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icon
搜索文档
中央结算、上清所简化境外相关机构开户材料
期货日报网· 2025-08-12 02:07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 同日,上海清算所也发布公告,为进一步优化债券市场投资环境,推动我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即日起对需在上海清算所开户的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国际金融组织、 主权财富基金机构,不再要求提供《间接结算成员协议签署声明及承诺》。 8月11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结算)发布通知称,为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要 求,进一步简化境外央行类机构入市投资流程,即日起不再要求境外央行类机构提供协议签署承诺书。 中央结算表示,将持续加强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安全高效运行,深化核心服务能力,更好服务 市场、服务客户。 ...
上清所:简化相关境外机构账户开户材料
搜狐财经· 2025-08-11 21:16
【大河财立方消息】8月11日,上海清算所发布通知,为进一步优化债券市场投资环境,推动我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银行间市 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即日起对需在上海清算所开户的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机构,不再要求提供《间 接结算成员协议签署声明及承诺》。 责编:李文玉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
债券通高效运行七周年 中国债市国际认可度显著提升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8
债券通发展历程与成果 - 债券通"北向通"于2017年7月3日启动,成为连接境内外金融市场的重要桥梁,上线首日达成142笔交易,金额70.48亿元,其中买入占比68.6%(49.04亿元)[1][2] - 截至2024年5月,"北向通"入市投资者达821家,日均成交额从2017年22亿元跃升至2024年5月的466亿元,单月成交达9792亿元[2] - 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规模达4.22万亿元,占市场总托管量3%,较2017年末增长248%[2][6] 双向互联互通机制拓展 - 2021年9月"南向通"上线,托管债券数量从2021年9月的35只(余额55.25亿元)增至2024年5月的865只(余额4420.2亿元)[4] - 2023年5月推出"互换通",累计达成利率互换交易3600笔,名义本金1.77万亿元,日均成交从首月30亿元增至2024年4月120亿元[5] - 2024年5月优化"互换通"机制,新增产品类型与配套功能,降低参与成本[5] 国际认可度与市场影响 - 中国债券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三大全球债券指数,引入数千亿美元跟踪资金[6] - 境外机构连续8个月增持中国债券,累计增持超8500亿元,熊猫债发行规模较2017年末增长280%至8500亿元[6] - 国际投资者通过债券通参与中国债市的渠道占比达40%,成为最重要投资渠道之一[3] 未来发展方向 - 将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完善"债券通""互换通"机制,探索人民币债券作为离岸合格担保品[7] - 计划丰富利率汇率衍生工具,推动境内外基础设施联通合作与跨境监管互认[7] - 目标提升债券市场国际吸引力,吸引更多长期投资者参与[7]
超千家境外机构参与我国债市
经济日报· 2025-08-08 15:05
境外机构参与中国债市情况 - 截至4月15日共有1160余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涵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类及商业类机构 [1] - 境外机构持债总量达4.5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2700多亿元 [1] - 境外机构累计发行熊猫债规模超过9500亿元 [1] 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地位 - 中国债券市场总规模达183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 [1] - 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彭博全球综合指数权重为9.7%较4年前提升3.7个百分点2024年11月超过日本升至全球第三 [1] - 中国国债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权重达10%为国别最大权重 [1] - 中国国债在富时罗素国债指数权重为10%是最初预计的两倍 [1] 对外开放空间与政策方向 - 境外投资者持债量占比仅2.4%低于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水平 [2] -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优化投资环境吸引长期投资者 [2]
6月我国债券市场发债超8万亿元
人民日报· 2025-08-02 03:04
债券市场发行情况 - 6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87939.5亿元 [1] - 国债发行15903.9亿元 [1] -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11753.2亿元 [1] - 金融债券发行10738.7亿元 [1] - 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14257.3亿元 [1] -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247.2亿元 [1] - 同业存单发行34569.3亿元 [1]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 截至6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4.3万亿元 [1] - 境外机构托管余额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比重2.3% [1] - 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托管余额4.2万亿元 [1] - 境外机构持有国债2.1万亿元占比49.6% [1] - 境外机构持有同业存单1.2万亿元占比27.2% [1] - 境外机构持有政策性银行债券0.8万亿元占比19.1% [1]
上半年债市政策复盘:“科技板”落地生花,优化债市生态
中诚信国际· 2025-07-29 13:3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以来中国内外部环境复杂,关税博弈增加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内部虽上半年韧性增长,但内生需求弱、投资边际弱化、出口放缓等问题仍需稳增长政策发力。上半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债券市场强化直接融资功能,推出“科技板”,加强对重点领域定向支持,规范市场运行,推动对外开放[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重点领域 - 科技创新领域支持政策密集出台,“科技板”落地,拓宽发行主体范围,细化发行流程等,政策一致性和可操作性增强,科创债发行热度提升,规模约1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后续仍有望扩容,风险分担工具和ETF也取得积极进展[4][11] - 债券市场加大对消费、体育产业支持,助力稳预期稳增长,体育产业或有创新品种推出,消费领域新规落地有望促进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与服务供给升级[12][14] 薄弱环节 - 中央部署加力解决民企融资问题,《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强化民营经济法治保障,债券市场主管单位引导市场信心,优化融资环境[15][18] - 政策支持下民企融资有边际改善,如民营房企重启境外融资、境内信用债融资规模增加,但仍面临需求不足、成本较高等制约,融资改善需时间[22] 基础制度 - 优化发行、交易、估值等环节制度规则,减免交易结算费用,修订审核指引,试点续发行业务,优化估值指引,促进市场规范运行[25][26][27] - 规范债务重组类债券置换业务,提高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设灵活性,便利市场管理和化解风险[28][29] 对外开放 - 自贸离岸债有望重启,强调“两头在外”原则,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国际化发展[33] - 债券通迎来八周年,交易规模增长,投资者结构多元化,优化扩容措施有望促进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深化对外开放[34][37] - 中国债券配置性价比较高,或吸引更多长期配置资金,未来债券市场开放程度有望加深[38][39]
里程碑!这一市场,发行规模破万亿元!
证券时报· 2025-07-23 20:29
熊猫债市场发展概况 - 熊猫债是指境外机构在我国境内市场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自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行首期熊猫债以来,市场获得长足发展 [3] - 截至2025年7月22日,熊猫债累计发行654只,累计发行规模10888.90亿元 [3] - 2022年末以来熊猫债市场迅速扩容,累计发行量已破万亿元,成为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 [1] 发行规模与历史阶段 - 熊猫债发行分为两个阶段:2005-2015年发展缓慢,2016年至今快速扩容 [3] - 2016年发行规模超1300亿元,2017-2020年每年不低于500亿元,2021年突破1000亿元,2022年回落至850.70亿元,2023-2024年每年不低于1000亿元 [3] - 2025年以来已有亚投行、宝马中国资本等主体发行1085亿元债券,全年有望接近2000亿元规模 [5] 发行热度攀升原因 - 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实施的制度变革是主要原因,包括扩大募资使用范围、优化注册发行环节等 [6] - 国内利率维持低位吸引境外机构发债,2024年以来发行利率中枢明显降低,票面利率2.5%以下规模占比从67.89%上升至89.58% [6] - 中美利差倒挂背景下人民币融资成本优势凸显,吸引海外企业和国际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降成本" [7] 发行人结构优化 - 发行人涵盖国际开发机构、外国主权政府、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企业四大类别,区域横跨五大洲 [9] - 2025年上半年国际开发机构、跨国企业发行占比较上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中长期限发行占比74%上升20个百分点 [9] - 新开发银行累计发行685亿元成为最大发行人,奔驰、宝马、大众等外资企业多次参与发行 [9] 未来发展趋势 -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熊猫债年度发行量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12] - 中国与欧美利差倒挂仍存在,熊猫债融资成本优势明显,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期 [12] - 创新债券品种发行增多,预计纯境外发行人将不断增多,创新产品将更丰富 [12]
央行征求意见:取消对债券回购的质押券进行冻结的规定
快讯· 2025-07-18 16:10
央行征求意见稿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起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1] - 明确上海清算所作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机构的法定地位 [1] - 取消对债券回购的质押券进行冻结的规定 以促进公开市场买卖国债等货币政策操作和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1] - 根据现行实践修改金融债券信息披露管理的有关规定 [1] 债券市场改革 - 政策调整旨在便利货币政策操作 通过取消质押券冻结规定提升债券回购流动性 [1] - 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取消质押券冻结可能降低境外投资者参与门槛 [1] - 上海清算所法定地位确认 强化债券登记托管结算体系的法律基础 [1]
央行就《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快讯· 2025-07-18 16:06
央行规章修改征求意见稿 - 明确上海清算所作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机构的法定地位 [1] - 取消对债券回购质押券进行冻结的规定 以促进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和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1] - 根据现行实践修改金融债券信息披露管理规定 [1]
这类机构,拿到“入场券”!
中国基金报· 2025-07-13 22:53
债券通"南向通"扩容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宣布债券通优化扩容措施 包括扩大"南向通"参与机构范围至券商、保险公司、理财及资产管理公司 拓宽离岸回购应用场景至美元、欧元、港元等多币种 优化互换通运行机制 [1] - 扩容有利于拓宽境内非银机构海外资产配置渠道 提升香港债券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 巩固其全球金融中心地位 [1] 非银机构投资机遇 - 此前"南向通"仅限银行类金融机构和QDII/RQDII 新增券商、保险等非银机构可投资全球债市 提升组合回报和风险收益比 [3] - 当前国内10年期国债利率1.64% 显著低于美国4.34%和欧元区3.24% 险资通过配置高收益境外债券可缓解投资端压力 [4] - QDII额度稀缺且审批周期长 "南向通"为非银机构提供便利出海渠道 [3] 券商业务增长点 - 自营业务可通过配置高收益债券和跨市场套利交易提升回报 资管业务可开发挂钩境外债券的专属理财产品吸引高净值客户 [6] - 部分券商可能成为合格做市商 中资企业离岸债券发行需求增加将带来承销机会 [6] - 需应对跨境合规和汇率风险管理挑战 需建立严格境外债券信用评级体系防范违约风险 [7] 离岸回购机制优化 - 离岸回购交易币种从人民币拓宽至美元、欧元、港元 取消回购质押券冻结 盘活抵押品流动性 [9] - 多币种回购可匹配不同货币负债需求 降低汇率对冲成本 推动香港成为多币种回购交易中心 [11] - 优化措施增强在岸人民币债券对外资吸引力 促进债券市场双向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