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令人向往的乡村多起来了
人民日报· 2025-11-16 17:15
乡村旅游发展成就 - 中国新增4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使中国入选乡村总数达到19个,位居世界第一 [1] - 风光秀美、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的乡村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 [1] - 乡村旅游带来城乡之间大量的要素流通、观念融通和发展机遇共享 [1]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2] - 建设过程需坚持城乡各美其美,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同时保留乡村特色 [2] - 目标乡村应兼具自然生态之美、人文精神之魂、产业兴旺之实、文化繁荣之丰、现代设施之便及乡风民俗之淳 [2] 生态环境优势转化 - 田园风光、诗意山水等城市稀缺资源是乡村的宝贵财富 [2] -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通过关停矿山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村民人均收入较转型前增长10余倍 [2] - 擦亮生态招牌能使乡村更吸引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2] 传统文化保护与产业融合 -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需将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 [3] - 贵州省丹寨县打造“非遗+产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22家非遗工坊吸引大量游客,带动30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3] - 传统文化与产业引擎结合,文化根脉与现代文明双向奔赴,能赋予乡村独特吸引力与发展活力 [3] 城乡融合发展前景 -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 - 需用创新思维开发乡村多元价值,用共享理念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3] - 目标是让乡村保留“乡愁密码”并具备现代生活品质,与城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3]
令人向往的乡村多起来了(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11-14 06:10
乡村旅游发展成就 - 中国已有19个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1] - 风光秀美、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的乡村成为越来越多人旅游目的地 [1] - 乡村旅游带来城乡之间大量要素流通、观念融通和发展机遇共享 [1]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2] - 建设和美乡村应坚持城乡各美其美,保留乡村特色 [2] - 目标乡村需兼具自然生态之美、人文精神之魂、产业兴旺之实、文化繁荣之丰、现代设施之便、乡风民俗之淳 [2] 生态环境价值转化 -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通过关停矿山发展生态旅游,村民人均收入较转型前增长10余倍 [2] - 田园风光、诗意山水等城市稀缺资源是乡村宝贵财富 [2] - 擦亮生态金字招牌能使乡村更吸引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 传统文化保护与产业融合 - 贵州省丹寨县打造“非遗+产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22家非遗工坊带动30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3] - 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能让乡村成为更多人精神家园 [3] - 传统文化装上产业引擎可为乡村带来独特吸引力和发展活力 [3] 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 用创新思维开发乡村生产、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 [1][3] - 用共享理念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1][3] - 目标是在城乡差异化发展中实现良性互动,让乡村保留“乡愁密码”又具备现代生活品质 [1][3]
茶室“村讲”连民心(在现场·“村字号”文体活动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1-03 06:21
文章核心观点 - “民心茶室”作为基层治理平台,有效汇聚民智、发展产业、调解矛盾,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1][3][4] 平台模式与治理成效 - “民心茶室”平台由老党员、热心群众等担任茶室长,覆盖镇、村两级 [1] - 平台推动基层矛盾调解成功率提高34.3% [3] - 平台集纳的上百条乡村治理“金点子”均得到兑现 [3]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平台推动茶叶、黄精等特色产业项目发展,惠及群众5000余人 [3] - 产业发展带动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 [3] - 渠江源村依托紧邻景区优势,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走上致富路 [2][3] 乡村旅游与营销创新 - 当地民宿产业面临竞争,策略从价格竞争转向提升服务品质和开发年轻人喜爱的体验项目 [3] - 返乡创业青年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视频,部分视频播放量达到数十万,有效吸引客源 [3] - 乡镇组织高校专家、电商能人传授新媒体经验,网络被视为新时代农民的新农具 [3] - 双林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通过拍视频、做直播推动农货出山 [3]
农业农村部: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第一财经· 2025-10-24 21:20
农业发展战略方向 - 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大力发展科技农业 绿色农业 质量农业 品牌农业 [1] - 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1] - 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1] 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 -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1] - 持续抓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着力培育文明乡风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1] 政策与改革支持 - 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1] -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现代化成果 [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 -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 优化完善帮扶政策 [1] -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强化重点区域帮扶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1]
江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初见成效乡村“同美”迈向乡村“共富”
新华日报· 2025-10-16 07:30
乡村片区建设进展与目标 -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进入第二年 目标为一年开局起步 两年打好基础 三到五年初见成效 [1] - 计划到2025年底高质量建成3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4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 [7] - 计划到2030年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 [7] 乡村环境与风貌提升 - 通过微改造和巧提升打造新乡景 例如路网黑化 水网连通 见缝插针绿化美化 一户一策改善住房 [2] - 统筹推进农田 道路 水系等基础工程建设 一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2] - 片区内和美乡村占比达57% 优化山水 田园 村落等空间要素 推进自然风貌 建设风貌 村容村貌协同塑造 [3] - 南京市江宁片区以80公里旅游大道为纽带 打造12座鲜花驿站 呈现一村一景 四季花开的景观 [3] 乡村产业发展与转型 - 产业联合联动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先行区 苏中苏北地区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苏南地区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并发展新兴产业 [4] - 积极培育果蔬 花卉 畜禽 水产等特色产业 连片扩大土特产种植养殖规模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5] - 围绕特色农业 民俗文化 山水风光发展旅游服务 规划建设农文旅综合体 一二三产融合项目 [5] - 宿迁市耿车镇从垃圾镇变身生态镇 做强绿色家居 多肉花卉 直播电商 快递物流四大产业 [4] - 宿迁市朱海休闲运动小镇以水环境整治为抓手 以渔文化为主线 主打休闲运动 乡村度假等四大业态 [6] 片区运营与长效发展机制 -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 人居环境 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完善乡村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和多元模式 [7] - 无锡市构建政府统筹+国资平台+整村运营+多元主体片区运营体系 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田园经济转型升级 [7] - 泰州市姜堰区坚持全域规划 梯次发展 在点上重点打造村庄 在团上联动发展村庄 在片上推进四大主题功能区建设 推动基础设施 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 [7]
数览“十四五”成绩单|饭碗端得更牢!乡村颜值更高!农民腰包更鼓!
新华网· 2025-09-16 16:23
粮食产量 - 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 [1] 农业现代化 - 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4] 农民收入 - 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 [8] 农村发展 - 农村发展焕发活力 [10]
“十四五”以来我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新浪财经· 2025-09-16 10:14
乡村产业发展 - 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近18万亿元 [1] - 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发展 [1] 乡村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 -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6%左右 [1] - 乡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 [1] 乡村公共服务与乡风建设 - 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1] - 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开展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治理 [1] - "村BA""村超""村晚"等"村字号"文体活动精彩纷呈 [1]
从民生保障、产业融合、人才引育三个维度入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中国环境报· 2025-09-04 10:20
乡村建设内涵拓展 - 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转变体现从外在环境美到内外兼修质的飞跃 蕴含对乡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的深层次追求 [1] -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 [1] - 当前建设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 美丽庭院建设 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但在村民增收致富 青年返乡创业 村庄品质提升等内涵式发展方面仍存在差距 [1] 系统治理与多维特征 -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物质层面体现基础设施便利性 人居环境舒适性 在文化层面表现精神生活丰富性 传统文脉延续性 在社会层面要求公共服务均等化 治理体系现代化 [2] - 地方政府需发挥引领作用 积极携手银行 企业 承包商等社会各界力量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 鼓励公众参与吸引资金和项目助力村庄建设 [2] - 政策制定需确保科学性与前瞻性 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匹配 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并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 特色产业资源开发 - 深入挖掘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潜力 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避免农文旅融合中忽略文化灵魂特性导致的同质化现象 [3] - 加强产业融合 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农业与工业 服务业融合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以延长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 [3] -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渠道 通过价值识别和评估机制确保绿水青山具有商品价值 并注重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反哺效益以实现可持续性 [4] 青年人才引育机制 - 畅通人才交流渠道 探索柔性引才 靶向引才机制 通过项目联合攻关 技术股权合作等方式引进现代农业 乡村旅游 电商物流等紧缺领域专业人才 [6] - 建立政策保障 服务护航 情感认同的立体留才机制 完善安置补贴 配偶就业 子女入学等服务保障以增强人才价值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 [6] - 创新使用评价机制 建立人岗相适的动态配置体系 完善以创新能力 绩效产出 社会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6]
入选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太仓牌楼社区实现民生与治理双赢
苏州日报· 2025-08-13 08:26
宜居建设 - 社区实行差异化治理 针对动迁安置小区推行净美家园整治行动 在自然村落实施基础设施焕新工程 [1] - 打造四季有景景观带与林下萌趣小游园 [1] 宜业发展 - 社区创新抱团发展模式 联合新邵村与方桥村组建浮满物业公司 [1] - 物业公司承接村庄保洁与设施维护等项目 提升治理专业化水平 [1] - 该模式创造超100个本地就业岗位 实现民生与治理双赢 [1] 治理创新 - 融合积分制经验 推出考评加奖补与折旧回收双向激励机制 [1] - 分三阶段推进环境整治 攻坚期对达标户予以一次性奖励 长效期通过复查加监督发放持续奖补 [1] - 激励机制推动村民从要我改转向我要参与 [1]
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新华日报· 2025-08-05 06:03
产业共兴 - 江苏省计划培育40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作为2024—2025年度培育对象,推动乡村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1] - 引导片区立足资源禀赋,围绕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加强与龙头企业、科技企业和品牌运营商合作[1] - 浙江金华市"两头乌"产业链总产值超12亿元,带动42个村集体年均增收超百万元[1] - 鼓励村民以契约型、分红型和股权型合作方式共享片区产业发展收益,建设联农带农服务平台,发展区域间劳务协作[1] 风貌共美 - 依托大地景观、乡村道路、绿道网络等资源,串点成线推动特色风貌塑造,彰显乡村美学价值[2] - 鼓励设计师、艺术家参与乡村设计建设,推进设计师驻村(镇)制度,提升乡村建设精细化水平[2] - 苏州吴中区传统村落片区依托"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培育古建产业,2023年实现产值约20亿元[2] 服务共享 - 推动片区交通、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管运"一体化发展,优化公共服务配置[3] - 积极推进片区5G基站、寄递物流综合服务全覆盖,探索"田头冷库+区域集散中心"模式解决农产品保鲜难题[3] - 推进县域公共服务重心下移,设立区域性医疗中心、养老中心等功能型服务点,实现资源共享[3] 运营共赢 - 推动村集体资源整合和市场经营能力提升,从单业态引进向整村经营、组团发展转变[4] - 金华市金东区成立"村集体+投资方+招商运营+产业联盟"运营公司,带动周边村集体经济增收超700万元[4] - 昆山市推出"百村共富"基金,盘活村级闲置资金,每年实现增收3000余万元[4] 组织共建 - 鼓励片区内乡村建立联合党委等议事协调机制,跨区域片区实行提级管理[5] - 安吉余村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招募1200多名青年驻村办公,引入机器人研学、观星社等新业态[5] - 探索集体收入增长与经营管理人员绩效挂钩机制,对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的村给予增量奖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