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国情怀
icon
搜索文档
弦诵不辍 风骨永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8 06:22
这所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临时大学,没有巍峨的校舍,没有充足的典籍,却因一群铁骨铮铮的灵 魂,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璀璨的星群。这些看似羸弱的知识分子,用书本作盾,以笔墨为矛,在山河破碎 的岁月里,筑起了中华民族永不坍塌的精神长城。 1938年的滇黔古道上,一群穿着布鞋的读书人,背着行囊与书箱,在坎坷和泥泞里踏出了烽火中国的坚 韧与悲壮。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惊醒了无数中国人。从此,偌大的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 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安顿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质,成为西南联大的理想与追求。抗战时期,曾有一副广为传扬的对联颂赞联 大:"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这是联大的校风,也是联大人的品质。西南联大纪念碑 文如此记载:"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这种"兼容并 包"的精神,让北大的自由、清华的严谨、南开的务实融为一体,成就了"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教育 奇迹。碑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 切。"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这些知识分子用 ...
【校馆弦歌】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信笺里的家国情怀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20:46
(刘超 周昕 刘梦青 北京报道) 2025年7月15日,裴久诚将二叔裴超在1939至1941年间写下的三封抗战家书,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 博物馆。这三封家书不仅是裴超投身抗日战场时与家人仅存的联系,更以朴素文字诠释了"爱国家、舍 小家"的崇高精神,裴家希望借此让更多人感受先辈爱国精神,激励后代热爱和平。 自2016年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已收藏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廉政家书等各类家书8万余 封,每一封都承载着鲜活历史与真挚情感。博物馆以"科学收藏、传承弘扬"为使命,通过展览、出版、 研究等方式,挖掘家书文化遗产中的深厚价值,让信笺里的家国情怀得以代代延续。 ...
大师开讲 少年有志——“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香港活动侧记
新华网· 2025-09-17 10:49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信息化总师、科技委秘书长雷占许以"真空之极·宇宙之钥 托起天宫空间站 的'无形巨掌'"为题,讲述中国空间站背后的科技力量。在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参与。香港高中生 廖祖尧感慨地说,航天员一定要有勇气,才能到达地外星球。 张雅诗 太阳能发电、月亮传说、空间站的"无形巨掌"——一场跨越科技与文化的讲堂16日在香港故宫文化 博物馆展开。300多名香港学生会聚一堂,在不同领域的专家的引领下,共同开启科技文化探索之旅。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当天在香港举行。作为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之 一,此次讲堂以"少年有志:敢问苍穹摘星辰"为主题,旨在引导港澳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 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在活动现场,专家分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成果,他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热烈 而真诚。 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材料学家杨德仁率先登台,围绕太阳能和光伏发电展开分享。一位学生提 问:"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方面,中国比国外有什么优势?"杨德仁以详实数据回应,展现了中国科技发 展的自信与实力。他表示,过去20年,中国太阳能产业跃居世界前列,产量和技术均取得显著进步。 ...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走进香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7 09:30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视频致辞。他表示,特区政府致力培育香港青年成为爱国爱港、有抱负和 具正向思维的新一代。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启发香港青少年思想,把所思所学融会贯通,实践在日常 生活、学习和事业之中,为国家和香港的明天,贡献火热的青春力量。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沈蓓莉致辞时说,2025年"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走进香港活动邀请了多位科 学、历史文化领域顶尖专家走进16所学校,希望以此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科学和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探索 兴趣,助力他们把握时代脉搏,厚植家国情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香港9月16日电(记者冯学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2025年"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走进香港 活动16日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办。 活动以"少年有志:敢问苍穹摘星辰"为主题,邀请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生 物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半导体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计算机科学家、香港 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考古学家、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唐际根和航天科普专家、高级工程师雷占许 等科学文化方面杰出人士与香港青少年面对面交流。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围绕"太阳能和光伏发电"" ...
校馆弦歌|“哪里需要哪里就是家” 看1956年西交大学子的青春选择
央视新闻· 2025-09-15 19:49
大学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也是莘莘学子的人格养成之所。大学里的博物馆、校史馆、老建筑等,不仅流淌着高校的精神音符,也承载着深厚的家 国情怀。文脉赓续,弦歌不辍,走进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博物馆,触摸一段"打起背包就出发"的燃情岁月。 新学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学大一新生集体走进学校西迁博物馆,共同开启一堂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大思政课"。麦田选址的老照片、西迁教授讲义教具等2000 余件珍贵展品,讲述着交大师生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一新生 王乾戌: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西迁老教授的笔记。他(老教授)经常把笔记本揣在怀里,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每日 学习,一丝不苟,为国付出。我感受到了他们勇敢向前的意志,也感受到他们听党指挥跟党走这样的一个精神,有这样的精神沐浴着,我相信我也会成为西 迁精神的新一代继承者,国家有需求,我就随时挺身而出。 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辅导员 聂晓朦:西迁本身就是一部充满爱国情怀的壮丽史诗。我们把西迁精神的传承,作为新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部分,希望帮助学生 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让大家真正理解什么叫国之所需,我之所向。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西部作为我 ...
致敬历史!那些展品背后的星辰大海
中国青年报· 2025-09-15 06:43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学术重镇、文教高地,不少高校有自己的博物 馆、校史馆、图书馆。这些场馆不仅是高校历史、文化和精神的缩影,更因为不同高校的术业专攻,得 以从不同维度记录国家发展历史中的方方面面。在这些高校场馆展示的每一桩历史事件、每一份历史档 案、每一件校史实物、每一幅历史图片的背后,是数不清的有名或无名的人,将个人选择汇入国家发展 的洪流之中。即日起,本报开设《校馆弦歌》专栏,记者将陆续走进全国多所高校打造的"场馆育人"青 春课堂,挖掘这些沉默展品背后的故事,去读懂其中跨越时空的壮阔。 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两弹一星"清华元勋展区,14位出身清华大学的"两弹一星"元勋肖像在聚光灯 下熠熠生辉,目光仿佛穿越时空;北京大学校史馆的玻璃展柜中,一张略显斑驳的报纸,实为1979年我 国第一张采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印刷品,默默展示着汉字告别铅字印刷的起点;而在北京航空航 天博物馆,新中国第一架由高校自行设计制造的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的银色机翼上,似乎仍留有1958 年那些年轻人奋斗的掌纹…… 这些沉默的展品无声诉说着历史,记录着无数个体抉择与国家命运交织的珍贵记忆。 ...
是歌声,是号角(寻访)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3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抗战期间,无数普通中国人誓死不 做亡国奴,自发反抗侵略者。本期"寻访"栏目讲述的两个故事,正展现了烽火岁月里民族最危难时刻, 普通中国民众的团结一心、奋勇抗日、英勇不屈。时光流逝,那些动人的人和事已经远去,但精神永不 消逝,也必将永远鼓舞着后来者! ——编 者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这深情的旋律,曾让无数儿女泪湿衣襟,更激励万千青年奔赴战 场。它是游子梦中的低回叹息,也是响彻烽火岁月的铮铮誓言——柔肠百转与铁骨铮铮,尽在这一曲之 中。 为这首歌注入不朽灵魂的,是时年20岁的歌唱家周小燕。从此,她的人生便与《长城谣》永远交织在一 起。 若问这位"中国夜莺"最珍视的身份,答案并非这顶艺术桂冠。 生前被问及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周小燕毫不犹豫地回答:"是1956年,我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 候。" 她曾在入党申请书中写下:"我曾经是大海上的一叶孤舟,四处漂流,没有方向,是周总理的亲切教 诲,拨亮了我心中的一盏灯,我要为人民歌唱,做人民的歌手。" 然而这盏灯,并非顷刻点亮。那最初的光芒,源自何处? 是弟弟德佑牺牲,她决心为所有革命者呐喊之时? ...
港澳台青少年迎接志愿军英烈回国:心灵震撼与家国情怀
中国新闻网· 2025-09-13 15:49
中新社沈阳9月12日电 (记者 李纯 韩宏)第一次来沈阳参加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香港 培侨中学学生熊博12日对中新社记者说,他的心情非常激动,感觉既陌生又熟悉。"说陌生是因为这是 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说熟悉是因为这是一种深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 当天,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在辽宁沈阳举行,港澳台师生代表参加该活动。 据培侨中学校长伍焕杰介绍,这是该校第四次派师生赴沈阳参加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活动。 熊博表示,在课堂上学习了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对那段历史已有所了解。能够来现场参加相关仪式,最 大的感受是"感恩和责任"。"感谢先辈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也深感责任重大,要铭 记历史、珍惜当下、告慰先烈。" 据退役军人事务部介绍,今年的活动邀请港澳优秀师生代表赴北京、丹东、沈阳开展"国旗传递"活动。 伍焕杰告诉记者,从香港到北京再到丹东,这是70多年前培侨中学校友参加抗美援朝时走过的路。 来沈阳之前,澳门濠江中学高二学生江佳磊特意"预习",在网上查看了许多有关抗美援朝的视频资料。 回到澳门后,他会向大家介绍此次现场迎接志愿军英烈回国的经历与感悟。 刘奕嘉来自台 ...
奥运冠军杨倩:用体育精神致敬英雄
新华社· 2025-09-13 06:49
新华社沈阳9月12日电(记者刘艺淳)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英雄回家,庄严肃穆。 12日,载运第十二批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267件遗物的中国空军专机降落于此,烈 士遗骸迎回仪式随后在机场举行。 东京奥运会"首金"获得者杨倩当天站在迎接队伍之中。她和各界代表一起,等待英雄归来。她说, 志愿军烈士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精神,深深激励着当代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 在沈阳人民广场迎接英雄回家的升旗仪式现场,和少先队员齐声高唱国歌;在当天的仪式上目送礼 兵护送烈士遗骸棺椁上灵车、遗属用泪眼迎接亲人……杨倩被庄严的一幕幕深深打动,"心情非常激 动,也非常感动"。 "赛场就如同战场一般,志愿军烈士们身上不畏强敌、艰苦作战、不畏生死、顽强拼搏的勇气和决 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一到赛场上,我们就要拿出十足的信心,做好万全准备去迎接每一场比赛,为 祖国和人民赢得更多的荣誉。"杨倩说。 先辈的枪守护国土,运动员手中的枪捍卫祖国荣誉。先辈在冰天雪地中坚守阵地,运动员在训练场 上挥汗如雨。在杨倩看来,体育是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时代不同,但为国争光的信念是相通 的。"先辈们在战场上的勇气和决心,也同样适用于竞 ...
贵州石阡仡佬族家庭两代十人接力从军
新华社· 2025-09-13 06:49
1976年,刘家第五位军人、刘明光的六弟刘明周参军。为激励自己,他在衣襟内侧写下"精忠报 国"四字,随后投身边境作战,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1987年,已经转业的刘明周在执行公务时不幸 牺牲,彼时他的女儿刘爱珍尚在母亲腹中。直到多年后,刘爱珍竟成为家族军旅传承中特殊的"延续 者"。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9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贵州石阡仡佬族家庭两代十人接力从 军》的报道。 61载岁月流转,10人相继从军,累计服役102年,9枚军功章熠熠生辉,荣誉证书摞起逾1米高…… 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人武部荣誉室里,一组沉甸甸的数据,记录着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老鸹林村刘家 两代人的报国赤诚。从1964年刘家第一位军人踏入军营,到如今第三代孩童懵懂学敬军礼,这个仡佬族 家庭用"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的家训,在黔东大地延续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军旅传承。 烽火家书传信念 兄弟相继赴军营 老鸹林村的青瓦木楼间,刘家堂屋一面贴满泛黄老照片、立功证书的"十星墙"格外醒目,排在首位 的,是刘家军旅征程的开启者——刘明光。1964年春,19岁的刘明光背着乡亲连夜赶制的布鞋,带着母 亲塞在背包里的炒黄豆,步行数里路赴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