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康新能(300048)
icon
搜索文档
合康新能(300048):美的赋能,聚焦能源,踏浪前行
国投证券· 2025-07-16 15:0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给予合康新能买入 - A 的投资评级,12 个月目标价 7.6 元 [5][9][11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合康新能多轮业务整合后聚焦新能源与变频器业务,2024 年扭亏为盈,背靠美的集团,新能源业务有望快速发展,虚拟电厂业务蓄势待发,高压变频器业务稳健且市占率领先,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和利润将保持增长 [1][2][8][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美的旗下绿色战略先锋,聚焦新能源与变频器 - 聚焦新能源与变频器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2003 年成立主攻高压变频器,2020 年被美的收购,2021 年起剥离低效资产,聚焦新能源与变频器业务,2024 年继续精简业务,股权结构稳定,实控人为何享健 [15][17] - 新能源业务为主,变频器为辅:2024 年新能源业务收入 39.15 亿元,同比增长 512.04%,占比 81.98%,涵盖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户用储能及光伏并网逆变器;变频器业务收入 6.45 亿元,占比 13.5%,聚焦高频变压器,市占率领先 [21][22] - 光伏 EPC 业务推动营收大幅提升,2024 年业绩扭亏:2024 年营收同比增长 220.31%至 47.76 亿元,归母净利润扭亏为 1000 万元,因光伏 EPC 业务增长、高压变频器业务回暖及费用管控;毛利率因业务结构调整下滑,费用率压降,净利率回暖;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波动,资产负债率 60%左右,回款情况改善 [26][29][32] 2. 光伏 EPC + 户储 + 光伏逆变器,背靠美的乘势而起 - 政策与经济性驱动海外户储需求提升:户用储能可降低用电成本,适合高电价或电网老旧地区;2024 年全球户储累计装机量 51GWh,同比增长 48%,新增装机超 16GWh,受经济性、政策支持、用电刚需驱动 [36] - 美的集团品牌与渠道赋能,公司户储产品瞄准海外市场:自主研发户储和光伏逆变器产品,获国际最高安全等级认证,海外销售以 ODM 模式为主;美的集团在品牌、渠道、供应链、制造等方面赋能,助力公司拓展海外市场;2024 年户储业务毛利转正,未来有望高增 [43][49][55] - 光伏 EPC 压舱石业务稳健:主营户用和工商业 EPC、美墅绿电解决方案,产品定制化、数字化程度高;借助美的供应链与用电需求优势,项目有望稳健发展;2024 年新能源收入 39.15 亿元,约 96%来自光伏 EPC,在手项目充足 [59][67] - 新能源全面入市,虚拟电厂蓄势待发:“136 号文”后新能源全面入市,电价市场化倒逼企业精细化运营,对管理和信息化能力要求提高;虚拟电厂需求突出,公司推出虚拟电厂聚合平台,已完成售电资质申请,商业化运营蓄势待发 [76][79][84] 3. 深耕工业传动领域二十余载,高压变频器龙头 - 变频器是工业自动化领域重要的能源优化设备:变频器是工业自动化关键设备,我国变频器市场近 500 亿元,高压变频器占比约三分之一,预计 2025 - 2029 年行业复合年增长率为 9.1%,亚太地区增长最快 [85][86] - 公司高压变频器产品丰富,市占率领先:产品涵盖通用、水冷、海外专机等系列,应用于多个关键行业;市占率领先,参与国家标准修订,完成多个代表性项目;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客户矩阵丰富;2023 年起更改销售模式,聚焦高壁垒领域实现突破,2024 年收入 5.5 亿元,同比增长 9% [95][96][103]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盈利预测核心假设:预计 2025 - 2027 年光伏 EPC 业务增速 40%/30%/15%,户用储能业务增速 100%/80%/60%,变频器业务增速 10%/8%/6%;预计 2025 - 2027 年营业收入 65/83.75/97.6 亿元,增速 36.09%、28.84%、16.55%;归母净利润 1.46/2.07/2.55 亿,增速 1316.6%、41.9%、23.3% [113] - 可比公司估值:选取正泰电器、德业股份、固德威为可比公司,采取 PEG 法估值,可比公司 2026 年平均 PEG 为 0.32 倍,给予公司 2026 年 0.18 倍 PEG,12 个月目标价 7.6 元 [115]
合康新能(300048) - 关于为子公司提供担保的进展公告
2025-07-11 16:30
业绩数据 - 美康电力2024年营收35.11亿元,2025年一季度18.38亿元[7] - 2024年利润总额8087.35万元,2025年一季度3305.08万元[7] - 2024年净利润6956.85万元,2025年一季度2925.48万元[7] 资产负债 - 2024年末资产总额12.95亿元,2025年3月末14.69亿元[7] - 2024年末负债总额12.07亿元,2025年3月末13.52亿元[8] - 2025年3月末资产负债率为92.01%[8] 担保情况 - 公司为美康电力提供1亿元连带责任保证担保[3] - 审议担保额度58.5亿元,占净资产343.47%[12] - 实际担保余额22.08亿元,占净资产129.64%[12] - 无逾期及为关联方担保情况[12]
合康新能: 北京市嘉源律师事务所关于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归属条件成就及部分限制性股票作废事项的法律意见书
证券之星· 2025-07-05 00:13
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执行情况 - 公司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自2023年9月8日起16个月后至28个月内(即2025年1月)[5] - 首次授予部分涉及44名激励对象,可归属限制性股票数量为740万股,占已获授总量的50%[9] - 董事长兼总经理陆剑峰个人获授300万股,本次可归属150万股[9] 归属条件达成情况 - 公司层面考核指标:2024年营业收入相比2022年增长不低于110%,实际达成107分(满分100分),触发100%归属比例[8] - 净利润考核未达增长目标,但通过计算公式X=107仍满足全额归属条件[8] - 激励对象个人绩效考核全部达到B级及以上,符合个人层面归属系数要求[9] 限制性股票作废情况 - 因1名激励对象离职,作废128万股已授予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9] - 作废程序经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4] 法律程序履行 - 本次激励计划已取得股东大会批准,并完成董事会审议程序[4] - 独立董事对归属名单进行核查并出具意见[4] - 律师事务所确认本次操作符合《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等法规[10]
合康新能(300048) - 关于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符合归属条件的公告
2025-07-04 16:31
激励计划 - 符合归属条件激励对象44人[2] - 限制性股票拟归属740万股,占总股本0.6616%[2] - 激励计划授予3350万股,占草案公告日股本总额3.01%[4] - 首次授予87人2760万股,占草案公告日股本总额2.48%[4] - 预留授予53人590万股,占预留授予日股本总额0.53%[4] - 授予价格5.16元/股[4] - 首次和预留授予归属比例均为50%、30%、20%[6][7] - 2023年9月8日首次授予2760万股,87人,价格5.16元/股[15][16][17] - 董事长陆剑峰获授300万股,占授予总数8.96%[18] - 2025年7月4日,因43人离职,首次授予人数调为44人,数量调为1480万股[28] - 2023年因2人离职,首次授予调为2760万股,预留授予调为590万股[28] 业绩数据 - 2024年营业收入47.76亿元,净利润2924.14万元[31] - 2022年营业收入14.24亿元,净利润3295.58万元[31] - 2024年营收同比2022年增长235.47%,净利润未增长[31] - 2024 - 2026年分年度考核业绩目标[31] - 2024年指标完成分数107,首次授予第一个归属期公司层面可归属比例100%[31] 归属情况 - 首次授予第一个归属期自2025年1月8日起至授予日起28个月内最后交易日止[29] - 归属数量740万股,归属人数44人,授予价格5.16元/股[34] - 董事长陆剑峰本次可归属150万股,占比50%[34] - 其他43人本次可归属590万股,占比50%[34] - 激励对象个人绩效考核分五级,S、A、B等级归属系数100%,C、D等级为0[32] - 董事会等认为归属条件成就,同意办理归属登记[32][37][38][39] 影响情况 - 总股本将由11.18488857亿股增至11.25888857亿股[43] - 归属影响和摊薄基本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43] - 归属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无重大影响[43] - 归属对股权结构无重大影响,完成后股权分布仍具备上市条件[43] - 归属已取得现阶段必要授权和批准[44] - 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进入第一个归属期,归属条件已成就[44]
合康新能(300048) - 关于作废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部分已授予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的公告
2025-07-04 16:31
会议决策 - 2023 - 2025年多次开会审议激励计划、股票授予等议案[1][2][3][4] 股票处理 - 43名激励对象离职,作废1280万股限制性股票[5] - 作废不影响公司财务和经营成果[6] - 董事会、监事会同意作废,符合规定获批准[8][9][10]
合康新能(300048) - 北京市嘉源律师事务所关于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归属条件成就及部分限制性股票作废事项的法律意见书
2025-07-04 16:31
会议相关 - 2023年8月31日召开2023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激励计划相关议案[4] - 2025年7月4日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同意归属及作废相关事项[5] - 2025年7月4日召开第六届监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同意归属及作废相关事项并核实归属名单[5][6] 激励计划授予与归属 - 首次授予部分于2023年9月8日授予,2025年1月8日进入第一个归属期[8] - 首次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自首次授予日起16个月后的首个交易日起至28个月内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当日止[8] - 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第一个归属期归属数量为740万股,归属人数44人,授予价5.16元/股[12] 业绩情况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2022年增长235.47%,净利润同比2022年未实现增长[10] - 第一个归属期业绩考核目标为营业收入相比2022年增长不低于110%,净利润相比2022年增长不低于6%[10] - 第二个归属期业绩考核目标为营业收入相比2022年增长不低于205%,净利润相比2022年增长不低于55%[10] - 第三个归属期业绩考核目标为营业收入相比2022年增长不低于345%,净利润相比2022年增长不低于125%[10] 人员归属情况 - 董事长、总经理陆剑峰本次归属前获授300万股,本次可归属150万股,占比50%[12] - 43人董事会认为需激励人员本次归属前获授1180万股,本次可归属590万股,占比50%[12] - 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第一个归属期合计归属前获授1480万股,本次可归属740万股,占比50%[12] 作废情况 - 43名已离职激励对象已授予但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合计作废1280万股[14] 考核规则 - 公司指标考核分数X计算方式为X=(考核年度营业收入增幅实际达成值/考核年度营业收入增幅目标值)*50+(考核年度净利润增幅实际达成值/考核年度净利润增幅目标值)*50[11] - 当X≥100时,公司层面可归属比例N=100%[11] - 若各归属期内公司当期业绩指标完成分数低于60,所有激励对象对应考核当年可归属的限制性股票全部取消归属[11] - 激励对象个人绩效考核评定为S、A、B等级时,个人层面归属系数为100%;评定为C、D等级时,个人层面归属系数为0[11] - 部分第一个归属期涉及的44名激励对象在2024年考核评价结果均为“B”及“B”以上,个人层面归属比例为100%[11]
合康新能(300048) - 第六届监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5-07-04 16:30
会议相关 - 公司第六届监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25年7月4日召开,3名监事实到[2] 股票处理 - 监事会同意将1280万股限制性股票作废失效处理[2] - 《关于作废部分已授予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的议案》获通过[3] 激励对象 - 监事会同意为44名激励对象办理股票归属事宜[5] - 《关于首次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符合归属条件的议案》获通过[6]
合康新能(300048) - 监事会关于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归属名单的核查意见
2025-07-04 16:30
激励情况 - 首次授予激励对象87人,43人因离职丧失资格[1] - 首次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44名激励对象符合条件[1] 归属办理 - 监事会同意为44名激励对象办理归属[2] - 对应限制性股票归属数量为740万股[2]
合康新能(300048) - 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5-07-04 16:30
会议情况 - 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25年7月4日召开,应到董事7人,实到7人[2] 激励计划 - 作废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中43名离职对象1280万股未归属股票[2] - 为44名激励对象办理740万股限制性股票归属[7] 议案表决 - 两项相关议案均以7票同意,0票反对、0票弃权通过[6][9]
合康新能: 关于公司收到政府补助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18 20:17
政府补助情况 - 公司下属子公司合肥美的合康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收到政府补助款350万元 [1] - 补助金额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3.99% [1] - 补助与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相关,不具有可持续性 [1] 补助类型及会计处理 - 本次政府补助属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1] - 补助与公司日常活动相关,计入其他收益 [2] - 预计将增加公司2025年度利润总额280万元 [2] 会计准则依据 -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1][2] -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或冲减相关成本费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