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
搜索文档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七点九万亿元
人民日报· 2025-11-08 06:00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6419亿元 [1] 海洋资源供给 - 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和17.7% [1]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1] - 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1] 主要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保持全球领先 [1] - 海洋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5.7%和6.2% [1]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6.5% [1]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3.8% [1] - 全国邮轮港口接待旅客205万人次,同比增长28% [1] 海洋新兴产业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2] -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Y104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2] - 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深圳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 [2] - 自主研发的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完成集成并进入测试验收阶段 [2]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七点九万亿元 同比增长百分之五点六
人民日报· 2025-11-08 05:57
宏观经济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6419亿元 [1] 海洋资源供给 - 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3.0%,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7.7% [1]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1] - 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1] 传统海洋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保持全球领先 [1] - 海洋货运量同比增长5.7%,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6.2% [1]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6.5% [1]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海洋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3.8% [1] - 全国邮轮港口接待旅客205万人次,同比增长28% [1] 海洋新兴产业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金额同比增长13.6%,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增长7.0% [2] -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Y104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2] - 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深圳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 [2] - 自主研发的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完成集成并进入测试验收阶段 [2]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经济同比增长5.6%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04 09:25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6419亿元 [1] 海洋资源供给 - 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3.0%,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7.7% [1]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1] - 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1]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保持全球领先 [1] - 海洋货运量同比增长5.7%,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6.2% [1]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6.5% [1]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海洋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3.8% [1] - 全国邮轮港口接待旅客205万人次,同比增长28% [1] 海洋新兴产业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金额同比增长13.6%,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增长7.0% [2] -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Y104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2] - 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深圳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 [2] - 自主研发的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完成集成并进入测试验收阶段 [2] 涉海金融市场 - 18家涉海企业完成IPO上市,融资规模达260.0亿元 [2] - 涉海企业IPO融资规模占全部IPO企业融资规模的33.7% [2]
城市24小时 | 中部非省会第一城之争 洛阳“扳回一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3 23:59
中部非省会城市经济竞速 - 襄阳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4355.46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低于湖北省2.0个百分点,较上半年下滑1.3个百分点 [1][2] - 洛阳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4454.9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总量反超襄阳约100亿元 [1][2] - 宜昌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4553.28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 [1] - 2024年宜昌GDP总量6191.12亿元超过襄阳的6102.41亿元,中部非省会第一城再度易主 [1] 洛阳市产业发展动态 - 洛阳1-9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其中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7%,拉动规上工业增速4.5个百分点 [3] - 洛阳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6%,拉动规上工业增速5.5个百分点,锂离子电池累计生产1658万千瓦时 [3] - 宁德时代洛阳基地分四期建设,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超2000亿元,将助力洛阳成为全球重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 [3] 海洋经济发展 - 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0] - 海洋船舶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保持全球领先,海洋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5.7%和6.2% [10]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邮轮港口接待旅客205万人次,同比增长28% [10]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11] 其他地区及行业动向 - 广东省从2025年11月至2026年3月底开展消费季活动,前三季度社消零总额约3.43万亿元 [5] - 浙江省印发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行动方案,打造五支重点人才队伍 [6] - 国家能源集团北仑电厂成为我国装机规模最大火力发电厂,9台机组满负荷日发电约1.76亿度,预计年发电超400亿度 [7] - 亚投行计划在香港设立办事处,以利用香港资本市场和专业服务 [8] - 财政部官网新增债务管理司,负责政府内债外债管理制度 [9] - 泉州和无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分别获“世界美食之都”和“世界音乐之都”称号 [12]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5.6%,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双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3 22:22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 [1] 海洋资源供给与能源保障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涉及项目投资额超6419亿元 [1] - 海洋油气勘探实现重大突破,南海北部湾海域钻遇211米油气层,渤海湾盆地钻获高产油气井 [1] - 多个油气开发项目建成投产,前三季度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和17.7% [1] - 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3.7%,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项目向深远海、大容量发展 [2]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海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6.7%和25.7% [2] - 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分别为63.5%、47.3%和58.6% [2] - 海洋交通运输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5.7%和6.2%,海运进出口总额增长1.7% [2]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邮轮旅游热度升高,进出港邮轮艘次和旅客总数同比分别增长17%和28% [2] 海洋新兴产业与对外贸易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60.0%、50.8%和61.9% [3] - 海工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3] - 海洋药物研发取得进展,1类海洋小分子药物LY104注射液获批临床试验 [3] - 海运贸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船舶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3.9%和22.4% [3]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人民日报· 2025-11-03 15:07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海洋资源供给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涉及投资额6419亿元 [1] - 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和17.7% [1]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1] - 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1] 主要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保持全球领先 [1] - 海洋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5.7%和6.2% [1]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6.5% [1]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3.0%和3.8% [1] - 全国邮轮港口接待旅客205万人次,同比增长28% [1] 海洋新兴产业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2] - 海洋药物研发取得进展,LY104注射液获批临床试验 [2] - 海洋信息服务业加速培育,上线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并发布"AI+海洋"应用场景 [2] - 自主研发的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进入测试验收阶段 [2] - 涉海企业IPO活跃,18家企业上市融资260.0亿元,占全部IPO融资规模的33.7% [2]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
人民日报· 2025-10-31 05:00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行业规模持续扩大[1] - 行业结构加快调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利用水平提升[1] -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33446亿元和37858亿元[1] - 三大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较2020年名义增长分别为33.1%、37.7%和33.3%[1] 区域发展亮点 - 北部海洋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1] - 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1] - 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1] - 山东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2]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2] - 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在广东成功试运行[2] 重点城市与领域突破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提升[2] - 天津、大连、宁波、厦门在港产城融合、渔业、航运服务、海洋药物等领域取得突破[2]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2] - 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到90%以上[2] - 日照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到38条[2]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2] - 连云港开行中欧班列911列,增长13%[2] - 上海崇明自主建造的全球首款1.4万立方米LNG加注运输船成功交付[2]
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持续扩能,沪深青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11:33
全国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2] - 海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 - 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及预警监测工作取得成效 [2] 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 - 2024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1899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1% [2] - 2024年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3446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7.7% [2] - 2024年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3% [2] - 北部海洋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东部海洋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 [2] 重点省市与海洋城市建设 - 山东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 [3] - 浙江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来最高增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 [3]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 [3]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在港产城融合等领域取得突破 [3] 海洋经济示范区创新成果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 [4] - 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到90%以上 [4]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 [4] - 上海崇明成功交付全球首款江海直达型1.4万m³LNG加注运输船 [4]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 [4]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 [4]
10.5万亿元!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发布重要报告
中国能源报· 2025-10-29 17:06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1] - 海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升[1] -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及预警监测工作取得成效,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1] 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 - 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1899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1%[2] - 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3446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7.7%[2] - 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3%[2] - 北部圈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东部圈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南部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2] 重点省份与海洋城市建设 - 山东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海洋科技优势增强[3] - 浙江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最高增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3]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3]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提升,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在港产城融合等领域取得突破[3]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成果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4] - 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到90%以上[4] - 日照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到38条,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4]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4]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深海微生物菌种库,福州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4]
坚持系统观念 提升治理效能 立体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
人民日报· 2025-10-09 10:14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导向 - 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1] - 治理工作被视为系统工程,需坚持系统观念以构建立体式治理格局,助力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海洋可持续发展[1] 治理目标统筹策略 - 治理需科学统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海洋高质量发展[2] - 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并推动海洋产业升级更新,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高质量发展[2] - 需平衡短期经济回报与长期生态价值,避免过度追逐短期利益损害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性[2] - 完善重点海域治理目标,统筹局部和全局治理,加强区域合作确保治理全局平稳向好[2] 治理链条延伸部署 - 治理链条需从片段治理向“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治理转变,构建陆海统筹的溯源治理机制以降低陆源污染压力[3] - 污染治理后需进行生态修复,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技术并建立长期监测评估机制,确保海洋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改善[3] 治理资源整合机制 -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机制,统筹各部门资源以推动治理从分散化走向集成化[4] - 需统筹制定整体战略与政策框架,明确部门权责与协作义务,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以提升协作效能[4] - 强化技术支撑,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多源信息,为跨部门决策与执法提供数据底座[4] 治理手段综合应用 - 综合运用法治、市场、科技等手段,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设立海洋开发活动边界,以最严格制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5] - 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创新生态补偿、蓝色碳汇交易等机制实现激励与约束并重[5] - 注重科技赋能,利用5G、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使治理更加科学精准高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