%),净利润6.1亿元(同比-37.2%),承保综合成本率99.7%(同比+1个百分点) [9] - 2025年一季度阳光财险营业收入124.02亿元(同比+3.08%),净利润3.5亿元(同比+133.33%) [9] - 2024年集团总保费1283.8亿元(同比+8.0%),归母净利润54.5亿元(同比+45.8%),内含价值1157.6亿元(同比+11.2%) [8]
保险机构精心书写“养老金融”大文章
证券日报· 2025-07-13 23:42
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发展前景 - 预计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 [1] - 养老金融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新兴的"蓝海"市场 [1] - 保险机构通过创新产品和完善服务持续探索养老金融多元化发展模式 [1] 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发展现状 - 长护险作为社保"第六险",是解决失能人员长期护理难题的重要举措 [2]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累计支付长护险基金近1.3亿元,惠及近8000名重度失能群众 [2] -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已参与承办80个长护险项目、130多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和200多个大病保险项目 [3] - 阳光财险承保7省15个地市长护险和慢病保险项目,为超1075万人提供健康风险保障2万亿元 [3] 养老金融专属产品创新 - 中国人寿寿险广东省分公司推出"银龄安康行动",十年累计赔付超190万人次、赔付金额达23亿元,推动老年群体医保外综合报销率提升15个百分点 [4][5] - 阳光人寿推出29款长期人寿保险及长期年金保险产品,并开发9款符合个人养老金政策的养老年金保险和两全保险 [5] - 阳光人寿开发4款税优健康险产品,涵盖税优定期重疾险、税优医疗险和税优护理险 [5] 适老化服务优化 - 阳光人寿线上线下结合优化服务,线下网点配备适老设备,线上提供多元出单方式和语音播报功能 [6] - 中国人寿寿险江西省分公司在100个柜面网点配置适老化设施,开设"银发绿色通道",去年累计服务临柜银发客户11.56万人次 [6] - 中国人寿寿险江西省分公司推出"一对一专属陪同服务",解决老年人操作智能设备难题 [6]
非银行业周报20250713:中报业绩催化下,非银板块有望迎β和α共振-20250713
民生证券· 2025-07-13 20:1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报业绩催化下,非银板块有望迎β和α共振 [1] - 险资“长钱长投”新规发布,助力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供给,推动险企资产和负债更为匹配 [1] - 1H25 券商业绩有望保持较快增速,中型和小型上市券商表现出更强的业绩弹性 [2] - 中证协发布《实施意见》,强化自律管理有望推动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 [3] - 年初至今政策定调积极,有望提振市场情绪并推动估值持续修复,关注非银各细分领域投资机遇 [4][3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回顾 - 本周(2025.07.07 - 2025.07.11)主要指数均上涨,非银金融(申万)+3.96%,证券Ⅱ(申万)+4.46%,保险Ⅱ(申万)+1.60%,多元金融(申万)+9.30% [8] - 主要个股方面,部分券商和保险股有不同程度涨跌,如中信证券+3.62%,中国人寿 - 2.52% [8] 证券板块 证券业务概况 - 经纪业务:本周沪深两市累计成交 0.72 万亿股,成交额 8.80 万亿元,A股 日均成交额 1.47 万亿元,环比上周+2.25%,同比+118.28% [17] - 投行业务:截至 2025 年 7 月 11 日,年内累计 IPO 承销规模为 391.22 亿元,再融资承销规模为 7959.54 亿元 [17] - 信用业务:截至 7 月 11 日,两融余额 18737.06 亿元,较上周+1.12%,同比+28.39%,占 A 股流通市值 2.17%;场内外股票质押总市值为 27795.22 亿元,较上周+2.04%,同比+17.49% [17] 证券业务重点图表 - 展示 IPO 与再融资承销金额规模、两融余额与同比增速、股票质押市值规模与同比、券商板块市净率(PB)等图表 [19] 保险板块 - 展示 2024 年 1 - 12 月累计寿险保费增速、累计财险保费增速、12 月单月寿险保费增速、12 月单月财险保费增速等图表 [20][22] 流动性追踪 流动性概况 - 货币资金面:本周央行开展 4257 亿元逆回购操作,有 6522 亿元逆回购到期,净回笼 2265 亿元;资金利率多数上行 [28] - 债券利率方面:本周债券收益率上行,1 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 3bp 至 1.37%,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 2bp 至 1.66%,3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 3bp 至 1.88% [28] 流动性重点图表 - 展示 DR007 和 R007、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1 年、10 年与 30 年期国债收益率、10 年与 30 年国债期限利差等图表 [30][31] 行业新闻与公司公告 行业新闻 - 财政部印发通知推动保险资金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调整经营效益类指标考核方式 [36] - 交易商协会对 6 家主承销商中标承销费启动自律调查 [36] - 中证协发布《实施意见》,明确自律管理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3][36] - 上交所发布《报告指引》,将沪股通投资者纳入程序化交易报告范畴 [36] - 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四大行动 [36] - 港交所 2025 年前 6 个月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上升 118% [37] 重点公司公告 - 多家券商和公司发布 2025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多数归母净利润有望同比增长,如国信证券(52% - 76%)、华林证券(119% - 184%)等 [2][37] - 部分公司完成债券发行、股份回购、增持等操作 [37] 投资建议 投资逻辑 - 政策积极有望推动估值修复,险资新规利于权益投资,券商业绩修复趋势有望延续,科创板新政推动投行收入修复,稳定币条例使相关非银机构受益 [4][39] 推荐标的 - 保险:中国太保、阳光保险、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和中国财险 [4][40] - 证券: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中国银河等头部券商 [4][40] - 其他非银机构:众安在线、连连数字、香港交易所、联易融科技等 [4][40]
保险行业点评:“1+3+5”长周期考核背后的深意
民生证券· 2025-07-13 16: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7月11日财政部下发《通知》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指标考核方式,自开展2025年度绩效评价工作开始执行,增设长周期考核指标引导长期稳健投资 [3] - 《通知》将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调整为“当年+3年+5年”相结合,权重设定为30%、50%、20%;(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当年+3年+5年”指标相结合,权重设定分别为50%、30%、20% [4] - 《通知》引领新的险资投资范式,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增厚长期稳定收益,红利策略和被动策略有望得到进一步重视,长期股权投资或有望得到更多实践 [5] - 长端利率中枢下行和鼓励险资长期资金入市背景下,险企有望加大权益投资提升投资弹性,《通知》的长周期考核有望引导险资着眼长期稳健收益,为资本市场提供增量资金,助力权益市场稳定,长期来看险资有望受益权益市场发展,头部险企更为受益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2025年7月11日财政部下发《通知》,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相关经营指标考核方式,自开展2025年度绩效评价工作开始执行 [3] 增设长周期考核指标 - 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经营效益考核占比25%,主要包括(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分红上缴比例三大指标,分别占比10%、8%、7% [3] - 《通知》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两大指标进行调整,形成“1+3+5”考核模式 [3] 指标调整情况 -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调整为“当年+3年+5年”相结合,权重设定为30%、50%、20%,占比总考核权重分别为1.6%、2.4%、4% [4] -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当年+3年+5年”指标相结合,权重设定分别为50%、30%、20%,占比总考核权重分别为5%、3%、2% [4] 投资范式变化 - 伴随《通知》发布,险企投资或更重视绝对收益回报水平,投资方式有望实现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结合,红利策略和被动策略重要性有望提升,长期股权投资或有望得到更多实践 [5] 投资建议 - 建议重点关注中国太保、中国平安、阳光保险、中国太平 [6]
险资加速入市超2000亿元 保险系私募基金陆续成立
中国经营报· 2025-07-13 13:32
保险资金加速涌入资本市场 - 在监管政策引导与利率下行驱动下,保险资金正通过私募基金加速进入资本市场,鸿鹄基金三期1号和2号于7月7日成立,7月8日完成备案 [1] - 鸿鹄基金三期1号规模为225亿元,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各出资112.5亿元认购 [1] - 自2023年底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启动以来,三批试点规模分别为500亿元、1120亿元和600亿元,总计2220亿元,第一批资金已全部进入股市 [1] 险资巨头设立私募基金动态 - 鸿鹄基金三期1号和2号属于第三批试点基金,管理人为国丰兴华私募基金,由新华资产和国寿资产各持股50% [2] - 2025年以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保险等十多家险企密集设立私募基金 [2] - 阳光保险设立阳光和远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200亿元,由阳光人寿全额认购 [2] - 平安资管设立恒毅持盈私募基金,首期规模300亿元,定向发行给平安人寿 [3] - 泰康稳行私募基金首期规模120亿元,由泰康人寿作为单一持有人 [3] 私募基金类型与规模 - 大部分新设私募基金为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框架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少数为私募股权基金 [3] - 人保资本、中意资产等成立保实诚源私募股权基金,规模130.01亿元,人保资本出资100亿元持股76.9172% [4] - 中国太保设立太保战新并购私募基金(目标规模300亿元)和太保致远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目标规模200亿元) [4] 私募基金市场现状与特点 - 截至2025年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144071只,规模19.92万亿元,契约型基金占比超80% [5] - 保险资金与私募基金契合度高,具备长期投资、偿付能力稳定等特点 [5] - 私募证券基金设立程序简便,可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风控机制严格 [5] 投资策略与方向 - 鸿鹄基金三期1号通过低频交易长期持有中证A500指数成份股,注重股息收益 [5] - 阳光和远基金投资范围包括沪深300指数成份股、恒生港股通指数成份股及相关ETF [6] - 试点基金普遍聚焦基本面好、分红稳定、业绩稳定的标的 [6] - 太保战新并购基金明确投向上海国资改革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领域 [7] 行业投资偏好 - 一季度险资新进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A股公司集中在银行、通信、汽车、电子和医药生物等行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