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工程

搜索文档
中美 Agent 创业者闭门:一线创业者的教训、抉择与机会
Founder Park· 2025-09-04 20:22
文章核心观点 - Agent行业在2025年成为AI领域最热话题 但实际落地产品稀少 面临技术、商业化和交互设计等多重挑战 行业正从通用化转向垂直深耕 核心竞争壁垒将围绕环境理解、学习记忆和场景优化能力构建 [5][8][36] 技术实施挑战 - 新一代Agent Model的规划与工具调用能力提升 取代了大量基于规则的工作流编排等外围工程 导致早期工程化工作被大模型能力迭代淹没 [6][10] - 隐性知识获取是核心挑战 包括默会知识(如广告创意规则)、组织共识性知识(如字节各小组Golang使用差异)和企业自定义规则(如ACV计算标准) [11][12] - 环境构建成为实施重点 包含三要素:执行能力(Computer Use)、业务连接(企业系统工具化)和上下文载体(领域术语与企业知识) 其中Context质量决定实际落地效果 [13][14][15] 技术路线选择 - Workflow-based与Agentic技术路线将长期并行 Workflow适用于规则驱动型任务(如订单处理可节省10多人人力) Agentic更适合多步骤灵活任务(如数据分析) [16][17][19] - 企业过往积累的流程机器人和系统集成(如RPA资产)可转化为Agent工具 实现技术路线平滑过渡 [18] 商业化路径 - 大客户(KA)市场预算充足但实施成本高、决策链长 中小客户(SMB)市场呈现民主化机遇 AI将大组织专属运营能力标准化赋能中小企业 [21] - 分层并进策略:通过SMB市场验证产品价值和商业模式 用标准化案例撬动KA市场建立标杆 [21] - 巨头对AI推进持谨慎态度 因生产力提升难以量化 且更关注实际收入而非创新 [22] 产品战略方向 - 通用Agent留存率仅约10% 因场景深度不足(仅60分水平) 垂直Agent留存率可达20%以上 需从通用转向垂直深耕 [23][27] - PPT Agent案例显示 通过专用模型训练(内容检索与排版视觉)、工作流补齐(美化/按大纲制图)和企业知识库对接 可显著提升输出质量 [26][27] 人机交互设计 - GUI操作价值存在争议 但短期内难以绕过现有GUI应用体系 且GUI承载丰富上下文信息 若视觉理解能力提升可能重新凸显价值 [28][29] - 交互颗粒度设计需平衡用户偏好询问与自主推进 关键是通过学习机制记忆用户修正反馈(如LemonAI旅游规划案例) [30] - 借鉴管理学情境领导理论 需建立共享上下文机制使Agent理解权限边界和协作规则 最先进AI产品正尝试让Agent主动提出建议和请求协助 [31][32] 多Agent协作 - 多Agent落地核心矛盾在于上下文共享精度:共享过多退化为单体Agent 抽取不准导致交接失败 [33] - 有效路径采用任务分解加专家模型组合(类似MapReduce模式) 并引入异步协作机制平衡一致性、延迟和成本 [34] 模型能力演进 - Claude Code代表"模型即Agent"路径 Cursor代表"Agent下沉环境"路径 长期护城河在于环境操作、学习闭环、场景优化和多Agent协作标准 [36][37] - 需关注四大技术拐点:长期规划与连续行动能力(如Claude Code)、多模态深度融合、界面自动生成、Context Engineering与记忆机制 [38][39] - 多模型分工比单一超级模型更务实 各模型能力侧重不同:ChatGPT强于战略思考 Gemini覆盖面广 Claude规划与代码能力最强 [40][41][43] 学习记忆机制 - 学习能力是核心挑战 需从认知科学角度构建三类记忆:Semantic Memory(概念记忆)、Episodic Memory(情景记忆)和Procedural Memory(程序记忆) [42][44][45] - 当前AI缺乏Episodic Memory 因企业过程数据稀缺 需通过过程数据收集、人机协作轨迹学习和场景化学习机制建立情景记忆 [44][46] - 前沿探索包括LemonAI通过记录用户修改反馈改进推荐算法 实现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的转变 [47]
AI大家说 | 忘掉《Her》吧,《记忆碎片》才是LLM Agent的必修课
红杉汇· 2025-09-01 08:06
AI Agent行业发展趋势 - AI行业叙事从聊天机器人转向AI Agent 聚焦任务分解 工具调用和自主规划[3] - 2025年行业讨论焦点转向任务分解 工具调用和自主规划 标志着AI Agent时代的到来[3] 上下文工程技术架构 - 上下文工程是围绕LLM有限注意力设计的信息输入输出管理技术栈 目标是为每个决策点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5][6] - 系统需要解决无状态系统执行长期有状态任务的工程挑战 核心在于设计外部系统弥补内存限制[8][9] - 技术栈包含三大支柱:外部知识管理系统(RAG) 上下文提炼与结构化 分层记忆管理[11] 外部知识管理系统(RAG) - 系统通过信息采集固化 上下文标注和按需调用实现完整知识管理闭环[14] - 选择性记录关键信息至关重要 避免无关信息淹没检索系统[15] - 拍立得系统对应RAG技术 实现将流动现实固化为可永久保存的知识单元[14] 信息处理与结构化 - 信息需要提炼压缩和结构化 在有限Token预算内最大化信息密度[18] - 莱纳德将信息从照片升级到纹身 体现极致信息压缩和物理结构化[18] - 核心信息经过反复验证后成为不可更改的断言 构成世界观基石[18] 分层记忆管理体系 - 系统分为三层:核心任务层(不可变) 情景工作记忆层(可读写) 瞬时处理窗口(易失)[19][20] - 核心任务层定义身份和终极目标 拥有最高决策权重[19] - 瞬时处理窗口直接对应LLM上下文窗口 是真正思考发生的地方[20] Agent系统设计风险 - 外部投毒风险:系统可能处理精心筛选或扭曲的信息 导致输出错误结论[23] - 内部污染风险:自我强化的认知牢笼使系统无法识别自身生成的错误信息[24][26] - 多步任务规划Agent缺乏独立自我审查视角 容易在循环中放大错误[26] 系统验证与反思机制 - 现有系统缺少验证与反思模块 无法比对行动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27] - 反思是重要工程模块 需要生成误差报告作为下一次行动的关键输入[27] - 构建能可靠行动的系统比构建能行动的系统更具挑战性[27]
李建忠:关于AI时代人机交互和智能体生态的研究和思考
AI科技大本营· 2025-08-18 17:50
大模型推理范式转换 - 主流模型从训练模型转向推理模型,OpenAI o1通过强化学习实现推理能力大幅提升,DeepSeek R1成为全球首个开源推理模型[9] - 推理模型具备"讲逻辑"的慢思考能力,强化学习推动AI进入"经验数据时代",突破人类知识边界[11][13] - 强化学习在测试时和强化学习阶段的Scaling Law叠加,推动模型性能持续攀升[14] - 主流SOTA模型内置Agent和Tool Use能力训练,向智能体模型迭代[16][18] 应用开发范式转换 - 软件开发从AI辅助编程(AI Copilot)转向非专业人士使用的"氛围编程"(Vibe Coding)[22] - 氛围编程将开创"可塑软件"新市场,允许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对软件底座进行个性化定制[24][26][27] - 上下文工程取代提示词工程成为发挥推理模型能力的关键,需提供全面准确的上下文信息[29][32] 人机交互范式转换 - 自然语言对话界面将成为AI时代的主要交互入口,涵盖智能眼镜、汽车语音等多种形态[36][38][39] - 传统GUI应用将演变为API服务,由Agent直接调用,打破孤立App壁垒[43][45][47] - 生成式UI(GenUI)将取代传统GUI,专注于图形化呈现结果而非交互和数据收集[54] - 交互设备可能进入"多元设备"时代,不同场景使用不同专用设备而非单一中心化设备[59] 智能体生态演进 - 智能体平台需要规划、工具、协作、记忆、行动五大能力矩阵[64][66][67] - MCP协议成为智能时代HTTP协议,标准化智能体与传统软件的交互[66] - A2A协议支持智能体间拟人化协作,构建去中心化智能体网络[66][70] - 智能体执行时长将从秒级扩展到数小时甚至数年,采用伴随式异步交互模式[73][75] - 互联网将从"信息网络"重构为"行动网络",网站主要访问者变为智能体[67]
别再空谈“模型即产品”了,AI 已经把产品经理逼到了悬崖边
AI科技大本营· 2025-08-12 17:2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AI产品领域存在宏大叙事与落地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表现为技术理想与用户留存率低下的矛盾[1]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部分从业者聚焦AGI终极形态,另一部分则面临不稳定API和用户高期待的实际挑战[2] - 当前AI浪潮类比"淘金热",多数参与者难以找到可持续商业模式,部分产品如AI Pin和Rabbit R1已遭遇市场困境[3] 行业活动与解决方案 - 全球产品经理大会将于8月15-16日在北京举行,汇集12大专题分享,覆盖互联网大厂和AI创业公司实战经验[14][16] - 活动将发布可能影响行业格局的重要产品,并通过深度探展和街采捕捉从业者真实困惑[8] - 多位行业领袖将分享实战经验,包括久痕科技CEO汪源、YouMind创始人王保平等,内容涵盖技术路径与商业化方法论[4][5] 产品经理职业转型 - 传统产品技能如原型设计正被AI快速替代,未来需具备战略判断、人机协作编排和用户心理洞察等复合能力[9] - 行业处于关键转折点,从业者需重新定位核心价值,把握技术浪潮方向与情感需求挖掘的双重机遇[9][10] 行业趋势与机会 - 技术演进迅速,GPT-5、Kimi K2长文本处理、Genie 3等多模态生成技术不断突破现实边界[1] - 商业模式探索从"提示词工程"向"上下文工程"进化,部分已验证路径可为行业提供参考[3] - 直播活动将揭示最新行业动态,包括腾讯混元大模型、百度秒哒等头部企业的应用实践[4][5]
上下文工程指南
36氪· 2025-08-11 07:10
上下文工程概念演进 - 提示工程已进阶为更全面的上下文工程 成为优化大语言模型任务执行的关键过程[3] - 上下文工程涵盖指令设计、动态上下文注入、结构化输出等系统化优化 远超简单提示的范畴[5] - 该领域获得Ankur Goyal、Walden Yan、Tobi Lutke、Andrej Karpathy等顶尖AI研究者重点关注[3] 核心技术要素 - 结构化输出要求定义明确字段:子任务需包含唯一ID、搜索语句、来源类型、时间范围、领域焦点和优先级共6个必填/选填字段[9][11] - 动态时间注入通过{{ $now.toISO() }}函数实现实时日期上下文 确保时效性查询准确性[9][15] - RAG缓存机制将用户查询子任务存入向量数据库 避免重复生成计划 降低API调用延迟和成本[16][17][18] 智能体工作流实践 - 搜索规划智能体将复杂查询拆解为2个子任务 要求覆盖不同信息维度和来源类型[9][11] - 输出采用标准化JSON格式 包含start_date/end_date等派生字段 由工具自动生成数据模式[12][13] - n8n等工具内置结构化输出功能 简化上下文工程实现流程[14] 行业应用价值 - 上下文工程使AI应用更动态经济高效 成为开发者核心竞争力[18][19][28] - 多模态模型上下文优化需求日益普及 超越文本型LLM范畴[5] - 自动化上下文处理被视为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工具仍处早期阶段[29][30]
拥抱 AGI 时代的中间层⼒量:AI 中间件的机遇与挑战
36氪· 2025-08-05 17:52
大模型发展趋势 - 模型能力持续跃迁 从文本生成到多模态理解与推理 语言能力显著增强 GPT-4在复杂问题处理和文本生成方面远超GPT-3[1] 多模态能力突破 GPT-4o支持文本、音频、图像和视频的任意组合输入输出[2] 推理能力深化 o1模型通过强化学习生成内部思维链 在编程和数学推理领域表现出色[2] 工具使用能力拓展 o3模型具备自主调用和整合外部工具的能力[2] - 其他领先模型展现强大能力 Google的Gemini模型在多模态推理和复杂编码方面表现出色 Anthropic的Claude Sonnet 4在编程和推理方面表现优异[3] - 模型生态日益开放 开源模型兴起 Meta发布LLaMA系列 国内外团队推出QWen、DeepSeek、Kimi、Mistral等高质量开源模型[4] 开源模型能力赶超 部分开源模型在特定任务上逼近或超越专有模型 如DeepSeek R1和Kimi K2在推理和代码生成方面表现突出[4] AI应用演进路径 - 应用形态变革 从聊天机器人到组织级智能体 分为五个层级 Level 1具备对话语言能力 如早期ChatGPT[5] Level 2具备人类水平问题解决能力 如DeepSeek R1[5] Level 3能够代表用户采取行动 如Manus、Claude Code[6] Level 4能够辅助发明和发现[6] Level 5能够执行整个组织工作[6] - AI Agent爆发式增长 通用Agent如Manus、Genspark、ChatGPT Agent 通过集成工具提供一站式服务[8] 专业Agent如Claude Code、Gemini CLI、Qwen Code等Coding Agent 以及Cursor、Trae、Kiro等AI Coding IDE 提升开发效率[9] - 通用Agent与垂直Agent并存互补 垂直Agent需要深度集成领域知识、专有数据和特定工具 如企业智能客服需精准理解产品手册和服务条款[10] 基础模型无法快速适应业务变化 垂直Agent成为必然选择[11] AI中间件机遇 - Agent研发提效 提供一站式研发框架 抽象封装底层LLM 支持ReAct模板 集成RAG、记忆库和外部工具插件[13] 引入无服务器架构作为运行时 弹性扩展且降低运维成本[14] 提供Agent评估框架 模拟环境验证决策和输出质量[14] - 上下文工程 提供上下文模板和编排工具 自动拼接最优提示组合[15] 结合模型注意力机制特点 对上下文进行缓存和裁剪优化 如保持Prompt前缀稳定利用KV-Cache提速[15] 实现上下文压缩策略 如对话摘要、索引引用和分层内存[18] - 记忆管理 提供短期和长期记忆功能 短期记忆如多轮对话内容和工具结果 长期记忆如用户偏好和业务知识库[19] 统一管理不同层次记忆 提供API读写外部数据 实现记忆压缩和更新策略[19] - 工具使用与扩展 建立标准化工具接入机制 如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 封装外部数据源或API[20] 提供工具聚合产品 按需调用行业常用工具[20] 引入工具调度优化算法 提升工具使用准确率[21] - 沙箱环境与安全 提供受控的沙箱运行环境 隔离代码执行和网络访问[22] 制定工具权限和调用限制 设置人工审批流程[22] 支持强化学习微调[23] - 多智能体协作 提供多Agent管理和编排功能 提升任务并行处理能力和专业性[24] 设计通信协议和共享内存 避免重复或冲突操作[24] - 多模态支持 集成图像识别、语音合成、OCR、视频理解等模块[25] 提供多模态数据处理管道 实现流式、多模态的人机交互[25] AI中间件挑战 - 复杂上下文构建与优化 管理不断膨胀的上下文 制定合理的组装策略[27] 实现上下文裁剪和压缩机制 平衡准确性和效率[28] - 持久记忆更新与利用 持续更新记忆并确保正确利用 如用户资料变化[29] 攻克记忆组织索引、演化和冲突消解难题[29] - RAG效果优化 提升检索质量和速度 避免错误信息误导[30] 支持大规模知识库的快速语义搜索[30] - Agent行为评估测试 缺乏成熟测试方法 输出具有概率性和多样性[31] 构建模拟环境或沙盒测试框架 判断决策对错[32] - 工具使用风险与管控 提供权限控制 设定工具权限边界[34] 记录详细日志供审计和追溯[35] 设置人类复核流程 确保符合法律规范[35] - 沙箱环境性能与成本权衡 部署沙箱带来性能开销和成本负担[37] 权衡任务执行方式 采用轻量隔离技术[37] 解决跨平台支持问题[38] 未来发展方向 - 短期使命 解决AI应用规模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提供高层次抽象、自动化优化和托管平台[39] - 长期潜力 成为组织智能的神经中枢 连接模型、数据和业务系统[39] - 技术范式更替 从聊天机器人到组织级智能体 工程化与规模化落地成为核心挑战[40]
模型与「壳」的价值同时被低估?真格基金戴雨森 2025 AI 中场万字复盘
Founder Park· 2025-08-02 09:09
核心观点 - 2025年AI行业迎来多个"李世石时刻",OpenAI通用大语言模型首次达到IMO金牌水准,标志着AI推理能力质的飞跃 [5][7][10] - AI应用和"套壳"价值被低估,Context Engineering成为关键竞争壁垒 [21][23][37] - Agent技术进入早期采用阶段,模型能力与产品设计协同推动生产力革命 [30][32][69] - 模型能力进化速度超预期,推理/编程/工具使用三大主线快速突破 [53][54][64] - 中国团队在AI应用层展现突出竞争力,Kimi等产品实现技术逆袭 [38][46][51] AI技术突破 OpenAI数学推理里程碑 - OpenAI通用大语言模型在2025年IMO竞赛中完成6题5对的成绩,达到金牌水平,且未针对数学专门优化 [5] - 该成绩获奥赛组委会官方认证,相比2024年Google专门设计的AlphaGeometry(银牌水平)更具泛化能力 [7] - 模型采用与GPT-4o相同底层架构,主要优化来自post-training和inference阶段 [9] - 数学证明属于"hard to verify"问题,突破意味着AI具备接近人类顶尖水平的逻辑推理能力 [8][13] 多模态与工具使用进展 - 图像生成从玩具级进化成生产力工具,ChatGPT图像生成可准确理解用户意图 [32] - Veo3模型实现虚拟世界真假难辨的生成效果,首次跨越恐怖谷效应 [33] - 工具使用形成API调用和视觉模拟两条技术路线,MCP生态初步建立 [64][65] 产品与应用演进 Agent技术发展 - ChatGPT Agent发布标志着行业共识形成,但产品体验仍有提升空间 [16][18] - Agent产品token用量相比Chatbot显著增长,Manus等产品进入Early Adopter阶段 [32][73] - 优秀Agent产品需为未来6-12个月的模型能力设计,当前任务完成率约20%,预期年底达70-80% [40][93] - 应用层通过Context Engineering构建三层壁垒:会话级/个性化/硬件增强上下文 [23][59][60] 中国团队突破 - Kimi K2开源模型在coding/Agent工作流/中文写作方面超越Claude,OpenRouter调用量快速攀升 [38] - 中国团队在长文本技术方向的前瞻布局得到验证,产品设计能力突出 [47][48] - 套壳应用展现持久价值,Manus等产品在特定场景表现优于ChatGPT Agent [19][21] 行业竞争格局 模型厂商动态 - Google Gemini 2.5实现技术反超,与OpenAI形成三强竞争格局 [55][56] - DeepSeek采取选择性突破策略,资源聚焦模型智能而非多模态 [42][43] - 模型benchmark出现钝化现象,实际用户体验差异成为新评估标准 [84] 人才与资本趋势 - 硅谷爆发acqui-hire抢人大战,顶尖人才薪资达disruptive级别 [80][82] - 推理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云服务商迎来新增长周期 [41][74] - 投资逻辑从"模型颠覆应用"转向"人机协作价值创造" [37][38] 未来演进方向 技术前沿展望 - 推理能力从7分到10分的质量提升,小模型开始具备强推理能力 [53][54] - 编程场景context长度与自我纠错能力持续优化,复杂代码一次通过率提升 [55] - 原生多模态、在线学习、高级Agent能力或成下一代模型突破点 [39][94] 社会影响预判 - 生产力提升带来"超级个体",3人团队可能实现独角兽级产出 [85] - 组织管理复杂度突破新量级,美团等企业将管理数百万AI协同体 [86] - 智能边界衡量成为新挑战,人类需建立评估超人智能的新标准 [84][87]
救命,办公室来了个“懂王”同事...
AI研究所· 2025-07-31 11:37
饮料帝国继承人之战 - 通过股权结构分析、父女发言梳理、媒体立场对比还原家族企业宫斗本质 [2] - 结合管理层变化与媒体舆情节点分析品牌年轻化转型中的代际冲突 [6] - 通过股权架构与新品市场份额波动揭示遗产风波的商业本质 [7] Manus撤出中国事件 - 地缘政治与融资结构倒逼:美国投资审查与芯片禁令压缩在华空间 [10] - 产品短板明显:缺乏核心技术、自建模型和本地生态导致成本高企 [10] - 战略调整为国际化重构:新加坡总部连接全球模型生态瞄准海外市场 [10] 山姆会员店危机 - 用户信任崩塌呈现三阶段:烤鸡缩水→选品降级→社媒集体吐槽 [14] - 中产消费心态转向"心价比":产品需匹配生活方式标签 [14] - 会员制选品逻辑缺陷:对比Costco与盒马X会员暴露爆品策略短板 [14] 双减政策影响 - 政策执行层面:追踪各地课后服务细则差异与教师负担变化 [17] - 社会反馈层面:分析舆情波动与家长满意度真实数据 [17] 深度研究功能技术架构 - 模块化设计:知识库/工具描述/交互记忆三大独立模块动态组装 [24] - 流程优化:用户意图→分类→模块选择→组装→任务执行的智能链路 [24] - 质量保障:多源检索+交叉验证机制降低信息幻觉风险 [28] - 输出规范:工具链自动化实现图文报告生成与溯源标签植入 [29]
AI 产品经理们的挑战:在「审美」之前,都是技术问题
Founder Park· 2025-07-31 11:01
AI Native产品的用户体验挑战 - 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成功依赖用户体验设计,而AI Native产品的用户体验已成为技术问题而非单纯审美问题[3] - AI产品面临用户需求与价值交付的双重「失控」,用户无法通过自然语言精准驾驭AI能力[3] - 当前AI产品体验瓶颈本质是技术问题,需模型技术与产品工程协同突破市场临界点[4] AI产品设计的两大技术路径 - Andrej Karpathy提出「上下文工程」,强调系统化管理指令、历史记忆等输入信息,优化AI决策基础[7] - Sean Grove主张「规范化编程」,通过结构化文档定义目标,解决人类意图表达不清的核心问题[7] - 两种方案均超越传统提示词工程,试图绕过人类模糊性缺陷[8] AI产品的未来进化方向 - 解决方案需依赖AI而非人类,AI需具备主动理解、预判用户意图的能力[10][11] - 「宽输入」终极目标为多模态感知+生活流捕捉,形成input-output闭环实现自进化[11] - Karpathy与Grove的工作实质是为AI构建弥补人类缺陷的机制,推动AI与混沌现实协作[12] AI时代产品经理的能力转型 - 产品经理需优先理解「模性」,技术审美成为产品审美的前提条件[13] - AI产品设计逻辑从「人适应AI」转向「AI适应人」,技术能力决定用户体验上限[13]
「幻觉」竟是Karpathy十年前命名的?这个AI圈起名大师带火了多少概念?
机器之心· 2025-07-28 18:45
AI术语命名与概念发展 - AI大牛Andrej Karpathy首次提出“幻觉”(hallucinations)一词,用于描述神经网络生成无意义内容的现象 [1][3] - Karpathy在2015年博客中已使用“幻觉”概念,但直到2022年ChatGPT爆发后才成为研究热点 [3][6] - Karpathy被公认为AI圈“取名大师”,提出“软件2.0”“软件3.0”“氛围编程”“细菌式编程”等概念 [6][9][11] 软件范式演进 - **软件1.0**:传统编程模式,开发者需精确编写Python/C++等显式指令代码 [12][14] - **软件2.0**:神经网络时代,代码由权重参数构成,通过数据训练而非人工编写 [13][15] - **软件3.0**:提示词时代,用户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LLM直接生成代码 [16][17] - 软件3.0特点包括:LLM作为计算平台(类比电网基础设施)、自主滑块调节AI控制程度 [19][20] 新型编程范式 - **氛围编程**:开发者仅需向LLM提出需求并全盘接受输出,无需直接编写代码 [22][23][24] - **细菌式编程**:强调代码模块化与可移植性,类似细菌基因的水平转移特性 [35][36] - 细菌式编程检验标准:代码需满足小巧、自包含、无依赖,便于开源社区复用 [35][36] 上下文工程崛起 - 上下文工程因Karpathy转发点评迅速出圈,相关帖子浏览量达220万 [42][43] - 与提示工程区别:上下文工程更注重结构化信息提供,而非单纯优化提示词 [44] - LangChain指出提示工程是上下文工程的子集,后者适用于复杂智能体构建 [43][44] 行业趋势观察 - Karpathy预测未来99.9%内容将由AI处理,文档需转向“为AI优化”格式(如Markdown) [45] - 命名在科研中具有知识奠基作用,精确术语是科学分类的“稳定靶标”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