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
人民日报· 2025-11-02 05:49
粮食生产形势 - 全国秋粮收获进度已过八成半,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1] - 夏粮产量达2994.8亿斤实现稳产丰收,早稻产量570.3亿斤比上年增加6.8亿斤增长1.2% [1] - 秋粮种植面积增加,高产作物玉米增加较多,大豆面积连续4年超1.5亿亩,产量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 [1] "菜篮子"产品供应 - 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7312万吨同比增长3.8%,牛奶产量2921万吨增长0.7%,禽蛋产量2646万吨增长0.2% [1] - 蔬菜水果水产品供给充裕价格稳定,绿色有机等农产品累计认证登记总数超8.7万个 [1] - 三季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7.6% [1] 农民收入与消费 - 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6元实际增长6%,人均消费支出14597元实际增长5.8% [2] - 农业投资规模扩大,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7344亿元同比增长4.6% [2] - 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收窄,前三季度农产品贸易额2300.6亿美元 [2] 乡村产业发展与建设 -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 [2] - 前三季度乡村建设项目库新增入库项目32.4万个,落实投资资金1623.9亿元 [3] - 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3] 农村改革与经营主体 -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稳步开展,宅基地管理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3]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培育农民合作社超200万家,家庭农场近400万个 [3] -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迅速,110多万个经营性主体年服务面积超22.9亿亩次 [3] 脱贫攻坚成果 - 截至9月底全国累计识别帮扶超700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并稳定消除风险 [2] - 22个中西部省份制定方案推动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人数超3300万人超额完成目标 [2]
透过数据看前三季度“三农”成绩单 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央视网· 2025-10-29 09:31
央视网消息:农业农村部28日发布,今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夏粮稳产丰收,早稻实现增产。今年大部分地区光温水条件良好,特别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新疆等地秋粮生产 形势较好。近期各地精心组织秋粮收获,目前收获已过八成半。积极应对黄淮海地区持续连阴雨影响,全力以赴抢收抢烘,努力减轻灾害影 响。 前三季度"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全国猪牛羊禽肉、牛奶、禽蛋产量均实现增长。蔬菜、水果和水产品品种丰富,价格基本稳定。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截至9月底,全国累计识别帮扶超过700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其余均已落实针对性帮扶措 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人数超过3300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乡村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前三季度乡村建设项目库新增入库项目32.4万个,落实投资资金1623.9亿元,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建设稳步 推进。 中国经济三季报: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和消费保持增长 此外,农民收入和消费保持增长。今年前三季度 ...
河南乡村建设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探索” 片区组团 兴村共富
河南日报· 2025-10-24 07:31
金秋十月,乡村焕新。10月22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平原片区)现 场会在开封市兰考县召开。各地代表分享不同片区的实践路径,为推动我省乡村建设从"单点突破"走 向"全域共富"提供指引。 责任编辑: 秦臻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作为农业大省,河南乡村数量多、分布广,地域相近的 村庄往往形态、产业基础相似,各自为战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局。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 出,"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建设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培育20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 村建设先导区"。正是要立足各地发展实际,推动乡村建设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实现资源整 合、优势互补,培育乡村全面振兴增长极。 产业是片区发展的命脉,也是乡村动能提升的核心引擎。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可以打破产业壁垒,通过 对区域内特色产业进行一体化规划,统筹产业布局、资源配置,从而推动分散的产业资源向优势领域集 聚。济源示范区围绕种业、兔业、奶业、饮料等特色产业,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风貌提升等6个方 面一体规划,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链式联农带农机制,因地制宜带动组团农户共同发 展,产业集 ...
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乡村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关系着亿万农民的生活福祉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是推 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 容。在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中,不少篇目都对乡村建设作出重要论 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强调:"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必须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 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乡村建设为谁而建、怎样建设乡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回 答,深刻揭示了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为推进乡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认真学习 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中有关乡村建设的重要论述,要深刻认识和 科学把握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乡村建设中更好发挥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乡村 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农民。 农民是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 农民既是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推进乡村建设,要从农民的需要出发,实现农民 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要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和智慧,让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从马克 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主人翁身份和主体 ...
省领导部署推进涟沭结合部片区整体帮促和沭阳县“五方挂钩”工作
新华日报· 2025-09-12 06:14
会议核心内容 - 会议肯定近年帮促成效并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和增强交卷意识 [1] - 强调通过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实现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 - 要求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并加强改进乡村治理 [1] 产业发展成效 - 片区内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均超过30万元 [1]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高于沭阳县平均水平 [1] - 产业发展得到省政府办公厅等45家后方单位支持 [1] 工作推进方向 - 要求塑造特色产业和拉长产业链条并实现联农带农 [1] - 坚持规划引领和需求导向的乡村建设原则 [1] - 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并守住防返贫底线 [1]
把握机遇积极拓展市场 甘咨询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增长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8 11:36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4亿元 同比增长2.64%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亿元 同比增长5.29%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亿元 同比增长5.07% [1] 业务转型与升级 - 主营业务由传统勘察设计咨询向工程建设产业链全过程升级 覆盖规划、设计、咨询、项目管理及工程总承包 [1] - 积极拓展业务链长度 推动业务结构优化与价值提升 [1] - 巩固建筑、水利水电等传统核心业务 同时拓展市政、新能源及生态环保领域 [2] 行业发展机遇 -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及乡村建设行动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1] -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1] - 数字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成为行业升级新引擎 [1] - 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等新模式快速发展拓宽业务边界 [1] 区域战略布局 - 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机遇 [2] - 融入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及甘肃省"一核三带"发展格局 [2] - 在甘肃省内构建省市县全覆盖经营网络 提升本地市场占有率 [2] - 省外市场推行属地化经营理念 加大外省市场开拓力度 [2] 内部能力建设 - 持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 - 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 - 通过内生发展支撑业务持续拓展 [2]
“投资于人” 投向美好生活
辽宁日报· 2025-08-13 09:06
核心观点 - 辽宁省通过财政支出和政策支持全面推进民生改善 重点覆盖农村基础设施 就业保障 医疗保障 养老服务和弱势群体救助等领域 显著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活力[1][2][6]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普兰店区建设农村公路超1400公里 其中产业路 旅游路和资源路超600公里 覆盖2238个自然屯并改善24万居民出行条件[1] - 农村公路改造直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快二线改造后沿线660余栋果蔬大棚运输效率提升 农场效益和村民收入显著增长[1] 财政支出结构 - 全省民生支出占比持续保持75%以上 2023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13.2亿元(同比增长3.9%) 其中民生支出占比达77.6%[2] - 民生支出重点覆盖就业 社会保障 教育 医疗 文体旅 住房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包括20件民生实事专项投入[2] 就业保障政策 - 全省实施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解决新就业形态人员工伤保险问题 覆盖快递和网约车等行业[3] - 通过税费减免政策支持就业 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失业保险费率阶段性降低和重点群体创业税收优惠[3] - 筹集就业补助资金94.6亿元 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社保补贴 职业培训补贴和公共就业服务补助[3] 医疗保障投入 - 安排医疗保障领域支出103.4亿元 其中城乡居民医保补助96.1亿元 将居民医保标准从每人每年670元提升至700元[4] - 筹集资金69亿元支持健康辽宁建设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5元至99元/年[4] - 资金用于推进医改 临床专科建设 中医药服务体系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4] 养老保障体系 - 上半年统筹养老金资金2049.6亿元 保障824.5万企业离退休人员 100.4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502.8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放[5] - 省级财政安排5.5亿元支持养老服务 其中2.4亿元用于民办养老机构补贴和老年助餐服务 1.4亿元用于县域养老试点[5] 弱势群体救助 - 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38.4亿元 保障低保对象 特困人员和孤儿等群体基本生活[6] - 投入4.7亿元支持残疾人事业 其中1.6亿元专项用于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等[6] - 筹集教育资助资金27.9亿元 覆盖普通高中至高等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 免学费政策及奖学金发放[6]
【美丽四川】你好,曾家山!‖应德
搜狐财经· 2025-08-05 16:54
曾家山区域发展 - 曾家山位于广元市朝天区 面积737平方千米 其中朝天区586平方千米 旺苍县151平方千米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5] - 该地区过去因地处深山 在农业和工业文明阶段发展滞后 现依托海拔1400米 夏季日均气温23度的自然条件转型为康养旅游目的地 [5][7] - 区域内已形成公路网络连通 人文与自然景观融合 民宿 农庄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盛夏无需空调即可享受清凉 [15] 旅游资源开发 - 核心资源包括川洞天坑 吊滩河谷 望远山等自然遗产 以及川北民居文化 具备"养身养心养德"的生态旅游价值 [7][11][15] - 避暑经济带动民宿产业兴起 例如远山上锦民宿距南充市区300多公里 车程4小时 显示跨区域客源吸引力 [3][15] - 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价值 实现从贫困山区到康养胜地的跨越式发展 [15] 产业转型路径 - 曾家山跳过传统工业发展阶段 直接发展第三产业 形成"生态产品-旅游服务-文化体验"的产业链 [15] - 比较优势体现在气候 植被 山货等自然资源 以及低密度居住环境 与城市热岛效应形成互补 [7][11] - 发展模式验证了区域经济无需面面俱到 只需聚焦差异化资源禀赋 在开放市场中实现价值转化 [15]
越来越同质化的城市,该去村里找灵感
虎嗅· 2025-07-11 21:30
核心观点 - 左靖提出乡村建设应注重"总体性的社会设计"而非单纯艺术化,强调城乡互补关系及文化平等性 [5][8][17] - 通过18年实践形成"服务社区+联结城乡"方法论,在6省建立文化空间并推动美育/设计/出版等跨领域项目 [2][5][34] - 倡导"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的双向路径,近期策划"全球乡村"双年展突破文旅内卷化 [35][37][43] 城乡关系重构 - 批评当前城乡二元对立思维,指出古代中国存在"经商反哺乡村"传统,现代需重建医疗/教育资源导入机制 [10][23][24] - 实践案例:大南坡引入方所书店/D&DEPARTMENT店铺,打破"乡村不配优质文化空间"的偏见 [11][14][27] - 观察到新趋势:交通物流改善催生"数字游民",2020年后出现城市人口向四五线城市及乡村迁移现象 [20][21][33] 社会设计实践 - 大南坡项目:联合艺术家开展儿童美育计划,5年组织跨省展览/音乐教学,形成城乡儿童互动研学模式 [27][29][32] - 碧山工销社案例:通过实体空间推广长效设计理念,证明高端设计店铺在乡村同样具有商业可行性 [5][11][17] - 矾山镇新项目:以600年明矾工业遗产申遗为目标,策划"生态博物馆+全球乡村双年展"提升地方活力 [36][37][41] 文化价值输出 - 国际传播:通过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将大南坡文化推向纽约联合国总部/柏林/西班牙等地 [46] - 方法论提炼:城乡工作涵盖关系/空间/文化/产品四大生产领域,强调社区主体性与文化自觉 [34][35] - 借鉴日本经验:长冈贤明d47美术馆平等展示各地设计,证明地方文化力对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作用 [18]
微雨寻访龙尾张
人民日报· 2025-05-10 06:29
乡村旅游业发展 - 龙尾张通过夜集、特色美食(烧烤、麻辣烫、桃花呆子鱼、青团、蒿子粑粑)和自然景观(南湖、油菜花、桃花)吸引游客,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1][2] - 社交媒体(抖音、小红书)推动龙尾张知名度提升,吸引年轻人和外地游客 [1] - 南湖书院、民宿等文化设施成为城乡融合的新亮点,带动乡村经济转型 [2] 基础设施建设 - 村庄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路网已齐备,提升游客接待能力 [2] - 芜宣机场的崛起为龙尾张带来更广泛的客源,促进区域旅游经济联动 [1] - 水利治理消除水患,南湖、青弋江的水资源成为旅游核心资源 [1] 乡村经济转型 - 传统农业(桑树种植、养蚕)向旅游业延伸,桑椹等农产品成为特色商品 [2] - 村民角色转变,如薅草大妈转型为厨娘,家常菜升级为特色餐饮 [2] - 旅游业创造就业机会,涵盖创业、就业、养老等多层次需求 [3] 文化生态融合 - 自然景观(早莺、鹭鸟、游船)与人文活动(议事、书院)结合,形成独特的水乡文化IP [1][3] - 微雨、烟雨等气候条件增强南湖的水墨画意境,提升旅游吸引力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