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

搜索文档
特朗普说了啥?他们都急了!
中国能源报· 2025-09-24 15:45
风电设备制造与装机容量 - 中国是风力发电设备的重要生产商 将设备出口 [4] - 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5.2亿千瓦 同比增长18.0% [4] - 中国风电场数量和风电装机容量居全球首位 且规划建设量领先 [4] 能源政策与气候协定 - 美国曾承诺每年向国际气候融资计划支付114亿美元 但实际拨款不足 [4] - 美国未为《巴黎气候协定》支出或承诺支出1万亿美元 [4]
研究发现东南极洲腹地较沿海升温更快
新华社· 2025-09-24 10:52
研究人员介绍,长期以来,对南极洲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依赖以沿海地区为主的有人科考站数据,有关 南极洲腹地的气候变化数据相对较少。他们收集了东南极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持续观测的3个 无人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创建了一个跨越30年(1993年至2022年)的月平均温度数据集。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一项国际研究发现,受来自南印度洋的暖空气影响,东南极洲广阔而冰冷的腹 地较其沿海地区升温更快。这表明世界上最大的冰储库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加脆弱。 日本名古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期在英国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说,东南极洲腹地较 沿海地区升温更快,原因是南印度洋温度变化引发的暖气流增加,而当前的气候模型未能捕捉到这一变 暖过程,因此对南极洲未来升温的预测可能被低估了。 在南印度洋,海洋锋(即冷暖海水交汇处)形成了明显的温度边界。全球变暖对海水加热不均,更加剧 了这些区域的温差:更强的海洋锋导致更多的风暴活动和大气变化,从而形成"偶极子"模式,即中纬度 地区出现低压系统,而南极洲上空出现高压系统将暖空气向南拉动,并深入大陆深处。 研究人员说,该研究通过完善东南极洲这一观测上"盲点"的数据,证明了东南极洲腹地 ...
瑞典8座冰川在2024年彻底消失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23 11:31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9月22日电 (记者殷淼)瑞典塔法拉研究站负责人妮娜·基尔希纳22日表示,受全 球变暖影响,瑞典境内已有八座冰川在2024年彻底消失,成为自有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记录以来首次确认 灭绝的冰川。 目前,瑞典还有约30座冰川面临同样的风险。不过,基尔希纳指出,2025年冬季降雪量充足,夏季 较短且气温相对较低,因此今年预计不会有冰川完全消失。但她警告说,未来仍将出现更多炎热的夏 季,必须做好冰川持续退缩甚至消亡的准备。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 源的大量使用。冰川的消失不仅是气候变暖的直接证据,也为全球生态系统敲响了警钟。 位于瑞典北部最高峰凯布讷山(Kebnekaise)附近的瑞典塔法拉研究站,每年都会研究瑞典冰川的 卫星图像,以追踪其变化。近日,该机构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年度卫星影像发现,瑞典有八座冰川已彻底 消失,其中包括瑞典最北端位于瓦德维恰卡国家公园的库努约克尔恩冰川(Cunujokeln)。据报道,这 八座冰川中最大的一个,大约相当于六个足球场的面积。 基尔希纳称,瑞典原有277座冰川,其中八座在2024年的异常高温下完全融化。她表 ...
国家公园法将施行;五年来高排放车辆淘汰近两千万辆丨碳中和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0:24
(原标题:国家公园法将施行;五年来高排放车辆淘汰近两千万辆丨碳中和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李德尚玉 实习生王怡茵 北京报道 碳中和周报关注"双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动态、企业实践等。我们将通过精 选每周碳中和领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点评的方式,提供一个及时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台。 1、我国首部国家公园法将施行 9月12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 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该法共七章六十三条,明确 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 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和海洋区域。国家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将自然 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自然生态空间纳入国家公 园,实行严格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对国家公园 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 环境保护教育,培育全社会热爱自然、保 ...
地球储碳的“胃口”有多大?
科技日报· 2025-09-22 09:29
地球能"吞"下多少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在问地球的"胃容量"有多大。人类 一直以为,地壳深处那些沉默的岩石构造,就像宇宙黑洞一样,能无休止地吞噬人类制造的碳排放。毕 竟,把二氧化碳"埋"进地下,听起来很靠谱,就像把垃圾塞进一个永不溢出的垃圾桶。但最新研究显 示:这个"垃圾桶"其实是有盖子的,而且,可能正在快速逼近它的极限。 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近期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揭 示,地球通过岩石构造进行地质碳封存的"实际容量"上限约为1.46万亿吨。别看这个数字庞大得像天文 单位,按照当前全球减排节奏,这个额度可能在不到180年的时间内就被用光。这意味着,如果继续 把"埋碳"当作气候危机的万能解药,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发现地下的"空位"已经满了。 这一容量即便全部用尽,最多也只能让全球变暖逆转0.7℃。要知道,现在已经比工业化前升温了 1.2℃,人类正拼命想守住1.5℃的防线。换句话说,单靠"埋碳",连一半的账都还不清。 科学家也坦承,这不是最终答案。他们还没算技术突破的可能性,比如未来会不会有更高效的捕碳 机器,或者更安全的封存方式。但正因如此,人类更需要 ...
不到10天,清华大学张强团队连发两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19 12:04
研究背景与方法 - 全球变暖加剧野火发生 影响碳循环、生态系统、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 但预测研究尚不完整阻碍政策干预[2] - 清华大学团队开发可解释机器学习框架 预测全球过火面积和野火排放 综合考虑气候变化对火灾活动影响 量化PM2.5导致的过早死亡和辐射强迫效应[3][6] - 利用卫星观测数据、机器学习和化学传输模型 量化加拿大野火导致的全球PM2.5暴露及健康影响[8][10] 碳排放与气候影响 - 中等排放情景(SSP 2-4.5)下 2010-2014年至2095-2099年火灾碳排放预计增长23%[3][6] - 火灾相关气溶胶增加使北纬60°以北地区冷却效应降低0.06 W/m²[6] 健康影响预测 - 野火烟雾导致过早死亡人数将达年均140万(95%CI:66万-225万) 约为当前水平6倍[3][6] - 非洲成为火灾相关死亡率增幅最大地区(增长11倍) 欧洲和美国面临1-2倍增长率[6] - 2023年加拿大野火导致北美5400例急性过早死亡 北美和欧洲64300例慢性过早死亡[10] 区域暴露水平 - 2023年加拿大野火使全球年均PM2.5暴露量增加0.17微克/立方米[10] - 北美地区年均PM2.5暴露量增幅最大达1.08微克/立方米 欧洲增幅0.41微克/立方米 加拿大本地增加3.82微克/立方米[10] - 美国PM2.5浓度升高1.49微克/立方米 是本土野火影响的4倍[10] - 北美和欧洲3.54亿人每日暴露于加拿大野火造成的PM2.5污染[10] 全球影响与政策含义 - 健康负担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呈现更均衡分布 凸显全球协同应对必要性[7] - 极端野火事件对全球空气污染和人群健康产生巨大影响[11]
国际最新研究:全球变暖威胁重要产氧海洋微生物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10:03
据预测,许多热带和亚热带海表温度到2100年会经常超过30°C,威胁着海洋生态系统。原绿球藻能生 长在最热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区域,人们曾认为它们的分布范围还会随海洋持续升温而进一步扩大。不 过,这些估算结果此前仅基于实验室数据。 中新网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 生态学论文称,一项建模研究显示,在中等和高升温情景下,地球上最小、最丰富的光合生物以及一种 重要的产氧微生物——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颇受威胁,其在热带海洋的种群规模到2100年最多或 缩小51%。 这项基于穿过太平洋船舶采集的十年期数据研究结果提示,此类细菌微生物面对气候变化时可能比之前 认为的更脆弱。 本项研究的研究船在西太平洋开展科学作业(图片来自Kathy Newer)。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该论文介绍,原绿球藻是一种对海洋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蓝藻,不同的原绿球藻菌株栖息在75%的地球 日照表层海洋中,它们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约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 国际最新研究:全球变暖威胁重要产氧海洋微生物 本次研究的加州近海通过SeaFlow流式细胞仪测量的浮游植物生 ...
报告:五大“拯救南北极冰盖”计划,均缺乏可行性
环球时报· 2025-09-11 06:45
此外,这些试图拯救南北极冰盖的计划,其费用之高昂也令人瞠目结舌,估计每个计划的建立和维护成 本至少为100亿美元以上,其中为冰川布设帷幕是最昂贵的,预计10年内每50英里长的帷幕将耗资800亿 美元。 报告总结说,即使这些计划能克服重大技术和经济障碍,它们也无法以足够大的规模和速度展开部署, 从而应对气候危机的紧迫性。西格特表示,"它们反过来分散了我们对需要做的事情的注意力——那就 是减少碳排放。"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蒂娜·范德弗利尔特认为:"作为在南极进行 过具有挑战性实地考察的亲历者,我想强调的是,这些建议要么在科学上存在缺陷,要么未经证实,要 么危险,要么在经济上不可行。"也有科学家表示,不应停止对"极地地球工程"的研究。芝加哥大学地 球物理科学助理教授皮特·欧文表示,"极地地球工程"不能替代减排,但这些干预措施可能会为地球健 康做出重大贡献。(陈山)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9日称,随着全球变暖的概念得到公众认可,人工冷却地球南北极的想 法,即所谓"极地地球工程"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学术界启动了相关研究项目,初创企业激增,投资者蜂 拥而至。但发表在《科学前沿》杂志上的最新报告显示," ...
雨量创纪录 华北真的更湿润了吗?
新华社· 2025-09-05 22:07
华北雨季特征分析 - 2024年华北雨季于9月2日结束 持续时间与1973年及2021年持平 累计雨量达356.6毫米 较常年平均值偏多161.1% 创1961年以来历史新高 [1] - 雨季空间分布显示北京 天津北部 河北西北部 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等地降水偏多1至2倍 [1] - 雨季开始时间较常年偏早13天(7月5日) 结束时间偏晚16天 总持续时间较常年偏长29天 [1] 气候系统驱动因素 - 副热带高压北跳异常偏早是雨季提前的直接原因 其呈增强北扩趋势且7月脊线位置达1961年以来最北水平 [2] - 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信号叠加 配合副热带高压北跳和维持 低纬暖湿气流沿副高压外围北输送 与高纬冷空气结合导致降水异常偏多 [2] - 全球变暖造成大气含水量升高 华北高温热浪增强 高温时长延长 雨季间歇期高温快速发展形成闷湿天气 [4] 长期气候趋势特征 - 21世纪以来华北雨季雨量存在线性增多趋势 但1961-2024年整体未显现明显增多 历史超过300毫米雨量曾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及九十年代 [3] - 1981年以来华北夏季湿热型高温天数增幅约为干热型高温天数的2至3倍 湿热型高温事件频次呈增多趋势 [4] - 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可能增加极端暴雨频次和强度 需提升气候适应与应对能力 [4]
一个月两次!法国核电站频遭水母“暗算“关停
财联社· 2025-09-05 15:56
据法国电力公司(EDF)称, 一群水母堵塞住了发电站水泵的过滤系统,妨碍了发电机的冷却过程。 本周三,因水母侵入冷却系统,法国北部帕吕埃勒核电站暂时关停了一座反应堆,并将另一座产能减半,受影响发电负荷近2000兆瓦。 同处于法国北海岸的格拉沃利讷核电站于8月中旬也曾遭水母入侵 ,当时保护系统自动开启,四座反应堆为此关停十天。EDF这次明显吸取 了教训,在检测到水母群后便提前关闭了发电设备。 业内人士将水母过度繁殖的原因归咎于海水变暖,毕竟今年是欧洲有史以来最热的夏天之一。 法国68.6%的发电量产自核能,全国57座反应堆中,14座采用海水冷却。如果全球变暖趋势不减,未来核电站遭水母入侵的的案例或许会 只增不减。 图:格拉沃利讷核电站附近被冲刷上岸的水母 EDF发言人于周四表示,水母仅影响到了发电站的"非核"部分,并且法国别地的发电站已加大发电量弥补空缺。 世界各地利用海水冷却的发电厂都是水母入侵的潜在目标 ,我国华东地区最大火电站——嘉兴发电厂就于去年9月底受海蜇(海蜇是水母大 类中的一种具体物种)困扰。只不过,法国的两起事件之间间隔如此短暂,属实不太寻常。 EDF曾计划在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安装"声学驱避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