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家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院士讲科普)
人民日报· 2025-08-02 06:0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 重要的位置"。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指出,"科学普及是实 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 与科普事业"。 深入城市乡村开设讲座,为青少年撰写科普读物,通过短视频向广大网友传播科学知识……两院院士不 仅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也是进行高质量科普的重要群体。本版今起开设"院士讲科 普"栏目,邀请两院院士结合重大科技项目、社会民生热点等撰写科普文章,解读科技趋势,介绍前沿 新知,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栏目首期推出整版特别报 道,5位院士讲述多年参与科普工作的心得。 把科学讲成故事 我说,因为把科学讲成故事,科学才能走进千家万户。只有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爱上科学,中国航天事 业才有源源不断的"后浪"。 小时候,我常常仰望月亮,被古人赋予月亮的浪漫别名所折服:玉盘、冰轮、蟾宫……这些名字背后, 是中华文化对月亮的美好想象。更奇妙的是,月面阴影轮廓竟与"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巧妙契合 ...
西南大学原创话剧《袁隆平》上演
科技日报· 2025-07-18 09:33
话剧《袁隆平》首演及内容概述 - 西南大学原创话剧《袁隆平》近日在该校光大礼堂首演,该剧入选中国科协2025年"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剧目 [1] - 话剧以袁隆平院士真实事迹为依据,结合校史资源、档案史料及自传,经6轮打磨完成剧本创作 [1] - 演员团队由40余名西南大学在校学生与青年教师组成,经3轮面试从千余名报名者中选拔 [1] 话剧叙事结构与艺术表现 - 采用晚年袁隆平讲述的倒叙框架,通过11幕剧情串联其一生重要瞬间 [2] - 关键场景包括"土地会告诉你答案"(青年袁隆平受恩师启发突破学术桎梏)、"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与同学科技报国)、"一家人永远不分开"(保存三钵不育株)等 [2] - 通过沉浸式舞台艺术展现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初心、科研坚守及"做一粒好种子"的生命哲学 [1][2] 后续推广计划 - 西南大学拟启动"禾下梦·青年行"巡演计划,将在相关院校及社会场所演出 [2] - 采用"话剧+研讨""舞台+稻田"等创新形式开展公益演出,激励青年传承科学家精神 [2]
安徽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味”十足
中国青年报· 2025-07-16 06:40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 安徽理工大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团队深入无为市比亚迪产业园,学习自动化控制与电池性能测试技术,为智能小车项目优化提供新思路 [3] - 经济与管理学院实践团在金寨县开展菌菇基地调研、电商直播带货,并策划"军旅情怀+健康养生"品牌营销方案,助力农产品销售 [3] - 人工智能学院团队在安庆岳西县无人机试验基地考察无人机产业应用,探索AI技术在家乡企业的落地场景 [4] 传统技艺与智能科技融合 - 人工智能学院团队在黄山歙县研习非遗"瞻淇鱼灯"技艺,开发出具备自动避障功能的鱼灯造型智能小车,推动非遗与AI技术结合 [4] - 团队与非遗传承人探讨科技与传统工艺的协同发展路径,形成创新实践案例 [4] 智能化工业升级实践 - 矿业工程学院师生调研内蒙古麻地梁煤矿,观摩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实时数据系统,见证远程操控采煤技术替代传统人工作业模式 [6] - 露天煤矿呈现"安全、高效、绿色、智能"新形态,颠覆传统煤矿粉尘弥漫的刻板印象 [6]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 安徽理工大学依托理工科优势,围绕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组织300余支团队开展暑期实践,将AI技术与学科竞赛项目结合 [1][7] - 学生通过企业参访、技术参数收集等方式打磨科创项目,如智能小车续航优化、无人机应用开发等 [3][4]
对话中科院院士冯小明:应让一批优秀科学家沉下心来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22:02
科学家精神与科研方法论 - 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包括家国情怀、学术道德、奉献精神以及对年轻人才的培养[3] - 科研创新需保持好奇心与探索欲,同时具备坚持能力和责任感[5] - 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和有用性是科研价值的四大评判标准[5] 科研管理政策支持 - 国家正在调整管理模式,通过基金委长期项目(数年周期)和教育部青年科学家计划(最长10年支持)为科研人员创造稳定环境[5] - 40岁以下科学家群体正获得系统性政策扶持[5] 催化剂技术突破 - 催化剂效率直接影响制药成本:高效催化剂可使原料药转化率达95%-100%,低效催化剂仅50%转化率并产生废料处理成本[8] - 减肥药和他汀类药物成本显著下降,非天然氨基酸价格从数千美元/公斤降至300美元甚至300元人民币[9] 制药行业现状 - 创新药研发面临投资不足问题,企业回避高风险原创药物开发(案例:抗痛风新分子因药企撤资中断研发)[10] - 人工智能技术正改变催化剂研发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替代传统试错法,提升设计效率[7] 科研实践方法论 - "冷板凳"突破需要长期坚持(案例:新型催化剂研究耗时7-8年),建议采用"高风险课题+易出成果课题"并行策略[6] - 研究深度突破依赖学术共同体交流,通过团队讨论明确困难点与突破方向[6] 注:文档[1][12][13]内容与行业/公司分析无关,已跳过
对话中科院院士冯小明:应让一批优秀科学家沉下心来
经济观察网· 2025-07-11 21:23
科学家精神与科研管理 - 科学家精神包括家国情怀、学术道德、奉献精神和对年轻人的培养[2] - 年轻科研工作者需保持好奇心、探索欲、坚持能力和责任感[3] - 科研需突出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和有用性[3] - 国家政策应改变管理模式,给予科学家长期稳定支持,如基金委项目提供多年研究时间,教育部支持40岁以下科学家最长10年[3] 科研方法与坚持 - 突破性成果需要长期坚持,即将成功时往往是最黑暗的时刻[4] - 科研需"两条腿走路",既坚持创新性强的困难课题,也做能出成果的课题[4] - 深入研究会产生共鸣感,有助于突破方向判断[4] - 经常与学生、同事、老师交流讨论有助于明确困难、进展和突破点[4] 人工智能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 人工智能可提高催化研究效率,改变试错式设计模式[5] - 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规律形成理论,指导催化剂设计和合成[5] - 人工智能可模拟新的反应手段[5] 催化剂对制药行业的影响 - 催化剂效率直接影响制药成本,高效催化剂可使原料药转化率达95%-100%,低效催化剂仅50%[6] - 催化剂价格高低也会影响制药成本[6] - 催化技术突破大幅降低减肥药和他汀类药物成本,如非天然氨基酸价格从几千美元降至300美元甚至300元人民币[7] 中国创新药行业现状 - 中国对创新药投入不足,制药公司不愿投资原创性新药[8] - 案例:发现抗痛风新分子效果和安全性优于秋水仙碱,但制药公司最终撤资[8] - 建议国家加大对原创新药的投入[8]
千万次俯身,只为一次破土的答案(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52
科学研究的本质 - 植物分类学研究通过记录每个植物物种来讲述地球故事 [1] - 菌物学家在野外科考中展现出对科学奥秘的痴迷和执着 [1] - 科学考察需要严谨的态度和长期的坚持而非浪漫化的探险 [1] 科学精神的体现 - 科技突破前的无数次尝试和重复是成功的关键 [1] - 科学精神需要好奇心、耐心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1] - 科学家精神在儿童文学中得以生动展现和传承 [2] 科普与教育 - 儿童对科学充满热情和想象力是探索世界的重要动力 [2] - 通过阅读可以让孩子感受科学家的精神力量并埋下科学种子 [2] - 科普工作有助于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兴趣和潜力 [2] 书籍信息 - 《他们仨》由刘黎琼著译林出版社出版 [2] - 书中描述了三位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和科学探索 [2] - 本文为《他们仨》序言的删节版 [2]
中国科协主席:人工智能迎来关键窗口期给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很多机会
环球网资讯· 2025-07-09 15:52
人工智能发展 - 人工智能正在迎来关键窗口期 将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大量机会 [1] - 人工智能向理 工 农 医等领域渗透 正在重塑生产和生活方式 [4] - 建议青年科技人才掌握跨学科技术知识 使用新工具训练人工智能解决问题 [4] 新能源汽车产业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新型举国体制的具体实践 保持快速发展趋势 [3] - 产业成果包括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防止大气污染 为汽车产业提供新思路 [3]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明确战略目标 产业化路径 加强产学研和国际合作 [3] 职业发展路径 - 科研道路需系统性知识储备 学术创新能力与长期专注力 [4] - 就业可通过工作平台积累经验 逐步向创业目标迈进 [4] - 创业依赖资源整合能力 风险承受力 市场敏感度及多学科知识积累 [4] 科研与科普关系 -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者成长的"两翼" 呈双向促进关系 [5] - 科普工作能加深科研认识 提升科研效率 应作为乐趣开展 [5] 科学家精神传承 - 建议通过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融入科学家精神环境汲取奋进力量 [7]
高校思政教育中科学家精神的融入与弘扬
央视网· 2025-07-07 11:51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观点 -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育人功能,需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其价值 [1] - 高校需构建科学家精神知识库、融入教学体系、拓展日常教育场景、强化实践培养、完善评价机制,形成完整的育人闭环 [10] 科学家精神知识库建设 - 建立跨学科团队开发科学家精神知识库,系统采集科学家的学术经历、成就、品格等资料,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研究与应用 [2] - 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教学资源库,包含文献、故事、传记等多媒体内容,支持师生在线互动、下载等多元需求 [2] 思政教学内容体系融合 - 将科学家精神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例如钱学森、黄旭华等案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创新抱负 [3] - 采用多媒体展示、情境教学等模式,通过案例探究、角色扮演等手段增强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共鸣 [3] 日常教育场景拓展 - 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科技竞赛等活动渗透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教育,如毕业论文环节引入诚信宣誓 [5] -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宣传科学家事迹,营造文化氛围 [5] 实践能力培养 - 组织科技竞赛、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悟科学家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6][7] - 鼓励学生社团参观科技馆、教育基地,结合实物与史料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 [7] 评价体系优化 - 建立多元评估标准,包括教师自评、学生反馈,确保科学家精神与思政教学目标有效结合 [9] - 将融合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定,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提升教师积极性 [9]
重温初心 矢志奋斗
人民日报· 2025-07-01 09:10
书籍内容概述 - 书籍《百名院士的入党心声》由科技日报社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通过百名院士的入党申请书、志愿书等史料展现其科技报国的信仰与奋斗历程 [2][3] - 书中包含100名院士入党材料的档案图片,编写组为收集资料联系了50多家科研院所、10多家大型科研企业及相关高校 [4] 院士科研成就 - 爆炸力学家郑哲敏的研究广泛应用于重要国防领域,解决多项重大工程核心难题,其科研动机源于"富国强民"和"啃硬骨头"的信念 [2] - 飞行器设计专家樊会涛30多年主持研制3个型号空空导弹,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并填补多项空白,背后是持续高强度攻关 [2] - 院士群体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大国重器奠基者及产业前沿攻关者,在战略领域实现零突破,用科技奠定行业基石 [3] 科学家精神传承 - 百名院士故事反映百年来党领导下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科学家始终将个人追求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 [3] - 在科技强国战略下,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将激励更多人投身爱国创新实践,应对百年变局中的科技竞争 [4]
演绎共和国脊梁 接力科学家精神
科技日报· 2025-06-27 09:01
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 - 活动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等主办,通过10部高校创排的舞台剧走进校园,并面向社会公众进行5GVR云直播,创新"科学教育+"人才培养形式 [1] - 陕西省科协党组书记表示活动通过科技与艺术结合形式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激励科技工作者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 创新剧目形式 -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自2012年实施以来,已资助25所高校排演28部大型舞台剧,带动300余所高校参与创排科学家主题中短剧 [2] - "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鼓励高校以"师生演校友、学弟演学长"方式演绎科学家故事,激发师生参与热情 [2] - 安徽理工大学《柴登榜》舞台剧通过技术报国内核的小故事体现地质人专业素养与科技报国热忱 [2] 剧目创作细节 - 《柴登榜》团队为还原地质学家经历,核对大量学术档案、论文及找矿路线图,同时以寓教于乐方式科普地质学知识 [3] - 《破晓》通过教育家王艺平成长史反映中国教育界发展,主创团队收集数十年人事材料并走访亲友学生,展现教学理念碰撞 [3] - 《最后一次海试》参照真实人物事件原型,将国防科研故事戏剧化艺术化,保持科学家精神内核的同时符合当代观众口味 [3] 角色塑造与观众反馈 - 西北工业大学团队在剧本中加入科学家生活细节(如安顿家属、工作互动),塑造鲜活可爱的科技工作者形象 [4] - 《破晓》演出后引发青年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思考,部分观众首次了解历史教育创新模式 [5][6] - 饰演柴登榜的学生表示参演经历深化专业认知,坚定从事本学科信念 [6] 未来规划与工程目标 - 西北工业大学计划开设全校讨论课程,鼓励学生分享科学家故事并参与剧本创作 [6] - 中国科协宣布将持续扩大"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高校参与面,力争实现"双一流"高校全覆盖 [7] - 项目将提质增效,健全协同开发传播机制以提升品牌价值,弘扬科学家精神 [7]